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周瑾鋒】唐宋文言小說中的“三教合一”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07-20 22:00:12
        標(biāo)簽:

         

        唐宋文言小說中的“三教合一”

        作者:周瑾鋒 (蘇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六月初八癸丑

                  耶穌2018年7月20日

         

         

        佛、道二教同傳統(tǒng)儒家并稱“三教”。陳寅恪先生曾云:“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國家有慶典,則召集三教之學(xué)士,講論于殿廷,是其一例。故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比套圆⒘⒁詠恚认嗷ヅ懦鉅幎?,也相互吸收、不斷融合,成為中國文化一大特色。三教中的儒家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逐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在傳統(tǒng)政治和文化中占據(jù)主流地位。與此同時,佛教精微而高深的義理,道教的神仙方術(shù)、長生不老思想對皇帝貴族和一般士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因果輪回、鬼神報應(yīng)又迎合了普通大眾的迷信心理。故無論儒家如何抵制,佛道二教的聲勢和影響日漸擴大,包括小說在內(nèi)的藝術(shù)領(lǐng)域亦受其浸染。

         

        三教在融合的過程中,不斷向世俗化推進,吸收世俗化、娛樂化的因素,以求貼近廣大下層民眾,擴大影響。三教融合在小說中有大量的反映,《太平廣記》引《唐闕史》“俳優(yōu)人”條,載唐咸通俳優(yōu)李可及“滑稽諧戲”“巧智敏捷”,于朝廷延慶節(jié)之三教講論后,以倡優(yōu)身份講論三教,自稱“三教論衡”,言釋迦如來、太上老君、文宣王皆為婦人。李可及將三教所奉教主作為取笑逗樂的對象,雖有不敬之嫌,但客觀上反映了當(dāng)時較為寬松的文化環(huán)境,以及三教間融洽的關(guān)系,而皇帝聽罷“意極歡,寵錫頗厚”,也表明統(tǒng)治者樂見三教間和諧共處?!盾羌射洝ね醴钕伞芬愿?、母、兄比擬三教之關(guān)系:“夫天尊行化天上,教人以道,延人以生,主宰萬物,覆育周徧,如世人之父也。釋迦行化世上,勸人止惡,誘人求富,如世人之母也。仲尼儒典,行于人間,示以五常,訓(xùn)以百行,如世人之兄也。世之嬰兒,但識其母,不知有兄父之尊,故常常之徒,知道者稀,尊儒者寡,不足怪也。”作者認(rèn)為,雖然三教在地位上有高下之分,但各有優(yōu)點,發(fā)揮的作用不盡相同;在承認(rèn)佛教的普及度超過了儒道二教的同時,指出這種現(xiàn)象“不足怪”,表明其總體上采取了調(diào)和的態(tài)度。

         

        唐宋文言小說中三教思想的融合方式有兩種:一是在一部小說中收入了表現(xiàn)三家思想的故事,這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搜神記》等作品中已有所表現(xiàn)。劉葉秋曾云:“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內(nèi),有不少故事,糅合三教之說,把老莊出世之思與道教的神仙之說,融而為一。儒家文士又多喜歡學(xué)老莊,言出世,不排斥神仙怪異之談;而佛教因果報應(yīng)、三世輪回之說,亦較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因此錯綜復(fù)雜的思想意識,在這些筆記小說中均有所表現(xiàn)?!绷硪环N方式是在一則故事中反映出兩家甚至三家思想,最初往往以佛道爭衡斗法為主題,而隨著三教在思想上的融合漸趨深入,反映三教融合的小說作品也逐漸增多。唐宋文言小說中存在大量有意模糊佛道界限的作品,僧人道士化、道士僧人化。例如,《廣異記·劉清真》中的五臺山僧人即是佛道一體的形象,他會噀水誦咒、變?nèi)顺墒浫怂幫杩墒持火?,能使人“冉冉上升,身在虛空”,半日便將人由五臺山變至廬山。小說中的劉清真等人到達廬山后,遇到僧人所說奇樹靈藥,其中一人竊先食盡,后得道成仙、乘云上升,與嫦娥竊食靈藥成仙的故事極為類似。這則故事中的五臺山僧人雖為僧人,但更像是得道的仙人,是僧人的道士化。相似的故事還有《宣室志·僧契虛》《仙傳拾遺·陳惠虛》《神仙感遇傳·越僧懷一》《僧悟玄》等。再如,《續(xù)玄怪錄·麒麟客》寫南陽張茂實隨王敻游仙居,其中有敻勸茂實修道語:“三五劫后,當(dāng)復(fù)相見……經(jīng)六七劫,乃證此身?;匾曃?,積如山岳。四大海水,半是吾宿世父母妻子別泣之淚。然念念修之,倏已一世。形骸雖遠,此不忘修致。其功即亦非遠,亦時有心遠氣清,一言而悟者。勉之!”“劫”“宿世”乃佛教術(shù)語,王敻以佛教語勸人修道,可視為道士的僧人化。

         

        中國古代的三教融合往往呈現(xiàn)“以儒家為主導(dǎo),釋道二教向其靠攏”的形態(tài),如釋道二教都將“忠”“孝”置于教義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僧人義凈在談到僧尼喪制時曾云:“又復(fù)死喪之際,僧尼漫設(shè)禮儀。或復(fù)與俗同哀,將為孝子……理應(yīng)為其亡者凈飾一房,或可隨時,權(quán)施蓋幔。讀經(jīng)念佛,具設(shè)香華。冀使亡魂托生善處,方成孝子,始是報恩?!碧漆尩朗浪幏鸾填悤斗ㄔ分榱帧分性O(shè)有“君臣”“納諫”“審查”“思慎”“儉約”“懲過”“和順”“誡勖”“忠孝”“不孝”“報恩”“背恩”“善友”“惡友”“擇交”“眷屬”等類目,涉及儒家倫理中的君臣、父子、夫婦、朋友等,顯示了佛教典籍對儒家思想的吸收。道教作為本土宗教,對儒家倫理道德的提倡和強調(diào)較佛教更加主動,葛洪明確將“忠孝和順仁信”作為修道的前提,內(nèi)丹學(xué)興起之后,道教更加凸顯以忠孝為首的內(nèi)在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道教戒律要求信徒“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dāng)盡節(jié)君親,推誠萬物”;凈明道指出“凈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全真教宣揚三教一源,奉《道德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孝經(jīng)》為圣典。由此可見,在三教融合的過程中,忠孝節(jié)義等儒家倫理觀念同樣成為了道教價值中的一部分。

         

        釋道二教向儒家的靠攏在唐宋文言小說中有諸多表現(xiàn),如上述《法苑珠林》“太子部”“睒子部”“業(yè)因部”引《報恩經(jīng)》《睒子經(jīng)》《雜寶藏經(jīng)》等佛經(jīng)中有關(guān)孝道故事,又于“感應(yīng)緣”引中國典籍中孝子故事十五則,其中引自《冥報拾遺》的“王千石”就是一則將儒家孝道與信奉佛家相結(jié)合的故事。五代杜光庭所撰《錄異記》在“仙”“異人”后設(shè)有“忠”“孝”二門,是忠孝觀念在道教小說中的反映。在道教小說中有一類因孝而得道成仙的故事,《仙傳拾遺·陽伯翁》寫陽伯翁“事親以孝”,他葬父于無終山,在墓側(cè)“晝夜號慟”,因此感動了神明,最終得結(jié)佳偶,雙雙得道成仙?!渡裣蓚鳌ぬK仙公》寫蘇仙公“以仁孝聞”,身有異術(shù)而侍母甚謹(jǐn)?!妒婢齻鳌钦婢穼憛钦婢笆赂改敢孕⒙劇?,“夏寢臥不趨蚊蚋,蓋恐其去而噬其親也”。同書《蘭公》敘蘭公“精專孝行,感動乾坤”,有所謂斗中真人者,自稱孝悌王,乃因孝而成仙者,其論述孝道與仙道之關(guān)系云:“夫孝道至于天,日月為之明;孝至于地,萬物為之生;孝至于民,王道為之成……吾于上清以下,托化人間,示陳孝悌之教。后晉代嘗有真仙許遜,傳吾孝道之宗,是為眾仙之長?!毙⒌莱闪诵薜莱上傻摹爸恋烂刂肌?,蘭公受之而得道,施行孝道,傳孝道之秘法。

         

        宋代三教融合更為深入,表現(xiàn)在小說上,就是不少作品中的三教思想混然一體,無法截然區(qū)分。蕭相愷曾云:“巫、釋、道文化,可以說是誕生宋人志怪小說,實際也是孕育中國小說史上所有志怪小說(包括神魔小說)的土壤。自然宋元的志怪小說巫、釋、道思想在具體的作品中并不能截然劃分,它們相互滲透融合,而且在許多時候還融合了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思想,甚至儒家的思想還常常成為一些志怪小說的精髓。這構(gòu)成了宋元志怪小說(也許是整個志怪小說)的一種頗為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痹谥竟中≌f中融入忠孝節(jié)義思想,典型的有《孝感義聞錄》和《至孝通神集》,從命名上即可看出其宣揚的主題,而感應(yīng)、通神之事亦當(dāng)雜有佛道思想。李昌齡所編《樂善錄》在《南中勸戒錄》基礎(chǔ)上增廣之,多輯因果報應(yīng)之事,又錄道書《太上感應(yīng)篇》,議論與《感應(yīng)篇》意趣全同。此書以“樂善”為名,敘事力求“有補于名教”,在思想內(nèi)涵上“本儒釋道為說”,“所述事實,或舉善行,或揭惡業(yè),無非是行善事積陰德,諸如德政愛民、濟人活命、崇佛奉道、壽廉保貞等,便會神明庇佑、成佛成仙、多子多壽、官祿升遷;反之,受賄枉法、愛財不義、殺生害命、毀佛慢神,便會受到失官折祿、減壽喪生、墮謫地獄的惡報”。此書出現(xiàn)于理學(xué)昌盛的南宋,受到上層文人的推重,稱其“深有益于世教”,反映了當(dāng)時三教融合已達相當(dāng)之程度。

         

         

        責(zé)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