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讀易提綱》述要
作者:王鑫(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來源:《云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十一日己丑
耶穌2017年12月28日
摘要:《讀易提綱》是唐文治先生所作《十三經(jīng)提綱》第一卷有關(guān)《周易》部分的入門綱要。《讀易提綱》雖為“開示初學讀經(jīng)門徑”所作,但并非搜輯舊說,而是貫注了蔚芝先生對于易學的基本理解,是我們探尋蔚芝先生易學思想的重要途徑。從《讀易提綱》可見,蔚芝先生論《易》始終有一以貫之的精神,所謂“惟折衷于圣傳”。具體來說,一是基于孔門解《易》之家法,強調(diào)通過象數(shù)義例來通達言、象并進而發(fā)明圣義,在象數(shù)義例的使用上以《十翼》為界;二則是在義理的闡發(fā)上同樣以《十翼》為準繩。這不僅是理解蔚芝先生易學整體之樞要,也是“千古解《易》之準的”。
關(guān)鍵詞:唐文治;《讀易提綱》;易學;折衷圣傳
一、前言
《讀易提綱》是唐文治先生(1865—1954年,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jīng))所作《十三經(jīng)提綱》第一卷有關(guān)《周易》部分的入門綱要。據(jù)蔚芝先生《自訂年譜》:“民國七年(1918年、五十四歲)冬,編《十三經(jīng)提綱》,《易》《書》《詩》《三禮》成?!庇帧懊駠四辏?919年),編《十三經(jīng)提綱》,《春秋左氏》《公羊》《穀梁》三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成。合上年所編,共分二卷。是編之意,專為開示初學讀經(jīng)門徑,后人得此,當不至畏難止矣”。民國十三年(1924年),蔚芝先生刊行大型叢書《十三經(jīng)讀本》,《十三經(jīng)提綱》即置于《十三經(jīng)讀本》八十四冊之首,作為《讀本》之指南。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三經(jīng)提綱》單獨輯出,修訂重印,作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叢書》第五種出版。這也是民國時期最早對《十三經(jīng)》作出概說的著作。
在《十三經(jīng)提綱》卷一有關(guān)《周易》的部分中,無論合刊本,還是單行本,其實并無《讀易提綱》之題名。但在《學易反身錄》中,蔚芝先生自云:“文治讀《易》數(shù)十年于茲,嘗作《易微言》,刊入《讀易提綱》?!睆木硪弧吨芤住返膬?nèi)容來看,包含兩部分:一是對易學入門基礎(chǔ)的詳解,即“學《易》大旨”“《周易》名義”“四圣作述源流及《彖》《象》《文言》名義”“先儒說《易》家法義例”及“學《易》緒言”;另一則是《易微言》五篇。①因而本篇以《讀易提綱》名之,不為無據(jù)。
《讀易提綱》雖為“開示初學讀經(jīng)門徑”所作,但并非搜輯舊說,而是貫注了蔚芝先生對于易學的基本理解。這一理解基礎(chǔ)而扼要,是我們探尋蔚芝先生易學思想的重要途徑。從《讀易提綱》可見,蔚芝先生論《易》始終有一以貫之的精神,所謂“惟折衷于圣傳”這不僅是理解蔚芝先生易學整體之樞要,也是“千古解《易》之準的”。
二、四圣作《易》
有關(guān)《周易》作者,《漢書·藝文志》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之說,即上古伏羲畫八卦,中古文王重卦系辭以及下古孔子作《十翼》。后東漢諸儒又以為周公作爻辭。南宋朱熹則有“四圣作《易》”之成說。有關(guān)文王重卦,雖然朱子前后說有不一致,但若以《周易本義》為準,“四圣作《易》”指的便是伏羲畫卦、文王系卦辭、周公系爻辭以及孔子作《易傳》?!?/p>
蔚芝先生繼承與發(fā)展了朱子的“四圣作《易》”說《易微言》中認為文王重卦,與《四圣作易源流》中伏羲重卦說不同。彭丹華在《整理弁言》中曾說:“此次整理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叢書》本為底本(簡稱國專本),校本采用施肇曾于民國十三年刊刻的《十三經(jīng)讀本》中的提綱(簡稱‘醒園本’)?!眹鴮1居凇兑孜⒀浴奉}下則有對此問題的說明:“是篇屬稿在前,重卦之說與上不同,傳聞異辭,各有意義,自可并存,不必因此疑彼也?!?,在《四圣作〈易〉源流及〈彖〉〈象〉〈文言〉名義》一篇中說:“伏羲畫八卦隨重之為六十四卦,又作十言之教,曰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消息”“文王作諸卦之彖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與朱子稍有不同的是,蔚芝先生認為伏羲作“十言之教”?!笆灾獭背鲎詽h代鄭玄的《六藝論》,“十言”包含八卦卦名及“消息”二字。蔚芝先生對“十言之教”的強調(diào)顯與其重視《周易》“消息”大義有關(guān)?!?/p>
“四圣作易”說實際表明了《周易》這部經(jīng)典的形成并非成于一時一人,而是在悠長的時間累積中圣圣相繼的結(jié)晶。同時,將《周易》內(nèi)部不同的內(nèi)容歸屬于不同的圣人,也意味著在《周易》中存在著不同的“文本層”。從細處說,有伏羲易、文王易、周公易及孔子易的不同。從大處講,則如蔚芝先生所言:“伏羲文王周公為之經(jīng)而孔子為之注?!奔匆苑怂嬛浴⑽耐踔芄抵o為《周易》中的“經(jīng)”,而以孔子所作《十翼》為傳注。這也就是說,《周易》或《易經(jīng)》,其內(nèi)部便蘊含了“經(jīng)—傳”兩部分,內(nèi)在地便具備著傳對經(jīng)的解釋關(guān)系。因此,在此篇敘述經(jīng)傳分合始末后,蔚芝先生說:
愚謂《易》之亡不亡存乎其義耳,篇次分合豈直筌蹄而已哉。學《易》者不能舍卦爻辭以求《易》,即不能舍孔傳以解辭。伊川《易傳序》云,未有不得其辭而通其意者,余所傳者辭也。然則欲得文周之辭,舍孔傳其曷由?王氏以傳附經(jīng),用資觀玩,乃學《易》之定法,不得云變亂也?!?/p>
學《易》者不能舍卦爻辭以求《易》,即不能舍孔傳以解辭?!鼻熬涫钦f對于伏羲卦畫的理解不能脫離卦爻辭。因為從文周系辭來說,卦爻辭的系設(shè)并非隨意湊泊,而是通過“觀象”的方式來完成。其所觀之“象”便是伏羲所畫卦畫之象。在文周“觀象系辭”的過程中,遵循著某些基本的“觀象”原理,象與辭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而欲明伏羲之畫,必由文周卦爻之辭。后句則言對于文周卦爻辭的理解又絕不能舍棄孔傳。因為在孔傳之中,恰恰指明了文周系辭的原理與根據(jù),并進而引申其義。因此,對于蔚芝先生來說,能否充分意識到《周易》內(nèi)在經(jīng)傳間的解釋關(guān)系,重視與遵循孔傳對文周卦爻之辭理解與解釋的方向,成為其甄別各家易說之銓衡。
三、漢宋兼采
有識者常謂蔚芝先生之易學“漢宋兼采”。《自訂年譜》中,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22歲)記載說:
春,赴禮部試,下第歸。黃師函招,仍赴南菁書院。初治《易》,先讀惠氏、張氏、焦氏諸書,繼請業(yè)于黃師。師曰:“本朝《易》學,雖稱極盛,然未有能貫通漢宋、自成一家者。子讀《易》,當于《通志堂經(jīng)解》中求之。其中如朱氏《漢上易傳》、項氏《周易玩辭》、吳氏《易纂言》,皆極精當?!庇嘁蚣氉x之,覺項氏《易》尤勝。黃師又假予所著《十翼后錄》,袞然巨帙,未克抄錄。思作《周易集解疏》,不果。因擬別作《周易兼采漢宋諸家之說》,始屬稿焉。
可見蔚芝先生治《易》之初,受其師黃以周(1828—1899年,字元同,號儆季,又號哉生)先生影響,便有貫通漢宋之志?!秾W易大旨》中,蔚芝先生說:
漢儒鄭、荀、虞諸家之說《易》,主乎數(shù)者也。宋儒程子、朱子諸家之說《易》,主乎理者也,數(shù)者難測,變動不居。理者易明,守之有則。雖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而其教人之宗旨,未嘗不歸于一貫。
在蔚芝先生看來,漢宋諸儒雖有主乎數(shù)理之不同,但從教人宗旨言,可歸于一貫。但在《先儒說〈易〉家法義例》中,又說: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支離穿鑿、馳騁私臆者亦復(fù)不少。學者何由而辨其是非,曰惟折衷于圣傳而已??鬃右藻柘笪难哉f經(jīng),凡合于彖象文言者,必合于羲文周孔之意者也。其背于彖象文言而向壁虛造者,必背于羲文周孔之意者也。
在《先儒說〈易〉家法義例》中,蔚芝先生縱論歷代易家之醇疵。如論漢代虞翻易學:“虞翻傳《孟》喜《易》,發(fā)明十二辟卦消息旁通之正,以六十四卦皆歸于既濟定。實有合于圣傳‘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椤兑住分T。乾坤毀則無以見《易》’之義。精微深奧,可謂至矣?!庇秩缯摮填U易學:“宋儒之說《易》者,程氏傳推天人之奧,廣大精微,隱合宣圣之旨。”終篇自論其所作《周易大義》:“拙編《大義》……此外漢宋諸家,凡合于孔門家法者,均詳加輯錄。”
可見,在蔚芝先生看來,漢宋能否一貫,如何兼采的關(guān)鍵仍在于孔子之《易傳》??鬃邮黧w現(xiàn)的是孔門說《易》之家法,所謂“兼采”是裁采后儒說《易》家法義例之合于孔門家法者。換言之,不管是采漢易之數(shù),還是采宋易之理,漢宋兼采的實質(zhì)乃是“惟折衷于圣傳”。這不僅表明了蔚芝先生銓衡各家易說的根本原則,也是其自身易學開展之樞要。
四、“惟折衷于圣傳”
從《周易》的內(nèi)容來說,“四圣作易”同時表明了《易》中所包含的三種內(nèi)容要素:一是伏羲所畫卦畫,即“象”;二是文周之辭與孔子《十翼》,即“言”;依蔚芝先生說,很顯然此處的言還應(yīng)涵括伏羲所作之“十言”。前此已明,蔚芝先生說與其重視“消息”大義有關(guān)。由此也可體會到朱子“四圣作易說”的簡潔無枝蔓。三則是四圣共同通過《周易》的制作所表明的圣人之道,即“意”。與其他經(jīng)典(有言有意)相較,顯而易見,《周易》不同于群經(jīng)之處,在于其中有“象”?!断缔o傳》說: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表明的是語言在窮達圣人之意上的局限,但這并不意味著圣人之意晦默無明。在孔子看來,《易》中之象,恰是《易》獨有的克服語言之局限、窮達圣人之意的保證,所謂“立象以盡意”。這也意味著,在孔門家法中,對于《易》中圣人之意的追尋,絕不能純由文辭而脫離《易》象,必須由言及象乃至于意。因此,蔚芝先生在《學易緒言》一節(jié)中說:
凡說經(jīng)者,必先明義例。不知其例,不足以言通經(jīng)。
對于《周易》來說,義例便是解《易》時所使用的象數(shù)義例。象數(shù)義例表明的是卦爻辭與卦爻象間的關(guān)聯(lián),如前所言,文周“觀象系辭”時遵循著某些原則,而孔子《易傳》則指明了文周系辭的原則。象數(shù)義例就是對孔子《易傳》所明原則的具體繹與呈現(xiàn)。換言之,通過象數(shù)義例來通達言、象并進而發(fā)明圣義乃是基于孔門解《易》之家法的《周易》獨特的解釋學原則,是深入《周易》固有文脈的必由之路。因此,學治《周易》,必先由象數(shù)義例入手。但從象數(shù)義例來說,歷代易家所明不同,可謂汗漫無涯。如蔚芝先生所言:“《周易》之例,奚啻數(shù)千而已?!焙笫栏小隘B床架屋”之譏。有見于此,蔚芝先生說:
今有至約之法以示學者,蓋易例詳備于《十翼》?!妒怼芬浴断缔o傳》為尤要。
以“易例詳備于《十翼》”,不僅規(guī)定了象數(shù)義例“合法”的來源,更表明了“惟折衷于圣傳”的第一重內(nèi)涵,即解《易》時象數(shù)義例的使用當源于《十翼》。這實際上為解《易》時象數(shù)義例的發(fā)明裁定了界限。從此“至約之法”出發(fā),《學易緒言》中,蔚芝先生列舉了如“當位”“卦序”“三才(含八宮)”“卦變”(大旨宗荀、虞,與朱子說略有不同)“互體”“二體”“往來”“應(yīng)”“乘”“中爻”“正”“陰陽”(包含消息、小大、貴賤、君子小人、奇偶)“十二辟卦消息”等。毫無例外,這些象數(shù)義例的繹都是以《十翼》、尤其是《系辭傳》為據(jù)。如“互體”,便是引《系辭》“雜物撰德,辯是與非,非其中爻不備”,將中爻解作卦中四爻,以成互體之例。又如“卦變”,則說:“《系辭傳》曰:‘以動者尚其變?!衷唬骸畡?cè)嵯嗤?,變在其中矣?!强鬃用魇救素宰冎?。”《易微言四》中,蔚芝還以卦變?yōu)榛A(chǔ),探究卦爻變易交易之法,以“明爻之志”,此說雖前儒所未發(fā),但同樣是以《彖》傳《小象》傳所言卦爻之志為依據(jù)。
五、“《易》者,心學之書”
在蔚芝先生看來,不可“離象言理”、象數(shù)義例須以《十翼》為界據(jù)固是孔門解《易》之家法。但究“象”是為了明“理”,從四圣作《易》的最終目的來說:“四圣人手訂此《易》之所以崇德而廣業(yè),窮理而盡性也?!边@實際也表露出“惟折衷于圣傳”的第二重內(nèi)涵,即對《易經(jīng)》根本宗旨的理解與對《易》中義理之闡發(fā)當以《十翼》為準規(guī)。由此也可以看到,在蔚芝先生這里,《周易》是一部完全代表儒家義理品格的經(jīng)典?!?/p>
如蔚芝先生所言,四圣作《易》是為了“崇德而廣業(yè),窮理而盡性”。其中,“窮理盡性”出自《十翼》中的《說卦傳》,指向的是修身;“崇德廣業(yè)”則出自《系辭傳》,是經(jīng)由己身德性之昭著而推己及人以成其事業(yè)。《易微言五》中,蔚芝先生曾拈出《周易》中的“以”字如六十四卦《大象傳》皆系以“以”字來講明“用《易》之道”,并以《大學》“三綱領(lǐng)”“八條目”與《周易》諸卦相發(fā)明。但不管是“崇德廣業(yè)”還是“止于至善”“平天下”,在蔚芝先生看來,都以修身為始基。在《學易大旨》中,蔚芝先生評價顧亭林之說:
顧亭林謂孔子說《易》見于《論語》者,一為寡過;一為有恒;可知學《易》不外乎以修身為主。其言可謂至精至切矣。此學《易》之大旨也。
但學者又當如何用《易》以修身呢?蔚芝先生說:
人生在世,無日無時不在三百八十四爻之中,即無日無時不在吉兇悔吝之中。為善則吉,為利則兇悔吝。利與善之間,所謂幾。由利而之善即由兇悔吝而之吉,由善之利,即由吉而之兇悔吝。惟變所適,無一定也。文治嘗以幾而驗之,心響身應(yīng),善念惡念之萌猶形,吉兇悔吝猶影。形動而影隨,人心動而鬼神隨之。
在蔚芝先生看來:《易》的世界與人身處其中的世界契合一貫?!兑住分腥侔耸呢澈w了人生的全部境遇與情狀。因而,“人生在世,無日無時不在三百八十四爻之中,即無日無時不在吉兇悔吝之中”。但人在世界中并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存在,“心響身應(yīng)”“形動影隨”指明的便是人在世所具備的高度能動性,人或人心對于善利的抉擇(“利與善之間,所謂幾”)在根本意義上決定著人的命運本身?!盀樯苿t吉,為利則兇悔吝”則透露出“響應(yīng)”“動隨”的前提是德福間的一致。正是在德福一致的前提下,德性操舍與命運間的關(guān)聯(lián)才得以開展:“由利而之善即由兇悔吝而之吉,由善之利,即由吉而之兇悔吝。”人心的意義才由此呈現(xiàn)出來?!兑孜⒀砸弧分校抵ハ壬f: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是故吉者未必其終吉也,兇者未必其盡兇也,其所以變化無常者,隨人心之善惡為轉(zhuǎn)移也。
命運隨人心之善惡而流轉(zhuǎn),人成為了自身命運真正的最高主宰者。正是在此意義上,蔚芝先生說:“《易》者,心學之書也?!钡诵牟粌H表現(xiàn)為善惡之念,也體現(xiàn)為喜怒哀樂之情。在蔚芝先生看來,“人事之吉兇悔吝”,也與“人心之喜怒哀樂相配相成”,而“人心之喜怒哀樂,萬有不齊,故人事之吉兇悔吝,亦變遷而無定,皆配之以其分也”。那如何對待這人心固有但萬有不齊之情呢?蔚芝先生認為,對待人心喜怒哀樂之情,其要在于《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及“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尤其是“發(fā)而中節(jié)之和”:
未發(fā)之性,卦畫之未成爻者也。畫而成爻,是為已發(fā)之情,六十四卦即三百八十四爻,皆歸于《既濟》定,所謂“發(fā)而皆中節(jié)”者也。
因此,學《易》修身養(yǎng)心,不僅是察心之幾擇善而從以之吉,而且須觀《易》“三百八十四爻皆歸于《既濟》定”從而使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蔚芝先生說:
王者之刑賞慶罰,制禮作樂,皆本于喜怒哀樂。因一人之喜怒哀樂,而使萬物各得其所,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者也。《中庸》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皆《易》理也。圣人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yè),斷天下之疑,其德行事業(yè),要歸于使萬物各得其所。
可見,對于人心喜怒哀樂的操存,不僅關(guān)系到一己之吉兇禍福,而且關(guān)系到群體政治之治平。尤其是王者之心,其喜怒哀樂能否發(fā)而中節(jié),更關(guān)系到“參贊化育”的根本。在蔚芝先生看來,《中庸》“參贊化育”之道即《周易》所言通志、定業(yè)、斷疑之道,體現(xiàn)的都是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使萬物各得其所。但儒家最高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究其根本,乃系于人心,尤其是王者之心。由此,我們才能理解蔚芝先生以修身為始基以及以《易》為“心學之書”的完整內(nèi)涵。
六、結(jié)語
《十三經(jīng)提綱》書成刊行之后,時人褒貶不一。王紫翔(1842—1918,字祖畬,號漱山)先生評價說:“此書義理,多未經(jīng)人道?!钡独m(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倫明(1875—1944,字哲如,一作哲儒)為此書所作《提要》中卻詆訶激烈:“按是書名曰《提綱》,乃絕無義例。搜輯諸說,瑕瑜互見。所持論大都陳言,無精義,且參以論詩文語,尤非體。”
本篇以《讀易提綱》為例的研究已充分表明:蔚芝先生論《易》,有一以貫之的準則,即“惟折衷于圣傳”。具體來說,一是基于孔門解《易》之家法,強調(diào)通過象數(shù)義例來通達言、象并進而發(fā)明圣義,在象數(shù)義例的使用上折衷于《十翼》;二是在義理的闡發(fā)上同樣折衷于《十翼》。這意味著《十翼》既是義理之府,也是象數(shù)之源,是后世解《易》的最高銓衡。
清代陳澧(1810—1882,字蘭甫,號東塾)在《東塾讀書記》中曾說:“《漢書·儒林傳》云:費直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jīng)。此千古解《易》之準的也?!逼渲幸X辛楣《周易讀翼揆方序》:“圣人為之經(jīng),宣尼為之傳;故舍《十翼》以言《易》,非《易》也?!笨梢姡抵ハ壬拔┱壑杂谑鳌敝颊墙狻兑住非Ч艔浶轮?。由此再來觀倫明之說,其偏頗無識已不足論。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