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慶軍著《王陽明天學初探:以四句教為中心的考察》出版暨后記
王陽明天學初探:以四句教為中心的考察
賈慶軍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首次嘗試從天學或者宇宙論的角度對陽明良知心學進行闡釋。其內容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以四句教為中心展開對陽明天學之探討。研究表明,陽明四句教展示的是其對天人奧秘的參悟。這四句完整展示了一個良知宇宙生成和展開的過程。短短四句蘊含著陽明的宇宙論、道德論和認識論,即一個世界的全部。其中,宇宙論乃是核心。宇宙展開的過程,也是認知(知)和道德(行)展開的過程,三者渾然一體。而陽明知行合一、萬物一體、心外無物等宗旨,也只有在良知宇宙論的角度才能得到恰當理解。然后將陽明宇宙論和道德觀與古今中外的思想進行對比,可以看出陽明天學的高明之處。
第二部分是將陽明天學與荀子的天學進行比較,更凸顯出陽明天學之完整和高明。
總之,陽明思想是有著世界性影響的。尤其是其天學思想,最能凸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特色。這種獨樹一幟的天學思想是中國對世界的獨特貢獻,是我們應繼承和不斷發(fā)掘的寶貴思想資源。
【作者簡介】
賈慶軍,1974年出生,河北望都人,陜西師范大學世界史研究生、南開大學史學博士,現(xiàn)任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現(xiàn)主要從事浙東學術、中國思想史、中外文化比較研究,論著有《沖突抑或融合——明清之際西學東漸與浙江學人》、《浪漫與現(xiàn)實——美國共產主義運動與莫斯科的關系之歷史考察》、《浙江古代海洋文明史(明代卷)》、《黃宗羲的天人之辯》。
【目錄】
前言
綜述
第一章 “無善無惡心之體”釋義——兼論天理良知之涵義
一 、陽明良知之宇宙存有論和道德存有論釋義——兼論牟宗三道德存有論
二、“無善無惡心之體”釋義
第二章 “有善有惡意之動”釋義——兼論陽明四種善惡觀
一、 善惡乃一物
二 、良知未發(fā)已發(fā)、動靜之辯
三、 兩層“良知”與兩層“意”之對應
四、 “知行合一”的五層意蘊
五、 “有善有惡意之動”之義
六、 陽明四種善惡觀
第三章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釋義
一 、“知善知惡是良知”釋義
二、 “為善去惡是格物”釋義
第四章 四句教與《大學》之關系及四有四無說之爭
一 、四句教與《大學》格物致知之學的關系
二 、四有四無說之爭
三、 兩種四句教
第五章 陽明之宇宙觀和道德學說與中國古代學說之比較
一 、陽明之宇宙觀和道德學說與道家、佛家和一般儒家學說之比較
二、 陽明之宇宙觀和道德學說與其它宋明大儒學說之比較
第六章 陽明之宇宙觀和道德學說與西方學說之比較
一、 陽明之宇宙觀和道德學說與柏拉圖的古典學說之比較
二 、陽明之宇宙觀和道德學說與奧古斯丁的基督教學說之比較
三 、陽明道德學說與西方近代學說之比較(馬基雅維里、盧梭、尼采)
第七章 陽明天學與荀子天學之比較
一 、陽明與荀子天人觀之比較
二、 陽明與荀子政治觀之比較
結語
參考目錄
后記
【后記】
對于陽明,一直有一種朝圣的心理,未敢輕易觸碰。但他又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繞過的界碑。多年來徜徉在陽明思想的領路人和接班人的著述中(如陳白沙、劉宗周、黃宗羲等的作品),試著品嘗出陽明思想的某些味道。將這些外圍的佳肴珍饌逐一品嘗之后,對中心稀世珍品的向往更是與日俱增。
三年前開始,筆者才撇開一切外圍著述,“致虛極,守靜篤”,慢慢走入陽明的寶山。面對一個巨大的寶藏,我們接近它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虛靜無為。所有的先入為主都放在一邊,讓寶山中的風光自然呈現(xiàn),不帶一絲的外來干擾。
在去領受陽明思想寶藏的過程中,筆者不自覺地經歷了三種領受形式:(一)是領受其文字中的真義;(二)是領受和感悟其文字背后整體的靈明精神;(三)其領悟其所有理念和靈明精神的終極本源。這也是從文、人、宇宙三個層面去聆聽陽明。這三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對前一層次的領受要在后一層次的基礎上才能妥當。隨著層次的深入,對前一層次的理解也會隨之改變。也許只有在終極層面上,所有層次的真義才會最終呈現(xiàn)。
而以筆者目前的虛靜水平,也只能領受到陽明思想的三個層面。陽明思想深邃廣遠,是我們挖掘不盡之寶藏。他日若再蒙神受,將不勝欣喜。
在去領受這份恩賜的過程中,很多師友給予筆者以幫助和鼓勵。寧波大學跨學科沙龍的定期主題研討,不僅促進了筆者的思維訓練,更給予了筆者諸多的靈感。馮革群、潘家云、王軍、程文、高新芝、莊佩君、王麥成、周軍、裴愛民、費丞、李廣志、劉恒武、陳緒石等沙龍諸師友的支持和鼓勵一直是筆者問學的動力。我的博士導師陸鏡生先生則始終督促和鼓勵筆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繼承和發(fā)掘。在和陸先生的探討中,先生的諸多真知灼見開闊了筆者的視野,提高了筆者的領悟能力,并為未來的學習點明了方向。
每念及此,筆者常常莫名感動。感謝上天從虛無中化生這個世界,也感謝其使筆者成為這個世界中的一份子。更感謝其給予筆者的諸多緣分。正是這些緣分構成了筆者的微小世界。而這一微小世界也是整個世界,如陽明所說,良知即為天理,天人本為一體。良知個個具足,一沙一世界,部分即整體。每一微小世界皆涵納著整個世界的內容。對自己微小世界的不斷品味、領悟和深入發(fā)掘,才會使我們通達整個世界。生命神奇如此,夫復何求。
在這些緣分中,還要感謝周志峰教授等。在周教授的指導下,本課題得到了寧波市的資助,立為浙東文化與寧波文化大市建設研究中心課題“浙東學術之現(xiàn)代價值研究(NZKT201501)”。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
最后要感謝的是我的緣分世界中離我最近的人——我的父母和妻子。他們一直以來都以無私的奉獻來支持和關心我。而最無私的奉獻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如同陽光和空氣。我的任性往往會傷害最親近的人,在此對家人致以最誠摯的歉意。在今后的日子中我將加倍償還我的欠負。
作為新的緣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編輯凌金良先生、徐沐熙女士,校對李長莉女士為此書的出版耗費了大量心力,在此深深感謝他們的熱心支持和幫助。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