歷代帝王廟祭祀:明清皇帝的“中華認同”
作者:鄧濤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九月初十日己丑
耶穌2017年10月29日
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帝王祭祀中國古代皇帝的祭祀場所。歷代帝王廟祭祀的特點是將古往帝王合祀于一處,而地點往往在京師,帝王可隨時親臨祭祀。這一祭祀體系是明清時期所獨有的。
尊崇或祭祀歷代賢明帝王,并非明清獨有,而是中國古代歷朝沿襲的政治傳統(tǒng),如唐昭宗時,建漢昭烈廟,祭祀地點在涿州。宋寧宗時,地方官員先后在韶州和衡陽建立“舜廟”。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在祭祀歷代帝王時亦不懈怠,金朝規(guī)定,“前代帝王,三年一祭,于仲春之月,祭伏羲于陳州、神農于亳州、軒轅于居州……”,體現(xiàn)了金朝對中原政治文明的接受。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亦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從元世祖忽必烈到元仁宗、泰定帝、元文宗、元順帝,皆在中原敕建古代帝王的祭祀廟宇并命人祭祀,如“仁宗延佑三年,修殷王墓,敕衛(wèi)輝昌平守令修治,歲時致祭”,體現(xiàn)了元朝帝王對歷代賢君的仰慕和對中原政治文化的認可。
北京歷代帝王廟
但明清以前,各朝對歷代帝王的祭祀是分散的,一是祭祀地點不統(tǒng)一,祭祀場所散布全國各地。二是祭祀級別不統(tǒng)一,很多都由地方官員建造祭祀場所,由地方官員或低級官員代祭,明太祖朱元璋曾批評這種情形,“三皇廟,前代帝王、大臣都不親祭,只叫幾個醫(yī)人在里面看,一年兩遍祭,豈不是褻瀆?”三是祭祀場所不統(tǒng)一,有的是在尚存的帝王陵寢祭祀,有的則是另建廟宇祭祀。總之,明清以前,雖有小規(guī)模的合祀如“至唐玄宗,立三皇五帝廟于京師,元成宗立三皇廟于府州縣”,但僅限于對少數帝王且主要是遠古帝王的小規(guī)模合祀。
明清時期歷代帝王廟祭祀體系的建立
大規(guī)模合祀歷代帝王始于明洪武朝。彼時,明朝攻占北京,并逐步統(tǒng)一中原大部,勢力范圍也延伸至漠南蒙古地區(qū)。相比唐朝中期,朱元璋高度集權,相比宋朝,明初明朝軍力強盛,朱元璋個人勤政不怠,有創(chuàng)立和改革祭祀體系的決心和氣魄。洪武三年,朱元璋要求查訪各地歷代帝王陵寢并加以保護和祭祀,祭祀依然是分祀。
主張合祀歷代帝王并由帝王親祀的并非漢人,而是之前供職于元朝、后投降明朝的蒙古人答祿與權。洪武六年,擔任監(jiān)察御史的答祿與權向明太祖進言,“我朝繼正統(tǒng)而有天下,四海九州,罔不臣服,天下社稷、宗廟、山川之神皆得享其祭而躬祀,三皇之禮獨闕焉。宜于春秋躬行祀事,庶成一代之典?!贝鸬撆c權雖然只是建議朱元璋親祀三皇,但給了朱元璋靈感,那便是既然可以合祀并親祀三皇,為何不合祀更多的古往賢君?此后,朱元璋“以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chuàng)業(yè)之君,俱宜于京師立廟致祭”,決定創(chuàng)建歷代帝王廟,唐宋等朝開國君主亦被納入祭祀范圍。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建歷代帝王廟于中立府皇城西,仍命于北平立元世祖廟”,被祭祀的帝王有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帝金天氏、帝髙陽氏、帝高辛氏、帝陶唐氏、帝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皇帝、漢光武皇帝、隋高祖皇帝、唐太宗皇帝、宋太祖皇帝、元世祖皇帝。洪武后期,朱元璋命撤去隋高祖(隋文帝)的牌位,只祭祀剩余十六帝。撤去隋高祖,或是因楊堅曾有“篡位之行”。洪武后期,中立府(鳳陽府)帝王廟因火災而損毀,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命“改建歷代帝王廟于雞鳴山之陽”,自此,歷代帝王廟遷至南京。
北京歷代帝王廟一角
明成祖時遷都北京,正統(tǒng)朝時正式定都北京,但歷代帝王廟祭祀一直在南京進行,直到嘉靖朝時,才在北京建造新的歷代帝王廟。嘉靖帝作為藩王入繼大統(tǒng)的皇帝,經過“大禮議“的洗禮后,對禮制十分熟悉,想在禮制改革上有所作為,同時起到彰顯皇權的作用,因此決定將帝王廟遷至北京。嘉靖十一年,北京的歷代帝王廟修建完畢,嘉靖帝效仿明太祖親臨祭祀,祭祀儀式十分隆重。
《明史》記載,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后,“焚太廟神主,遷太祖主于帝王廟”。若這一記載為實,顯示出大順政權亦試圖繼承歷代帝王廟祭祀體系,以彰顯大順對歷朝統(tǒng)緒的延續(xù)。有清人認為李自成并未將明太祖神牌遷至歷代帝王廟,《明通鑒》作者清人夏燮認為,“自成于甲申三月入京,大縱剽掠,焚太廟神主,肆為毒虐,安知有遷主之禮”。清軍入關后,初期尚打著為明復仇的幌子進攻大順政權,但實際上清朝從未把自己當作過客或“俠客”,也從不承認南明、大順和大西。多爾袞在聽取各方意見后,決定遷都北京,迎順治帝入北京。
清廷要彰顯清朝已取替明朝,強調明朝為“過去式”,歷代帝王廟祭祀體系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順治元年五月,清廷“以故明太祖神牌入歷代帝王廟”。一方面顯示了清朝對歷代帝王祭祀體系的繼承,另一方面正式宣布了明朝“不復存在”。在繼承帝王廟祭祀體系后,大部分的清朝帝王都曾親臨帝王廟祭祀,相比明朝僅有朱元璋和嘉靖帝親祀,清代帝王顯然對帝王廟更為重視。
清朝皇帝對歷代帝王廟祭祀體系的改革
順治二年,清廷恢復了帝王廟內的元世祖神牌,并增加了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神牌,入祀范圍不僅限于“開國之君”。順治末年,順治帝曾一度打算增加守成賢君神牌,并撤出部分并未真正開國的帝王牌位,后因其去世而未施行。
康熙帝晚年決定對歷代帝王廟進行大規(guī)模改革,“朕觀歷代帝王廟所崇祀者,每朝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書生妄論而定,甚未允當。況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屬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笨滴醯壅J為,只要不是無道被弒和亡國之主,都應列入歷代帝王廟崇祀,但也有例外,如曾同后金為敵且在位期間國力日下的萬歷帝、泰昌帝、天啟帝,康熙帝不允許入祀,而“亡國之主”崇禎帝卻被納入祭祀,康熙帝的理由是“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未及此項改革施行,康熙帝便駕崩了。雍正帝繼位后落實了此項改革,除祀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世祖、唐太宗、遼太祖、宋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元)世祖、明太祖二十一位外,又增加了夏啟、商太甲、周成王、漢文帝、漢桓帝、漢靈帝、唐高祖、遼太宗、宋太宗、金太宗、元太宗、明太宗(明成祖)、崇禎帝等一百四十三名帝王。
到乾隆朝時,歷代帝王廟祭祀改革仍在繼續(xù)并最終成型。乾隆帝對歷代帝王祭祀體系改革的要點主要有:一是無論皇帝在位時間長短,只要不是亡國之君和無道被弒,都應祭祀。二是認為在大量增加遼、金、元非漢政權的皇帝神牌后,“不入東西晉、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認為這些朝代也應納入祭祀。同時,乾隆帝認為,五代(梁唐晉漢周)皇帝“或起自寇竊,或身為叛臣,五十余年,更易數姓,中華統(tǒng)緒,不絕如縷”,雖然五代皇帝大多并非漢人且繼位不正,但“中華統(tǒng)緒”仍在延續(xù),因而五代亦是中華歷史的一部分,五代亦是“中華”。乾隆四十九年,清廷決定在歷代帝王廟新增晉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簡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齊武帝,陳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憲宗、后唐明宗,后周世宗,金哀宗共二十五名帝王神牌。自此,歷代帝王廟祭祀體系最終定型。
北京歷代帝王廟內神牌
明清時期帝王廟內的元世祖祭祀
元世祖是明朝時帝王廟內唯一一位被祭祀的非漢政權皇帝,體現(xiàn)了朱元璋其人的胸襟,但亦有現(xiàn)實的原因,即明朝替代元朝,延續(xù)了正統(tǒng),否認元朝就是否認明朝,二是元朝雖然是非漢政權,但部分時段如元世祖時也實行了仁政,百姓生活安定,元朝帝王有被祭祀的資格。朱元璋曾下諭提到,“元之祖宗有德格天,撫馭華夏。又嘗語省臣曰,元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爾等父母,皆賴其生養(yǎng),由是言之,亦豈非天命以繼宋為生靈主而大統(tǒng)”。朱元璋認為,元朝時漢人的生活并非一直水深火熱,元朝統(tǒng)一中原是因為宋朝失德、元朝積德,有德者,無論是漢人或是非漢人,都有資格統(tǒng)治中原,體現(xiàn)了明初國力強盛背景下朱元璋其人胸襟的寬闊。明正德皇帝曾對明太祖祭祀元世祖予以欽贊,他說,“雖以勝國之世祖而亦獲秩祀焉,豈非以后世之英君誼辟、其政治亦猶有可取者歟”。
關于祭祀元世祖,明前期部分朝臣是反對的。弘治朝時,南京禮部侍郎尹直曾上疏反對祭祀元世祖,“元世祖以胡人入中國,初欲殺盡中原人,甚至廢滅人倫,豈當與堯舜禹湯并列”,其言論是否屬實并不確定,彼時明朝君臣也未認可他的觀點。嘉靖朝時,漠南雄主俺答汗崛起,不時入邊劫掠漢地,甚至威脅明朝京師,嘉靖帝對此十分憤怒又無可奈何。嘉靖前期,翰林院修撰姚淶上疏請求撤出元世祖牌位,彼時蒙古對明朝的威脅還不算嚴重,嘉靖帝和禮部都未同意此議,并以《春秋》言論予以反駁,“《春秋》:夷狄而中國則中國之。自古帝王嘗優(yōu)崇勝國,太祖睿斷,載在祀典,宜如故從之。徐學謨曰:歷數之傳,雖有華夷之辨,要皆天命所屬,即夷狄自不能廢之矣”,即認為入主中原的非漢政權,只要他們接受中原文化,就可以被視為“中華”,這是天命,不是人的意志可改變的。
北京歷代帝王廟祀典
嘉靖中后期,蒙古對明朝威脅加重,明朝君臣對蒙古的憎恨也不斷累積,“世宗朝,大虜頻犯內地,上憤怒,思所以大創(chuàng)之。時正議禮紛紛,前朝祀典,多所更改。于是修撰姚淶、給事中陳棐輩,窺知上意,疏請帝王廟削元世祖之祀”。嘉靖二十四年,嘉靖帝決定撤出歷代帝王廟內的元世祖神牌。清軍入關后,恢復了元世祖的祭祀,其理由同當年朱元璋祭祀元世祖的理由相似,“世祖平江南,捐苛征,弛歷禁,亟救災傷,蘇息黎庶,制禮作樂,民物阜康,傳世六七君,類遵守其成憲”,即元世祖時國家安定、百姓阜康,元世祖有被祭祀的資格。此外,清朝恢復元世祖的祭祀,一方面為同為非漢政權的清朝入主中原找到了歷史依據,另一方面也為同自己關系密切的漠南蒙古諸部恢復了元朝的名譽和正統(tǒng),有利于爭取蒙古人的擁護。
帝王廟祭祀所反映的歷史觀和民族觀
朱元璋創(chuàng)立歷代帝王廟時,入祀標準十分嚴格。朱元璋甚至有點道德潔癖,只要是有污點的,例如篡位等,哪怕是開國之君,也不能被祭祀。朱元璋堅持寧缺毋濫,彼時帝王合祀范圍雖已大大拓展,但入祀帝王依然很少。朱元璋建立帝王廟,不僅僅是為明朝立正統(tǒng),也是為自己確立歷史定位,即彰顯朱元璋個人開創(chuàng)明朝基業(yè)的歷史貢獻。在朱元璋眼中,入祀的開國之君同自己的情形是類似的,都經歷了諸多磨難,且沒有篡位等以下亂上的“不良記錄”。
嘉靖朝時,明廷撤出了元世祖的神牌,但不能因此認為整個明朝對非漢政權不接納。實際上從明初到嘉靖二十四年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雖然明蒙長期敵對,但明朝一直祭祀元世祖,體現(xiàn)了明朝君臣在民族意識上的寬容。所以乾隆帝曾經評價,“洪武之去遼金而祀元世祖,猶有一統(tǒng)帝系之公”,認為明太祖這一行為是明智和公道的。
清朝時,入祀帝王不斷增加,入祀范圍也從開國之君拓展到守成乃至非亡國之君,體現(xiàn)了入祀標準和帝王廟象征意義的改變。歷代帝王廟從明初時入祀標準嚴格、體現(xiàn)開國之君創(chuàng)業(yè)艱難、具有單一象征性和朝代不連續(xù)性的祭祀場所,逐漸過渡為入祀標準寬松、供奉清朝以前大部分帝王牌位、朝代前后相接的祭祀場所,逐漸成為祭祀自三皇到明末歷代皇帝的場所。這一變化,歷史意義十分重大,一方面體現(xiàn)了國家層面的帝王廟祭祀體系最終形成,即帝王廟成為祭祀中國歷朝歷代帝王的主要祭祀場所,另一方面更是反映了清朝諸帝對中原政治文化和中國古代政權的認可。
歷代帝王廟內的御制碑文
阜成門內大街的歷代帝王廟至今尚存,院內保有雍正帝和乾隆帝的御制碑文,其中有《御制祭歷代帝王廟禮成恭記》一碑。在該碑中,乾隆帝對非漢政權、漢人政權同“中華”歷史的關系作了闡述,認為“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別之乎……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余年,于南北朝及宋元遼金,正統(tǒng)偏安,天命人心,系屬存亡之際,大書特書,必公必平”。在乾隆帝看來,無論是漢人政權還是非漢政權,都是中華歷史的一部分。
乾隆帝強調“中華統(tǒng)緒,不絕如縷”,表明其認為“中華”或者“中國”從未滅亡或中斷,中華歷史和文化延續(xù)了數千年,而清朝也在延續(xù)“中華統(tǒng)緒”。清代帝王重視歷代帝王廟祭祀,一方面是為清朝的統(tǒng)治樹立正統(tǒng)性,即非漢政權亦可入主中原;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清朝帝王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自覺接納和發(fā)揚,并未將清朝自外于“中華”,希望清朝作為“中華”的一份子而被接納。從這個層面上而言,清朝帝王是很有歷史眼光和寬闊胸襟的,也印證了如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黃愛平:《清代帝王廟祭與國家政治文化認同》,《清史研究》2011年01期
[2]王圻:《續(xù)文獻通考》,臺灣:文海出版社,1984年
[3]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4]《明太祖實錄》,臺灣:“中研院史語所”,1983年
[5]《清朝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6]《清高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