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徐雷】曾國藩廉政思想的理學(xué)底蘊(yùn)

        欄目:《原道》第33輯
        發(fā)布時間:2018-01-29 17:43:56
        標(biāo)簽:


        曾國藩廉政思想的理學(xué)底蘊(yùn)

        作者:徐雷(湖南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博士后研究人員,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

        來源:《原道》第33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7年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十三日辛酉

                   耶穌2018年1月29日

         

        內(nèi)容提要:曾國藩是晚清理學(xué)名臣,久歷官場,于“守廉、奉公、尚儉”,不遺余力。曾氏的廉政理念源出理學(xué),廉政實踐不離修身,理學(xué)是因,清廉是果?!傲?,可為不可為?”是曾氏對自己步入仕途后的考問。他傾其一生,領(lǐng)悟孔孟之道、踐行程朱之學(xué),棄小廉、成大廉,自省自勵,為仁為己,交出了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具體言之,先以“公”興廉(恪守公心、力戒貪念),再以“儉”養(yǎng)廉(近仁達(dá)道、合禮明理),公、儉、勤、仁、道、禮、理、心等眾多理學(xué)范疇一一被他體躬心悟,化作實行,融通在家居和仕途當(dāng)中,以明廉吏本色?!爸袊?,必廉必正?!痹蠑S地有聲的回答、鮮明理性的態(tài)度及其對信仰的求真、對修身的求勤、對法紀(jì)的求嚴(yán),不僅為時人所稱頌,更是今日中國強(qiáng)化反腐倡廉的學(xué)理支撐、歷史借鑒和文化依據(jù)所在,細(xì)細(xì)研讀曾國藩的廉政思想確有必要。

         

        關(guān)鍵詞:曾國藩;理學(xué);廉政;湖湘文化;

         

        一、引言

         

        中國古代官場,能臣、賢臣輩出,晚清曾國藩便是其中之一。曾氏為官,立德為先、理學(xué)為宗,忌諱“無德而權(quán)重于人、無才而位高于眾”。[1]其心中,廉為官德之首,綜合素養(yǎng)之體現(xiàn)。常言:“得廉明二字為之基,則智、信、仁、勇諸美德可以積累而漸臻。若不從此二字下手,則諸德亦茫無把握?!盵2]據(jù)此,曾國藩將廉德養(yǎng)成納入修身日課,視作安身立命與經(jīng)世濟(jì)民關(guān)鍵所在,一生致力于知廉、行廉、持廉、守廉,始終“保守初心”。晚清時逢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官場“畏事偷安者多”,[3]“有猷有為者漸覺其少”。[4]平日不恥于“小廉”“小仁”的曾國藩時常追問自己“廉吏可為而不可為?”[5]思索之余,更是執(zhí)著于踐行廉公和廉儉。他堅信,“嚴(yán)操守者,亦可濟(jì)世”。前者源自理學(xué)修身,后者出自理學(xué)實踐。誠如曾氏自己所言:“可為而不可為,國藩涉世多年,蓋亦深明其旨。”[6]用功之勤、用心之深,得以窺見。

         

        二、公興廉:“恪守公心、力戒貪念”

         

        理學(xué)家朱熹曾說:“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fēng)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7]正如朱子所言,公正清廉是古代官吏的為人底線。公因廉而生,廉因公而興,兩者依存難分。曾國藩本人常以“公廉不茍,勉益加勉,定成有用之才”予以自省和自勵。[8]其去世后,清廷和昔日同僚評價他“公忠體國”“砥躬清正”。無疑,這是對曾氏仕途生涯的中肯評價。曾氏以“公”興廉,重在“守公心”“戒貪念”。公心之利與得、貪念之弊與失,孰輕孰重,皆剖析得當(dāng),辯若分明。

         

        首先,“公字,吾輩之根本,刻不敢忘?!盵9]追溯曾國藩對公字“刻不敢忘”的原因,有二。一是源自理學(xué)先賢的影響。二程說:“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公而以人體之,故為仁。只為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愛?!盵10]此處,二程明確提出了公和仁的關(guān)系。公作為仁的核心要素,須與人心相體貼。心公狀態(tài)下,本我之心和外在之物息息相通,無絲毫羈絆,呈現(xiàn)出仁之氣象。自然,為公、為仁、能恕、能愛,一以貫之。朱熹領(lǐng)悟程子意進(jìn)一步細(xì)說:“蓋人撐起這公作骨子,則無私心而仁矣。蓋公只是一個公理,……人而不公,則害乎仁?!盵11]公而無私,得仁;私而不公,害仁。公與私,關(guān)乎仁,水火不容。顯然,程朱視心公與心仁為因果關(guān)系。曾國藩接受程朱思想,去私立公、循公達(dá)仁,會通公、仁二心。他說:“無纖毫之私,可以謂之公?!薄耙蝗铡?,則為君子;一事……公正,則為君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盵12]公與仁,好比身與心,君子兼而有之,刻不可離。故而,“(守)公心,毫無私念”,“有仁心,有遠(yuǎn)識,大本已立?!盵13]對立志學(xué)作圣賢,踐行程朱之學(xué)的曾國藩來說,便是始終牢記、終身體驗并事上踐履的修身舉措,刻不敢忘。

         

        二是出自為官實踐的感悟。清同治四年,曾國藩曾語重心長地提醒下屬:“任法不如任人?!牟还鳎瑒t雖有良法百條,行之全失其本意;心誠公明,則法所未備者,臨時可另增新法,以期便民?!盵14]人心不公,即使再完備的法規(guī)制度也無法落實,一紙空文而已。反之,秉持公心,急百姓之所急,依據(jù)形勢變化和業(yè)務(wù)實際對法規(guī)條文加以增補(bǔ)或刪減,惠民效果更為明顯。這段話的核心正是法治和人治。表面上看,曾國藩對人治的看重和強(qiáng)調(diào)更甚于法治,但其真實意圖卻是兩者并重、互補(bǔ)。朝廷頒布的良法和新法,是整個社會賴以正常運轉(zhuǎn)的基石。只有在法治監(jiān)管的大前提下,人治的價值才能發(fā)揮到極致,而法規(guī)條文的恰當(dāng)運用、法律精神的有效傳承,也只有通過那些真正維護(hù)法制的執(zhí)行者們才能更加彰顯與有力。這才是曾國藩做官奉行“心公而事舉、心私而事廢”的本意。

         

        南宋理學(xué)家陸九淵曾說:“凡事皆‘公心’求是。”[15]湖湘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胡宏也指出:“得賢有道,在乎‘公心’而已矣。‘公心’有道,在乎循理而已矣?!盵16]既然公心如此重要,如何堅守呢?如何從形而上的哲學(xué)思考,轉(zhuǎn)化為形而下的具體實踐呢?曾國藩立足“事、人、己”三個方面,賦予了“公”字“實事求是、不偏不倚、心竅正直”三種內(nèi)涵。關(guān)于“公以對事”。曾國藩強(qiáng)調(diào)指出:“國藩向來辦事不執(zhí)己見,亦不輕徇人言,必確見利害所在而后舍己從之?!盵17]又曰:“大局所在,只論地形之要害,不得顧友朋之私誼?!盵18]再曰:“參訪輿論,未敢以己意為是非,考求實際,亦不敢以人言為好惡?!盵19]

         

        己見、己意,人言、私誼。這四類皆是處事公正的絆腳石。前兩者屬于主觀臆斷,將經(jīng)驗閱歷凌駕于實地調(diào)查之上,曲解現(xiàn)狀,誤判是非。至于人言和私誼,一個借助輿論,一個依附裙帶,于無形中侵蝕、于利益中消解公心之力。鑒于此,曾國藩把“確見利害、只論要害、考求實際”等列為自己公正辦事的原則,換言之即秉承實事求是,在即物窮理的過程中須摒棄一切不合時宜的己見、己意,人言、私誼。唯有遠(yuǎn)離它們,杜絕隱患,方能守住公心。

         

        關(guān)于“公以待人”??鬃釉唬骸皳窈踔杏?,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朱熹解釋道:“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dāng)然。”[20]早年有“理學(xué)新秀”美譽(yù)的曾國藩一直謹(jǐn)守孔子、朱子所言,對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倍加推崇。他說:“朱子注《中庸》首章有云:‘自戒懼而約之,以至于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藬?shù)語者,……夫各有所當(dāng)也。”[21]“無少偏倚,其守不失”被曾氏納入到了如何待人的為官實踐中。平日里,曾國藩接觸的多是朝廷官員,然而,大是大非面前,他首先想到的卻是“負(fù)私情而伸公義”,而非顧及同鄉(xiāng)、同僚之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曾國藩保舉過很多人,被他彈劾的官員也不在少數(shù)。他說:“惟吾輩素不輕劾一人,輕上一疏?!彷呫镁痈呶?,……白簡之登必真必當(dāng),而后可折服其心。一經(jīng)定案,不特目下無所遁飾,即他年亦無異辭?!盵22]奏章內(nèi)容言之鑿鑿,“一一務(wù)求實據(jù)”,自然“折服其心”;理性、理智待人,始終“不動客氣,不挾私見”,終究可以換來各方的諒解,取得共識。久歷官場的曾國藩對此深信不疑。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評判一個人的是非功過不僅要令當(dāng)事人心服口服,更須經(jīng)得起時代和歷史的檢驗。

         

        關(guān)于“公以克己”??思菏抢韺W(xué)家們修身自律的一種工夫,內(nèi)圣外王所涵蓋的“正心、求仁、復(fù)禮、經(jīng)世”都與它息息相關(guān),為官公否也在其中。朱熹曾說:“公是克己工夫極至處?!盵23]一語道出了兩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克己盡處即是公。曾國藩要守住公心,自然須“屏除一切”,潛心于克己之學(xué)。仕途中,他將克己落腳于修心,貫穿在言行舉止間,幾番提出“心竅要正、要直,不可歪曲,動好與人斗機(jī)斗巧”的為官箴言,[24]實則是以心竅正直重新對公字做出詮釋。在篤實踐履“居敬、主靜、慎獨、思誠”理學(xué)四大修心法則的前提下,曾國藩經(jīng)年累月體驗著本心“存而不放、定而勿動、安泰戒餒、守一無貳”的本然狀態(tài)即“心存、心定、心安、心?!薄_@種修心的境界正是朱子所看重的“極至處”。處于“極至處”的本心澄明、透徹,一塵不染,外誘不能惑之,能時刻保持著正直一面,謹(jǐn)守為官公正的宗旨而不偏離正軌。

         

        其次,貪字,“其利甚暫,其害實長?!盵25]晚清官場,貪腐成為一種公害。廉吏胡林翼指出:“國家之?dāng)?,皆由官邪?!幻駚y必由官貪?!盵26]左宗棠更是直言不諱:“貪以害廉”,“察吏必先懲貪。”[27]相較于左、胡兩人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曾國藩對貪的認(rèn)知有褒有貶,貶居其九、褒居其一,更富辯證與細(xì)致。他說:“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盵28]又曰:“古來多少英雄,功高名重,其后非敗于‘驕’,即敗于‘貪’?!盵29]

         

        在曾國藩看來,打天下即事業(yè)發(fā)展的起步期,應(yīng)保持適度且可控的貪念,只因它是一種推動力,有助于既定目標(biāo)的實現(xiàn)。然而,守天下即事業(yè)發(fā)展的鼎盛期,須警惕貪念膨脹及其肆虐,只因它也是一種破壞力,不加以節(jié)制和遠(yuǎn)離,身毀德敗。換言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況且,貪念所具有的推動和破壞兩種影響力并非對等,前者“其利甚暫”,后者“其害實長”。這種兼具利與害雙重功效的貪念正是理學(xué)家們所痛恨的一種人欲。朱熹曾說:“凡有所愛,皆是欲?!薄拔锸乱矏酆茫倬粢矏?,錢也愛,事事都愛,所以貪?!盵30]揭露了貪念的本質(zhì)正是人欲。戒貪念就是去人欲,心中有戒,才能守牢為官底線,力保廉德不失。

         

        “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zhì)?!盵31]“陶鑄其質(zhì),去其貪心。”[32]廉和貪不可并存,廉是貪的克星。在程朱理學(xué)的精神洗禮下,曾國藩得以“力去人欲,以存天理”,通過“研幾”和“事上磨礪”,逐漸把心中因各種事由和境況所引發(fā)的一切妄念、貪念和私欲消滅在萌芽初期,真正做到潔己奉公,廉而不貪。而“居官以不要錢為本”的家訓(xùn)正是曾氏踐行理學(xué),卓有成效的表率之一?!笆毓摹焙汀敖湄澞睢?,作為曾國藩以“公”興廉的核心內(nèi)容,豐富了其廉政思想的內(nèi)涵,不僅自身收益,還通過下屬和同僚,直接影響到了晚清官場風(fēng)氣。這一切都與曾氏誓言“吾輩當(dāng)自立準(zhǔn)繩,自為守之,并約同志者守之”的畢生努力分不開。[33]

         

        三、儉養(yǎng)廉:“近仁達(dá)道、合禮明理”

         

        對從政者而言,儉絕不僅是約束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更是仕途必備的政治品質(zhì),直接影響著廉政效果。這一點在封建王朝末期尤為突出。因統(tǒng)帥湘軍有功躋身封疆大吏的晚清“曾左胡”(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其共同特點便是廉儉。曾文正“諸事從儉”、左文襄“儉而守廉”、胡文忠“儉以養(yǎng)廉”。官場風(fēng)氣在三人示范表率下呈現(xiàn)出新氣象,晚清國運一度得以中興。曾國藩指出:“欲求廉介,必先崇儉樸?!盵34]還說:“初歷仕途,惟儉可以養(yǎng)廉,……是做好官的秘訣,即是做好人的命脈?!盵35]一個“儉”字貫穿“求廉、養(yǎng)廉、守廉”之始終。曾氏推崇的背后,其實有著深刻的學(xué)理依據(jù)——“儉近仁而達(dá)道”和“儉合禮而明理”。這也是曾國藩“融廉吏和理學(xué)學(xué)者兩種身份于一身”的特色所在。[36]

         

        首先,“儉近仁”。曾國藩對儉的理解源自孔老夫子?!皣孔x……仲尼之溫良恭儉讓,……可知已?!盵37]“溫良恭儉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德目??鬃釉f:“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保ā抖Y記?表記》)在眾多德目當(dāng)中,儉被孔子視為和仁關(guān)系最為密切,距離也最為靠近的。曾國藩的理學(xué)摯友胡林翼曾舉例解讀:“若去奢崇儉,以虛用作實用,尚可多養(yǎng)一兩萬人。即孔子用力于仁,力無不足之義?!盵38]曾國藩對此極為贊賞,他進(jìn)一步強(qiáng)調(diào):“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鸸俸竦?,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zé)?!盵39]把節(jié)儉理念落在社會現(xiàn)實處,解決百姓溫飽。這種通過提倡儉德而形成的惠民、愛民的執(zhí)政理念便是“曾左胡”等理學(xué)士大夫們認(rèn)同并努力為之踐行的“儉近仁”。

         

        南宋理學(xué)家胡宏說:“人而能仁,道是以生。”“人仁,則道立?!盵40]潛心于理學(xué)的曾國藩沒有滿足于“儉近仁”,他認(rèn)為古之圣賢尚儉的終極目的是樂道,而儉正是求仁進(jìn)而上達(dá)于道的軌轍之一。在他心目中,儒家先賢孔子和顏回正是尚儉樂道的典范。前者“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后者“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世人大都厭惡貧賤,卻不知貧賤帶給人的遠(yuǎn)勝于富貴??鬃雍皖仠Y兩位圣賢身處貧賤之境,卻并無片語埋怨。物質(zhì)條件的簡陋反襯托出圣賢內(nèi)心的富足與安樂。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儉樸的生活和高尚的德行本就一以貫之,互為因果。由儉而近仁,循仁而達(dá)道,廉亦在其中。

         

        “人不可以不知‘道’。知‘道’,然后知進(jìn)退。”[41]深諳此道的曾國藩“有志學(xué)為圣賢”,從儉入手,以聞道為己任,知仁民愛物。在“儉近仁達(dá)道”思想的指引下,曾國藩的家居生活和官宦生涯皆呈現(xiàn)出“惜人力、物力、財力”的特點:“節(jié)用之道,莫先于人少。官親少,則無需索酬應(yīng)之繁;幕友家丁少,則減薪工雜支之費。官廚少一雙之箸,民間寬一分之力。”[42]“不特家常用度宜儉,即修造公費,周濟(jì)人情,亦須有一儉字的意思??傊瑦巯锪?。”[43]“軍中浪費,最忌官員太多,夫價太多。今立定限制,無論官多官少,官大官小,凡帶千人者,每月支銀不準(zhǔn)過五千八百兩。”[44]

         

        每一位從政官員,履職期間是否準(zhǔn)確且恰當(dāng)?shù)恼{(diào)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財力,不僅事關(guān)自身政績,對所管轄地域的民生、民情和民風(fēng)也會造成直接影響。清帝康熙曾在治國方略《圣諭十六條》中要求各級官員和百姓“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初衷即是“勿忘儉約之本,遠(yuǎn)離奢靡之風(fēng)”。胡林翼官拜湖北巡撫期間,常訓(xùn)導(dǎo)下屬:“百錢、一錢亦當(dāng)愛惜。須知日用之費,皆國家之正供,生民之膏血?!盵45]官員理財須精打細(xì)算,慎之又慎,合理支配,幫國家節(jié)省開支,切勿妄取肆用。曾國藩更是如此,主持湘軍營務(wù)多年,每日過手銀錢數(shù)萬,但從“不妄花一錢”且“每用一錢,均須三思”,為晚清官場樹立了良好典范。

         

        其次,“儉合禮”。古代中國素有禮義之邦的美譽(yù)。在封建社會瓦解之前,上至廟堂下至民間,幾乎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甚至一生都會受到禮的制約和影響。禮作為一種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和制度,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墩撜Z》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敝祆浣忉尩溃骸吧w得其本,則禮之全體無不在其中矣。”[46]《禮記?檀弓下》載:有若曰:“……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边@兩段對話充分說明了儉和禮的關(guān)系:尚儉是禮的本質(zhì)要求,但儉的尺度把握須以禮法為依歸,受禮制約束,逾越或不及皆不可。簡言之,“儉合禮”。

         

        晚清研習(xí)理學(xué)者皆好禮。左宗棠主政一方后,憂心于“世衰禮廢,全不講習(xí)”,強(qiáng)調(diào)“治國所以尚禮”,[47]“與其奢,毋寧儉也;……理得而心安?!盵48]曾國藩自稱研讀“《三禮》略有所得”,平生執(zhí)著于“以禮自治”和“以禮治人”。[49]《清史稿》評價:“國藩事功本于學(xué)問,善于禮運?!盵50]在提倡和踐行“儉合禮”的同時,“舉世禮邱軻,貌尊非心即”的陋習(xí)也為曾、左二人所目睹。[51]世人對孔孟先賢的崇敬本應(yīng)發(fā)自內(nèi)心,禮儀規(guī)范不過是虔誠敬畏的外部延展。缺乏信仰基礎(chǔ)的祭拜和禮數(shù),不管儀式如何莊重,規(guī)模如何盛大,祭品如何豐富,全然違背了先王制禮的本意,禮到而心失,全無公信力可言。禮的神圣性、權(quán)威性和至上性一旦無存于世人心中,尚儉自然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名存實亡。

         

        只有為禮尋找到本體論上的依據(jù)才能重塑禮的威嚴(yán),讓習(xí)禮者心畏誠服。所以,曾國藩和左宗棠都主張,儉不僅要合禮更要明理。曾國藩說:“禮之本于太一,起于微眇者,不能盡人而語之?!盵52]左宗棠也說:“禮理本于太乙。……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各當(dāng)焉。”[53]太乙同太一?!疤弧闭Z出《禮記·禮運》,本義是指形成天地萬物的混沌元氣,產(chǎn)生于天地未分之前??追f達(dá)指出,“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盵54]宋代理學(xué)勃興,朱熹又把太極解釋為理。“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曾國藩和左宗棠治學(xué)以朱子理學(xué)為宗,自然也將天理、天道或太極視為禮之本源。對照兩人關(guān)于太一(太乙)特征的描述,無不與程朱理學(xué)中天理(太極)的特征相吻合。

         

        禮以理為本,儉以禮為歸。這便是“儉合禮明理”的內(nèi)在價值關(guān)聯(lián)所在。找到了禮的本原,“理攝禮,禮束儉,儉治奢”成為曾國藩的自覺使命,逐漸落實在了日用常行之間,形成習(xí)慣。曾國藩說:“禮主減……,以禮節(jié)之,庶以制吾性焉,防吾淫焉。”“凡夫灑掃、應(yīng)對、飲食、衣服,無不示以儀則。因其本而利道,節(jié)其性而不使縱。”[55]言下之意,尚儉非虛言,須體現(xiàn)在為政者每日的衣、食、住、行諸方面,有助于品節(jié)涵養(yǎng)、節(jié)性勿縱、克己復(fù)禮、明理崇儉。這一切也和曾國藩一貫自詡“不談過高之理,專務(wù)修身踐履”的踏實態(tài)度相一致。

         

        曾國藩說:“吾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J卮藘€樸之風(fēng),亦惜福之道也?!盵56]“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xí),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fēng),極儉也可?!盵57]“修理舊屋,何以花錢七千串之多?……余生平以大官之家買田起屋為可愧之事。”[58]“余昔在省辦團(tuán),亦未四抬也。以此一事推之,凡事皆當(dāng)存一謹(jǐn)慎儉樸之見?!盵59]飲食豐、裘服鮮、車馬澤、宮室麗,本無可厚非,但從政者應(yīng)距而遠(yuǎn)之,更要拒而遠(yuǎn)之??咕芤T是本,保持距離是末。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事關(guān)民生,執(zhí)政官員的衣食住行事關(guān)廉政。表面看似普通家事,但關(guān)乎社會輿論和政治生命,絕不再是官員個人的私事。所以,左宗棠尚儉從“衣無求華、食無求美”做起,[60]胡林翼尚儉從“衣僅求其暖、食僅求其飽、住僅求其安”做起,[61]曾國藩尚儉從“慎起居、節(jié)飲食”“錢不可多、衣不可多”做起。[62]“曾左胡”三人的表率和示范足以證明“衣食住行”輕視不得,只因它是益于己,更益于民的大事,為官者欲“以儉養(yǎng)廉”,理應(yīng)從此起步,善始善終。

         

        四、“廉者有為”是曾國藩廉政思想的核心

         

        “廉者有為”是曾國藩廉政思想的核心。曾國藩論廉有大小之分:明哲保身、獨善其身為小廉;廉而有為,兼善天下為大廉。大廉則涵蓋了公、儉、勤、仁、道、禮、理、心等眾多理學(xué)范疇。曾國藩將它們一一化作實行,融通在家居和仕途當(dāng)中,漸成氣候,以明廉吏本色。今日中國,反腐深入人心,從政不廉是腐,從政不為也是腐。習(xí)近平同志指出:“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dān)當(dāng)精神,應(yīng)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睆脑鴩⒆笞谔?、胡林翼等晚清廉吏身上,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廉政文化的閃光點,看到了他們對信仰的求真、對修身的求勤、對法紀(jì)的求嚴(yán)?!霸蠛庇米约旱墓俾暫驼兏嬖V所有為官者:廉者本應(yīng)有為,“中國之官,必廉必正”。[63]

         

        注釋:

         

        [1]《曾國藩全集?奏稿一》,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4939頁。

         

        [2]《曾國藩全集?批牘》,岳麓書社1994年版,第140頁。

         

        [3]《左宗棠全集?書信二》,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609頁。

         

        [4]《曾國藩全集?奏稿一》,第7頁。

         

        [5]《曾國藩全集?書信七》,第5076頁。

         

        [6]《曾國藩全集?書信七》,第5243頁。

         

        [7]《朱子語類》卷112,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735頁。

         

        [8]《曾國藩全集?批牘》,第141頁。

         

        [9]《曾國藩全集?書信二》,第1375頁。

         

        [10]《二程集》,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53頁。

         

        [11]《朱子語類》卷95,第2454頁。

         

        [12]《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380頁。

         

        [13]《曾國藩全集?批牘》,第192頁,第190頁。

         

        [14]《曾國藩全集?批牘》,第375頁。

         

        [15]《陸九淵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頁。

         

        [16]《胡宏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06頁。

         

        [17]《曾國藩全集?書信七》,第5243頁。

         

        [18]《曾國藩全集?書信一》,第411頁。

         

        [19]《曾國藩全集?書信五》,第3726頁。

         

        [20]《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30,27頁。

         

        [21]《曾國藩全集?書信十》,第7051頁。

         

        [22]《曾國藩全集?書信四》,第2915頁。

         

        [23]《朱子語類》卷6,第116頁。

         

        [24]《曾國藩全集?批牘》,第164頁。

         

        [25]《曾國藩全集?書信七》,第5378頁。

         

        [26]《胡林翼集》第2冊,岳麓書社1999年版,第3頁。

         

        [27]《左宗棠全集?書信一》,第345,636頁。

         

        [28]《曾國藩全集?家書二》,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1266頁。

         

        [29]《曾國藩全集?書信八》,第5540頁。

         

        [30]《朱子語類》卷87,第2243頁,第2241頁。

         

        [31]《曾國藩全集?書信二》,第1474頁。

         

        [32]《曾國藩全集?書信一》,第248頁。

         

        [33]《曾國藩全集?書信二》,第1540頁。

         

        [34]《曾國藩全集?詩文》,第438頁。

         

        [35]《曾國藩全集?批牘》,第290頁。

         

        [36]徐雷:《立德與節(jié)欲:晚清廉吏胡林翼的身心涵養(yǎng)之道》,《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第2期。

         

        [37]《曾國藩全集?詩文》,第432頁。

         

        [38]《胡林翼集》第2冊,第227頁。

         

        [39]《曾國藩全集?家書二》,第1394頁。

         

        [40]《胡宏集》,第196,151頁。

         

        [41]《胡宏集》,第206頁。

         

        [42]《曾國藩全集?詩文》,第437頁。

         

        [43]《曾國藩全集?家書二》,第1058頁。

         

        [44]《曾國藩全集?詩文》,第469頁。

         

        [45]《胡林翼集》第2冊,第964頁。

         

        [46]《四書集注》,第86頁。

         

        [47]《左宗棠全集?書信二》,第283頁。

         

        [48]《左宗棠全集?家書詩文》,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180頁。

         

        [49]《曾國藩全集?日記二》,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921頁。

         

        [50]《清史稿·曾國藩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917頁。

         

        [51]《曾國藩全集?詩文》,第30頁。

         

        [52]《曾國藩全集?詩文》,第338頁。

         

        [53]《左宗棠全集?家書詩文》,第390頁。

         

        [54]《周易本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頁。

         

        [55]《曾國藩全集?詩文》,第155頁,148頁。

         

        [56]《曾國藩全集?家書一》,第837頁。

         

        [57]《曾國藩全集?家書一》,第324頁。

         

        [58]《曾國藩全集?家書二》,第1325頁。

         

        [59]《曾國藩全集?家書二》,第1049頁。

         

        [60]《左宗棠全集?家書詩文》,第63頁。

         

        [61]《胡林翼集》第2冊,第1040頁。

         

        [62]《曾國藩全集?家書二》,第835頁。

         

        [63]《曾國藩全集?書信五》,第3442頁。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