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中”與“天地之中”的文化意蘊
作者:周書燦(蘇州大學(xué)社會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來源:《河南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八月初一日己亥
耶穌2019年8月30日
在古代文獻中分別有“天下之中”和“天地之中”的概念,而且兩個概念經(jīng)?;煊?。由于這兩個地理概念迄今仍在河南廣泛使用,因此很有必要講清楚這兩個與河南相關(guān)的概念產(chǎn)生的特定背景及古人地理觀念的形成過程。
“中”與“天下”的起源
“中”之方位概念產(chǎn)生由來已久。唐蘭先生在《殷墟文字記》中說:“中者,最初為氏族社會中之徽幟……古者庭宇有大事,聚眾于曠地,先建中焉,群眾望見中而趨附。群眾來自四方,則建中之地為中央矣。列眾為陳,建中之酋長或貴族恒居中央,而群眾左右之,望見中之所在,即知為中央矣。然則中本徽幟,而其所立之地,恒為中央,遂引申為中央之義,因更引申為一切之中?!奔坠俏闹胁粌H有“中”字,也有東、西、南、北四土、四方的方位概念。早在20世紀40年代,胡厚宣先生《論殷代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一文據(jù)此斷定:“殷代已有中東南西北五方之觀念”,并判定卜辭“中商”,“當(dāng)即后世中國稱謂之起源”。
商代雖然已經(jīng)產(chǎn)生中、東、西、南、北五方觀念,但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天下”的觀念并未明確。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長篇史詩《天問》中對天發(fā)問:“授殷天下,其德安施?”意思是說,天帝把天下交給了殷,是由于施行了什么德政?這里的“天下”和“德”顯然是西周以后的觀念,這些觀念在商代并沒有。西周時期已經(jīng)產(chǎn)生模糊的天下觀念?!对姟ご笱拧せ室印酚涊d:“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薄蹲髠鳌氛压四暾f:“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荀子·儒效》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
“土中”與“天下之中”的產(chǎn)生及演變
1963年,寶雞賈村鎮(zhèn)出土一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尊內(nèi)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于省吾先生《釋中國》參稽西周金文和其他文獻判定,“中國這一名稱起源于武王時期”。唐蘭先生《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說,中國“當(dāng)指西周王朝的疆域中心,即指洛邑”。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和銘文可知,武王克商后即有營建成周洛邑的計劃,惜天不假年,克商不久,武王即去世了,于是武王這一夙愿就留待周公和成王去完成。
顯然,周人很早就以洛邑一帶為“中國”。“中國”在古代文獻中亦屢屢稱作“土中”?!渡袝ふ僬a》:“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蔡沈《集傳》說:“洛邑,天地之中,故謂之土中?!薄兑葜軙ぷ黯谩酚涊d,周公“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土中”,孔晁注:“王城也,于天下為中?!憋@然,何尊銘文中的“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土中”,均指西周王朝的中心地區(qū),即王城洛陽一帶?!妒酚洝ぶ鼙炯o》則稱西周洛陽一帶為“天下之中”:“雒邑乃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敝钡轿髦芡砟?,《國語·鄭語》記載史伯縱論天下形勢,仍以洛邑為天下的中心。
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秦漢王朝的疆域空前遼闊,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始稱“三河”地區(qū)為“天下之中”:“昔唐人都河?xùn)|,殷人都河內(nèi),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shù)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焙?xùn)|,《集解》引徐廣語:“堯都平陽也?!焙觾?nèi),《正義》說:“盤庚都殷墟,地屬河內(nèi)也?!焙幽?,《正義》解釋說:“周自平王已下都洛陽?!备鶕?jù)前面的論述可知,以洛陽為天下之中的觀念始于周武王制定營建東都的計劃。西漢時期,繼承了西周時期以王城洛陽一帶為天下之中的觀念,在新的形勢下,又把天下之中的范圍擴大到傳說中堯建都的平陽以及商代后期的都城殷墟一帶,即所謂三河地區(qū),約略相當(dāng)于今天晉南、豫西、豫中和豫北等廣大地區(qū)。迄東漢時期,以三河地區(qū)為天下之中的觀念仍廣為流行。
《荀子·大略篇》說:“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薄秴问洗呵铩ど鲃荨芬舱f:“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然而,在“天下一家”“王者無外”主導(dǎo)下的天下主義觀念的深刻影響下,中國古代王朝的“天下”是一個極其模糊的地理概念,所謂的“天下之中”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王朝地理中心。因此,西周到秦漢時期,被稱為“天下之中”的王城洛邑和三河地區(qū),與其考慮其為“天下之大湊”“道里均”,倒不如為“王者所更居”的天下政治中心。
嵩岳“天地之中”的由來
《尚書·堯典》中逐漸形成以四座名山為四岳的籠統(tǒng)、模糊的概念?!妒酚洝し舛U書》《漢書·武帝紀》逐漸確定了北岳、中岳、南岳之稱?!稘h書·武帝紀》記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武帝)幸緱氏。詔曰:‘朕用事華山,至于中岳,……翌日親登嵩高,……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以山下戶三百為之奉邑,名曰崇高’”。漢武帝時期雖然五岳制尚未確定,甚至《爾雅·釋山》中仍未明確五岳方位,但以嵩山為中岳的觀念已經(jīng)流行?!杜f唐書》等文獻記載,公元696年武則天繼續(xù)封中岳,大功告成,此后,以嵩山為五岳之中漸成人們的普遍共識。
雖然唐代之前已經(jīng)確定了嵩山在五岳之中的地位,但漢唐時期尚未明確地將嵩岳和“天地之中”相聯(lián)系。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李淳風(fēng)語:“今洛陽告成縣以土圭測天地之中也”,元代學(xué)者納新《河朔訪古記》也說:“測景臺在登封縣東南二十五里天中鄉(xiāng)告成鎮(zhèn),周公測影臺石跡存焉。告成即古嵩州陽城之墟,是為天地之中也”?!缎煜伎陀斡洝分袆t從嵩岳居五岳之中角度較為明確地說道:“嵩當(dāng)天地之中,祀秩為五岳首,故稱嵩高,與少室并峙?!憋@然自宋代以后,以登封嵩岳一帶為“天地之中”的說法頗具影響力。登封因嵩山為五岳之中而稱“天地之中”,約略可備一說。至于說登封告成因周公土圭測影為天下之中,則疑點頗多。學(xué)術(shù)界普遍認為,周公踏勘洛邑所采用的方法是“龜卜”或“耆卜”之類的占卜法,并未實施《周禮》所載的以土圭測日影以求地中,“日中測影以求地中”實為后人附會之說。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