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于天寶】體現(xiàn)漢唐學者經(jīng)注水準的易學名著——《宋本周易注疏》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8-11-22 22:01:20
        標簽:周易

        ?

        體現(xiàn)漢唐學者經(jīng)注水準的易學名著——《宋本周易注疏》出版

        作者:于天寶

        來源:“中華書局1921”微信 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十四日丁巳

        ?耶穌20181121

        ?


        ?

        ?

        書名:《宋本周易注疏》

        叢書名:易學典籍選刊

        作者:[]王弼、?[]韓康伯注 ;[]孔穎達疏 ;于天寶點校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

        【內(nèi)容簡介】

        ?

        《周易》為儒家經(jīng)典五經(jīng)之首,地位尊崇,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重要源頭。魏王弼、晉韓康伯曾為之作注,唐孔穎達等在王、韓易注的基礎(chǔ)上,融合眾多經(jīng)學家見解,對原有經(jīng)注進行疏釋,并對注文加以疏解,形成“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周易注疏》??梢哉f,孔穎達所作《周易正義》,既緊密沿承王弼的易學思想,全面引申發(fā)揮王、韓舊注義旨,又能參合六朝諸家之說,對《周易》義理學作了頗為深入而全面的拓展,為兩宋義理學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

        此次整理,使用的底本是日本足利學校遺跡圖書館藏八行本。所用校本,經(jīng)注部分,主要以《四部叢刊》影印南宋淳熙間撫州公使庫刻《周易注》九卷《略例》一卷(卷七至十配清影宋鈔本)及2017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宋本《周易》(為經(jīng)注附釋文本)為校本;疏文部分,以單疏本為通校本。書后附有五種附錄,分別為《周易略例》《周易音義》及相關(guān)輯佚資料、書目解題、序跋資料。

        ?

        ?

        【作者簡介】

        ?

        王弼(226249),字輔嗣,魏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北)人,是魏晉玄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者之一,所著主要有《老子注》《周易注》。

        ?

        韓康伯,生卒年不詳,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舉秀才,征佐著作郎,并不就。與王弼合注《周易》,所注部分主要為《系辭》《說卦》《序卦》等。

        ?

        孔穎達,生于北齊后主武平五年(574),卒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字沖遠(一作仲達),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孔子第三十一世孫,唐代著名經(jīng)學家,對《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和《左傳》等均有疏解,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

        ?

        于天寶,男,1973年生,黑龍江綏化人。目前就職于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


        【目錄】

        ?

        前言

        ?

        五經(jīng)正義表

        ?

        周易正義序

        ?

        周易注疏卷第一

        ?

        ?

        周易注疏卷第二

        ?

        ????

        ?

        周易注疏卷第三

        ?

        ??小畜????同人

        ?

        周易注疏卷第四

        ?

        大有???????噬嗑??

        ?

        周易注疏卷第五

        ?

        ?無妄?大畜??大過??

        ?

        周易注疏卷第六

        ?

        ???大壯??明夷?家人???

        ?

        周易注疏卷第七


        ????????

        ?

        周易注疏卷第八

        ?

        ????歸妹?

        ?

        周易注疏卷第九

        ?

        ????節(jié)?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

        周易注疏卷第十

        ?

        周易系辭上

        ?

        周易注疏卷第十一

        ?

        周易注疏卷第十二

        ?

        周易系辭下

        ?

        周易注疏卷第十三

        ?

        周易說卦

        ?

        周易序卦第十

        ?

        周易雜卦第十一

        ?

        附錄一?周易音義

        ?

        附錄二?周易略例

        ?

        附錄三?輯佚資料

        ?

        輯王弼易論二篇

        ?

        貞觀十四年祭酒孔穎達上五經(jīng)正義表

        ?

        附錄四?書目解題

        ?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jīng)籍志第二十六

        ?

        新唐書卷五十七志第四十七藝文一

        ?

        崇文總目卷一

        ?

        崇文總目卷二

        ?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第一

        ?

        直齋書錄解題卷一

        ?

        俞琰讀易舉要卷四

        ?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一

        ?

        澀江全善森立之編經(jīng)籍訪古志卷一

        ?

        附錄五?序跋資料

        ?

        陳鱔宋版周易注疏跋

        ?

        盧文弨周易注疏輯正題辭

        ?

        臧庸周易注疏校纂序

        ?

        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序

        ?

        傅增湘宋監(jiān)本周易正義跋


        【作者說明】

        ?

        宋本《周易注疏》為《周易注》與《周易正義》的合刻本。

        ?

        《周易》亦稱《易經(jīng)》,為儒家經(jīng)典五經(jīng)之首。魏王弼及晉韓康伯為《周易》作注,唐孔穎達等為之正義??追f達奉太宗命編纂《周易正義》,為唐初五經(jīng)正義之一?!吨芤渍x》是在王、韓易注的基礎(chǔ)上,融合眾多經(jīng)學家見解,對原有經(jīng)注進行疏釋,并對注文加以疏解。唐宋以來,科舉取士皆以正經(jīng)及其注疏為依據(jù),《周易注》及《周易正義》作為重要的易學典籍,影響深遠。

        ?

        《周易注》及《周易正義》的成書

        ?

        王弼(226249),字輔嗣,三國時魏山陽郡(今山東金鄉(xiāng)縣)人。好論儒道,辭才逸辯,注《易》及《老子》,為尚書郎,年二十余卒。王弼把彖、象、文言附于各卦辭爻辭之下,并為之作注;其門人韓康伯注《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弼又作《略例》。韓伯,字康伯,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舉秀才,征佐著作郎,并不就。

        ?

        鄭玄、王弼皆傳費氏《易》,梁、陳以降,二注并列于國學。隋后,弼注獨行,宗鄭者謂弼為野文,取弼者謂學為獨冠??贾嵵飨笳?,王主義理,象據(jù)實而有征,理懸空而剿說??追f達等以溺于象占不若暢以義理,遂專釋弼注,后世宗之,鄭學遂廢。

        ?

        孔穎達(574648),字仲達,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少時曾跟隨當時著名經(jīng)學家劉焯問學,明服氏《春秋》,鄭氏《尚書》、《詩》、《禮記》,王氏《易》。隋煬帝大業(yè)初年,舉明經(jīng)高第,授河內(nèi)郡博士,后補太學助教,旋因隋亂避匿于虎牢。唐高祖武德年間,遷國子博士。太宗貞觀初,封曲阜縣男,轉(zhuǎn)給事中。唐太宗初履帝位,百廢待興,孔穎達數(shù)進忠言,顧問左右,帝多從其說。拜國子祭酒。卒,陪葬昭陵。贈太常卿,謚曰憲。

        ?

        ?



        孔穎達像

        ?

        太宗以經(jīng)籍去圣久遠,文字多訛謬,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考定五經(jīng),頒于天下,命學者習焉。又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jīng)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jīng)正義》,令天下傳習。貞觀十四年(640),太學博士馬嘉運以“穎達所撰《正義》頗多繁雜,每掎摭之,諸儒亦稱為允當”(《舊唐書·馬嘉運傳》)。于是,唐太宗下詔“更令詳定”。但次年孔穎達致仕,無法再主持修訂工作。貞觀二十二年(648),孔穎達病逝。終貞觀之世,《五經(jīng)正義》的修訂未能完成。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下詔儒臣繼續(xù)重修。永徽四年(653)三月,書成,仍以孔穎達領(lǐng)銜,正式頒行天下。

        ?

        所謂“正義”,即對諸經(jīng)傳注作疏解,其體例大體一致。先用“正義曰”標目,以總括章節(jié)經(jīng)文義旨,然后各隨經(jīng)文解釋,以闡發(fā)義理。再用“注某某”、“注某某至某某”等標志,對注文進行具體的詮釋。在詮釋經(jīng)注的同時,或辨章句異同,或解釋詞語,或考證名物禮制,或講明語法修辭,綜合古今,考訂異說,定于一尊。

        ?

        孔穎達所作《周易正義》,既緊密沿承王弼的易學思想,全面引申發(fā)揮王、韓舊注義旨,又能參合六朝諸家之說,對《周易》義理學作了頗為深入而全面的拓展,為兩宋義理學之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周易正義》中,孔穎達注意發(fā)明《周易》辭象卦爻義例,亦時而抒發(fā)其獨到的易學見解,其未盡之義因之以明,《周易》經(jīng)傳的義理因之以凸顯;對于舊注從省或闕注之處,亦常能詳加解說而補足之,使易理得到全面的闡發(fā)。

        ?

        《周易注疏》版本形態(tài)及流傳情況

        ?

        有唐一代,諸經(jīng)正義各以單行本流傳于世,且諸經(jīng)正義與它們所依據(jù)的經(jīng)注本也是分開的。唐宋以來,歷代科舉取士皆以經(jīng)書及其注疏為依據(jù),故群經(jīng)注疏之寫本、刻本流傳甚多。就宋元《周易》經(jīng)注與正義的刊刻流傳情況而言,可分為單疏本、八行本、兼義本三個版本系統(tǒng)。

        ?

        (一)單疏本

        ?

        北宋初年國子監(jiān)始刻諸經(jīng)正義,南宋初年又翻刻之,皆為單刻本,稱單疏本。從南宋開始,便于閱讀的注疏合刻本出現(xiàn),并逐漸流布,而與經(jīng)注別行的諸經(jīng)正義本,因使用不便,宋以后未曾刊刻,而舊有版本亦漸次湮滅,不為人知。清人錢大昕云:“唐人《五經(jīng)正義》,本與注別行,后儒欲省兩讀,并而為一,雖便于初學,而卷第多失其舊,不復見古書真面?!保ā稘撗刑梦募肪矶摺栋蠣栄攀鑶涡斜尽罚?/span>

        ?

        今傳世群經(jīng)注疏以單疏本為最早,而流傳至罕。南宋初,國子監(jiān)覆刻《周易》單疏本,為傳世孤帙,十四卷全,屬南宋初覆刻北宋國子監(jiān)本,今藏國家圖書館。此本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各卷尾題后有本卷字數(shù),卷十四末有端拱元年(988)??便暶蝗~。間有補版??坦そ阅纤纬鹾贾莸貐^(qū)名匠。卷中“桓”、“構(gòu)”等字缺筆,避諱至“慎”字,證以刻工,是為南宋初覆刻北宋本?!队窈!份d:“紹興九年九月,詔下諸郡,索國子監(jiān)元頒善本校對鏤版,十五年閏十一月,博士王之望請群經(jīng)義疏未有版者,令臨安府雕造。二十一年五月,詔令國子監(jiān)訪尋五經(jīng)三館舊監(jiān)本刻版,上曰:其他闕書亦令次第雕版,雖重修所費亦不惜也。繇是經(jīng)籍復全?!睋?jù)此推之,《周易正義》當刻于紹興十五年(1145)至二十一年(1151)之間。

        ?

        此本宋代為俞琰所藏,明代遞藏唐寅、王世貞家,入清則歸季振宜所有。季氏《延令宋板書目》中所說《周易正義》四冊,即此本。清中葉又歸徐松,有翁方綱跋。此書清末為徐坊所得,又由徐歸于傅增湘。1935年,傅氏將此書郵至日本,選集良工,精摹影印行世。

        ?




        民國乙刻年(1935)傅增湘珂版影印宋紹興本《周易正義》

        ?

        (二)八行本

        ?

        北宋儒家經(jīng)典的刊刻,或單經(jīng)白文,或經(jīng)注,或單疏。諸經(jīng)正義本自成書,與經(jīng)注別行。直到南宋高宗時,始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司刻本,將《易》、《書》、《周禮》三經(jīng)的經(jīng)文、注文與疏文合刻在一起,成為注疏合刻本。因其款式為半葉八行,后世統(tǒng)稱為八行本,或八行注疏本;又因刻于越州(兩浙東路茶鹽司及紹興府治所均在今浙江紹興,舊稱越州),故又稱越州本。八行本《禮記正義》卷末有三山黃唐跋云:“六經(jīng)疏義,自京、監(jiān)、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亂,覽者病焉。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jīng)注疏,萃見一書,便于披繹,它經(jīng)獨闕。紹興辛亥仲冬(按:“紹興”當作“紹熙”),唐備員司庾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jīng)編匯,精加讎正,用鋟諸木,庶廣前人之所未備?!保ㄋ谓B熙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禮記正義》跋,《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宋刻八行本是經(jīng)注疏合刻之始,其文字較多保留了孔氏《正義》的原貌,以其??本珜?,較后來通行刻本多有勝處。日人山井鼎云:經(jīng)傳下疏更引經(jīng)文者,宋版刊去,直云“正義曰”,以下皆然。此本書版直至明代仍存于南監(jiān)。

        ?

        宋本《周易注疏》,今存兩部傳本:一藏日本足利學校遺跡圖書館(以下簡稱足利本),為未經(jīng)修補的原版印本,有陸游之子陸子遹的識語,1973年日本汲古書院曾影印該本并公之于世;一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本),為宋元遞修本,其序、表、卷一配清陳氏鄉(xiāng)堂抄本,有陳鳣跋,該本1986年由中華書局收入《古逸叢書三編》影印出版。足利本最早于高宗時期、最遲至孝宗初年刊行,不是初印本,但屬于早期印本。就該書的完備程度而言,目前別無第二本。嚴紹璗先生言:“足利學校藏漢籍,當以宋刊本《周易注疏》為首?!保▏澜B璗《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6月)此本十三卷,每半葉有界八行,行十六字至二十一字不等;注文雙行,每行十八字或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版心題“易注疏幾”,下方記刻工姓名。卷中避宋諱,缺筆至“構(gòu)”字。在每卷末有陸游之子陸子遹于端平元年(1234)十二月至翌年一月的“識語”,如卷二末書“端平改元冬十二月廿三日陸子遹三山寫易東窗標閱”一行,卷十三末有“端平二年正月十日鏡陽嗣隱陸子遹遵先君手標,以朱點傳之,時大雪始晴,謹記”二行等。各卷末又有足利學校創(chuàng)建者上杉憲實之子憲忠“上杉右京亮藤原憲忠寄進”十一字及花押,首葉橫書“足利學校公用”六字。宋刊本、宋印本加之宋人點校,傳承有序,故而尤顯貴重。

        ?

        ?


        《周易注疏》(古逸叢書),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

        山井鼎、物觀撰《七經(jīng)孟子考文補遺》(以下簡稱“考文補遺”),即采用足利學校所藏宋版五經(jīng),足利本《周易注疏》即其中之一,亦即《考文》中所云“宋版”者?!犊嘉难a遺》傳至中國,盧文弨撰《群書拾補》之《周易注疏校正》(以下簡稱“盧?!保?,阮元領(lǐng)銜編撰《周易注疏??庇洝罚酝ㄟ^《考文補遺》,對宋本加以間接利用,然其中真本,皆未嘗得見。

        ?

        (三)兼義本

        ?

        越刻八行注疏本之后,福建建陽地區(qū)興起了附有陸德明《釋文》的注疏合刻本,將經(jīng)注、正義、釋文合綴為一書。因每半葉十行,故稱十行本。元代以后又再加翻刻。元代翻刻書版?zhèn)髦撩鞔f經(jīng)修補刷印,后世頗有流傳,影響益廣。元明以后通行注疏合刻本,均源自南宋建陽地區(qū)坊刻十行本,不僅改變了原書卷次,于注疏文字亦多牽和,又經(jīng)歷代重刻,妄改之處甚多(張麗娟《宋代經(jīng)書注疏刊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

        此時《周易》合刻本稱“周易兼義”,乃分綴孔氏《正義》于王韓九卷《周易》注本相應經(jīng)文注文之下,末附陸氏《周易音義》,而成《周易兼義》。山井鼎云:“宋板爻、象連為一節(jié),經(jīng)文終乃有疏,每卦皆然。今本(按:指兼義本)斷章裁句,與宋板稍異。”就《周易兼義》而言,明正德本、閩本、監(jiān)本、毛氏汲古閣本皆源于十行本。清代阮元主持刊刻的阮本《周易注疏》即是據(jù)十行兼義本校刻的。阮元以為其所利用的十行本為宋本,然實為元刻十行本。按“兼義”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取“兼并正義”之意也。曰“兼義”者,阮元謂“兼并正義”而刻之,以別于單注本;陳鳣謂他經(jīng)音義附每節(jié)注后,獨《周易》總附卷末,故題為“兼義”而不稱“附音”,阮說為長。

        ?

        傅增湘云:“《易》疏世行少善本,阮氏??獭妒?jīng)注疏》,論者以《周易》為最劣,瞿氏《書目》嘗深訾之。緣其所據(jù)為十行兼義本,書屬晚印,補版已多,訛奪在所不免。自陳仲魚得八行注疏本,撰有跋文,臚舉勝異,斷為注疏合刻之祖本,其佳處自出閩中、北監(jiān)、汲古各本之上。今其書在常熟瞿氏,然于單疏原本,迄未嘗見也?!保ǜ翟鱿妗端伪O(jiān)本周易正義跋》)阮元《周易注疏??庇洝肪硪灰嘣疲骸笆斜尽㈤}、監(jiān)、毛本,每節(jié)內(nèi)每段分屬,雖便讀者,究失舊第。”

        ?

        本書整理情況說明

        ?

        本書整理,以今日本足利學校遺跡圖書館藏八行本《周易注疏》的影印本為底本,該本源于北宋監(jiān)本,相較于后起的諸多版本而言,訛誤較少。其中經(jīng)注部分,主要以《四部叢刊》影印南宋淳熙間撫州公使庫刻《周易注》九卷《略例》一卷(卷七至十配清影宋鈔本。簡稱單注本)及二〇一七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宋本《周易》(為經(jīng)注附《釋文》本,簡稱“注附音本”)為校本;疏文部分,以單疏本為通校本。底本正義釋解經(jīng)傳文畢,空一格,接著釋解王、韓注文,今在空格處加○另起,以清眉目。附錄收入了陸德明的《周易釋文》和王弼的《周易略例》,以及與本書相關(guān)的輯佚、解題、序跋資料,以便讀者利用。

        ?

        前人易學研究考證成果豐富,有諸多校記可資參酌,重點利用了阮元《周易注疏??庇洝罚ū本┐髮W出版社整理本,20163月。劉玉才據(jù)阮元文選樓刊《十三經(jīng)注疏校勘記》整理,簡稱阮校)、日本海保漁村《周易校勘記舉正》等先賢??背晒?。出校原則堅持少而精,以校正誤為主,酌校異同。對于文字稍異又不影響文義的地方,則不一一出校。為避免繁瑣??保驳妆竞托1疚牧x相通之處,只要不影響閱讀,則不出校記,而遇校本文義可以補充底本,且能幫助理解文義之處,則酌情出校指出。底本偶有漫漶之處,則利用國圖本及單疏本參酌補足,不出校記。遇有異體字、古今字、通假字,盡量仍舊,保存原本舊貌。惟新舊字形有變化者,則徑依新筆字形。

        ?

        數(shù)年前,曾經(jīng)向業(yè)師、易學專家郭彧先生提到整理宋本《周易注疏》的想法,郭師隨后把這個想法轉(zhuǎn)給了中華書局的張繼海主任,張主任欣然同意,并提出整理此書應當遵循的具體要點。后來應聘到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工作,中心王豐先、沙志利等老師全力幫助我提高古籍整理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所有疑惑能隨時得到解答,于我學問提高多所裨益,謹致謝忱。易理廣大而精微,本人深知,由于水平有限,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敬希讀者隨時賜教補正,以使此書校點水平不斷提高。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