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為往圣繼絕學”
作者:趙馥潔
來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十一日壬子
耶穌2019年5月15日
《西北大學學報》編者按
北宋思想家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簡稱“橫渠四句”,經(jīng)過歷代傳播和不斷詮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理想追求的經(jīng)典表達,并逐漸影響到廣大社會領(lǐng)域。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tǒng)。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yīng)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本期特約刊發(fā)的四篇論文,從不同角度解讀“橫渠四句”的命題意蘊、歷史淵源和當代價值,以期引發(fā)讀者更為深入的思考和討論。
主持人:劉學智教授
摘要:張載以“為往圣繼絕學”作為自己一生奮斗的學術(shù)使命。為實現(xiàn)這一使命,他深入批判佛、道思想,系統(tǒng)詮釋儒家經(jīng)典,著力建構(gòu)以“民胞物與”為核心的理學思想體系,認真從事以“德治禮制”為特征的社會實踐。張載創(chuàng)立的關(guān)學學派,既為宋明新儒學舉行了奠基禮,又是“為往圣繼絕學”的新成就。在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新時代,其為實現(xiàn)學術(shù)使命而切實奮斗的精神,應(yīng)當?shù)玫嚼^承和光大。
關(guān)鍵詞:張載;使命意識;絕學;傳統(tǒng)文化
作者簡介
趙馥潔,男,陜西富平人,西北政法大學資深教授、陜西省社科聯(lián)名譽主席,從事中國思想文化研究。
唐代文學家韓愈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原道》,在文中提出了儒家“道統(tǒng)”說,此說認為儒家之道,堯傳之于舜,舜傳之于禹,禹傳之于商湯,商湯傳之于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于孔子,孔子傳之于孟軻。但又指出,這種統(tǒng)緒在戰(zhàn)國后并沒有繼續(xù)下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1](P18)何以如此?韓愈認為原因在于:“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不入于老,則歸于佛。”[1](P14)就是說,自從西周衰落,孔子去世以后,歷經(jīng)秦始皇焚燒儒家典籍,漢初黃老之學得勢,晉、魏、梁、隋時期佛教盛行,對儒家形成巨大沖擊,論說道德仁義的人,或者服膺楊朱學派,或者偏向墨家學派,或者在道佛兩家之間徘徊。孔孟儒學因之逐漸失墜不傳,成為絕學。韓愈的儒家道統(tǒng)論和儒學中絕說,影響極其深遠。北宋張載之所以把“為往圣繼絕學”確立為自己崇高而宏偉的學術(shù)使命,也是基于與韓愈大體一致的認識。張載認為,兩漢以后,由于佛教的日漸流行和道家的一度興盛,致使孔孟儒學“學絕道喪”。為了使“往圣”創(chuàng)立的儒學重放光芒并得到光大,“唱此絕學亦輒欲成次第”[2](P329),就必須再繼學脈、重續(xù)道統(tǒng)?;诖?張載立志以“為往圣繼絕學”作為自己畢生的學術(shù)使命,為之孜孜矻矻,義無反顧。
一、深入批判佛、道思想,為復(fù)興儒學掃清道路
張載首先揭露佛、道思潮的謬誤,對佛教觀念做出了尤為深刻批判。張載認為,漢以后,“自古诐、淫、邪、遁之詞,翕然并興,一出于佛氏之門者千五百年”[2](P64),對儒家地位的動搖和思想的擾亂,因素固然很多,但佛氏的沖擊最大。因為自佛教廣泛傳播于中土之后,“儒者未容窺圣學門墻,已為引取,淪胥其間,指為大道”[2](P64),導(dǎo)致“人倫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亂,異言滿耳,上無禮以防其偽,下無學以稽其弊”[2](P64)。因此他決心通過自己的哲學活動與之“較是非,計得失”[2](P65),深入徹底地“立大本,斥異學”[2](P383),從而為儒學復(fù)興掃清道路,實現(xiàn)“為往圣繼絕學”的崇高使命。
在張載之前,已有許多儒家學者如唐代的韓愈、李翱等基于政治立場對佛教進行過嚴厲的批判,申斥佛教的政治悖逆和社會危害。但是,很少有儒者從哲學角度批判佛教教義??梢哉f,從形而上學理論高度批判佛教的主觀唯心主義,張載可謂中國哲學史上的第一人。
張載批判了佛教“一切唯心”的宇宙觀、“死生輪回”的生死觀、“以人生為幻妄”的人生觀、蒙昧主義的認識論。他指出,佛教“以山河大地為見病”是一種主觀唯心觀點;其“死生流轉(zhuǎn)”說是一種靈魂不滅的迷信;其“夢幻人世”是一種虛無主義的消極人生觀;所謂“智慧”實為愚昧主義,既不能“知天”和“知人”,也無助于“窮理”與“悟道”。而道家思想更為不堪,老子主張的“有生于無”和道教追求的“長生不老”,前者是虛無主義世界觀,后者是荒誕的生命哲學。
張載繼承發(fā)展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氣”論傳統(tǒng),建構(gòu)了“太虛即氣”的本體論,樹立了“樂且不憂”的人生觀和“愛人盡仁”的道德觀,高揚了“一天人、合內(nèi)外”的價值理想以及“不語怪力亂神”的現(xiàn)實理性,由此糾正佛、道哲學的種種謬誤,為認識宇宙、端正人生確立了新的哲學支點。由于張載對佛、道的批判既深且透、有破有立,因而理論貢獻影響深遠,受到后世羅欽順、王廷相、王夫之等諸多哲學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他們都從張載哲學中吸取了智慧營養(yǎng)和思維經(jīng)驗。如王夫之贊揚:“橫渠早年盡抉佛老之藏,識破后,更無絲毫粘染,一誠之理,壁立萬仞。”[3](P693)“使張子之學曉然大明,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則浮屠生死之狂惑,不折而自摧?!?o:p>
二、系統(tǒng)闡釋儒家典籍,為創(chuàng)建思想體系奠定基礎(chǔ)
據(jù)《宋史·張載傳》載,青年時代的張載受到范仲淹的點撥,由喜兵事轉(zhuǎn)而熟讀《中庸》,“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jīng)”[5](P12723)。張載自述其鉆研儒家典籍的經(jīng)歷時也說:“某觀《中庸》義二十年,每觀每有義,已長得一格。六經(jīng)循環(huán),年欲一觀?!保?](P277)“能使晝夜不息,理會得六、七年?!保?](P278)可見張載經(jīng)歷了讀《中庸》、讀釋老、再讀六經(jīng)的治學道路。
通過二三十年的儒家經(jīng)典研讀,他有了深入領(lǐng)會、豐碩心得和獨到見解,從而能夠在研讀的基礎(chǔ)上,通過對儒家典籍的注解和詮釋以踐行“為往圣繼絕學”的崇高使命。據(jù)史料記述,張載對《周易》《禮記》《論語》《孟子》《詩經(jīng)》《儀禮》《周禮》等儒家典籍均有詮釋,形成了《易說》《禮記說》《論語說》《孟子說》《詩說》《儀禮說》《周禮說》等著作,并流傳于世。張載這些專門的解經(jīng)著作,南宋以后的學者統(tǒng)稱為“諸經(jīng)說”。“諸經(jīng)說”既是張載對儒家經(jīng)典的系統(tǒng)闡發(fā),因之亦是他對“往圣絕學”自覺繼承。除此之外,其代表著作《正蒙》固然是創(chuàng)建個人思想體系的“造道”之作,但其形式亦多是研讀儒家經(jīng)典的心得體會。如影響深遠、思想精辟的《西銘》一文,就是他從《周易》《詩經(jīng)》《中庸》《論語》《孟子》《左傳》《禮記》等儒家經(jīng)典中摘錄文句,以自己的見解和觀念編撰、改寫而成的渾然一體的論文??梢?張載把系統(tǒng)闡釋儒家典籍和創(chuàng)建自己的思想體系緊密結(jié)合為一體,作為統(tǒng)一的治學過程,從而使“為往圣繼絕學”的使命,自覺體現(xiàn)于一生的治學實踐之中。
三、重建儒學思想體系,弘揚儒家的仁愛之道
全祖望《宋元學案·橫渠學案序錄》云:“橫渠先生勇于造道?!保?](P662)所謂“造道”就是理論創(chuàng)建,張載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通過“造道”重建儒學思想體系,弘揚儒家的仁愛之道。張載38歲前家居于太白山下的橫渠鎮(zhèn)研讀釋老之學和儒家經(jīng)典,51歲時“會弟天祺以言得罪,先生益不安,乃謁告西歸”[2](P383),辭官回到橫渠鎮(zhèn)講學著書,前后經(jīng)過近40年的苦讀深思,建構(gòu)了自己獨特的儒學思想體系。張載回憶他創(chuàng)建學說體系艱苦的思維過程時說:“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保?](P12724)正是通過這樣艱苦卓絕的努力,張載寫下了大量著作,完成了儒學思想體系的重建。
張載建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包括本體論、人性論、認識論和價值論。本體論的根本觀點是“太虛無形,氣之本體”[2](P7)“知太虛即氣,則無無”[2](P8);人性論的基本綱領(lǐng)是人應(yīng)從“氣質(zhì)之性”復(fù)歸“天地之性”;認識論的基本思路是由“見聞之知”的層次開啟進而升華到“德性之知”的境界;價值論的核心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于“民胞物與”。其中“民胞物與”的核心價值理想,既是張載哲學思想的精華,亦是對孔孟原始儒學仁愛之道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發(fā)展。
《正蒙·乾稱篇》云:“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保?](P62)意思是說,天是我們的父親,地是我們的母親。藐小的我們同萬物共生于天地之間。所以,充塞天地的氣,形成我們的身體;統(tǒng)帥天地的德性,形成我們的本性。于是,萬民是我們的同胞兄弟,萬物是我們的同伴朋友??梢?張載通過“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方式,論證了“民胞物與”的價值理想,這是對原始儒家道德觀念的哲理化重建。
眾所周知,仁愛思想是原始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7](P5385)又曰:“泛愛眾?!保?](P5337)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8](P6029-6030)又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P5808)。張載的“民胞物與”價值理想,是對孔孟“仁民愛物”道德思想的直接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即把道德論命題開拓為價值論命題,將原始儒家“仁民愛物”的道德要求提升到了“民胞物與”倫理價值的新高度。
正由于“民胞物與”理想是張載繼承和發(fā)展儒學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西銘》面世后,受到當時和后代儒家學者的高度贊譽,亦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程顥云:“《訂頑》之言,極醇無雜。秦漢以來,學者所未到?!保?](P37)又云:“子厚有如此筆力。他人無緣做得。孟子以后未有人及此?!保?](P37)又云:“《訂頑》一篇,意極完備,乃仁之體也。”[9](P15)朱熹曰:“《西銘》首論天地萬物與我同體之意,固極宏大。”[10](卷49)王夫之云:“竊嘗沉潛體玩而見其立義之精……真孟子以后所未有也。”[4](P230)
張載在確立了理學“民胞物與”價值理想的同時,還提出了理學的一系列基本范疇和命題,建構(gòu)了理學的基本框架,因此成為儒家學說的新形態(tài)——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在理學發(fā)展史上居于相當重要的地位,深得后世理學家的推崇。二程把他與孟子、韓愈比肩,朱熹稱贊其學為“精義入神”[11](P1814),評價“橫渠所說,多有孔孟所未說底”[11](P1504)。歷代統(tǒng)治者也給張載以很高的榮譽,如宋理宗封他為眉伯,“從祀孔子廟庭”[5](P12725);元代趙復(fù)立周敦頤祠,以張載與程、朱配祀;明清兩代,張載著作一直被視為理學經(jīng)典,作為開科取士的必讀書,并先后匯入御纂的《性理大全》和《性理精義》。由此足見,張載正是以“為往圣繼絕學”的重大貢獻奠定了他在理學史、儒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躬行“禮制”社會實踐,探索儒學治世路徑
張載極為重視儒家經(jīng)典《周禮》,認為《周禮》體現(xiàn)了儒家的實學精神。他說:“《周禮》是的當之書。”[2](P248)“學得《周禮》,他日有為做得些實事。”[2](P248)他竭力進諫宋神宗“漸復(fù)三代”之禮治,曰“為政不法三代者,終茍道也”[5](P12723);盡力“以禮立教”“以禮成德”“以禮教學者”;著力進行“周禮”的社會實驗。據(jù)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載,張載擔任云巖縣令時,辦事認真,政令嚴明,“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為先”[2](P382),推行德政禮教,重視道德教育,提倡尊老愛幼的風尚。他定期邀請閭里耆老,在縣衙常設(shè)酒食款待,交談中一邊了解民間疾苦,一邊講述訓誡子女的道理和要求??h衙發(fā)布規(guī)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鄉(xiāng)老,反復(fù)叮嚀他們轉(zhuǎn)告鄉(xiāng)民。因此他發(fā)出的教告,即使文盲和兒童都沒有不知道的。居眉縣時,他還與弟子在橫渠大膽進行井田制試驗,雖至逝世也未取得成果,但充分體現(xiàn)了禮制踐履精神。通過實踐,張載總結(jié)出了儒學的為政原則,如“為政者在乎足民”[2](P47)“利于民則為利,利于身利于國皆非利也”[2](P323)“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勞,為政必以身倡之”[2](P47),等等。
通過批異端、釋經(jīng)典、弘仁道、行禮教等方面的努力,張載取得了重大的學術(shù)成就,既創(chuàng)立了關(guān)學學派,又為宋明理學奠定了基礎(chǔ),為儒學在宋明時期的復(fù)興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實現(xiàn)了“為往圣繼絕學”的宏偉理想。為此,司馬光稱贊他:“中年更折節(jié),六籍事鉆研。羲農(nóng)及周孔,上下皆貫穿。造次循繩墨,儒行無少愆。師道久廢闕,模范幾無傳。先生力振起,不絕尚聯(lián)綿……當令洙泗風,郁郁滿秦川?!保?](P388)王夫之贊嘆:“往圣之傳,非張子其孰與歸!”[4](P4)張載所繼的“絕學”雖僅限于以孔孟為宗的傳統(tǒng)儒學,但其傳承文化的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對于激發(fā)我們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心,鼓舞我們更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進取心,堅定我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優(yōu)勢的自信心,仍有著恒久的啟發(fā)和感召力。
參考文獻
[1]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3]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王夫之.張子正蒙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何晏,邢昺.論語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附??庇?.北京:中華書局,2009.
[8]趙岐,孫奭.孟子注疏[M]∥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附??庇?.北京:中華書局,2009.
[9]程頤,程顥.二程遺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朱熹.朱子文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
[11]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