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村”調研手記②|由族譜構建的緊密聯(lián)系與傳承
作者:子文東(路客中國項目負責人)
史英靜(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信息中心編輯)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十三日辛卯
耶穌2018年2月28日
此次調研中,印象最深的場景是村民攤開《俞氏宗譜》的那一幕。
在安徽績溪縣家朋鄉(xiāng)平坑村,我們?yōu)榱苏泶迓錃v史,向村民打聽族譜的事。當俞村委把那厚厚一摞族譜攤開,我們發(fā)現(xiàn),它和印象中的族譜不大一樣。這是我第一次在博物館外看到年代那么久遠的古籍,甚至最初都不敢伸手觸碰。雖然其中幾本已出現(xiàn)霉朽,但我還是驚訝于它的精美和完備,一時回不過神來。
《俞氏宗譜》首集(左圖),《俞氏宗譜》末集及配圖(右圖)。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和制作。
配有大量村落圖的族譜
這套族譜屬于里平坑的俞氏家族,按照封面題記,于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編修,距今一百六十一年。不同于印象里族譜的樣子,《俞氏宗譜》除了宗族訓誡、士紳序言、世系名錄等基本內(nèi)容,還附加了大量分支村落圖,分別收錄于族譜的首末兩集中。此外,圖前后還有題記與配詩。
《俞氏宗譜》首集 之 發(fā)源地龍峰全圖
《俞氏宗譜》首集 之 分支村落溪南全圖
溪南村局部圖
其中首集所錄為“陽宅圖”,即俞氏家族在各自村莊的生活場景圖,描繪尤其生動細致:除了標明村中重要建筑和環(huán)境要素,還會點綴上怡然自得的村人,既有農(nóng)夫、牧童,也有手持書卷的讀書人,甚至溪流中還繪上了游魚;而末集收錄的“陰宅圖”(也就是墓園圖)雖然風格肅穆,卻更加系統(tǒng),能與族譜中先祖的名錄對照,十分易于查閱。陰陽兩圖還采用了類似印章中的“陽文”與“陰文”的形式呈現(xiàn),首末呼應,完滿地聯(lián)系起了族人生前與死后的世界。
在族譜中,可以看到平坑村當年的樣子:
《俞氏宗譜》之平坑全圖,最右側清楚地畫出了村口的三道狹窄“石門”
按照族譜和村落圖的記述,平坑俞氏是在公元1730年左右,自旌陽龍峰山附近的發(fā)源地(今安徽省旌德縣俞村鎮(zhèn))遷徙而來。當時平坑村口已有王氏一族定居,俞氏便與舒氏家族在村里隔水毗鄰,三大姓氏互相通婚繁衍,今日的村民幾乎都是他們的后代。
隔了一百多年,這三個家族的住宅分布區(qū)域與族譜里仍然保持一致,甚至圖上畫的村口水碓(以水力加工糧食的磨坊)和位于后山的一處洞穴都還找得到??梢姰斈甓际菄栏癜凑諏嵕袄L制的。只是年代太過久遠,水碓雖在,卻已廢棄而半坍塌了。
一個人編撰的族譜
在整理族譜信息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如此龐雜的工作中的大部分竟然是由同一個人承擔的。從資料的整理、新文的編纂,到信息的考證,甚至那么多村落圖的繪制,都看得到這個人的名字 —— “俞道行”。
族譜中的俞道行手跡
從落款看,俞道行字天衢,并非平坑人,而出生于俞氏家族的另一個分支溪南村,位列家族三十四世,身份是國子監(jiān)學生。想來應是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后來并未考取功名。按儒家正統(tǒng),續(xù)修宗譜本是由長子承擔,但俞道行并非長子,修譜是受其長兄俞道鍷囑托。兩兄弟自咸豐甲寅年間開始籌劃,由兄長道鍷負責募集資金,道行則全力編撰,歷時三年才終于完成。
在族譜末集的跋中,他說:
顧自雍正丙午以迄咸豐甲寅,屈指計之,百三十余年,其間盛衰靡常,彼后嗣式微者,其先人之生殞娶葬且尤不可得而考,況又兵燹不靖,于四境歲欠適遇夫連年舉事之日,族之不務根本者與鄰村之浮敗子,皆以為斯譜之必不成。余與兄瑞堂堅必成之志,而不以譜之不成,為彼浮敗子與不務根本者笑,而大貽宗族羞。故知余者其惟修譜乎,不知余者其惟修譜乎。不知者謂余僭也,其知者謂余勞也。然余甘任其勞,朝夕勤謹,編宗譜為二十二冊,皆率由舊章,而損益于其間??梢娭玖⒄呤聼o弗成矣……
一本《俞氏宗譜》,首集所繪的村落圖共涉及八個村莊,覆蓋了今旌德到績溪的一大片山區(qū),皆出自俞道行之手。他很可能實地走遍了所有這些村子,才描畫出這么多高度還原現(xiàn)實的場景。在那個還沒有測繪和調研的時代,他所做的正是我們這次要做的,而我們所需要的信息,他已在自己的時代為我們準備好了。
遺憾的是,我們查不到俞道行的生卒年月,更找不到后世任何關于他的只言片語。只能在他撰寫的文字和充滿溫度的畫中,去想象他的志趣和人生。雖然模糊,可有那么一些瞬間,會覺得一百多年的時間消失了,仿佛看到了一個默默走在前面的朋友,在告訴我們同道不孤。
培之文會:眾人協(xié)助修族譜
俞道行在序言中說到:“昔朱子曰:三世不修譜,大不孝?!?所以,目前我們能看到的俞氏宗譜,已經(jīng)歷了明清四次大規(guī)模修葺。修譜不僅需要文人,也不可能只靠一人之力完成,還需要眾人的協(xié)助。俞氏家族到底是如何順利完成第四次大型修譜的?我們試圖從宗譜中找到答案,而其中的記錄讓我們得到了答案之外的更多故事。
族譜中的培之文會記
俞氏家族有一個“培之文會”。這是一個家族培養(yǎng)人才、嘉獎表揚家族讀書人而設立的基金會。起初,由溪南俞氏和龍峰俞氏共同經(jīng)營,一度蕭條后,咸豐年間俞道鑒捐了四分田,從此便再次振興起來。
其中有一個溪南人叫俞道發(fā),他是咸豐年間續(xù)修宗譜編委會中的“倡率”。當時,他正在俞氏大宗祠里參與續(xù)修宗譜,當聽說百里之外,同宗族的俞道鑒正在到處籌集田地、錢財復興培之文會時,他立馬拍手叫好,積極響應,捐了七分田地出來,作為培之文會的后備資源。之后,又有眾多人響應。在《培之文會記》后面就清晰羅列出捐錢、捐田的人名,即“樂輸錢文、樂輸田畝”,足足有二十多人,而其中有八個人是咸豐年間續(xù)修宗譜的編委會成員。
至少在咸豐年,俞氏的培之文會在一大宗族人的捐贈下再次發(fā)揮了作用。沒想到在當時偏僻的村落里,人們會這么重視教育,才讓獨處一隅的平坑村會保留著最全面、細致,擁有史料價值的宗譜。
在《龍峰陽宅圖記》中記載到,俞氏的始遷祖晃公,剛開始是在龍峰俞村發(fā)家的。后來因為徽州山多地少,隨著人口增加,只能“無隙地而近徙接壤,遠徙他方”。漸漸地,俞氏從旌德縣遷徙到績溪縣、寧國、涇縣,甚至是江蘇。
從《今續(xù)修譜牒人名》中可以看到,咸豐年間續(xù)修宗譜的人大部分是來自不同地方的俞氏家族。俞道行是溪南人,也有來自梅家塔、平坑、金谷、旱田、戈溪、施家塔、十八都里瑤等地的同宗人提供支持。他們從遷徙的各地趕來,成立了包括倡率(策劃人)、贊成(贊助)、編集(編輯)、校正(校對)在內(nèi)的四個部門,共同組成了第四次宗譜編委會。
清代旌德縣地圖(圖中間偏右側所示的檀石橋,即為旌陽俞村所在位置)
第四次修譜距第三次雍正年間修譜,已經(jīng)過了近一百三十多年。其中俞氏繁衍、歷史變化、遷徙流轉、錯誤信息的考證都需要第四次修譜編委會去一一核實記錄?!靶U便~陵訓導夏思恬,在序言中說到,修譜之人“孟夏寒暑迭更,心力俱瘁,均可謂賢矣”。此次修譜編委會涉及人員也多達95人。
編委會中,大部分人是太學士、舉人、郡庠生(即學生)之類的學問人,但也有農(nóng)民。咸豐年間宗譜編委會中有一個俞道熥,他的職業(yè)是務農(nóng),但也是一名“贊成”,即“同意修譜,并提供支持者”。在當時人看來,修宗譜是每個人的職責,無論學歷和財力,都要出力。
一個宗族的祠堂是家族人心不散的監(jiān)督和見證,家族宗譜似乎也起著同樣的作用。家族宗譜作為一部家族史,記載了家族的遷徙歷史、歷代風云的榜樣人物等,教族人凝聚一心,品德至上。
俞氏培之文會延續(xù)著古徽州“耕讀傳家”的規(guī)矩,也支持培養(yǎng)了俞氏后代的學風。而他們對宗族血緣關系的重視,又讓散落在各地的俞氏族人,因續(xù)修宗譜的大事而凝聚在一起,共同成就了如今我們看到的《俞氏宗譜》。
族譜整理現(xiàn)場
《俞氏宗譜》是我們在平坑村的第一項重要發(fā)現(xiàn)。實際上,在調研的一個星期里,幾乎每天都有難忘的收獲:從半坍塌卻仍在使用的老宗祠,到畢生踐行“耕讀傳家”的老人,還有其它一大批保存了超過一個世紀的文字資料。
正因遇到了這份族譜,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即使在鄉(xiāng)野江湖,仍然有那么多讀書人和思想者。因為所謂“傳統(tǒng)”并不僅是祖先崇拜、禮儀規(guī)則,它其實是在構建一種緊密的聯(lián)系,讓價值觀和知識可以一層層滲入社會最基層的神經(jīng)末梢,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受益。而基于血緣的宗族系統(tǒng),是所有聯(lián)系中最直接也最高效的一種,于是在修族譜和傳族譜的過程中,文化精神完成了在民間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1857年修的族譜中,有篇《勸戒吸食鴉片煙文》,足以佐證當年革除吸鴉片陋習的意識已經(jīng)多么深地在民間得到了推廣。
族譜中的《戒溺女論》是針對當時存在的溺殺女嬰陋習所寫,著重強調了性別平等的意義和必要性,在今天讀來仍然頗有見地。
在調研的最后一天,我們才終于翻拍了族譜的完整內(nèi)容。那一天,降雨使得瀑布與山溪水量豐沛,也許因為完成主要任務而心情放松,路上風景也顯得特別美,尤其難忘的是千景潭。它不在主路邊,而隱蔽在一座山坡后。雖然不算壯觀,卻有未經(jīng)雕琢的透徹和靜美。
瀑布前自然生長的野花
在去平坑的路上,同伴在途中滑倒,扭了腳。后來翻拍族譜時,因為站了兩個小時,腳上越來越嚴重,腫了起來。她忍著疼痛,堅持完成了族譜末集和幾大冊世系名錄的翻拍。當時天已經(jīng)快黑了,老先生把她扶到小凳子上,進屋從冰箱拿出碎冰塊,開始試著幫她冰敷,幾位熱心的老阿姨也走過來輪番幫她按摩。村民們對處置腳傷都很有經(jīng)驗。
村民們幫我們盡可能的展開紙張
在與平坑村的村民們共處的日子里,有不少這樣溫暖的記憶。這些瑣碎小事不算調研“成果”,卻讓我們更加理解了這個“桃源村”。也正是因為這些村民,平坑村才能保留下如此多的寶物。
【平坑《俞氏宗譜》掃描版PDF下載地址:https://pan.baidu.com/s/1hrQJTn2密碼:6az6。希望有更多人來挖掘它的研究價值。"路客中國”是一個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起的歷史文化保護項目。致力于通過在線地圖導覽、游記推薦、線下調研的形式,探索以新技術手段引導公眾參與公益的可能性,并進一步分享和發(fā)掘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在學術研究與公眾興趣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微信公眾號:路客知圖(ID:hilookcn),網(wǎng)站:https://hilookcn.com/】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