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東】釋奠制度與孔子崇拜

        欄目:禮儀祀典
        發(fā)布時間:2019-07-30 10:37:53
        標(biāo)簽:孔子崇拜、釋奠制度

        釋奠制度與孔子崇拜

        作者:陳東

        來源:《新禮樂》第一輯,華夏出版社2018年版。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廿七日丁卯

                  耶穌2019年7月29日

         

         

         

        “釋奠”一詞原出自《禮記》,是指在學(xué)宮中舉行的祭祀“先圣先師”或“先老”的一種儀式。魏晉時期太子每通一經(jīng)之后的祭祀,以及太學(xué)開學(xué)時的祭祀對象開始集中轉(zhuǎn)向儒家先圣先賢。唐宋時期州縣學(xué)宮都開始建有孔廟,于是“釋奠”祭孔與孔子廟祭合二為一。明清時期,“釋奠”(或稱“釋菜”)幾乎成了祭孔的專有名詞。仲春、仲秋丁日一般是各類學(xué)宮開學(xué)祭孔的日子,規(guī)模較大,此時的“釋奠”又稱“丁祭”。

         

        大約從唐代開始,釋奠之儀開始遠(yuǎn)播海外,至今在朝鮮、日本、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的孔廟和學(xué)堂,仍然可以看到釋奠祭孔的影子。在中國,隨著振興儒學(xué)呼聲的不斷高漲,傳統(tǒng)的釋奠禮儀也大有死灰復(fù)燃之勢。2005年9月28日孔誕日,以曲阜為中心舉行的全球祭孔活動,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同時響應(yīng)?,F(xiàn)代的孔子公祭雖然還只是地方性行為,但已經(jīng)在學(xué)術(shù)界引起軒然大波。釋奠在中國已經(jīng)舉行了近2000多年。古人釋奠孔子的意圖何在?釋奠究竟給中國人帶來了什么?現(xiàn)代的祭孔與傳統(tǒng)的釋奠究竟有多少關(guān)系?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些釋奠的歷史。

         

        一、儒家經(jīng)典中所見釋奠禮儀

         

        首先,我們來考察一下“釋奠”一詞的來源。

         

        “釋奠”一詞最早見于《禮記》,集中在《王制篇》和《文王世子篇》。此外,《禮記》《周禮》《儀禮》中還有“釋菜”“釋采”“舍采”“舍奠”等類似的記載。鄭玄注《禮記·文王世子》認(rèn)為“釋”與“舍”、“采”與“菜”通假,“舍奠”即“釋奠”,“舍采”即“釋菜”?!搬尩煺?,設(shè)薦饌酌奠而己,無迎尸以下之事?!贬尣酥Y則較釋奠輕,只是以芹藻之屬供先師??追f達(dá)《禮記正義》認(rèn)為“釋菜”有時與“釋奠”同義。此后,“釋菜”幾乎成了“釋奠”的代名詞。有的朝代甚至規(guī)定中央大型祭孔典禮稱“釋奠”,地方或私人小型簡易祭孔儀式稱“釋菜”。

         

        其實(shí),《禮記》(《學(xué)記篇》《月令篇》《喪大記篇》)《儀禮》(《士喪禮篇》)《周禮》(《春官宗伯篇》)中關(guān)于“釋菜”“舍采”“釋采”的記載,都與祭祀前舞蹈和入吊前禮節(jié)有關(guān)。清代學(xué)者曾指出“釋菜”其實(shí)是“釋彩”,即在行禮儀之前更換素服之意。《周禮》(《春官宗伯篇》)《禮記》(《檀弓下篇》《曾子問》《祭統(tǒng)》)中關(guān)于“舍奠”的記載,主要行于山川或宗廟,與釋奠主要行于學(xué)宮有明顯的不同。

         

        《禮記》中所描述的釋奠禮儀大概是兩周或更早以前的事。釋奠的對象是“先圣先師”或“先老”?!跋仁ァ笔侵父鞣N禮儀制度、工藝技能的發(fā)明或首創(chuàng)者;“先師”是指傳經(jīng)受業(yè)者,“先老”則是仍然在世的先師或先輩。兩漢時,釋奠之禮已經(jīng)散佚不傳,號稱博學(xué)的鄭玄在注釋釋奠時也是錯誤百出。如注“凡釋奠者,必有合也”謂“國無先圣、先師,則所釋奠者,當(dāng)與鄰國合?!弊ⅰ坝袊蕜t否”謂“若唐、虞有夔、伯夷,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則各自奠之,不合”等,明顯錯誤,已經(jīng)受到朱熹的批評[1]。鄭玄認(rèn)為釋奠祭祀的“先圣”是指“周公若孔子”,“先師”是指“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恐怕這也只是經(jīng)生的想像,史實(shí)難以確定。

         

        至于舉行釋奠的時間,據(jù)孔穎達(dá)總結(jié),“凡釋奠有六:始立學(xué)釋奠,一也;四時釋奠有四,通前五也;《王制》師還釋奠於學(xué),六也。”[2]馬端臨總結(jié)說“學(xué)之釋奠則有常時者,有非時者?!段耐跏雷印贰矊W(xué),春官釋奠於先圣、先師,秋冬亦如之?!嵤显唬骸谎韵?,夏從春可知。’此常時之釋奠也。凡始立學(xué),天子視學(xué),出征反,以訊馘告,必釋奠焉,此非時之釋奠也。”[3]釋奠之禮,有牲幣,有合樂歌舞,有獻(xiàn)酬。舉辦者為“有司”或“春官”,即官方祭祀。場所限定在“學(xué)”。

         

        以上就是儒家經(jīng)典中關(guān)于釋奠的記載。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的釋奠是一種與教育或?qū)W宮有關(guān)的祭祀活動,與孔子并沒有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

         

        二、兩漢及南北朝時期釋奠制度的確立

         

        兩漢時期有一些祭孔活動,但沒有“釋奠”的記載。如套用學(xué)宮祭先師的概念,有些祭孔活動或者正是釋奠的遺傳。漢景、武帝時期,文翁任蜀都太守,修學(xué)宮,作石室,刻孔子座像[4]。既然有孔子像,自然也就會有一定的祭祀儀式。因蜀郡偏遠(yuǎn),可能規(guī)模不大。漢明帝永平二年(59),養(yǎng)三老五更于辟雍,郡縣行鄉(xiāng)飲酒禮。冬十月令學(xué)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牲以犬。漢靈帝光和元年(179年),因蔡邕的建議,置學(xué)鴻都門,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于內(nèi)[5]。

         

        需要指出的是西漢武帝獨(dú)尊儒術(shù)以后,儒家孔子的地位并沒有明顯上升。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封殷后孔世吉子孔何齊為殷紹嘉侯。光武帝建武五年(29),封殷后孔安為殷紹嘉公,周后姬常為周承休公。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9),改封姬常為衛(wèi)公,孔安為宋公,為漢賓,在三公上。此時,孔子子孫的受封,不是因?yàn)榭鬃?,而是因?yàn)樗麄円笕酥?。漢代封殷人之后是為了保持“存滅國,繼絕世”或存三統(tǒng)的傳統(tǒng)。

         

        東漢初期,“仲尼之廟不出闕里,孔氏子孫不免編戶[6]”。東漢末年,孔子的地位也沒有多少上升的征兆。漢桓帝元嘉二年(152),魯相乙瑛請置孔子廟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廟,春秋享禮,出王家錢,給犬酒直,制曰可。”時隔不久,漢靈帝建寧二年(169),魯相史晨請祀孔子依社稷,王家出谷,春秋行禮,以供祭祀。說明孔廟之祀依然不是國之常祀。

         

        魏晉時期,釋奠一名再次出現(xiàn)?!稌x書》卷十九載:“禮,始立學(xué)必先釋奠于先圣先師,及行事必用幣。漢世雖立學(xué),斯禮無聞。魏齊王正始二年二月,帝講《論語》通;五年五月,講《尚書》通;七年十二月,講《禮記》通;并使太常釋奠,以太牢祠孔子于辟雍,以顏回配。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講《孝經(jīng)》通;咸寧三年,講《詩》通;太康三年,講《禮記》通;惠帝元康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元帝太興二年,皇太子講《論語》通;太子并親釋奠,以太牢祠孔子,以顏回配。成帝咸康元年,帝講《詩》通;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jīng)》通;孝武寧康三年七月,帝講《孝經(jīng)》通;并釋奠如故事。穆帝、孝武并權(quán)以中堂為太學(xué)?!?o:p>

         

        魏晉時期的釋奠多是在幼年皇帝或太子學(xué)習(xí)完一經(jīng)之后舉行。前期多是由太?;蛑醒牍倮舸?,后來也有親自祭祀的。祭祀對象為孔子與顏回。場所多在辟雍或太學(xué)(或臨時以中堂代)。魏晉時期太子釋奠已經(jīng)有相當(dāng)?shù)囊?guī)模,留下不少贊美釋奠的詩篇。但更受重視的似乎還是皇帝的視學(xué)禮。視學(xué)禮中也舉行釋奠,是不定期舉行,同時還舉行鄉(xiāng)飲酒禮,皇帝親臨,祭祀對象為先圣周公、先師孔子,牲用太牢。咸康三年(337)晉荊豫州刺史庾亮釋奠孔子。說明地方也偶爾會舉行祭孔典禮。

         

        南北朝時期,南朝基本延續(xù)了魏晉制度,天子視學(xué)、太子通經(jīng)都要舉行釋奠。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太子釋奠禮采用晉時故事,“官有其儀注”,即正式作為一種典禮制度予以頒行。釋奠禮儀采用了裴松之的建議:舞六佾,設(shè)軒懸之樂。牲牢器用,悉依上公。祭畢,皇帝臨學(xué),舉行盛大宴會,太子以下悉豫。

         

        《南齊書》卷九載:南齊武帝永明三年(485),“詔立學(xué),創(chuàng)立堂宇,召公卿子弟下及員外郎之胤,凡置生二百人。其年秋中悉集。有司奏:‘宋元嘉舊事,學(xué)生到,先釋奠先圣先師,禮又有釋菜,未詳今當(dāng)行何禮?用何樂及禮器?’尚書令王儉議:‘《周禮》:春入學(xué),舍菜合舞。《記》云: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又云:始入學(xué),必祭先圣先師。中朝以來,釋菜禮廢,今之所行,釋奠而已。金石俎豆,皆無明文。方之七廟則輕,比之五禮則重。陸納、車胤謂宣尼廟宜依亭侯之爵;范寧欲依周公之廟,用王者儀;范宣謂當(dāng)其為師則不臣之,釋奠日,備帝王禮樂。此則車、陸失于過輕,二范傷于太重。喻希云:若至王者自設(shè)禮樂,則肆賞于至敬之所;若欲嘉美先師,則所況非備。尋其此說,守附情理。皇朝屈尊弘教,待以師資,引同上公,即事惟允。元嘉立學(xué),裴松之議應(yīng)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權(quán)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shè)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其冬,皇太子講《孝經(jīng)》,親臨釋奠,車駕幸聽。”

         

        在王儉的建議下,南齊釋奠禮基本上延用了南宋故事。梁天監(jiān)八年(509)又對太子釋奠禮的衣著、升降阼階的細(xì)節(jié)有所議論。陳時,太子釋奠制度得以完善。太子每通一經(jīng),必行釋奠。釋奠之后多舉行宴會,賞賜眾臣。眾臣則乘興賦詩。

         

        北朝受鄭玄解釋影響較大,多稱“釋菜”,天子視學(xué)釋奠禮多親自舉行。北齊時制度最為嚴(yán)密?!氨饼R將講於天子。講畢,以一太牢釋奠孔宣父,配以顏回,列軒懸樂,六佾舞?;侍用客ㄒ唤?jīng)及新立學(xué),必釋奠禮先圣、先師、每歲春、秋二仲,常行其禮。每月朔,制:祭酒領(lǐng)博士以下及國子諸學(xué)生以上,太學(xué)、四門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學(xué)諸生階下,拜孔圣,揖顏回。日出行事??W(xué)則于於坊內(nèi)立孔、顏廟,博士以下亦每月朝。[7]”

         

        至此,經(jīng)過東漢經(jīng)師尤其是鄭玄的倡導(dǎo),經(jīng)過若干朝代的實(shí)踐,天子視學(xué)釋奠、太子通經(jīng)釋奠、立學(xué)釋奠、春秋二仲釋奠、學(xué)宮月朔行禮等幾種常見的釋奠制度基本完備。隋時大體延用了北朝制度。

         

        三、唐、宋、元時期釋奠制度的進(jìn)一步充實(shí)

         

        唐代,釋奠制度得到更加完善和充實(shí)。首先是完備了國學(xué)及州縣學(xué)釋奠制度。唐武德二年(619),詔國子學(xué)立周公、孔子廟。國子學(xué)每歲四仲月上丁,釋奠于先圣、先師,年別一行鄉(xiāng)飲酒禮。州縣學(xué)則以春、秋仲月釋奠,每年行鄉(xiāng)飲酒禮。

         

        其次是確定和增加了釋奠所祭祀的神主。唐初曾經(jīng)以周公為先圣,以孔子為先師。唐貞觀二年(628)改孔子為先圣,顏?zhàn)訛橄葞?。期間有爭議和反復(fù)。唐開元二十七年(739),追謚孔子為文宣王,由面西坐,改為面南。增亞圣顏?zhàn)訛閮脊?,其他十哲為侯。又贈曾參、顓孫師等六十七人皆為伯。至此十哲、二十二賢、七十子等名號開始出現(xiàn),圣、哲、先賢、先儒等神主級別也基本確立。

         

        其三,唐代釋奠多有講論的內(nèi)容。初期的講論多是匯集佛、儒、道三家相互爭論,學(xué)術(shù)氣氛濃厚。唐武德七年(624)春二月丁巳[8],唐高祖幸國子學(xué),親臨釋奠。引道士、沙門有學(xué)業(yè)者,與博士雜相駁難,久之乃罷。時徐文遠(yuǎn)講《孝經(jīng)》,沙門惠乘講《波若經(jīng)》,道士劉進(jìn)喜講《老子》,陸德明難此三人,各因宗指,隨端立義,眾皆為之屈。唐貞觀十四年(640)二月丁丑,唐太宗幸國子學(xué),親觀釋奠。祭酒孔穎達(dá)講《孝經(jīng)》。唐太宗問孔穎達(dá)∶“夫子門人曾、閔具稱大孝,而今獨(dú)為曾說,不為閔說,何耶?”對曰:“曾孝而全,獨(dú)為曾能達(dá)也?!敝浦捡g之曰:“朕聞《家語》云:曾晳使曾參鋤瓜而誤斷其本,晳怒援大杖以擊其背手。仆地絕而復(fù)蘇。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納?!榷诱堁伞?鬃釉唬骸粗赂改敢玻怪T趥?cè),欲殺之乃不得。小箠則受,大杖則走。今參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于不義,不孝莫大焉?!伤苟?,孰愈于閔子騫也?!狈f達(dá)不能對。太宗又謂:“諸儒各生異意,皆非圣人論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國,忠于其君,戰(zhàn)陣勇,朋友信,揚(yáng)名顯親,此之謂孝。其在經(jīng)典而論者多離其文,迥出事外,以此為教,勞而非法,何謂孝之道也。[9]”

         

        唐后期,這種慣例得以保存,但已經(jīng)沒有了初唐時的氣魄。如唐乾符三年(876),釋奠禮畢,仍令學(xué)官講書,宰臣已下,皆與聽焉。劉子振講《禮記》,陸鸞講《周易》,所講內(nèi)容已經(jīng)全部是儒家經(jīng)典[10]。

         

        其四,釋奠制度在唐時開始傳播到海外。唐貞觀二十二年(648),新羅國使請?jiān)剣鴮W(xué)觀釋奠講論。同年,王義方為儋州吉安丞,憂蠻夷難以馴服,召首領(lǐng)集生徒親自講經(jīng),行釋奠禮,以資教化。這可以看作是釋奠之制傳播到東南諸國之始。據(jù)《續(xù)日本紀(jì)》記載,日本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01)二月四日丁巳,釋奠于大學(xué)寮。這是日本最早的關(guān)于釋奠的記錄。《三代實(shí)錄》載:日本清和天皇貞觀二年(860)重新修訂了新的釋奠式,頒之七道諸國。

         

        最后還需要指出的是,唐代釋奠是中祀,始終沒能升格為大祀。此外,唐代釋奠不僅用于祭祀文宣王孔子,同時還用于祭祀武成王姜太公。唐開元十九年(731),置先師太公廟,春秋二仲上戊日釋奠,用張良配享,牲用太牢,軒懸之樂,八佾之舞。其時釋奠孔子僅用六佾,釋奠太公的使用八佾,祭祀規(guī)格高于孔子。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大理正路阮奏稱:“竊見春秋釋奠于文宣王,而武成王廟久曠時祭,請復(fù)常祀?!庇纱藖砜矗涑赏鯊R的香火似乎并不比文宣王廟的旺盛。

         

        960年,宋太祖建國伊始便詔增修先圣及亞圣(顏回)、十哲塑像,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皆畫像于東西廊之板壁。太祖親撰先圣及亞圣贊,并命文臣為從祀賢哲先儒作贊。其春、秋二丁及仲冬上丁,貢舉人謁先圣、先師,命官行釋奠之禮,皆如舊典。禮用永安之樂。宋《開寶通禮》提升了州縣釋奠的規(guī)格,規(guī)定:諸州釋奠,并刺史致齋三日,從祭之官齋于公館。祭日,刺史為初獻(xiàn),上佐為亞獻(xiàn),博士為終獻(xiàn)。

         

        宋時,釋奠規(guī)模略有加大。在唐追封孔子為“文宣王”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加封為“玄圣文宣王”(后因避諱改稱“至圣文宣王”),十哲為“公”,七十二賢為“侯”。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殿”。南宋紹興十年(1140)七月甲子,詔京師以釋奠文宣王為大祀。祀前受誓戒,加籩豆十二,如社稷。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仍定文宣王為中祀。

         

        宋時,釋奠祭祀神主也有所調(diào)整。唐以前配享孔子的只有顏回一人。宋代開始理學(xué)影響凸現(xiàn),孟子、子思地位開始上升。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詔封孟軻鄒國公,與顏?zhàn)右黄鹋湎怼K位兆诔跄?,封孔伋為沂水侯,從祀于左邱明等二十四賢之間。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詔升子思于十哲。咸淳三年(1267),升曾子、子思同顏?zhàn)?、孟子并配享,升顓孫師為十哲,伯魚從祀。至此,配享孔子的神主由最早的顏?zhàn)右蝗耍胶髞淼念佔(zhàn)?、孟子二人,再到后來的顏?zhàn)?、孟子、王安石三人,最終確定為顏?zhàn)印⒃?、子思、孟子四人?o:p>

         

        宋徽宗年間(1101——1125)推行《五禮新儀》,升王安石配享大成殿,王安石之子王雱從祀兩廡。此舉大概不甚得人心,宋徽宗喪位的當(dāng)年(靖康元年),《新儀》遭到廢止,王安石被降為從祀。孝宗淳熙四年(1177),王雱被黜。宋淳祐元年(1241),王安石也被趕出了孔廟。但宋徽宗此舉首開了宋儒從祀甚至是配享的先河,此后,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張栻、呂祖謙等先后得從祀孔廟,成為釋奠神主的一部分。

         

        宋代釋奠依然有兩種:文祭文宣王孔子,武祭武成王太公。由皇帝“乘輿臨幸,于先圣則拜,武成則肅揖”來看[11],釋奠武成王的規(guī)模已經(jīng)明顯不如釋奠孔子。

         

        金人尊崇孔子,釋奠多是皇帝親自舉行。西夏封孔子為“文宣帝”,是孔子封號中最高的榮譽(yù)。1311年,元仁宗皇帝即位,譴告祭祀孔子,首開即位譴告釋奠孔子之例,此后成為慣例,為明清兩代所沿承。元大德十一年(1307)秋七月,詔加號先圣曰“大成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貞元年(1295),初命郡縣通祀三皇,如宣圣釋奠禮。太昊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農(nóng)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軒轅黃帝氏以風(fēng)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黃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載于醫(yī)書者,從祀兩廡。有司歲春秋二季行事,而以醫(yī)官主之。元惠宗至正九年(1349),改由中書省派官致祭。元天歷二年(1329),賜鳳翔府岐陽書院額。書院祀周文憲王,仍命設(shè)學(xué)官,春秋釋奠,如孔子廟儀。說明元時釋奠也不僅只是用于祭孔子。

         

        四、明清時期釋奠制度的改革

         

        明代釋奠制度有兩次大的變革。一次發(fā)生在洪武年間,一次發(fā)生在嘉慶年間。

         

        洪武帝大概是因?yàn)楹蜕谐錾淼年P(guān)系,對儒學(xué)的態(tài)度非常微妙,在祭孔態(tài)度上也是游移不定。洪武元年(1368)定釋奠禮:每歲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國學(xué)。以丞相初獻(xiàn),翰林學(xué)士亞獻(xiàn),國子祭酒終獻(xiàn)。先期,皇帝齋戒。獻(xiàn)官、陪祀、執(zhí)事官皆散齋二日,致齋一日。前祀一日,皇帝服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至日,獻(xiàn)官行禮。牲用太牢,樂六奏,文舞六佾,司府州縣衛(wèi)學(xué),各提調(diào)官行事,用少牢禮,如太學(xué)。樂不能備則已。京府及附府縣行釋菜禮。

         

        次年(1396),朱元璋突然下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同年十二月,出內(nèi)府香幣,遣衍圣公孔克堅(jiān)歸祀孔子于闕里。命通贊舍人張漢英為副,御制祭文曰:“惟神昔生周天王之國,實(shí)居魯邦。圣德天成,繼述前王治世之法,雖當(dāng)時列國鼎侍,其道未行,垂教于后,以至于今。凡有國家,大有德焉。自漢之下,以神通祀海內(nèi)。朕代前王統(tǒng)率庶民,目書檢點(diǎn)。忽睹神之訓(xùn)言,非其龜而祭之,諂也。敬鬼神而遠(yuǎn)之,祭之以禮。此非圣賢明言,他何能道。故不敢通祀,暴殄天物,以累神之圣德。茲以香幣牲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惟神鑒焉?!泵鞔_告訴孔子,廢止天下通祀也是尊重孔圣人的教誨。

         

        洪武三年(1370),下詔革除諸神封號,唯獨(dú)保留了孔子的歷代封號。詔書說:“夫禮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僭差。今合依古定制,凡岳鎮(zhèn)海瀆,并去其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神??たh城隍神號,一體改正。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dāng)時初封以為實(shí)號。后世益美之稱,皆與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jì)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時者可比,所有封爵,亦仍其舊,庶幾神人之祭,名正言順,于禮為當(dāng),用稱朕以禮祀神之意?!闭f明朱元璋對孔子及儒學(xué)還是格外垂青的。果不其然,洪武十五年(1382),又下詔州縣通祀孔子,釋奠之禮恢復(fù)如初。

         

        朱元璋對儒學(xué)的游移心理還表現(xiàn)在對孟子的態(tài)度上。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覽《孟子》,見“草芥”“寇仇”等語,謂非人臣所宜言,詔罷孟子配享。刑部尚書錢唐等抗疏入諫,不聽。逾年,帝悟,乃詔曰:“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fā)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總之,洪武時期所進(jìn)行的禮制改革,在孔子祀典上有所反復(fù),最后無果而終。對釋奠制度影響最大的還是嘉慶時期的禮制改革。

         

        明嘉靖九年(1530)十一月,采用張璁的建議,宣布更正孔廟祀典。主要內(nèi)容有五項(xiàng)∶(1)為神位定名。孔子神位題“至圣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其四配稱“復(fù)圣顏?zhàn)印?、“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左丘明以下皆稱“先儒某子”,不復(fù)稱公、侯、伯。(2)撤毀塑像。遵朱元璋所定南京國子監(jiān)規(guī)制,制木為神主,擬大小尺寸,著為定式。其塑像即令屏撤。(3)簡化祭祀規(guī)制。春秋祭祀,遵國初舊制,十籩十豆。天下各學(xué),八籩八豆。樂舞止六佾。(4)凡學(xué)別立一祠,祀叔梁紇。題“啟圣化孔氏神位”,以顏無繇、曾點(diǎn)、孔鯉、孟孫氏配,俱稱“先賢某氏”。(5)重新考訂從祀之先賢、先儒。申黨即申棖,厘去其一。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圣、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yù)、吳澄罷祀。林放、蘧瑗、盧植、鄭眾、鄭玄、服虔、范寧各祀于其鄉(xiāng)。增入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陸九淵。改正后的孔子廟神主布局是:先師南向,四配、十哲(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皆東西向。兩廡從祀計(jì)九十一人。

         

        從孔子祀典改革的內(nèi)容來看,嘉慶禮制改革基本是繼承了洪武初年禮制改革的精神,主要內(nèi)容正是在于糾正洪武初年在祀孔典禮上的改革不力。毀棄塑像、革除封號、簡化禮儀都是洪武初年禮制改革口號的繼續(xù)。有明理學(xué)昌盛,從祀諸賢諸儒的厘正,有明顯黜漢尊宋的現(xiàn)象。萬歷間王世貞曾評價說∶“文廟之黜漢儒,凜乎斧鉞矣。夫黜漢者所以尊宋,而不知陷宋儒于背本也。令訓(xùn)詁之學(xué)不傳,即明如二程朱子,亦何所自而釋其義乎。”

         

        明時經(jīng)筵制度的形式逐漸完備,嘉慶孔子祀典改革增加了經(jīng)筵釋奠一項(xiàng)。祀圣師于文華殿。其制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皆南面,周公、孔子?xùn)|西相向。經(jīng)筵前一日、帝親至祭,服皮弁,行釋奠禮。朔、望具酒果,帝服黃袍行禮,間遣輔臣及大臣代。清康熙年間專建傳心殿,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皇師”,堯、舜為“帝師”,禹、湯、文、武為“王師”,均南面。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東西向?;实塾?jīng)筵,親詣致祭,行二跪六拜禮。遣官祗告,行三跪九叩禮。朔、望太常寺卿上香、行禮。

         

        清人入關(guān)以后,基本上沿承了明代的祀孔禮儀,有所折衷。順治二年(1645),定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孔子”,恢復(fù)了孔子“大成”的謚號,但依然沒有恢復(fù)孔子“王”的封號。順治十四年(1658),改定文廟尊稱為“至圣先師孔子”,與嘉慶禮制改革所定一致。

         

        清初規(guī)定太學(xué)孔廟祭典為:春、秋上丁,遣大學(xué)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獻(xiàn),祭酒祭啟圣祠,以先賢、先儒配享從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月朔,祭酒釋菜,設(shè)酒、芹、棗、栗。先師四配三獻(xiàn),十哲兩廡由監(jiān)、丞等分獻(xiàn)。望日,司業(yè)上香。除以上常祀以外,視學(xué)、臨雍、經(jīng)筵開講、巡幸闕里、平叛凱旋、立太子、登極、大壽、皇太后大壽、皇妣升附等時節(jié),都要舉行釋奠祭孔典禮。

         

        清初孔廟神主的格局是:正中祀先師孔子,南向。四配(復(fù)圣顏?zhàn)?,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十哲(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俱東西向。兩廡從祀九十七人??滴跷迨荒?1712),升朱子于東序先賢卜子(子夏)次,為十一哲。乾隆三年(1738),詔升有子若為十二哲,位次卜子商。從唐代開始的“十哲”從此變成了“十二哲”。至于從祀諸賢諸儒,雍正二年(1724)進(jìn)行過一次大的復(fù)祀和增祀的調(diào)整,復(fù)祀者六人,增祀者達(dá)二十人之多。此后代有增祀,人員不斷擴(kuò)充,清末兩廡從祀已經(jīng)達(dá)到123人之多。光緒三十二年(1906),孔廟祭祀終于升為大祀,但此時距清朝滅亡已經(jīng)只是咫尺之遙。

         

        以上由于篇幅所限,只是列舉了釋奠祭孔的歷史變化,沒有其他比較史料,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似乎孔子及儒教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凡、尊崇無比。因此有必要在補(bǔ)充幾點(diǎn)∶

         

        (1)釋奠制度在中國歷史上,除宋代和清朝的個別時期,在絕大多數(shù)時間只是“中祀”。儒教即使算是一種宗教,也從來沒有取得過“國教”的地位。

         

        古人祭祀之名有四類:一曰祀天神;二曰祭地祗;三曰享人鬼;四曰釋奠于先圣先師。唐代開始規(guī)定祭祀分三級:祭祀昊天上帝、地祗、神州、宗廟的祭典為“大祀”;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鎮(zhèn)海瀆、帝社、先蠶、孔宣父、齊太公、諸太子廟等的祭典為“中祀”;祭祀司中、司命、風(fēng)師、雨師、眾星、山林、川澤,五龍祠及州縣級社稷、釋奠為“小祀”?!按箪搿焙汀爸徐搿钡膮^(qū)別很多,不但是祭祀規(guī)模大小不同,“大祀”一般是要皇帝親自主持,“中祀”則以遣員代祀為主。

         

        如此來看,孔子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目中并非至尊,唐宋時期孔子與齊太公所享受的祭祀規(guī)格大致一樣。至于民間香火,孔子更是沒有辦法和佛陀和老子相比。漢代的所謂“獨(dú)尊儒術(shù)”,其實(shí)“是霸王道雜之”。元代所給予的孔子的封號最高(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儒生在元代的地位卻最低。明清時期的所謂“萬世師表”,只不過是一句虛譽(yù)。清帝真正的“國師”是黃教的喇嘛。清代孔子的封號只是“至圣先師”,而關(guān)羽的封號卻是“忠義神武大帝”。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2)唐宋時期占絕對優(yōu)勢的是佛教和道教;元、清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時期,喇嘛教信仰占絕對的優(yōu)勢。明代是真正的漢人當(dāng)權(quán),但孔子封號卻從最高(大成至圣文宣王)降到了最低(至圣先師)。明嘉靖孔子祀典改革時,禮部諸臣的決議說明了一切,“人以圣人為至,圣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圣’,其意已備。今宜于孔子神位題∶‘至圣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清代也沿用了這一稱謂。說明在人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人”而不是“神”。這點(diǎn)非常重要。

         

        明成化四年(1468)“御制重修闕里孔子廟碑”說∶“嗚呼,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暫闕,其深仁厚澤,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無窮也。為生民之主者,將何以報之哉。故新其廟貌而尊崇之。尊崇之者,豈徒然哉,冀其道之存焉爾。使孔子之道常存而不泯,則綱常無不正,倫理無不明。而萬物亦無有不得其所者,行將措斯世于雍熙太和之域,而無異于唐虞三代之盛也。久安長治之術(shù)端在于斯。用是為文勒石,樹于廟庭。以昭我朝重儒重道之意焉?!北拿鞔_告訴人們,統(tǒng)治者之所以尊崇祭祀孔子,一是要感謝孔子創(chuàng)立了孔子之道的“深仁厚澤”;二是希望孔子之道能夠“常存不滅”。用現(xiàn)代的話來講,一是紀(jì)念孔子為人類所作的偉大貢獻(xiàn),二是希望孔子思想繼續(xù)得以發(fā)揚(yáng)光大。這也是歷代祭祀孔子的主要目的。

         

        正因?yàn)闆]有把孔子當(dāng)作“神”,而是當(dāng)作人類中最完美的楷?!笆ト恕保詺v代祭孔祭文中頌揚(yáng)、感恩話語居多,祈求孔子庇護(hù)、降福的祈禱很少。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月二十日,閔明我、徐日升、安多、張誠等上書曰∶“竊遠(yuǎn)臣看得西洋學(xué)者,聞中國有拜孔子及祭天地祖先之禮,必有其故,愿聞其詳?shù)日Z。臣等管見,以為拜孔子,敬其為人師范,并非祈福佑聰明爵祿而拜也。祭祀祖先,出于愛親之義,依儒禮亦無求佑之說,惟盡孝思之念而已。雖設(shè)立祖先之牌,非謂祖先之魂在木牌之上,不過抒子孫報本追遠(yuǎn),如在之意耳。至于郊天之禮典,非祭蒼蒼有形之天,乃祭天地萬物根源主宰,即孔子所云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有時不稱上帝,而稱天者,猶祖上不曰祖上一樣,雖名稱不同,其實(shí)一也。前蒙皇上所賜匾額,御書敬天二字,正是此意。遠(yuǎn)臣等鄙見,以此答之。但緣關(guān)系中國風(fēng)俗,不敢私寄。恭請睿鑒訓(xùn)誨,遠(yuǎn)臣不勝惶怵待命之至?!笨滴醯挠恰谩斑@所寫甚好,有合大道,敬天及事君親敬師長者,系天下通義,這就是無可改處?!盵12]1914年袁世凱發(fā)布《舉行祀孔典禮令》,再三表示“尊崇至圣出于億兆景仰之誠,絕非提倡宗教可比?!钡灿刑厥獾氖吕???滴醵哪?1695)十二月,遣通政使詣闕里祭告孔子。文曰∶“仰惟先師道隆參贊,德冠古今,集圣哲之大成,樹人倫之極則,朕欽崇至教,勤勖民依,永期殷阜。邇年以來,郡縣水旱間告,年谷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軫念。用是專官秩祀,為民祈福。冀靈爽之默贊,溥樂利于群生。尚鑒精忱,俯垂歆格?!彼登肥斩栏婵鬃?,無疑是病急亂投醫(yī),事急亂拜佛。

         

        (3)釋奠本來是學(xué)宮祭事,歷代將之用于祭祀孔子。中國科舉教育的教材采用了儒家經(jīng)典,因此學(xué)子成為孔子信仰的主要追隨者,孔子崇拜的基礎(chǔ)在學(xué)校。明初,朱元璋詔春秋釋奠之禮只行于曲阜,侍郎程徐上疏反對,主要理由便是:“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13]。清末學(xué)制改革,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已經(jīng)不再是必用教材,學(xué)堂釋奠也就成了多余。近年,隨著誦經(jīng)熱潮的興起,一些中小學(xué)甚至幼兒園又重新開始誦讀儒家經(jīng)典,或者學(xué)堂釋奠之制也會再度還魂。

         

        注釋:

         

        [1]《文獻(xiàn)通考》卷四十三“學(xué)??肌?。

         

        [2]《禮記·學(xué)記正義》。

         

        [3]《文獻(xiàn)通考》卷四十三“學(xué)??肌薄?o:p>

         

        [4]《漢書·循吏傳》。

         

        [5]《后漢書·桓帝紀(jì)》。

         

        [6]《漢書·梅福傳》。

         

        [7]《文獻(xiàn)通考》卷四十三“學(xué)??妓摹?o:p>

         

        [8]《舊唐書》卷二十四作“丁酉”。

         

        [9]《舊唐書》卷二十四。

         

        [10]《唐摭言》卷九。

         

        [11]《宋史》卷三九五“樓鑰傳”

         

        [12]轉(zhuǎn)引自李文海主編《清史編年》,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1頁

         

        [13]《明史》卷一三九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