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五行關系論的多重模式及其對相生相克的超越
作者:崔鎖江、代春敏
來源:《衡水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八月廿一日己未
??????????耶穌2019年9月19日
作者簡介:崔鎖江(1977-),男,河北無極人,衡水學院,董子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代春敏(1973-),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學院,董子學院,講師。
摘要:董仲舒首創(chuàng)了五行關系論的多重模式,包含了“五行相勝”“五行相生”“五行相干”“五行相助”“五行相和”等多種內(nèi)容。這種思想不斷被后世學者堅持、豐富與發(fā)展。但是,相生相克最終成為占據(jù)主流的通俗模式。而相和相助雖然屈居次要位置,但更符合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倫理需求。通過在惡與善、差異與平等、單向性與雙向性、生化性與穩(wěn)定性、斗爭性與同一性、約束性與自由性等多重維度上比較兩種模式,可以得到相和相助優(yōu)越于相生相克的結(jié)論。相和相助模式更符合儒家的仁愛精神、馬克思主義有關人類解放的學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可以為人們處理多元復雜關系提供中國智慧,有助于實現(xiàn)五行關系論的現(xiàn)代化。
關鍵詞:董仲舒;五行;相生相克;相和相助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項目(16JJD720004);河北省社會發(fā)展研究課題(2019030602006)
學界大多把相生相克奉為五行關系論的圭臬。尤其是中醫(yī)學者更是把“生克”作為其重要的理論基礎,提出“五行生克制化律是保持生命整體穩(wěn)定有序的唯一的獨特模式”[1]的觀點。但是,有的學者認為:“五行學說所揭示的相勝和相生的事物運行模式而言,它本身還有著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盵2]有的學者提出了“促進相生,減少相克,人類社會才能實現(xiàn)和諧有序的發(fā)展”[3]的命題。與此不同的是董學研究者已經(jīng)注意到董仲舒首創(chuàng)了五行關系論的多重模式。周桂鈿先生總結(jié)董仲舒五行關系中的“相勝相生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4],并且認為:“《洪范》只講五行,沒有講它們之間的關系?!盵5]周先生把董仲舒五行論概括為四個要點:以相生的次序排列五行;五行土為貴說;用五行相勝來說明封建政府內(nèi)部權力互相制約;用五行相克來充實天人感應的內(nèi)容。周先生認為五行在運行過程中會出現(xiàn)“五行順逆”的情況,這就需要君主通過修養(yǎng)自身道德進行“變救”,進而實現(xiàn)天人之間感應與互動。余治平教授指出:“現(xiàn)存文獻中,《春秋繁露》第一次詳盡闡述出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位次、相互關系及其推演的邏輯與過程?!盵6]他在肯定傳統(tǒng)的相勝相生之后,把“一旦五行沒有按照序次運行,則就會產(chǎn)生‘逆’‘亂’或‘干’”的情況稱為董仲舒的“五行有變”思想,這就需要人君以相應的政事調(diào)整與道德修養(yǎng)進行相應的“救助”。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董仲舒五行關系論的多重模式并突出相和相助的現(xiàn)實價值。
一、五行關系模式不斷豐富的發(fā)展過程
《尚書·洪范》提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盵7]這里只是列出五種元素及其各自的屬性,尚未對五行關系作出論述。最早出現(xiàn)的五行關系論是西周末年的“五行相和”?!秶Z·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廢》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時候就以五行作為說明。他提出:“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diào)口,剛四支以衛(wèi)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shù)以訓百體?!盵8]史伯在這里言說的重點是“和實生物”的思想,而不是五行思想。以土雜和其他四元素僅僅是舉例。
五行相勝的觀念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流行開來?!蹲髠鳌诽岢隽恕盎饎俳稹盵9]974“水勝火”[9]1078的說法?!豆茏印に臅r》與《禮記·月令》更是強調(diào)了五行依據(jù)四時更替而“主運”。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的說法。五行相勝是五行更替的背后動力?!秴问洗呵铩び惺加[·應同》依次提出了“土氣勝”“木氣勝”“金氣勝”“火氣勝”“水氣勝”的說法。這種順序暗合了五行相勝的思想,趨向于形成五行關系論。
董仲舒提出:“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盵10]487他的《五行相生》與《五行相勝》突出了相生相勝的主干地位,而五行相勝演化為五行相克。董仲舒就提出:“以子而迎成養(yǎng),如火之樂木也;喪父,如水之克金也;事君,若土之敬天也。可謂有行人矣?!盵10]405董仲舒的五行相生與五行相克結(jié)合在一起最終成為相生相克模式,在五行關系論當中長期居于主流地位。但是,董仲舒的五行關系論并不局限于相生相克,而是開創(chuàng)了多重模式。
從董仲舒開始,五行論被廣泛地運用于政治、軍事、命理、堪輿、中醫(yī)、建筑、養(yǎng)生等各個方面,五行關系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古代中醫(yī)學者不斷探究五行關系的復雜性,提出了“相乘相侮”等一系列新模式?!拔逍邢喑恕本褪侵肝逍兄g的過度克制,而“五行相侮”則是五行之間的反向克制。這是對“五行相克”認識不斷深化的表現(xiàn)。隋朝蕭吉的《五行大義》一書在五行配干支的基礎上探討了五行之間的復雜關系。其中有“論相生”“論配支干”“論五行相雜”“論德”“論合”“論扶抑”“論相克”“論刑”“論害”“論沖破”[11]等內(nèi)容。其中的“相克”“刑”“害”“沖破”就相當于“相勝”?!跋嚯s”“德”“合”則包含了五行相和的思想?!胺鲆帧眲t相當于相助相干。這就充分說明五行關系論具有多重模式與復雜性的特點。討論董仲舒五行關系論的多重模式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五行論這一古老思想的現(xiàn)代化,進而破除人們對相生相克傳統(tǒng)模式的執(zhí)著與束縛。
二、董仲舒首創(chuàng)五行關系的多重模式
《春秋繁露》中有九篇文章以五行為題,隱藏著董仲舒五行論的基本脈絡。其中《五行對》《五行之義》《五行相生》闡釋了五行相生,還包含了“五行授受”“五行主四季之氣”等思想?!段逍邢鄤佟肥嵌偈鎸?zhàn)國以來“五德終始”的繼承,又開啟了五行相克的通俗說法。學者們也一直在爭論相生相克哪個更早出現(xiàn)。周桂鈿先生認為“將五行相生與相克結(jié)合成完整的體系”是董仲舒在五行學說上的創(chuàng)新之一[5]35。接下來的《五行順逆》則描述了五行關系紊亂的現(xiàn)象。其內(nèi)在根據(jù)則是《治水五行》里的五行依據(jù)四時分別用事的思想。五行關系紊亂進一步引發(fā)五行相干?!吨蝸y五行》就分析了五行之間相互干擾的現(xiàn)象。這就需要人們進行“救助”與干預。而接下來的《五行變救》主要是從政事角度進行“救助”,而《五行五事》則從修養(yǎng)角度進行了“救助”。由此可見,董仲舒的五行論是一個既包含著世界觀又包含著方法論的完整思想體系。董仲舒分析五行現(xiàn)象、進行五行變救已經(jīng)觸及五行關系論的多重模式與復雜性。筆者就對五行相勝、五行相生、五行相干、五行相和、五行相助等進行討論。
1.五行相勝
董仲舒在《五行相勝》中采取了不同于《管子·四時》或者《禮記·月令》以自然變化之理說明人事行為的次序,而是直接以社會歷史為材料說明自然之理。他把“司農(nóng)、司徒、司寇、司馬、司營”等五種社會職能比喻為“木、金、水、火、土”。進而,他以司農(nóng)為木、以司徒為金,用“司徒誅殺司農(nóng)”說明“金勝木”;以司馬為火、司寇為水,用“司寇誅殺司馬”說明“水勝火”;以君為土,以民為木,用“民叛君窮”說明“木勝土”;以司徒為金,認為司徒驕傲,最終被軍士(司馬)所殺,進而以此說明火勝金;以司寇為水,認為“司寇為亂,足恭小謹,巧言令色,聽謁受賂;阿黨不平,慢令急誅,誅殺無罪”[10]500,這個時候營蕩作為君就出來誅殺司寇,進而以此說明“土勝水”。這完全不同于“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的形象思維。司農(nóng)、司徒、司馬、司寇、司營五個職位之間的相殺已經(jīng)帶有了很強的“五行相克”的意味。這種“相殺”“相害”“相克”甚至成為一種真實的政治斗爭場景。因此,五行相勝有其“惡”的一面。
2.五行相生
董仲舒在《五行相生》中列舉了東西南北中五種方位、司農(nóng)司馬司徒司寇司營五種官職、仁義禮智信五種德目與五行相配,進而按照東南中西北的順序,論述了木火土金水的相生次序。董仲舒以“召公入南畝”說明“木生火”,以“周公輔成王”說明“火生土”,以“太公威武強御”說明“土生金”,以“子胥執(zhí)權而伐”說明“金生水”,以“孔子折旋中矩、無有所阿”說明“水生木”?!段逍兄x》當中也同樣表達了五行相生的思想,把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看作是“子繼父”的差異秩序。他認為“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這就意味著五行相生的關系恰如父子相傳,有差異、不平等的一面。而如果要論述五行的平等性倫理則需要借助于五行相和、五行相助、五行相干的思想?!段逍邢嗌分刑岬溃骸氨境呋鹨?,故曰木生火。南方者火也,本朝?!盵10]490董仲舒以漢朝起源于南方漢水而認為“漢主火德”。由此可見,五行相生成為探究“主德”的一個重要方法。
3.五行相干
董仲舒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五行相干”的思想,為五行關系向復雜性演變提供了基本依據(jù)。他的《治亂五行》篇就提出:“火干木,蟄蟲蚤出,蚿雷蚤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鳥蟲多傷。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土干火,則多雷。金干火,草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則地動。金干土,則五谷傷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倮蟲不為。水干土,則大旱。水干金,則魚不為。木干金,則草木再生?;鸶山穑瑒t草木秋榮。土干金,則五谷不成。木干水,則冬蟄不藏。土干水,則蟄蟲冬出。火干水,則星墜。金干水,則冬大寒?!盵10]516董仲舒看到了五行相干造成的混亂,然后為了救治這種混亂,提出了自己的干預措施。這種“救治”包含了“五行相助”的思想。他認為五行之間的相互干犯是絕對的、充分的。五行之間一共有20種干犯關系,分別是:火干木、土干木、金干木、水干木;土干火、金干火、木干火、水干火;金干土、水干土、木干土、火干土;水干金、木干金、火干金、土干金;木干水、土干水、火干水、金干水。五行相干既不同于相生,也不同于相勝,而具有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其中最為極端的歸納就是阻礙與促進兩種作用。阻礙就相當于相勝相克,而促進則相當于相生相助。五行相互干擾就意味著五行關系的復雜化,而不再是單純的相生相克模式,進而使得多重模式成為必然。
4.五行相和
董仲舒在《五行之義》中提道:“土兼之也。金、木、水、火雖各職,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盵10]408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土”為基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金木水火都需要大地的承載,都是大地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土的重要性與尊貴性。董仲舒就以土為貴,在《五行之義》的最后提出:“是故圣人之行,莫貴于忠,土德之謂也?!盵10]408這說明董仲舒已經(jīng)繼承了《國語》里史伯“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的思想。他的五行之和是合于“中土”。土代表著“五行之和”,五行在中央土的位置上實現(xiàn)了融合。董仲舒的“以土兼金木水火”與史伯的“以土與金木水火雜”當中都包含了“五行相和”的思想。任何二行都能相和,從而把“土兼四行”擴大化到五行之間。
5.五行相助
董仲舒在論述“王道三綱可求于天”的時候,利用“天地陰陽春夏秋冬”比喻君臣、夫婦、父子的關系。其中就提到了“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10]465。五行相助類似于這種陰陽互助?!短毂嬖谌恕分刑岬溃骸叭缃鹉舅?,各奉其所主以從陰陽,相與一力而并功。其實非獨陰陽也,然而陰陽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陽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陽因火而起,助夏之養(yǎng)也;少陰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陰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盵10]433董仲舒在這里宣揚了以陰陽助四時的思想。四時是五行的理論基礎。這里實際存在著一個以陰陽變化助推五行的內(nèi)涵。盡管這還不是五行之間的相互助推,但是“五行相助”是五行相生、五行相和、以陰陽助推五行的應有之義。董仲舒的“五行授受”思想可以被理解為五行相助的一個層面。董仲舒在《五行之義》里提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盵10]405其中的“授”與“受”分別指稱相生關系當中的“生”與“所生”。五行授受既可以被看作五行相生,也意味著五行相助。就此而言,相生即是相助。但是,相生更類似于差異關系,而相助更傾向于平等關系。因此,五行相助是一種從五行相生推演出來的模式。
三、五行關系多重模式的多重維度比較
從董仲舒相生相勝發(fā)展來的相生相克成為最為普遍的關系模式,可以被稱為通俗模式。該模式盡管具有巨大的優(yōu)越性,卻存在著自身局限。筆者認為相和相助雖然在董仲舒五行關系論當中處于次要地位,但更符合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需要。筆者在多重維度上對這兩種模式進行比較分析。
1.從善惡的視角進行分析
從倫理學角度而言,任何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都具有價值屬性。其中包括正價值、負價值以及價值中立等三種情況。價值中立往往很難長時間保持,有時候會趨向正價值的相和相助,有時候會趨向于負價值的相克相干。五行相干盡管在表面上而言屬于“可善可惡”,是多重模式的總根源,但就本質(zhì)而論則屬于“干擾”“干犯”“相害”的負價值成分居多。所以從善惡的視角進行分析,相生、相助、相和屬于善的模式,相克、相害、相干屬于惡的模式。
按照辯證法的觀點來看,五行關系的善惡屬性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zhuǎn)換。首先,相克、相害、相干、相勝并不是絕對的惡。正如倫理學上討論“必要的惡”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形成一種“手段惡、結(jié)果善”的復雜態(tài)勢。中醫(yī)上就以“相克相勝”來調(diào)節(jié)人體平衡?!跋嗫恕北M管代表著矛盾的斗爭性,但并不走向“相害”這種斗爭的絕對性。相克甚至代表著一種有效的不可或缺的制衡作用。這時的“相克”作為善的工具,已經(jīng)接近于“相助”。其次,相生并不是絕對的善。相生相當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或者是“付出自我犧牲、成就他人幸福”的“至善”。但這種至善并不能為民眾普遍奉行。相生造成了五行之間的服從、依賴與權威的關系。這種關系必然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筆者認為雖然相和相助作為有限度的“中等之善”,但卻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價值。
2.從差異性與平等性的視角進行分析
人們在一般情況下對五行關系的理解不是生就是克,時刻存在著比權量力的心態(tài)。董仲舒就以“父子”關系比喻“五行相生”,也以五行相生說明孝道的形上根據(jù)。這往往意味著權威主義。五行相勝產(chǎn)生了權力制衡形態(tài)的差異秩序。其中作為司營的土占據(jù)君位,能夠制裁司寇,只有代表民的“木”能夠克制君權。木的克制在于革命與反抗,而君權制衡臣民則是歷史常態(tài)。從總體而言,董仲舒的倫理思想與其大一統(tǒng)思想相適應,呈現(xiàn)出注重差異秩序的特點。董仲舒還設計了“天、天子、百官、萬民”的倫理秩序。董仲舒的陰陽論思想同樣存在貴陽賤陰、陽尊陰卑的傾向。這種差異秩序反映在董仲舒五行思想當中就是以土為貴、五行差等的思想。與上述情況不同的是,五行之間的兩兩相和、兩兩相助具有普遍性與平等性。五行的相和相助是一種更為溫和的“伙伴”關系,而不是父子相生般的權威與服從的關系,因此更接近于一種純粹的善,而沒有相克所帶有的斗爭性與相害的可能性。五行相和相助在董學體系當中盡管無法與五行相生相勝相抗衡。但是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相和相助更符合以平等為主體的現(xiàn)代價值觀。
3.從單向性與雙向性視角進行分析
相生相克的通俗模式具有強烈的單向性特點。相生容易造成前一元素滅亡轉(zhuǎn)化為后一元素,“相生”也意味著“死亡”。木生火之后,木化為灰燼;火生土之后,火也不存在了;土生金之后,土喪失了存在價值;金生水之后,金也不存在了;水生木之后,水被木所吸收,進而也喪失了自性。同樣地,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都指向了相殺相害的單向性。與之相反,相和、相助、相干都是兩兩相和、兩兩相助、兩兩相干的雙向度模式。相助、相干、相和因為是雙向度的關系模式,總共有五十組關系。在排除五行相干這種特殊情況之后,相和相助的雙向度關系使得以五行組成的結(jié)構(gòu)更為平衡與穩(wěn)定。
4.從生化性與穩(wěn)定性視角進行分析
相生相克的通俗模式強調(diào)了“生化性”,更在意于新事物的誕生與舊事物的滅亡,因而難以保持穩(wěn)定性與獨立性。與此相反,五行相和相助并不強調(diào)斗爭性,更多地承擔事物的獨立性、穩(wěn)定性與自足性,符合現(xiàn)代和諧共生的理念。按照“和實生物”的觀點,五行相雜自會生物,五行相和就會導致生生不息,而五行相助也是助其生生不息。五行相和相助只是淡化了生化性,而不是喪失了生化性,避免了單純陷入事物生滅鏈條之中。而相生相克對事物之間的平衡互動缺乏足夠的說明。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穩(wěn)定性是五行相和相助的優(yōu)勢所在。
5.從同一性與斗爭性視角進行分析
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相克是斗爭性的重要體現(xiàn)。盡管相生可以說明同一性,但恰如前面分析的那樣,相生卻帶有了生化性,進而在說明兩事物和諧相處方面遠遜于相和相助。在處理社會關系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難說是“相生”關系,而只能說是“相和相助”關系。中國哲學發(fā)明“中和”說明事物之間最佳的關系狀態(tài)。五行相和代表了相生、相助、相救等一切有關“善”與“同一性”的內(nèi)容,具有比相生而言更大的包容性。相生則僅僅是一種極其密切的生成關系,而不是同時存在的和諧關系。相和的生化性遠遠小于相生。因此,相和比相生更能代表矛盾的同一性一面。相和是事物和諧相處。而相助則是事物在“和諧”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有了相互協(xié)助之意。相助比相和更帶有價值賦予的現(xiàn)實性,而相和則更多是一種關系上的默契,遠遠超越了現(xiàn)實功利意義的付出與收獲。總之,人在社會關系法方面更多地傾向于“和諧”,而非“克敵制勝”。五行相和也符合和平主義的時代潮流。總之,相和相助比相生相克更適合現(xiàn)代社會倫理秩序與價值需求。
6.從自由性與約束性視角進行分析
相和相助模式為人類的自由提供了空間與可能。而相生對于獨立個體而言是不自由的?!跋嗌睂е聫姶蟮囊蕾囆睦砼c權威心理。萬物都處在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之中,相生是一個縱向的、歷史的、普遍的歷史形態(tài)。而相和相助則是橫向的、同期的考察結(jié)果。相和相助更能顯示出自由的狀態(tài)?!妒酚洝す荜塘袀鳌诽岬溃骸吧艺吒改?,知我者鮑叔也?!爆F(xiàn)實生活中的知遇之恩與養(yǎng)育之恩往往容易造成人的依附心理。這種人生依附性往往意味著一種私人關系上的愚忠。相克則往往發(fā)展為一種權力斗爭,把人與人的關系當作絕對的斗爭關系,進而無限擴大斗爭性,引起普遍的動蕩與不安。無論是相生的權威性與依附性,還是相克的斗爭性都意味著自由度的降低與約束成分的增加,都對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造成障礙。因此,現(xiàn)代社會更宜提倡五行相和相助的關系模式。
四、相和相助模式的當代價值
相和相助的現(xiàn)代模式是對相生相克通俗模式的顛覆、超越與辯證否定,是實現(xiàn)五行關系論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一種常識。相和相助模式的優(yōu)點有如下幾點。
1.相和相助更符合儒家的仁愛精神
相生盡管符合古代“大德曰生”的理念,但并不是持續(xù)的相和相助,而是“一時生”。一旦雙方都已經(jīng)存在,彼此的利害關系更加現(xiàn)實,競爭性的相克關系更為突出。相生相克因為偏重于斗爭性,而最終成為仁愛的對立面。仁愛早已成為現(xiàn)代公民社會所接受的儒家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xiàn)在五行相和相助之中。倡導相和相助的現(xiàn)代模式更有利于弘揚儒家仁愛精神。所以,相和相助的現(xiàn)代模式在不否定相生相克的真理性與合理性的前提下更值得推崇。
2.相和相助更符合馬克思主義有關人類解放的學說
相生相克更多地應用于自然哲學領域。董仲舒的《五行相勝》與《五行相生》盡管基于自然哲學,但其指向是社會歷史領域與歷史哲學。就其源流而言,《洪范》與史伯論“和實生物”主要還停留在自然哲學領域,而自《左傳》開始的《呂氏春秋》《管子》《禮記》、五德終始都用五行關系論證朝代更替合法性。五行相克與五行相生先后成為最主流的兩個解釋模式。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而言,人類社會最終要走向共產(chǎn)主義與人類解放。這個時候就消除了戰(zhàn)爭與階級分化,國家開始消亡。恩格斯曾經(jīng)精彩地論述到:“人們自身的社會結(jié)合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于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xiàn)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至今一直統(tǒng)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xiàn)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盵12]這必然導致“五行相生相克”的階級斗爭歷史的終結(jié)。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成為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前提。就此而言,相和相助將成為人類的主流價值,相和相助的無階級社會必然取代相生相克的階級社會。
3.相和相助更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chǎn)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chǎn)關系,在它的物質(zhì)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盵13]馬克思生動地把舊的社會形態(tài)比喻為新社會形態(tài)的胎胞,實際蘊含了五行相生的思想。每個社會形態(tài)內(nèi)部的社會主要矛盾與階級矛盾以及人類歷史上的戰(zhàn)爭狀態(tài)與階級斗爭狀態(tài)都可以形象地以五行相克做比喻。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產(chǎn)階級的滅亡和無產(chǎn)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盵14]這被歸結(jié)為“兩個必然”的思想。社會主義必然最終戰(zhàn)勝資本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理想信念。人類社會從低級社會形態(tài)向高級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進化過程都可以形象地以五行相勝做比喻。因此,五行相勝可以看作是中國樸素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一種大膽猜測。盡管有上述合理性,相生相克模式卻不利于形成多元包容的現(xiàn)代倫理思維,使得人們陷入非善即惡、非黑即白、簡單粗暴的分類之中,進而導致嚴重的零和游戲,也缺乏足夠的彈性。就此而言,相生相克模式阻礙了辯證、對立統(tǒng)一的運用,完全忽視了現(xiàn)代化建設的復雜性、長期性,而走向了教條主義與形式主義。與此相反,相和相助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五行相和可以看作是社會和諧的一種思想淵源。而有關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則可以被看作是五行相助。五行相助類似于一個社會之中的各種階級、各種社會職能能夠相互協(xié)助,共同維護整體利益。每一種社會存在都發(fā)揮自己的應有作用。資本、勞動、權力、文化、暴力都能夠相互促進彼此的發(fā)展,進而增進社會的繁榮。在此基礎上,一個社會實現(xiàn)了深度的和諧,實現(xiàn)了一種和諧發(fā)展的美好局面。
4.相和相助更符合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
五行相克象征著事物之間的斗爭性。五行相干也意味著事物之間相互干犯。這種干犯雖然沒有達到相克、相勝、相害的地步,但已經(jīng)影響了五行各自的獨立性與圓滿性。這種相互干擾在國際政治上極其有害。人類近現(xiàn)代史上的帝國主義列強往往粗暴打斷廣大亞非拉地區(qū)的社會演變進程,強行介入其他國家的內(nèi)部事務,甚至發(fā)動戰(zhàn)爭消滅其他文明形態(tài),乃至于掠奪殖民地的各種資源為己所用。這種帝國主義姿態(tài)阻礙了后發(fā)國家的現(xiàn)代化進程,是五行相干的典型例證。與此相反,相和相助更符合中國人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中國人民的和平外交宗旨具有強烈的一致性。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下正在通過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交流交往,為各國人民謀福祉,進而以合作共贏的模式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一帶一路建設。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帝國主義的對比而言,相和相助的現(xiàn)代模式遠遠比相干相克的斗爭模式更符合道義,更有利于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一道在全球化過程當中實現(xiàn)和平與發(fā)展的共同福祉。
5.相和相助是處理多元復雜關系的中國智慧
倡導五行相和相助的現(xiàn)代模式并不是要簡單地否定相生相克的通俗模式,而是在承認相生相克通俗模式具有存在合理性前提下真正把五行關系論推向前進,從而使得中國樸素唯物主義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進而獲得新的生命。提倡五行相和相助有利于人們增強文化自信,在處理諸如國際戰(zhàn)略、社會存在等領域的多元復雜關系時能夠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汲取智慧,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爭斗與混亂之中。
參考文獻:
[1]俞天印,李國春.論五行之不可廢[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46-150.
[2]趙潤琦.“五行”學說是樸素的系統(tǒng)論——兼論“五行”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44-48.
[3]王錕.從分到合:五行學說的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及其現(xiàn)代啟示[J].人文雜志,2017(3):16-20.
[4]周桂鈿.董學探微[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61.
[5]周桂鈿.董學續(xù)探[M].福州:海峽出版社,2015:51.
[6]余治平.董仲舒五行學說論[J].衡水學院學報,2009(5):19-24.
[7]佚名.尚書[M].王世舜,王翠葉,譯.北京:中華書局,2012:145.
[8]左丘明.國語[M].陳桐生,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318.
[9]左丘明.左傳[M].郭丹,程小青,李彬,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
[10]董仲舒.春秋繁露[M].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11]劉國忠.《五行大義》研究[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47.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1.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