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星】“殷鑒”小考——周初對商代滅亡教訓(xùn)的總結(jié)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08-29 17:50:41
        標(biāo)簽: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xué)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xué)刊》《中和叢書》。


        “殷鑒”小考——周初對商代滅亡教訓(xùn)的總結(jié)

        作者:韓星

        來源:《學(xué)習(xí)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十九日癸巳

                    耶穌2018年8月29日

         

        《學(xué)習(xí)時報》編者按:“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fā)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習(xí)近平總書記這句論述概括了歷史對今天的重要性,也提示我們要多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對今人來說,中國歷代王朝的興替更是一整座巨大的經(jīng)驗寶庫,面對這座寶庫,我們能學(xué)習(xí)到的不僅是豐富的歷史知識、具體的治理經(jīng)驗,還有歷史眼光和歷史智慧。本期開始,“史鏡”欄目刊發(fā)一組文章,主題就是探討古代王朝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殷鑒”一詞來源于《詩經(jīng)·大雅·蕩》。該詩的作者借文王之口,對于商紂王及其貴族的暴虐、荒淫、昏憒,造成民怨沸騰、內(nèi)憂外困、國勢將傾的局面,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現(xiàn)實的警告。詩里說:“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兇暴強橫賊,敲骨吸髓又貪贓,竊據(jù)高位享厚祿,有權(quán)有勢太猖狂……殷商鏡子并不遠,就在夏桀那一王。”在這里,詩人深刻地指出,由于商紂統(tǒng)治階級的腐化墮落,驕奢淫逸,引起全國人民,乃至外族鬼方的憤怒和敵視,最后作者歸結(jié)為:“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人滅夏,殷人的子孫,應(yīng)該以夏的滅亡作為鑒戒。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歷史教訓(xùn),即夏代的滅亡,就是殷代的前車之鑒。

         

        該詩作者更深層的意思是周也要以殷為借鑒。后來形成“殷鑒不遠”的成語,用來泛指可以作為后人鑒戒的前人失敗之事,告誡人們決不可忘記歷史的教訓(xùn)?!对娊?jīng)·大雅·文王》中說:“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詩中告誡周統(tǒng)治者要以殷末滅亡為鏡子,要懂得天命得之不易,注意修德以配天命。

         

        商湯和伊尹吸取夏亡的教訓(xùn)

         

        “殷鑒”一詞雖然來源于《詩經(jīng)·大雅·蕩》,但其淵源可追溯到殷初。殷初經(jīng)歷了一次政權(quán)的更替、社會的動蕩和盛衰的演變,所以,殷商的開國之君商湯以夏為鑒,吸取夏朝滅亡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作《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商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tǒng)治期間,社會矛盾較為緩和,政權(quán)較為穩(wěn)定,國力也日益強盛?!盾髯印そ獗巍菲姓f,成湯有鑒于夏桀敗亡的教訓(xùn),很有主見,謹(jǐn)慎地治理國家,并長期任用一代賢相伊尹,所作所為合于大道。伊尹為殷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輔助商湯滅夏,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殷初統(tǒng)治者是如何以夏為鑒的,古文《尚書·湯誓》中說,夏桀耗盡民力,盤剝夏國的人民。商湯有鑒于夏桀濫用民力、橫征暴斂而導(dǎo)致民怨的教訓(xùn),踐天子位后不近聲色,不聚貨財;任用有德行的人,犒賞有功勞的人;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能寬能仁,把他的誠信昭示于萬民。

         

        商湯去世以后,伊尹歷經(jīng)外丙、仲壬兩王,之后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太甲繼位,不遵先祖商湯的大政方針,昏庸無道。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放逐到成湯墓葬之地桐宮,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zhí)政,史稱共和執(zhí)政,并作《伊訓(xùn)》《太甲》《咸有一德》等對太甲進行訓(xùn)誡。他通過分析夏桀失天下而成湯得天下的原因,告誡太甲要吸取教訓(xùn),居安思危,修德勤政,講述如何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等?!墩f命下》也載殷王武丁時的賢相傅說告誡武丁的話:“要學(xué)習(xí)古訓(xùn),才會有得;建立事業(yè)不效法古訓(xùn)而能長治久安的,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如果您能夠借鑒先王的成法,將不會有失誤?!币陨鲜妨隙挤从沉艘笕说囊允窞殍b思想。

         

        周公的天命觀

         

        到了西周初年,周公還政于成王后,先后作了《康誥》《酒誥》《洛誥》《立政》和《無逸》等誥文,直接指出要吸取殷人的教訓(xùn)。

         

        《酒誥》是周公命令康叔去衛(wèi)國宣告戒酒的誥詞,因此稱之為《酒誥》。殷末風(fēng)氣奢華,酗酒敗德,紂王更是昏醉于酒池肉林,自招速亡。正是有鑒于此,周公在誥詞中指出:“殷人沒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聞于上天,只有老百姓的怨氣、群臣私自飲酒的腥氣升聞于上。所以,上天對殷邦降下了災(zāi)禍,不喜歡殷國,就是因為統(tǒng)治者淫樂的緣故?!薄稛o逸》篇中,周公歷數(shù)殷代賢王中宗、高宗、祖甲,更舉出了周室先祖太王、王季、文王,他們都能勤勞國事、體察民心、接受批評、改正過失,這樣國家既能繁榮昌盛,諸王也得康寧長壽,于國家于王身都大為有益。反之則殷末諸王好逸惡勞、驕奢淫逸、無視民間疾苦,國事日非,終致喪亡,諸王本身也是“罔或克壽”,短命夭折。最后,周公訓(xùn)誡周成王及其后繼者要牢記這一歷史教訓(xùn)。《尚書·君奭》載周公說:“君啊,我是非常信任你太保奭的,希望你能夠尊重我所說的,和我一道吸取殷商亡國的教訓(xùn),時時顧慮上天的懲罰?!?/p>

         

        《尚書·召誥》主旨仍然是以夏殷興亡為鑒,勸勉成王勤勉為政,敬德保民。《召誥》從歷史經(jīng)驗出發(fā),先回顧了夏命轉(zhuǎn)移到商的過程——觀察古時候的先民夏代,上天教導(dǎo)順從慈保,努力考求天意,現(xiàn)在夏已經(jīng)喪失了王命。接著又考察了殷命移周的歷史——現(xiàn)在觀察殷代,上天教導(dǎo)順從嘉保,努力考求天意,現(xiàn)在殷也已經(jīng)喪失了王命。最后把這種歷史的鑒戒提升到了“夏監(jiān)”“殷監(jiān)”的高度:“我們不可不鑒戒夏代,也不可不鑒戒殷代。我不敢說,夏接受天命有長久時間;我也不敢說,夏的國運不會延長。我只知道他們不重視行德政,才過早失去了他們的福命。我不敢說,殷接受天命有長久時間;我也不敢說,殷的國運不會延長。我只知道他們不重視行德政,才過早失去了他們的福命?,F(xiàn)今大王繼承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們也該思考這兩個國家的命運,繼承他們的功業(yè)。”《召誥》在這里系統(tǒng)地提出了“夏監(jiān)”“殷監(jiān)”,即夏鑒、殷鑒的歷史鑒戒思想,告誡周初的為政者,周要以夏、殷的興亡為借鑒,總結(jié)夏、殷兩代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才能保持天命和國運的長久。這些話都反映了周公攝政以來的天命觀及其以史為鑒的意識,形成了一種可貴的歷史理性精神,其目的是為了避免重蹈夏、商滅亡的覆轍,實現(xiàn)周王朝的長治久安。

         

        總之,周人以夏、殷的興亡為借鑒,通過總結(jié)夏、殷兩代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并進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從最初的“殷人以夏代覆亡為鏡鑒”,演變?yōu)榫哂衅毡樾砸饬x的“以史為鑒”思想,從整體上反映了周初歷史意識的強化和歷史理性精神的覺醒。

         

        殷鑒意識傳之后人

         

        西周以后,“殷鑒”也就成為歷代思想家、為政者和廣大人民總結(jié)、借鑒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的代名詞?!秶Z·楚語上》中強調(diào)對太子進行歷史教育時說:“教導(dǎo)太子《春秋》,是為了揚善抑惡,用來勸誡教導(dǎo)人的本心;教導(dǎo)太子《世》是為了彰顯德行而摒棄昏昧,用來約束人的行為……教導(dǎo)太子《語》,使他知道仁德的作用,從而知道上古圣王是如何用仁德治理民眾的。教導(dǎo)太子《故志》,使人知道興廢之事而能夠警惕自己的行為?!逼渲械摹洞呵铩贰妒馈贰墩Z》《故志》,都是當(dāng)時的史書。

         

        《孟子·離婁上》云:“夏桀、殷紂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民眾的擁戴;之所以失去了民眾的擁戴,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民心是有方法的,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并讓他們積蓄起來;他們憎惡的,就不強加給他們,僅此而已。殘害自己的百姓過于厲害,自己就會被殺、國家滅亡;即使不太厲害,也會自己遭遇危險、國家削弱。死后被稱為周代昏亂之君的幽王與厲王,即使是后代有孝順仁慈的子孫,歷經(jīng)百世后惡名也無法更改。《詩經(jīng)》上說:‘殷商的借鑒并不遙遠,就在那夏桀統(tǒng)治的時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边@都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普遍意義的“殷鑒”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充分說明“殷鑒”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

         

        責(zé)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