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通而上達”——北京師范大學“教化與價值”學術會議述要
來源:“教化儒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19年11月9日
孔子言“庶富教”、孟子主“善政不如善教”、荀子倡“美教化”、漢儒“明教化”、魏晉“自然與名教”之辯、宋元理學教化、明代良知教化、清代禮教興起,直到近現(xiàn)代,梁漱溟依然強調“寧在教化”,牟宗三著力辯護“教化之大防”,徐復觀亟亟提點“教化精神”乃儒家精神性格最偉大的一面……由此可見,教化問題始終是貫穿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質。闡明教化概念的內涵意義、特殊價值及其未來導向,已經成為當前學界迫切需要研究、探討的話題。有鑒于此,2019年11月2日-3日,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聯(lián)合舉辦的“教化與價值”學術會議于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會議室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學術機構五十余名學者共同參與了本次會議的研討。
本次學術研討會議的首場報告,由我校張奇?zhèn)ソ淌谂c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張蓬教授共同負責主持評議。我校中哲所李景林、李祥俊兩位教授、美學所劉成紀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彭永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付長珍教授,圍繞“教化與價值”這一會議主題分別作主題報告。其中李景林教授報告的題目為《儒學的價值觀念與價值系統(tǒng)》,并指出儒家所言說的道,是在實存差異實現(xiàn)之“通”性上所顯現(xiàn)出的一個形上超越性的“一”。換言之,儒家達道的途徑,是以一種“旁通而上達”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彭永捷教授的報告主題是《教正與匡正——<尚書·虞書>教化思想發(fā)微》,其提綱挈領地關于《尚書·虞書》篇中的教化觀念進行了細致的闡發(fā)。隨后,李祥俊教授發(fā)表了以《儒家信觀念的涵義演變及其社會生活基礎考察》為題的主題報告,并強調——儒家信觀念的涵義演變適應了中國傳統(tǒng)家庭、家族本位基礎上的君主專制主義等級社會的國情,但在當代社會生活巨大變遷的新語境下,重建契約之信成為儒學發(fā)展的必要選擇。劉成紀教授則圍繞著“審美教化”這一主題,發(fā)表了題為《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美育(教化)傳統(tǒng)》的參會論文,并強調激活“審美教化”這一歷史傳統(tǒng),對理解啟蒙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本質,有著重要的價值。付長珍教授圍繞著《教化:作為倫理生活的樣式》一文,就“教化的失落與回歸”這一主題發(fā)表了觀點。
短暫休息過后,本次會議進入第一階段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其中,劉成紀教授與付長珍教授組織負責了A組論文匯報的主持及評議工作。在該組的討論過程中,吉林大學華軍、東北師范大學荊雨、中國政法大學李春穎、中央民族大學孫寶山、臨沂大學張勇五名學者圍繞著傳統(tǒng)儒家的文質觀、心性論、道德與情感等核心議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B組的主持、評議工作由彭永捷教授、高海波教授負責,我校中哲所許家星、中國社會科學院趙金剛、山東師范大學彭耀光、南昌大學田炳郁、中國人民大學劉增光分別就“皇極”解、“孔顏樂處”、“天人感應”、“人心道心”、孝經學等宋明理學范疇,進行了闡發(fā)與探討。
下午14時整,本次會議進入第二階段。A組學者發(fā)言的主持、評議分別由華軍教授、孫寶山教授承擔,河南科技大學雷永強、北京交通大學周耿、河南師范大學張樹業(y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常會營、延安大學師瑞針對儒、道兩家教化觀念的異同、禮樂政教及其現(xiàn)代價值等議題發(fā)表了各自的報告。B組的五名匯報學者為山西大學陳清春、北京林業(yè)大學張連偉、天津大學陳多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張輝、華南師范大學云龍,討論的主題涉及王陽明的知行觀、注經理念、三教批判等多方面,主持、評議人由荊雨、劉增光兩位學者擔任。會議于下午16時進入第三階段,其中A組共計六位學者發(fā)表了主題報告,具體為我校中國哲學研究所田智忠、清華大學高海波、山東財經大學黃維元、山西大學馮前林、陜西師范大學李敬峰、紹興文理學院王宇豐。幾位學者圍繞著梁漱溟、方以智、劉宗周、王船山等思想家的具體哲學思想展開了深入淺出的探究。B組由田炳郁、張樹業(yè)兩位學者負責主持與評議,中國政法大學王覓泉、西南政法大學董衛(wèi)國、廈門市行政學院鄧夢軍、山西師范大學馮俊、山東師范大學張曉立、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程旺等學者,圍繞著《孟子》《荀子》《中庸》等儒家重要文本中的教化思想展開了闡發(fā)討論。
次日(11月3日)上午9時,本次會議進入第四階段的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A組的主持、評議工作分別由陳清春、唐文明兩位學者負責,華僑大學馮兵、北京理工大學王文娟、西南政法大學徐冰、北京師范大學吳思寰四名學者,針對孟子的道德情感論、“人禽之辨”、心物關系等概念范疇進行了專題式的匯報。而B組的四名匯報人是北京師范大學吳祖松、閆陽及陜西師范大學孫德仁、香港中文大學楚軻,分別發(fā)表了關于價值觀念、教化價值等相關的論文報告,與會的馮兵、田智忠兩位學者擔任了本場討論的主持與評議工作。
當日上午10時20分,在北京師范大學主樓八層A807教室召開了本次“教化與價值”學術會議的閉幕式發(fā)言。我校中國哲學研究生張奇?zhèn)ソ淌诎l(fā)表了題為《孟子與新時代》的論文,其指出應該注意到孟子作為一位政治家的思想特質,并積極實現(xiàn)傳統(tǒng)儒家思想在新時代下的價值轉化。隨后,北京大學鄭開教授以《道家德性倫理學及其政治哲學》一文為依托,強調道家在表層的反倫理學背后,以“無”、“自然”等形式所建構出的深層倫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張蓬教授圍繞著其提交的論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作為思想、文化傳承之本土歷史因緣考辯》,針對儒、道、佛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關系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分析。清華大學唐文明教授匯報的主題是“儒教美德倫理傳統(tǒng)的衰落與復興”,并指出美德倫理傳統(tǒng)離不開人性論的支撐,建立獨立的教化制度將是儒教美德倫理傳統(tǒng)復興的關鍵。中央民族大學劉成有教授則專門就《起信論》這一文本,詳細分析了其中的工夫與價值關懷等思想。之后,我校李景林教授分別就各位學者的主題報告進行了點評。最后,在我校張奇?zhèn)ソ淌诘闹黝}總結下,為期一天半的“教化與價值”學術會議圓滿落下帷幕。
總體來看,本次“教化與價值”學術會議選定了一個富有闡發(fā)性的主題?!敖袒迸c“價值”是可分別予以深入掘發(fā)、討論的學術論域,兩者間又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二者的匯通是揭示中國傳統(tǒng)思想內在精神的關鍵視點。本次會議的議題眾多,在宏觀層面上涵蓋了中西方思想的重要范疇。從具體的分論題來看,則分別涉及了從先秦到宋明不同時期的重要思想。多元的研究視角與交互的節(jié)點,共同促進廣大學者加深了關于“教化哲學”這一思想定位的理解。本次會議的盛況,也側面說明由我校李景林教授所創(chuàng)立的“教化儒學”研究已經頗具規(guī)模。本次會議獲得了五十余名與會學者的大力支持,眾多學者、師友集聚一堂,共商教化,這不僅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與國內其余高校的交流溝通提供了助力,同時,本次會議作為由李景林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變遷史”的階段性研討,為項目下一階段的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文:陳超、程旺;圖:程旺)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金綱】中國傳統(tǒng)沒有憲法嗎?
【下一篇】【張軒辭】廣博易良而不奢:從琴看儒家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