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禮樂文明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作者:蘇培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廿九日丁未
耶穌2018月1月15日
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明是中華文明歷史演進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和文化智慧。
凸顯中華民族文化特質
中國傳統(tǒng)禮樂是一個涵攝個人、社會關系、家國、天地宇宙的文明秩序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余開亮表示,從個人來講,禮樂文明貫徹了個人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是人生在世的情感抒發(fā)形式;從社會關系來講,禮樂文明伴隨著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是人人關系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從家國來講,禮樂文明構筑了家國秩序,是人對家國的情感認同與政治認同方式;從天地宇宙來講,“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傳統(tǒng)禮樂本自天地之序與天地之和,這種形而上性使得禮樂文明實踐具有了一種超越的人文精神性。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法認為,禮樂文明把中國的天下治理,以包含信仰和政治為一體的禮以美的感性形式體現(xiàn)出來,同時以美的感性形式把各族群的信仰認同和政治認同,統(tǒng)一到以中和為核心的觀念體系、器物體系、禮儀體系之中,為中國文化的最初定型和以后的發(fā)展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今天,雖然我們可以從不同側面界定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屬性,但對禮樂的崇尚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能凸顯中華民族文化特質的文明取向。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劉成紀談到,禮樂之“禮”,對于個體而言,預示著人行為的雅化;對于群體而言,預示著典禮儀式的莊嚴神圣;對于國家而言,則預示著公共生活的秩序性。禮樂之“樂”,具體指詩、樂、舞等藝術形式,也指人從詩、樂、舞中獲得的主體性快樂。就其象征意義而言,則指整個社會和諧共處、其樂融融的美好景象。宋代程頤稱,“推本而言,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只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追求秩序與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明的本質訴求,也是中國人調和心性、培養(yǎng)社會良俗、構建國家政治制度、協(xié)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原則。禮樂的文化內涵極其簡潔,即表征秩序與和諧,但它貫穿于中國人從個體修身到家國天下的諸多層次和環(huán)節(jié)。
禮樂制度影響中國數(shù)千年
禮樂文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領域都起到了一定的奠基與塑形作用。劉成紀表示,中國禮樂文明有悠久的起源,與中國上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到西周時期,這種祭祀天地諸神及宗祖的儀式性活動被周公用于現(xiàn)實政治,于是有了影響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的禮樂制度。這一制度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主要有三點:一是持之以恒地推行人文教化,將詩教、禮教、樂教視為國家文化和社會制度建構的核心力量;二是以崇禮尚樂作為證明本民族文化具有優(yōu)越性的基本標識,作為區(qū)分野蠻與文明的價值分界點;三是賦予禮樂制度鮮明的理想特質,將禮樂的實現(xiàn)作為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最終目標。
在余開亮看來,傳統(tǒng)禮樂文明的塑形作用,外化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的禮樂物質與藝術體系,如禮器、禮儀、詩歌、樂舞、服飾、建筑、典章制度等;同時又經由內在的情感體驗方式,形成了情理合一、美善合一的特征。傳統(tǒng)禮樂文明衍生了一套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倫理道德觀念,如仁愛、忠義、孝悌、謙遜、恭讓、誠信等,其在國家治理領域的展開,給古代政治文化注入了柔性與人道內涵。
汲取適合當代文明的禮樂資源
在劉成紀看來,借助禮樂,可以有效把握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整體屬性。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彌足珍貴的資源。在這種背景下,研究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明對當前文化建設具有現(xiàn)實意義。禮儀對德性的要求和對天地的敬畏,有助于解決當代人的道德和信仰問題;樂是以音樂的快樂、和諧去隱喻人的樂觀心態(tài)和良好的群體相處之道,不僅有助于解決現(xiàn)代人的精神焦慮和孤獨感,而且對建立良好的社群關系有重要助益。
談論今天應如何對待禮樂文化時,余開亮提出,依然要秉承有所損益的態(tài)度,弘揚傳統(tǒng)禮樂文化中的積極并適合現(xiàn)代文明的部分。禮樂文明延續(xù)至今,本身彰顯的就是中華文化的特色。隨禮樂文化出現(xiàn)的各種禮樂物質與藝術體系,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弘揚禮樂文明,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中華文明與中國形象;禮樂文明中蘊含的各項情感體驗與道德倫理,顯示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以及以禮待人的處世之方,能夠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資源;禮樂文明中蘊含的典章制度、禮樂德治以及“和而不同”等觀念,可以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借鑒。
張法認為,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明對如何處理信仰、政治、倫理等觀念內容與審美形式的關系,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借鑒作用。當今應如何形成與信仰、政治、倫理等觀念內容相適應的美感形式,一直是一個尚未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根據(jù)需要,借鑒中國傳統(tǒng)的禮樂文明,再參之世界各國經驗,有益于當代社會的文化建設。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