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心性與美好生活” 暨第二屆“心性·秩序·生活”論壇會議綜述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18-11-02 20:31:40
        標簽:

        “心性與美好生活” 暨第二屆“心性·秩序·生活”論壇會議綜述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系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廿五日戊戌

                  耶穌2018年11月2日

         

         

        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心性與美好生活”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心性·秩序·生活”論壇在中山大學哲學系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山大學哲學系和《哲學研究》雜志社合辦。

         

        有來自《哲學研究》編輯部、《世界哲學》編輯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工商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單位共20余位學者做報告發(fā)言,吸引了眾多師生參加。

         

        會議開幕式由朱剛教授主持,《哲學研究》副主編陳德中研究員與中山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張偉教授先后致辭。

         

        本次大會共分為八場,每場設置二到三位報告人,每一位報告人報告后均有專人點評。每場報告結束后是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報告人的報告、評論人的點評和隨后的自由討論都非常精彩、深入。

         

         

        第一場由陳德中研究員主持,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張祥龍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唐文明教授任報告人,倪梁康教授和丁耘教授分別任評論人。

         

        張祥龍教授首先作了題為《人工智能與廣義心學——深度學習和本心的時間含義芻議》的報告,從哲學尤其是現(xiàn)象學角度探討了近年來導致人工智能崛起的“深度學習”方法。從一種廣義心學視野出發(fā),張祥龍教授將人工智能的時間化能力與人類心智的內(nèi)時間維度進行比較,認為心的非對象化和顯隱互構的原時間性是機器尚未能達到的,也是它未來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充分的時間化將意味著人工智能可能不會執(zhí)著于對象化的權力,這將是人與人工智能在將來和諧共處的希望所在。

         

        接下來,唐文明教授作了題為《心之德與心之道》的報告,解釋了朱子從以“心之道”說仁到以“心之德”說仁并非看法上的根本轉(zhuǎn)變,而是基于體用關系作出了重新安排。其中,如何理順孝與天地之心的關系是一個關鍵。唐文明教授指出,孝子通過應感而通神明之德,神明之德就是天地之心。在這里,孝作為行仁之本并不是仁的直接發(fā)用,而是天地之心與人心應感的結果。

         

         

        第二場由唐文明教授主持,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丁耘教授任報告人,朱剛教授評論。

         

        丁耘教授作了題為《論現(xiàn)象學的三個轉(zhuǎn)向——科學轉(zhuǎn)向、神學轉(zhuǎn)向與道學轉(zhuǎn)向》的報告,論述了現(xiàn)象學起源中蘊含的古代與現(xiàn)代、科學與神學、認識論與本體論的三重張力,以及各源頭思想家之間的多重張力,解釋了導致現(xiàn)象學轉(zhuǎn)向的原因和轉(zhuǎn)向的斯賓諾莎式特征,并區(qū)別了導致這三種轉(zhuǎn)向的不同動機。在對現(xiàn)象學道學轉(zhuǎn)向的敘說中,丁耘教授指出了現(xiàn)象學道學轉(zhuǎn)向的兩條路徑:以倪梁康教授為代表的心性現(xiàn)象學路徑和以張祥龍教授為代表的天道現(xiàn)象學路徑。

         

         

        27日下午第三場由中山大學哲學系張曦副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學哲學系盧盈華副教授、南開大學哲學學院鐘漢川副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郝億春副教授分別任報告人;蔡祥元副教授、盧盈華副教授和鐘漢川副教授分別對三場報告進行點評。

         

        盧盈華副教授以《誠體是如何活動的?——立足于<中庸>對“誠”之現(xiàn)象的澄清》為題,說明了誠是如何創(chuàng)生自我、他人與萬物的。

         

        鐘漢川副教授以《胡塞爾價值概念的三個層次》為題,結合胡塞爾文本與研究者的相關論爭,著重說明了胡塞爾的價值概念奠基于現(xiàn)實概念之上,要理解其客觀性,則需要把握評價背景的被動發(fā)生、評價意向的情感構成以及價值概念的構成這三個層次。

         

        郝億春副教授的報告題為《價值與心——布倫塔諾對價值哲學的“內(nèi)轉(zhuǎn)”及其意義》,其中探討了價值哲學中“心”與“內(nèi)在價值”的重要意義,并回應了當下政治哲學中一種否棄“內(nèi)在價值”之維的傾向。

         

         

        第四場由《世界哲學》編輯部毛竹女士主持,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蔡祥元副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李長春副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劉偉副教授任報告人。陳喬見副教授、黃啟祥教授和陳暢副教授分別對三位報告人的報告作了點評。

         

        蔡祥元副教授以《義如何有味——兼論貢華南的義味之辨》的報告接續(xù)貢華南的解味詮釋法,重新審視宋儒解經(jīng)的內(nèi)涵,并借助味覺之味的身體性表明解味讀書法的關鍵在于如何讓身體參與到對文本的理解中。

         

        李長春副教授則以《“效法”“時會”與“風氣”——章實齋的“知識論”》為題,講述了章實齋思想中復雜又深刻之處,并以“效法”、“時會”與風氣三個關鍵詞提挈章實齋所探討的兩個重要問題,即“學”,或人類智識活動所指向的是什么,其限度又是什么。

         

        最后,劉偉副教授作了題為《心的兩面,論<孟子>中的心靈現(xiàn)象》的報告,講述了孟子區(qū)分在身心之別后,進一步揭示了心靈欲求義理又感通外物的兩重性的意義。

         

        28日上午會議第五場由朱剛教授主持,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王慶節(jié)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分別作了題為《德性倫理、對稱性與儒家“人-我”間之和睦》和《“以心求心”、“自身意識”與“反身的逆覺體證”:對宋明理學通向“真己”之路的哲學反思》的報告,陳少明教授和唐文明教授分對兩場報告做了評論。

         

        王慶節(jié)教授在報告中首先介紹了邁克爾·斯洛特教授(Michael Slote)對德性倫理學中“對稱性”(symmetric nature)的看法,并批判了斯洛特關于功利主義和康德哲學的誤讀,揭示了他對儒家親子關系的誤解,進而指出對稱性的觀點即“人-我”間的和睦關系無法套用于儒學。

         

        陳立勝教授在報告中首先回到朱子對“以心求心”的異議,追究心學對此問題的回應,進而闡述耿寧“自身意識”與牟宗三“反身的逆覺體征”是如何推進了該問題,并在此基礎上以一種儒家的思路回答了如何在原初的現(xiàn)象中遭遇“真己”的問題。

         

         

        大會第六場由丁耘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哲學系吳增定教授、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黃啟祥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王玨副教授分別任報告人;朱剛教授、張祥龍教授和王慶節(jié)教授分別對三場報告作了點評。

         

        吳增定教授作了題為《如何在世——間論<家與孝>中對于家的現(xiàn)象學描述》的報告,分析張祥龍教授《家與孝》一書中所描述的亞伯拉罕與圣經(jīng)傳統(tǒng)中的家、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家與海德格爾的“家園”,認為張祥龍教授基于儒家傳統(tǒng)與“在世經(jīng)驗”對家和孝之根植于人的原初時間意識的揭示,能為我們打開一個更廣闊的意義空間。黃啟祥教授在其《論胡適“無后主義”的內(nèi)在困難》的報告中認為,胡適的“無后主義”作為反傳統(tǒng)倫理的極端表現(xiàn),不但與胡適的個人實踐相悖,在學理上也頗有不通之處。

         

        最后,王玨副教授以《世界公民、友愛與親親——從中西間視野重審孝道的道德基礎》為題,將西方倫理學數(shù)十年來兩種主要的親子范式,即康德確立的自由理性主體“世界公民”間的親子范式,以及以當代美國學者英格莉希的論述為典范的親子間的友愛范式,置于與儒家傳統(tǒng)的親親范式的批判性對話中。前兩種范式首先將人當成原子式個體,未能回應人類生命交互而依賴的基本特征。而前兩種范式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現(xiàn)代社會正面臨著孝道的衰落,這將導致無法彌補的道德空洞。

         

         

        28日下午的第七場會議由張偉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陳壁生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陳喬見副教授、同濟大學哲學系陳暢副教授任報告人;劉偉副教授、李長春副教授和王玨副教授分別任評論人。

         

        陳壁生教授首先作了題為《鄭玄的“法”與“道”》的報告,探討了鄭玄思想中不同時期的圣人之法是否有著一以貫之的東西作為常道,并認為鄭玄的解經(jīng)方向并不于在尋求一套孔子的完整理論或百世同道之道。

         

        接下來,陳喬見教授作了題為《春秋時代的義勇觀念及其道德精神》的報告,其中區(qū)分了春秋時代的三類義勇觀念,即趨君之難;在被動卷入叛亂時守死善道;與家國沖突時首先履行家庭義務,再以死成全公義。在此基礎上,陳喬見副教授進一步分析了“義勇”的觀念結構,并指出啟蒙運動以來的西方規(guī)范倫理學很難解釋這種義勇之行與其內(nèi)蘊的道德精神。

         

        最后,陳暢副教授作了題為《梁漱溟“倫理社會”學說及其哲學意義——基于古典形上學視野的考察》的報告,以劉咸炘總結的“古典形上學”為視野,考察梁漱溟基于其理性概念提出的“倫理社會”學說,令兩種體現(xiàn)了心學思路的學說相互發(fā)明,以充分闡發(fā)其復雜內(nèi)涵與當代意義。

         

         

        會議的最后一場由中山大學哲學系廖欽彬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學哲學系鄧偉生副研究員、朱剛教授任報告人;郝億春副教授和張偉教授分別任評論人。

         

        鄧偉生副研究員作了題為《人生計劃、運氣與美好人生》的報告,重新考察了羅爾斯《正義論》的價值理論(theory of good)中關于理性人生計劃的看法,以及拉莫爾(Charles Larmore)與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對此的相關批評。鄧偉生認為,羅爾斯的人生計劃理論雖然有理論困難,但這不代表人生計劃本身是個錯誤的觀念。

         

        接下來,朱剛教授作了題為《不安意識與本源意識——列維納斯作為第一哲學的心性倫理學》的報告,闡述列維納斯后期如何通過揭示出非意向性的本源意識乃是不安意識以及哲學的最高問題是由不安意識而來的倫理問題,而證成倫理學才是第一哲學的證成思路。朱剛教授進一步將這種作為第一哲學的倫理學刻畫為一種“現(xiàn)象學的心性倫理學”。

         

        會議最后,由朱剛教授作了簡短的總結發(fā)言。

         

        子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持續(xù)兩天的會議雖緊湊簡樸,但是朋友們相聚一堂,切磋琢磨,和樂且湛,又何嘗不是切實地過著一種美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劉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