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國人一個自己的母親節(jié)
作者:汪紀戎(全國婦聯(lián)原副主席、中華母親節(jié)促進會會長)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六月十五日庚申
耶穌2018年7月27日
【核心閱讀】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有140多個國家設有母親節(jié),其中近80個國家設有含本國文化基因的母親節(jié),而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卻沒有自己文化基因的母親節(jié)。
我們理應有自己的中華母親節(jié),一個充溢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中華母親節(ji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正文】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積淀了太多值得記憶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財富,傳承和保護它們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的應盡職責。余秋雨先生說,文化的滅亡從失去記憶開始,而激活一種重大的文化記憶足以挽救整體生命。傳統(tǒng)節(jié)慶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組成部分,它宛如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化長卷,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潛移默化地延續(xù)著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當前,在多元文化語境下,有關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造成了強大沖擊的話題,易中天先生有過一段很有趣的描述,他說像《千萬次地問》那首歌,西方對中國了解遠不如中國之于西方,那是“可是你卻并不在意”,結果是我們的生活半西化,穿西裝過洋節(jié),而世界并沒因此變得像中國,這就叫“可是你卻依然是你”。已導致的結果如一位著名學者所說的,中國人過洋節(jié)就像是進別人家的祠堂,拜別人的祖宗,拜了半天,不知姓張姓李何方神圣。在經濟政治文化日益趨向一體化的今天,不同文化和觀念的交融和碰撞整合,給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和挑戰(zhàn)。
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是中華文化活的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組成部分。它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潛移默化地延續(xù)著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中華文化講倫理道德,人倫情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靈魂。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都是人倫教化的好載體,但卻缺少單項主題性專節(jié),例如,對最基本的人倫關系(父母子女)沒有設置節(jié)日。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身份證。20多年前,國內商家為創(chuàng)商機漸次引入西方情人節(jié)、美國母親節(jié),為現(xiàn)代社會忙碌的人們提供了表達平日不善表達的情感的平臺。原本是商家的促銷手段卻漸漸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們當成了國際節(jié)日宣傳,比如,越來越多的日歷將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原本是“美國的母親節(jié)”標注為“國際母親節(jié)”。不同文化的母親節(jié)形象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個性,流淌著不同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把蠊?jié)”盛行,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必將受損,年輕人的節(jié)日記憶必將被“西化”。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有140多個國家設有母親節(jié),其中近80個國家設有含本國文化基因的母親節(jié)。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卻沒有自己文化基因的母親節(jié),不能不說是個缺憾。
中國母教文化的內涵是以文教人,以中華母親的賢德教育孩子。孝親自古以來在中國都是被倡導的,而對于現(xiàn)今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違背道德的行為,正是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中國人講家國情懷、講孝道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在中國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層面。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她的地位不可替代。自古先有孝女,才有賢妻,然后才有良母,一位女性足以影響三代,因此,孝、親也就是敬母、愛母,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格言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中國古話說“妻賢夫禍少”“家和萬事興”,家是母親的“文化場”,家是母親以文化人的“職業(yè)場”。還有,“母儀天下”即是對為母之道最好的闡釋——“婦道允諧,母儀俱美”。合格的母親首先得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高質量的母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行為。正是,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格完善,人格最重要在人倫。注重人倫道德本就是中華文化之優(yōu)長。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也是做人的根本。這些中華文化的基因,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里。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源頭。中華民族是最重視家庭倫理的民族,我國歷史上有不少很偉大而且很有影響的母親,孟子母親仉氏是最突出的一位。因此,我們理應有自己的中華母親節(jié),一個充溢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中華母親節(ji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常常有人會問,中國優(yōu)秀母親太多了,選誰呢?我的回答是:中華多良母,孟母是翹楚。大家熟知的四大賢母是:孟母、陶母、歐陽母、岳母。回眸中華民族的歷史,孟子母親仉氏是最突出的中華賢母形象,在孟子3歲喪父后,她就擔負起教養(yǎng)孟子的全部責任。漢文帝時的《韓詩外傳》、漢成帝時的《母儀傳》都有記載;唐玄宗天寶七年就頒詔祭祀“孟母”了??梢娒夏浮澳附桃蝗恕钡牡匚辉跐h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的盛世期就確立了?!懊夏溉w”“斷機教子”的故事傳頌了2000多年,從孩子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到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她都注意到了,終于使孩子成了大器,她自己成為教育子女的母親典范,被譽為“母教一人”,至今仍傳為懿范。孟母堪可作為中華母親節(jié)的形象代表,用以彰顯母親的偉大和偉大的母愛,激勵一代代母親,激發(fā)作為人子的愛心、孝德。她的教子事跡是成系統(tǒng)的,是成功的,因而人們設立了“孟母林”,以長久紀念她。保留至今的遺跡還有啟圣寢殿、孟母三遷處、孟母斷機處碑等等,來瞻仰追思者絡繹不絕。她的懿范遠播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qū),有的還寫進兒童教科書。鑒于此,以仉氏生孟子成為母親的四月初二為中華母親節(jié)能彰顯母親的偉大,激發(fā)為人子的孝思愛心,以期讓母愛和愛母的天性在一個特別的日子得以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拋棄根本,丟掉傳統(tǒng),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敝腥A文化是充滿了人情味和人性關懷的文化,孝敬的理念已經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是行為方式都與其息息相關。不管時代怎么變遷,人類的基本東西是不會變的,中華文化對我們的人生信念也有深刻的影響,也形成了中國人的特質。同時,母親教育是民族文化和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基石,也是一切教育的源頭。母親教育事關人生追求、家庭幸福和民族的興衰。婦女當為人母時,就承擔起了教子成才、傳承民族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神圣責任,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關愛,彰顯其功德。
綜上,推動設立中華母親節(jié)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應有之義,有利于中華孝親美德與感恩文化之獨特優(yōu)勢的永久保留和傳播。同時,節(jié)日是人們祈愿的生活狀態(tài),具有豐富的理想因素,具有提升精神的作用。它有幾大優(yōu)勢:首先是廣泛性,群體性參與,覆蓋面廣;其次是周期性,每年周而復始,不斷重復強調,入心至深;再次是歡娛性,寓理于樂,而且有豐富的感情色彩,以情動人。即使從文化普及和教育推廣來說,節(jié)日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因此,設立“中華母親節(jié)”,努力營造“感恩母親、崇尚母愛、重視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閆強樂】唐代訴訟文明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