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山西榆次常家莊園:儒學不精品德欠佳者不準經(jīng)商

        欄目:家風家訓
        發(fā)布時間:2018-01-18 00:23:30
        標簽:


        山西榆次常家莊園:儒學不精品德欠佳者不準經(jīng)商

        作者: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紀委監(jiān)委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初一日己酉

                     耶穌2018月1月17日

         

          

         

        這一片參差錯落的城堡式建筑,就是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車輞村的常家莊園。

         

        走進這座馳名中外的晉商大院,撲面而來的是猶如陣陣春風般沁人心脾的文化氣息。這一座座亭臺樓閣,一幀幀影壁花墻,一幅幅匾額楹聯(lián)……還有這琳瑯滿目的法帖石刻,似乎都在向我們訴說著這個晉商大家族非同凡響的儒學情懷。

         

        明清時期崛起的晉商在漫長而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富甲天下的財富,也創(chuàng)造了豐厚的晉商文化與獨特的商業(yè)人格。榆次常家即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

         

        明清時期,在晉商最為興盛的二百余年間,榆次常家以其“財取天下,逐利四?!钡暮甏髿馄?,把買賣做到了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他們還以雖九死而不悔的執(zhí)著精神,走陸路,經(jīng)漕運,翻高山,跨大漠,行程5100多公里,將中國的茶葉從福建的武夷山運到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再由恰克圖分銷到莫斯科以及歐洲各地。這條路就是為后世所熟知的國際南北商貿(mào)大通道——“萬里茶道”,而常家也因此被當代商業(yè)史家公認為中國第一外貿(mào)世家。

         

        馬克思在《資本論》、《資本流通的過程》、《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等一系列論著中曾經(jīng)多次提到中國的茶葉貿(mào)易,并以翔實數(shù)據(jù)記述了萬里茶道的路線、里程、運營方式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國際影響。讀這些論著,我們仿佛可以窺見晉商常家子弟在萬里征途上披荊斬棘的身影,聽到常家綿延的駝隊從戈壁大漠深處傳出的空靈而又悠遠的駝鈴聲……

         

        研究晉商歷史的許多專家都將晉商崛起與興盛的原因歸納為勇于開拓、艱苦奮斗、講究信義、善于理財。誠然,任何正當財富的積累都有著基本相同的過程,但能夠支撐這個財富大廈達到數(shù)百年輝煌,必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治國之道在于用人,興家之本在于育人?!坝恕本褪浅<荫Y騁商海數(shù)百余年而不衰的重要保證。

         

          

         

        常氏由經(jīng)商起家,傳至九世,即有了“世兼儒賈為業(yè)”之稱?!叭濉闭?,儒學也;“賈”者,商道也。他們認為,經(jīng)商必須以儒家“義理”觀作為指導思想,這樣家族的事業(yè)才能長盛不衰。于是,常家便有了“學而優(yōu)則賈”這個非同一般的家族典訓。他們深謀遠慮,居富思危,代代恪守“學而優(yōu)則賈”的家訓,將優(yōu)秀人才源源不斷輸送到商界,使常家始終保持著奮發(fā)姿態(tài)。

         

        “浩博旁通詩書上不許儉,雍容儒雅衣食邊只要勤”,這是鐫刻在常家莊園雍和堂大門上的一副楹聯(lián),恰到好處地概括了常家的治學與治家之道。常家世世代代都把讀書放在首位,時時處處都恪守著“學而優(yōu)則賈”這個獨特的家族典訓。

         

        常家后人、著名作家常崇保:

         

        作為儒商世家,常家對后人的教育和要求極為嚴格。他們特別強調(diào),弟子儒學不精、品德欠佳者不準參與經(jīng)商等社會活動。為了讓家族教育真正產(chǎn)生實效,他們不惜重金在山西乃至全國范圍內(nèi)聘請學識淵博的學界名流擔任教師,不遺余力培養(yǎng)人才。清代受聘于常家的太原舉人郝蔭榕曾這樣評價說:“魏榆素封之家,不一而足,而以讀書為急務者,唯常氏?!币馑际钦f,榆次的商賈大家族很多,但特別重視讓子弟讀書的,唯有常家。

         

        早在明末清初,常家就有了自己的私塾,開創(chuàng)了聘師授業(yè)的百年大計。到家業(yè)最為興盛的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常氏家族開辦的私塾計有十七所之多。常氏的商業(yè)人才無一例外都是從這些全族公有的學堂里走出去的。此外,常家還特別開設了女學,讓眾多女眷與女子走出內(nèi)宅、走下繡樓、走進學堂……

         

        這是常家莊園著名的石蕓軒書院,院中處處蒼松翠柏、虬槐勁竹,四季花木與樓亭廊閣交相輝映。奇石點于樹下,清池鑿于庭中。私塾、小書房、大書院三者連為一體。

         

        這座凌空欲飛的建筑就是石蕓軒書院的“聽雨樓”,是專供族中子弟靜心研讀的地方。遙想當年,常氏子弟就是在這里聽風聲雨聲、讀經(jīng)史子集。

         

        正是由于常家特別注重教育,所以他們不僅在經(jīng)商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造就了不少人才。例如,曾經(jīng)參與過康梁變法“公車上書”的十三世常立教,曾被翁同龢舉薦、入國子監(jiān)南學深造而中舉的史學家十四世常麟書,三晉教育家十四世常贊春以及與他同榜中進士的弟弟、書法家常旭春,著述等身的十六世常乃惪等等。

         

        常家始終注重子弟讀書習儒,這一崇文重教的家風還為家族今后的轉(zhuǎn)型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當一些晉商大家族在歷史巨變中走向衰落時,常家卻很快完成了“由商轉(zhuǎn)儒”的脫胎換骨,實現(xiàn)了華麗轉(zhuǎn)身,使家族事業(yè)得以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到今天,常氏一門已經(jīng)延續(xù)至二十一世。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族人口近3000人。其中,75戶約400余人留在家鄉(xiāng),近400戶約2000余人散居全國各地,30余戶約200余人旅居港澳臺和海外。現(xiàn)在,常氏后裔雖然已經(jīng)不再聚族而居,但其尚儒的家風卻依然代代傳承。散落在海內(nèi)外的常氏后裔中,專家學者層出不窮,僅從事文化教育事業(yè)并有所成就的就有300余人,占到了常氏后裔的十分之一。

         

        “學而優(yōu)則賈”這個樸實無華簡潔明晰的家訓,造就了常家“儒商”本質(zhì),也是支撐常家二百余年長盛不衰的精魂所在。

         

        晉商文化研究專家范浩里:

         

        常家無論大宗貿(mào)易還是小宗買賣,都始終踐行“持義如崇山,仗信如介石”的商業(yè)信條。在商與儒、義與利、家與國,這些看似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之中做到了較為完美的統(tǒng)一。

         

        常家講究儒學的“義理”不僅僅限于經(jīng)商,還表現(xiàn)在他們對待國家和桑梓的態(tài)度上。在儒家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常家子弟,有著強烈的以天下事為己任、救人危難時不惜傾其所有的仁厚情懷:咸豐年間,外夷不靖。十二世常憬因國家籌集軍餉而慨輸巨資;道光年間,十三世常維城陸續(xù)捐輸軍餉六次,共計“輸三千三百金”;常立愛、常立敬“屢孝輸”;常立翰有“助餉勞績”;常立經(jīng)有“援助邊例”;常念祖“樂輸助餉”......為國捐贈軍餉的事在常家?guī)状酥袑映霾桓F、不一而足。

         

        在商貿(mào)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常家不僅不忘報國,在鄉(xiāng)里熱心公益、捐助鄉(xiāng)黨的事也被后人所稱道。道光十七年(1837年)捐巨資修建榆次的鳳鳴書院。光緒初年,山西連年大旱,常氏合族共向榆次縣捐資三萬金,谷物兩倉,以此幫助官方賑災,他們還在街頭設粥棚接濟附近村民。光緒十二年(1886年)榆次遭遇水災,凡河工、城工、孔子廟工,常家都給予資助……

         

           

         

        光緒三年(1877年)山西大旱,餓殍遍野。恰在這時,北常后街西端開始了一處新院落的建設。常家便發(fā)話說,只要為工地搬一塊磚,就可以在常家吃一頓飯。于是,十里八鄉(xiāng)的災民紛紛前來搬磚吃飯。大旱三年,常家這個院落便也慢吞吞地修建了三年。許多鄉(xiāng)人憑借常家的賑濟度過了災年。常家體恤鄉(xiāng)鄰,扶危濟困,而又不擔施舍之名的事跡被傳為佳話。

         

        常家把儒學義理運用于經(jīng)商的實踐,在發(fā)達后又以儒學義理心懷天下,處處彰顯了融義于商、以商踐義的本色。

         

        總之,常家“學而優(yōu)則賈”的家訓以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崇儒尚學家風,造就了一個至今不衰的常氏家族。他們關于“儒學不精、品德欠佳者不準經(jīng)商”的家規(guī)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不無教益。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