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故園莽蒼蒼
——唐君毅故居紀行
作者:何懷明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正月初十日戊子
耶穌2018年2月25日
戊戌年臘月廿四日(西歷2018年2月9日),唐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后七日,趙凱君、劉可淳君和我,一行三人,早上八點從瀘州老城區(qū),順風打車驅(qū)車前往宜賓市普安鎮(zhèn)周壩村,中午時分始抵普安小學,在小學的門口的墻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宣傳板,讓人眼前為之一亮,這塊宣傳板內(nèi)容就是唐君毅先生生平及著述的介紹,它的出現(xiàn),讓我們駛過金沙江后一路詢問鄉(xiāng)民歸路的不安,終于重復平靜,心也一下子覺得此刻又走進了唐先生一步。(注:在我們拜謁完唐先生故居,普安小學校長楊老師的不期而遇,為我們揭開來它的來歷,他說這塊宣傳板是去年暨2017年暑期七八月間制作掛上去的。通過他也得知,普安鎮(zhèn)中學的校園文化即是以唐君毅先生的教育思想為主題,定名為“弘毅文化”。)
我們又順鄉(xiāng)民所指路徑,走過一段五十米遠的鄉(xiāng)間菜園地,在一個胡同口問路,轉(zhuǎn)進去走進一座川地民居風格的四合院,再經(jīng)確認,確定這里就是唐先生的故居無誤了。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眼下破敗荒蕪的舊房子,現(xiàn)存前堂、左右?guī)亢臀鱾?cè)堂房。其中房子年久失修,多片已經(jīng)坍塌,僅存墻垣,屋梁倒地或被左鄰右舍搬去當作柴火,與唐先生學貫古今,淹通東西,人文殿堂之宗師,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現(xiàn)在里面有一戶人家,是村中別姓人家,據(jù)她介紹,幾年前她的婆婆在世的時候,還能講講一些唐家家族的往事,她婆婆跟唐家他們的孩子從小是在一起的玩伴,而今老人下世,他們就不知道這些東西了。
之前在門口,據(jù)說還掛有“唐君毅故居”字樣的一塊木牌子,說是一次刮風下雨被吹倒地下,就沒有再被掛上,如今這塊木牌子也不見了蹤影。我通過網(wǎng)絡,找到蜀地學者鍾永新先生2014年10月15日,專程尋訪唐君毅故里拍攝的圖片,看到了這塊牌子。
宜賓市政府是早在2011年3月23日唐君毅故居公布為宜賓市文物保護單位,而宜賓縣政府遲遲到2015年10月1日立保護石碑和保護范圍標志。
2017年1月18日,紀錄片《中國文化的守護人——唐君毅》(上、下集)在宜賓地方電視臺首播,據(jù)說該紀錄片于2014 年,宜賓廣播電視臺自籌資金成立專門的攝制組,開機拍攝,在隨后后的 1000 多個日子里,攝制組尋找、走訪相關人員和學者,全力收集資料。除了在宜賓的拍攝采訪,追尋著唐君毅當年生活的足跡,攝制組還先后奔赴成都、重慶、北京、南京、無錫、上饒、香港、臺灣等地拍攝采訪,掌握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邀請了宜賓本地專家、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座談研討,在反復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完成了《中國文化的守護人--唐君毅》文稿創(chuàng)作。
影片編輯完成后,又多次放映給海內(nèi)外的專家學者觀看,聽取意見并修改完善。該片用上下兩集近 90 分鐘的篇幅,把人物的成長經(jīng)歷與學術研究相結(jié)合,把枯燥的理論探索和追求與人物的喜怒哀樂相結(jié)合,把人物的奮斗歷程和人生成就相結(jié)合。通過精選的故事,詳實的歷史資料,豐富感人的畫面,突出展示了唐君毅的個性特點和成長經(jīng)歷,再現(xiàn)了唐君毅真實可信、令人尊敬的形象。為歷史文化名城宜賓增添了新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該片以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和先賢文化的當代典型為特質(zhì),自播出以來得到海內(nèi)外廣泛好評,也伴隨著2017年國內(nèi)新編本《唐君毅全集》的出版,讓唐君毅哲學得以真正意義上的回歸并反哺父母之邦,開啟人文之光靈根再植的歷史新篇。2017年四川省網(wǎng)絡視聽作品征集推選展播活動中,紀錄片《中國文化的守護人——唐君毅》獲得優(yōu)秀作品的殊榮。
下面我恭錄一篇唐先生之文,時在一九五二年一月,唐師寓居香港,與錢穆先生、張丕介先生一道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應《人生》雜志社王道先生之邀,寫下一篇題為《懷鄉(xiāng)記》的鄉(xiāng)愁之作,這是唐先生一生等身著述作品當中,少數(shù)直抒胸臆澹泊致遠之筆,所以讀來與唐先生縱橫捭闔之哲思著作相比,別有曲徑通幽、人淡如菊之平和雋永之太羹之味,直接跟隨唐師一起回到他的故里,應該是更真切、跟深沉走進一位圣哲心靈世界的捷徑吧。
……我的家鄉(xiāng)宜賓,亦是下川南。宜賓位在岷江與長江金沙江之交。亦為四川與云南交通孔道之一城亦。宜賓人作川滇間的生意,是有名的。宜賓有一條街名棧房街(即旅店街)。當一商人到云南采辦貨物回來,便堆在棧房街之棧房,請棧房主人代賣,他自己再到云南去。棧房街之棧房主人,總是在高價時,才代其賣出。所以宜賓棧房街之棧房主人之忠厚、有信義,亦是著名的。我想宜賓之名字,亦許即由此而來。
宜賓的古跡,有吊黃樓、流杯池,是蘇東坡與黃山谷同游之地。中國過去的古人,足跡無論到那里,當?shù)氐娜耍夹藿籼?,加以紀念。如蘇東坡足跡遍天下,而紀念的祀堂,亦遍天下。我現(xiàn)在距我故鄉(xiāng)六七千里,然而想著蘇東坡曾作嶺南人。嶺南人至今仍紀念東坡,我亦便不覺距故鄉(xiāng)之遠了。何況內(nèi)子亦是蘇東坡之小同鄉(xiāng)呢?
大概是我的七世祖,才由廣東五華到四川。據(jù)說他到四川后已成了孤兒。十五六歲,便為制糖店傭工,因得主人信賴,借與本錢,后便獨立制糖,生意極好。糖由宜賓一直運出三峽。后來糖船翻了,乃在金沙江畔,購地業(yè)農(nóng)。勤儉積蓄,在我四世祖,便有五六百畝田。我祖父一代才開始讀書。我父親十七歲,便入了學。民國以來,我家的佃戶的兒子,亦確確實實有兩個讀完了高中,其他亦都在讀書。中國過去的社會,是士農(nóng)工商打成一片的社會,而不是階級壁壘森嚴的社會。我的家世,便是一明顯的證明。本無階級壁壘的中國社會,偏要依馬列主義之公式,來制造階級壁壘。當然要弄得鬼哭神號了。
我家在金沙江畔,與岷江長江相交處。長江的源,以前說是岷江。現(xiàn)在說是金沙江。蘇東坡說「我家江水初發(fā)源」。這話不對,他是在岷江邊。我才可以說「我家江水初發(fā)源」。當然住在金沙江上流的人,更配說此話。不過我家距上流不遠,便是屏山滿夷雜處之區(qū)了。
宜賓大名戎州,又名□道,初亦為夷人所居。據(jù)說現(xiàn)在被迫入山之夷人,仍念念不忘宜賓。他們每日在天亮之前,都要教其小孩,以后要再回宜賓來。這事我幼時聽講,一方是怕,但一方亦非常同情。為什么不讓他們回來呢?后來長大,有機會碰見夷人,我總不勝同情。一次,一有知識的夷人告我,夷人崇拜孔明,稱之為孔明老子,直到而今。當基督教初到云南向夷人傳教時,最初亦只好說耶穌是孔明老子之哥哥。這事當即使我感動泣下,永不能忘。
我家距金沙江只數(shù)十丈,出門便可遙望江水。對江是綿亙的山。記得一次我父親在門上寫了一對聯(lián)是:「東去江聲流汨汨,南來山色莽蒼蒼」。這是寫實。金沙江最可愛的時候,是冬季,江水幾全涸了。江底露出,并無沙泥。只見一片黑白紅赭的石子,互相錯雜。遠望如一大圍棋盤。偶然聽見江上漁船歌聲。繞灣又不見了。我每當此景,便會想起錢起湘靈鼓瑟的取后二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刮以谌魏蔚胤剑疾荒苡懈泻洗嗽娭饩车那檎{(diào)了。
凡在中國農(nóng)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nóng)村中一年最值得留戀的生活,是秋收時的嘗新、過年及清明時的上墳祭祀,與到親戚家去玩。秋收時的嘗新,要先喂狗。因為據(jù)說,谷子是狗帶來的。鄉(xiāng)中人是不殺狗、不殺耕牛的。這一種對動物亦不忘恩的精神,真是中國文化中最可貴的一面。記得幼時吃飯,是不許掉一顆飯的。如掉了,必被祖母責備。而外祖父對此點尤為嚴肅。當嘗新時,他更要對此事,諄諄告誡。
我十六歲才回鄉(xiāng),以前從未上墳,亦無祖宗之觀念。記得祖母在時,他從故鄉(xiāng)到成都,總是帶一本家譜。每見我無聊,便說你何不看看家譜。我覺非常好笑,家譜有什么好看呢?而且我在十三四歲時,便看了新文化運動時反對跪拜的文章,故以后回鄉(xiāng),亦不再上墳,祭祀時亦不跪拜,若以此為奇恥大辱。到我父親逝世,才知祭祀跪拜,乃情不容己。后來回鄉(xiāng),便總要去上墳,晨昏亦親在天地君親師之神位及祖宗神位前敬香。我同時了解了人類之無盡的仁厚惻怛之情,皆可由此慎終追遠之一念而出。
在走出故居的庭院,一棵大樹的下面,發(fā)現(xiàn)了兩塊石碑,一塊是文物保護單位的公示標志,一塊是保護范圍的標識,在一間狹小的土胚房前面立著,而旁邊變成村民堆放生活垃圾之處了。順著前方望去,看到一條綠如玉帶的江水,隔岸就是聳立的山巒。據(jù)說此地平疇廣闊,肥田沃地數(shù)百余畝,背依龍壁山,龍壁與少峨遙相呼應,前面有玉帶金沙,金沙水以浩蕩之勢,滾滾東流,上有九龍朝拜以顯地脈之威,下有雙象戲水,可謂龍神之靈。唐氏先人于清朝年間看重這塊肥美之地,花重金而購置田產(chǎn),于是在此繁衍生息,耕讀傳家,發(fā)家致富。到民國年間,周壩唐氏已富甲一方,成為柏溪遠近聞名的名門望族。
如今在公布在保護范圍我們可以得知:以前堂大門起至東38米,西22米,南30米,北12米。
建設控制地帶:以前堂大門起至東45米,西25米,南35米,北15米。
目前我們看到在法定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多處屋梁倒塌,瓦片橫飛,斷垣殘壁,荒煙蔓草。意想不到的是,在唐家隔壁遇見鄉(xiāng)親,本是打聽由當?shù)氐赂咄氐呐砻髁晾舷壬l(fā)起修建的唐先生塑像所在地,得知另外一件匪夷所思的真相。
現(xiàn)在唐家故宅鄰居,乃外姓人家,農(nóng)耕之余,燒制當?shù)嘏D肉、臘腸,除在街市上去賣,很大一部分是遠銷至東南沿海的大城市,如廣州、深圳、香港,更有訂單是來自東南亞,如新加坡,這是做臘肉臘腸的大叔、阿姨親口告知,一下子讓我吃驚,豈非這些顧客當中,是沖著唐君毅故里臘肉,愛屋及烏般的心情?
在坐下來的嘮家常當中,得知唐先生故居的前后變化,每年參訪的各地各界人士絡繹不絕,為了方便有人進村的方便,村中的鄉(xiāng)親自發(fā)籌資修建了水泥鄉(xiāng)道。當?shù)卣辛吮Wo范圍的劃定,對外緣已經(jīng)傾圮的泥墻砌了一道磚墻,增強了墻體的承壓和風雨沖刷,但老屋如年邁的老人,已是步入風燭殘年,弱不禁風,怎能任東西南北之風,加之雨霜之無情?它急需我們的關懷,它呼喚我們的保護。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斗轉(zhuǎn)星移,慕名的訪客游人,一批來了,一批又去,神交先哲之學思,哀嘆世事之遲暮,輕輕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可是老屋等不及了,它在歲月無痕中,卻飽經(jīng)冷暖,它在文化回歸中,卻凄涼依舊。如此的反差,讓人悲從中來。
不知為何,忽然聽聞大叔說,我們這里的臘腸、臘肉跟別的地方很不一樣,也只有從我們家這里能夠買的到。我心里一想,應該是說豬肉是鄉(xiāng)親自家所養(yǎng)殖的土豬吧,所以風味正宗純正,再加之是唐先生故里所做,名人效應吧??墒?,大叔的介紹讓我一下子不知所云了。大叔說,我家的肉是買來的,用的柴是唐君毅家塌掉的屋子上的屋梁,并親手指著作坊大鍋旁邊一個棚子下面一堆整齊碼放的木梁,已經(jīng)被鋸子鋸斷成一截一截。從外面的色澤完全可以清晰地辨別出來,它是屋梁的用料確實無疑,歲月的痕跡可以看出它來自唐家的老屋更是確鑿無疑!
此時,在我的心中閃現(xiàn)出兩個畫面,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一是抗戰(zhàn)當中,馬一浮先生復性書院鬻字刻書,多刻一版書,天底下可多留一顆讀書種子,十年時期被抄家焚燒,當時被人從火中救下一批刻版,這下內(nèi)心稍可寬慰,萬萬不能相信的是后來被人當作柴火做飯,還是不能幸免于火劫!
再是梁思成先生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傾注心血保住了古都北平,幾十年后他的故居在京城大建設中,被轟鳴的挖掘機排山倒海般拆除,就這樣可以保下一座城,身后名人故居卻留不下立錐之地!
如今的唐先生故居,在我們提倡文化自信、文化復興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修建一座又一座宏偉高大的西式教堂,卻任一位東方人文圣哲的故居,任它風吹雨打、自生自滅?在此我們捫心自問:唐先生在中華民族文化花果飄零之際,振臂呼號,護住人文之道統(tǒng),夜以繼日發(fā)憤著述,闡明舊邦文化之精義,會通中印西哲學之門徑,以求真理得以貞定,圣教得以啟元。以讀書人之兩袖清風,號召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之共同發(fā)心,正視中華文化,保存文化之血脈。為了東方人文之精神在世界有得應有之價值和位分,向世界之人士正本清源中國文化之永恒價值及對世界之貢獻。
何等擔當,何等慧力,一肩擔負國家民族之時代大任!而他卻挺立不起故園片宅的一根墻草,一片青瓦,大廈將傾,而無可奈何天!
在走出村子,五百米遠的高架橋,有一處當?shù)乩舷壬I資鄉(xiāng)民們共建的圣祖太廟,有人文始祖黃帝,老子,藥王等先王諸子百家及民間信仰之神明,其中有一尊塑像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有一尊唐君毅先生的塑像,這應該是當?shù)匚ㄒ坏囊蛔鹛乒芟癜?。每年的廟會當中,他同眾神一樣,受到當?shù)剜l(xiāng)親的祭拜,這也是先生神而不可知之之謂圣吧。若是鄉(xiāng)土之人,聞者廉,頑者有立志,那應該就是唐先生靈根再植理想的落地生根吧!
發(fā)起修建這座圣祖太廟的老人叫彭明亮,老人因去市里辦事,沒有拜見到老人,留下老人的聯(lián)系方式,望著窗外“東去江聲流汩汩,南來山色莽蒼蒼”,想起先生的柏溪隨筆,想起先生與百年文化中國的命運交織,漸行漸遠中,我的心像紅日般一路燃燒。
【作者簡介】
何懷明,字淸和,號從周,又號復堂。安徽阜陽人,華東交通大學畢業(yè)。師事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王財貴先生治中國哲學,當代禮學家彭林先生治三禮。私淑桐城學派。
提倡“長養(yǎng)性情人格,化育人文社會”,主張教育回歸孔子“六藝教育”,推動民間書院講學之風不遺余力。
主要研究方向儒家經(jīng)學,致力于當代中國人禮樂生活、東西方人文教育之重建及中國經(jīng)典當代之詮釋。
六藝教育、童子禮總導師,尋根國學社、洙泗之聲、麗澤書軒、牟宗三哲學有聲書、錢穆“中華文化七書讀書會”、“全球唐君毅全集讀書會”、禮樂傳習所、朱子小學共學模式、六藝傳習所發(fā)起人。
主編有《羣經(jīng)舉要》《當代新儒家教育論集》《唐學入門》等。整理有《中國教育精神》《中國人物精神》《論語類編》《朱子讀書法》《容禮學讀本》《性情之光》等。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