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集論】評郭齊勇著《中國人的智慧》(張學智 白奚 景海峰 肖永明 唐文明)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19-11-20 23:49:27
        標簽:《中國人的智慧》、郭齊勇

        張學智、白奚、景海峰、肖永明、唐文明等五先生評郭著《中國人的智慧》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廿一日戊午

                  耶穌2019年11月17日

         

         

         

        張學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郭齊勇教授的新著《中國人的智慧》是一本啟發(fā)人哲思的書。郭教授主編過教材《中國哲學史》,對中國哲學史上各家各派的哲學家,都下過功夫。在此基礎(chǔ)上,再精選中國哲學家當中最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最能代表中國人智慧的那些思想家做精深發(fā)揮,所以這本書是他多年哲思的結(jié)晶,是同類書中的佼佼者,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郭教授在這本書的自序中提到,在西方哲學方面,有阿德勒、羅素的《西方的智慧》。在中國,講中國人的智慧的書,現(xiàn)在也有好幾本,最著名的有韋政通先生的《中國的智慧》,還有最近易中天先生的新著,還有別人的同類著作。相較之下,郭教授這本書的好處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他立意很高。他指出,坊間現(xiàn)在有些人鼓搗一些小聰明,把權(quán)術(shù)計謀、厚黑學這些糟粕,當作中國思想的精華。郭教授這本書就是要打破這一點。他認為,我們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有堂堂正正的大智大慧,這些智慧可以為世界提供很多有價值的思想。郭教授這部書,選取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學術(shù)流派和著作,對其中所包含的智慧進行闡述。他選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等,涉及先秦子學、魏晉玄學、佛教禪宗和宋明理學,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墨子、孫子、孟子、莊子、惠施、公孫龍、荀子、商鞅、韓非、王弼、嵇康、惠能、朱子、王陽明,以及中國哲學史的重要典籍《周易》、《禮記》等。借這些人物和書籍,向大家介紹其中豐富的人生、管理、生態(tài)、倫理智慧。在選材上不面面俱到,而是選取最具代表性、最有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因為有主編《中國哲學史》教材的學術(shù)基礎(chǔ),他在個案的論述上深入、細致,而又簡練,是在深入的個案研究的基礎(chǔ)上,再來提煉其中的智慧。所以,這本書寫得比較概括,但是內(nèi)容深刻而全面。

         

        這本書特別好的一點是郭教授書中表現(xiàn)出的問題意識。他認為中國智慧中的問題意識和西方有同有異。西方是以知識為中心,以理智、邏輯論證為特征;中國哲學不同,是以生命為中心,以此展開智慧、學問、修行。郭教授在這本書中講到中國哲學的智慧有六大特點,這六大特點,他概括得非常精到,其中有對前人的借鑒,也有他自己的獨特發(fā)揮。

         

        第一點,是存有的連續(xù)與生機的自然。中國哲學把宇宙視為一個統(tǒng)貫性的整體,一個生機的整體。它不強調(diào)主體和客體、物質(zhì)和精神之間的截然分離。中國哲學所重視的是一種連續(xù)性的存在,因為中國哲學認為世界的物質(zhì)構(gòu)成基元是氣,氣分陰陽,陰陽在運動和變化當中,呈現(xiàn)出一種連續(xù)性。

         

        第二點,中國哲學智慧呈現(xiàn)出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的特點。整體和諧,前人在這方面闡發(fā)的比較多,比如說宇宙本身的和諧,天和人的和諧,人和人的和諧,人自身身和心也就是肉體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諧,這些都在郭教授書里有所反應。特別是天人合一在中國思想里有不同的合,有的認為天即自然,人和自然處在一個統(tǒng)一體當中,自然是人生活的環(huán)境,人活動的背景,人的物質(zhì)資料的來源,所以,人應當和他所居的自然環(huán)境融合為一。另一種合是說天的道理就是人的道理,天的生生不息就是人的良知、仁愛的形上根據(jù),比如“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的一個根本的解釋就是,人的善性,以及善性的表現(xiàn)都是來自天的。比如良知即是天道的表現(xiàn)。郭教授在這方面都提揭得很清楚。

         

        郭教授認為,中國哲學智慧的第三個特點是自強不息與創(chuàng)造革新。比如,《周易》的乾卦和坤卦代表天和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周易》給人的最大教訓,教育人們向天道學習,天道的運行剛健不息、日新不已,君子應該效法天道,做到剛健不息、日新不已。地的最大德行是厚德載物,地承載著山河大地,地當中蘊藏著無限的寶藏,這都表現(xiàn)出它深刻的包藏力和承載力。厚德載物和自強不息結(jié)合起來,實際就是陰陽平衡、陰陽合德,這是中國的智慧。郭教授在他的書中也提到,世界自身的永恒運動、創(chuàng)新、變化、發(fā)展,自我更新、自我否定,日生日成、日新其德,革故鼎新、除舊布新,是中國哲學的主調(diào)。還有創(chuàng)新的動源等等,都是深刻而精到的表述。

         

        郭教授認為,中國哲學智慧的第四個特點是內(nèi)在超越,而這個特點是西方一神教所缺乏的。中國對超越事物的信仰、對超越事物的追求體現(xiàn)在學問中,所以中國的學問是知行合一的。嚴格說來,中國哲學不是宗教,但它包含著明顯的宗教因素,這個宗教因素就是對超越事物的追求,還有,對超越事物的追求中所體現(xiàn)的精誠的心態(tài)。中國學問的特點是內(nèi)在超越,它是和西方不同的。中國學術(shù)界有關(guān)于內(nèi)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爭論,大家都提到,外在超越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因為西方文化中,宗教的滲透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宗教的特點是提倡人的修為最后是歸依,它的形式是信仰。中國的特點是學習、體會、提升、超越,它強調(diào)的是自己的提升、自己的超越,而不是對彼岸世界的絕對者的信仰。所以,中國哲學是非常強調(diào)自立的,非常強調(diào)教育和學習。

         

        郭教授在他的書里還提到,中國哲學的智慧是一種具體理性和象數(shù)思維。具體理性意思是說,它不長于抽象概念,不長于對抽象概念的邏輯分析和概念的推演,它強調(diào)的是知行合一。中國人是天然的實在論者,強調(diào)事物的實在性,用概念去把握外在事物的規(guī)則。但是在中國思想里,真善美是統(tǒng)一的,真給人的是一種法則、規(guī)律,而法則規(guī)律可以通過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比類、聯(lián)通、體證、象征等,把它轉(zhuǎn)化為倫理法則,在實踐倫理法則當中,得到的慰藉感、崇高感,使人具有了美的品質(zhì)。郭教授認為,中國思維和西方有著根本的不同,西方在邏輯學、知識理論方面有長處,中國思維的特點可以說是言象意的綜合。比如說周易,中國人的思維方法從周易得到的最大特點就是象數(shù)思維。象數(shù)思維主張取象、主張比類、主張觸類旁通、主張各種不同東西的整體綜合。我覺得這些對中國思維方法的提揭都是非常精到的。

         

        郭教授認為,中國智慧的特點在經(jīng)世致用與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指的是,中國哲學不尚空談,也不特別強調(diào)書齋里的推論、論證、冥想等,而更多的是強調(diào)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中國智慧有經(jīng)世致用的精神,強調(diào)知行合一、強調(diào)經(jīng)世濟民,強調(diào)兼重文事武備,強調(diào)明體達用,反對空談。中國哲學不是口耳之學,也不是概念游戲,而是關(guān)于人的生命的學問。這些說法,對于中國智慧的解釋是非常準確和精到的。

         

        郭教授還提到,中國哲學對世界文化可能有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關(guān)于這一點,馮友蘭先生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曾提出,中國哲學將來在世界上要大放異彩。中國哲學的方面很多,郭教授認為,中國哲學智慧最突出的是天人的互動,中國的智慧在于,它不把天和人割裂開,而是追求天地人的統(tǒng)合,主張有機的自然,把人放在天道中觀照,把天作為修德的參照,天人不二。這是中國智慧對世界文化可能有的一個貢獻。

         

        另外一點,他認為是中國文化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貫通。儒家講極高明而道中庸,佛家講平常心是道,道家也要把對真人、至人的追求放在具體的生活當中。特別儒家,它倡導通過教育,把儒學推向民間,比如說通過蒙學、家訓、家禮、鄉(xiāng)約、行規(guī)等,把以仁愛為中心的核心價值,比如說五常、四維、八德等等,滲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倫理。這一點,郭教授認為也是可以貢獻給世界的中國智慧。

         

        在郭教授看來,中國智慧特別強調(diào)人生的意境,他認為中國的人文精神,尤其表現(xiàn)在追求人生境界上。通過修身的實踐功夫,可以由盡心知性而知天。比如道家的空靈、逍遙、放達的智慧,佛家的解脫、無執(zhí)的智慧,儒家都吸收在自己之內(nèi)。前人總結(jié)說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后世儒釋道三教并行,郭教授認為這三家其實都既可以用于治世,也可以用于治身和治心。

         

        郭教授最后總結(jié)說,中國的智慧有天地人之間、物我之間和諧的思想,它強調(diào)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社會人文環(huán)境的和諧。這些都可以為我們現(xiàn)代社會提供有用的資源。中國哲學表達了自然與人文的和合,人與天地萬物的和合,它其中包含著寬容、平和、兼收并蓄、博大恢弘的品格,可以貢獻給全人類。

         

        以上郭教授講到的內(nèi)容,全面而深刻。郭齊勇教授《中國人的智慧》在吸收前人學術(shù)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中國人的智慧總體、對中國人的智慧中所體現(xiàn)的天道、人生、治國、修養(yǎng)等等方面的思想,都有深刻的提揭,簡明而深入。所以,我向讀者大力推薦郭齊勇教授的《中國人的智慧》。

         

         

         

        白奚(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各位好!我參加今天這樣一個別開生面的新書發(fā)布會,非常榮幸。我以前多次在不同的場合,被要求推薦一本介紹中國哲學智慧的普及讀物,可是我每次都不知所措。從專業(yè)的標準來看,嚴格的中國哲學學術(shù)著作非常多,但是理想的普及性讀物卻很少。想要找到一本既深入淺出,又規(guī)范嚴謹?shù)耐平橹袊軐W基本知識的作品,并不容易。在我心中還沒有一本符合這種標準的讀物。前輩學術(shù)大家,比方說錢穆先生、梁漱溟先生,曾寫過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普及性讀物,但這些書畢竟年代久遠。當代學者的著作,大都專業(yè)性太強,深入有余而淺出不足,并不適合普通讀者閱讀。

         

        坊間大量售賣的有關(guān)中國哲學的一般讀物,多是對某一家某一派或某位古代思想家的一般性介紹,缺少對中國哲學進行全方位把握的作品。此類普及讀物,其作者的門檻都比較低,大多不是專業(yè)出身,他們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古代經(jīng)典或思想做隨意的發(fā)揮。他們的話題也往往集中在孔子、老子、《周易》等少數(shù)熱門人物和熱門話題上,在專業(yè)上并不嚴謹,所以我不敢輕易向人推薦。

         

        我年幼時喜歡讀一些科普讀物,很是引人入勝,后來才知道這些科普讀物的作者大多是一些大科學家,也只有大科學家才有能力寫出這種深入淺出的,既準確又引人入勝的,優(yōu)秀的科普讀物。同樣的道理,中國哲學的普及讀物也應該由學術(shù)大家來寫。郭齊勇教授的新作《中國人的智慧》,從各個方面看都符合上述標準,適合初學者、非專業(yè)的愛好者閱讀,也值得哲學專業(yè)的學生和年輕學者參考,以后我也可以放心大膽的向愛好者們推薦。

         

        在這本書的自序中,郭齊勇教授特別提到了,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是在寫作《西方哲學史》的基礎(chǔ)上,寫出《西方的智慧》的,郭教授自己也是在撰寫《中國哲學史》之后,仿效羅素的方式,寫出這本《中國人的智慧》,所以他寫起來很有底氣,可謂得心應手。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推崇智慧的民族,哲學則是智慧中的智慧,或者說叫核心智慧。寫《中國人的智慧》,當然就是要寫中國人的哲學智慧。中國人的哲學智慧,是中國文化的底蘊所在。

         

        郭齊勇教授認為,中國哲學史就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智庫。這本書的主體部分是論述諸子百家的思想,下迄朱子、陽明,所選的內(nèi)容非常精煉,大體涵蓋了中國哲學最具代表性的原創(chuàng)性學說。在寫法上,他力求深入到我國主要的哲學流派與大哲學家的思想寶庫中,發(fā)掘其中的主要珍寶,尤其是具有原方法學意義的智慧。郭教授這里提到的原方法學,我的理解就是要講出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最為強調(diào)的要旨,即各學派的核心主張、標志性的思想或者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可以說這本書的寫作實現(xiàn)了這一初衷。

         

        本書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它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意識。例如在《老子的智慧》一章的最后,安排了“生態(tài)智慧”這一節(jié);在《王陽明的智慧》一章的最后,闡釋了陽明學的現(xiàn)代意義;在《禮樂的智慧》一章中則有“生態(tài)的倫理”的內(nèi)容,如此等等。特別是安排《中國的管理智慧》一章作為全書的收尾。這些內(nèi)容在同類的學術(shù)著作中是很少見的,體現(xiàn)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本書的結(jié)語是全書的點睛之筆,郭教授提出中國智慧中的“問題意識”這一深刻的話題,總結(jié)出中國哲學智慧的六大特點,列舉中國哲學智慧的優(yōu)長與對世界可能的貢獻。這些問題都是他常年關(guān)注的核心問題,這個結(jié)語可以說是凝結(jié)了他多年的深入思考,也使得這部原本旨在推薦中國哲學智慧的普及性著作,具有超出預期的理論高度。

         

         

         

        景海峰(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郭齊勇教授的新作《中國人的智慧》,是一本非常嚴謹也比較全面的談?wù)撝袊腔鄣闹?,我讀了以后非常受啟發(fā)。

         

        熊十力先生曾說過:知識不等于智慧,他對“知”與“智”做了分辨。西方近代有主客二分的前提,是將外部的世界推出去看待和言說,與人的主體性存在有著明顯的間距,很難融合。而這種對峙性的主客關(guān)系在東方思想里面是很難找到的,或者說這兩者之間的鴻溝不是那么的明顯,所以對世界存在的理解和解釋,不是主體與客體的對立,不是純粹外緣性的知識探求,而是不斷在摸索即存有、即實踐、即認知的圓融的實境。這種智慧,是要靠生命的踐履、日常生活的體味和長久的文明浸潤與積累,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的,而不是通過簡單的學習就可以掌握。

         

        受西方近代哲學的影響,人們談?wù)撝腔弁菑闹R論入手的,或者用知識的掌握來代替智慧的理解,將二者攪混在一起。這樣一來,談中國的智慧也往往是從知識的角度來看的,注重客觀的認識、注重知識的增長、注重邏輯的系統(tǒng),總覺得這方面中國很不夠,比之西方乏善可陳,常常產(chǎn)生自卑的情緒。加之近代以來的文化頹勢、衰敗國運和胡適所說的“萬事不如人”的現(xiàn)實境況,用功利主義的眼光和尺度來衡量,就覺得中國的智慧是很難表述的,甚至無從說起。

         

        所以西方人很早就寫了有關(guān)自己文化智慧的書,有很好的總結(jié)和宣示,像阿德勒、羅素等人的著作影響就很大,也早已流行。而中國現(xiàn)代受反傳統(tǒng)風潮的影響,反省的多、批判的多、自貶的多,從正面來認真思考、深入挖掘、加以總結(jié),又有一定分量的著作卻很少。盡管也有一些對中國智慧描述表達的文字不時出現(xiàn),像當代新儒家的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等,但比起批判者的音量來,分貝要小得多,社會的流行度也遠遠不夠。而系統(tǒng)的著作,僅有臺灣韋政通先生和大陸張岱年先生領(lǐng)銜編的幾種,大多正面肯定與總結(jié)的文字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陸續(xù)出現(xiàn)的。

         

        郭齊勇先生的這本書可以說是恰逢其時。他是在充分吸收了各種談?wù)撝袊腔鄣挠^點和意見的基礎(chǔ)上,對中西方文化做了深入的比較研究,尤其是用了幾十年的心力來體味中國精神和先哲智慧,將中國思想文化的精華做了深入挖掘之后,才寫成的。而從正面來書寫、全面的肯定和描述中國智慧,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總結(jié)性的著作,是中國文化走向復興、中國文化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這一新的時期的一個代表性作品,它發(fā)出了時代的強音。

         

        這本書的優(yōu)長很多,我很贊成上面兩位仁兄的意見,只補充一點印象比較深的地方。

         

        先說“結(jié)語”部分,這些歸納可以說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是幾十年來人們不斷思考,經(jīng)過很多大家的反復論證和闡釋,并且形成了高度共識性的觀點,因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很強的說服力。理解中國智慧,是要有問題意識,有中西比較的前提和人類文明史的宏觀圖景,有現(xiàn)代性的眼界;有這些才能把中國文化的特點講出來,才能揭示出中國智慧的獨特意義,才能對人類所共同關(guān)注的一些大問題具有解釋力。這里所歸納的中國智慧的六大特征,是從哲學的高度來講的,也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根本性概括,這些問題我們今天都在反復講、反復論證,實際上這些都是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能傳之久遠的根本支柱。從這些特征,我們講中國智慧的獨特性、講中國文化的價值、講文化自信和貢獻,才是有本有根的。

         

        書中的內(nèi)容,有歷史線索,但不是流水賬、不是編年史、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有重點、有詳有略,有的展開較為充分,有的則高度概括,甚至一筆帶過;所以,這本書的結(jié)構(gòu)和資料與“中國哲學史”有些相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中國哲學史。從材料來講,雖然涉及到了諸子百家,先秦以后的主要思想線索也都有,作者的立場也并不是“獨尊儒術(shù)”;但全書又明顯的偏重于儒家,對儒家的思想資源挖掘的最深,闡釋的也最為精彩,像《周易》、《大學》、《中庸》,特別是講“禮樂”的一章,都講的很深刻,充分說明了儒家對中國智慧的根本性貢獻,中國智慧的本源是在儒家“六經(jīng)”。

         

        講中國智慧,不是靠泛泛的印象和有限的個人經(jīng)驗,而是要根植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和豐富的思想積累,要靠典籍和學養(yǎng),這也是書中數(shù)次提到的目前流行的坊間讀物的問題。這本書的嚴謹性和學術(shù)性是比較突出的,與很多似是而非的時流之論劃清了界限,為大眾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智慧問題的可靠讀本,值得推廣。

         

         

         

        肖永明(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院長):

         

        郭齊勇先生的大作《中國人的智慧》,強調(diào)和凸顯了中國哲學與人文傳統(tǒng)的主體意識,引人注目、發(fā)人深省。這本書深入挖掘《周易》等經(jīng)典意蘊,探得先秦子學、魏晉玄學、佛教禪學和宋明理學的堂奧,論述了作為我國文化基因的主要學術(shù)流派儒、道、墨、兵、法、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與方法,重視對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大思想家的深入探討,從中可以體會先圣先賢的問題意識、提問與思考方式、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面對理論與實際困境難題的應對之方,能幫助讀者走進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古代大哲的心靈世界。本書包含著極其豐富而深邃的人生、管理、生態(tài)、倫理的大智慧,值得我們?nèi)ゼ毤毦捉?、思考,相信讀者也能從中得到不少啟迪,用以滋潤自己的生命。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談?wù)勎议喿x的體會。

         

        第一是“情懷”。郭先生主張走進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古代大哲的心靈世界,學習、理解作為我國文化基因、歷史上主要學術(shù)流派儒、道、墨、兵、法、名諸家的重要代表的主要思想與方法,認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正是將宇宙、社會、人生的思考,內(nèi)化為自身的精神生命,并用以指導他們行為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智慧。作者有著中國哲學的深厚學養(yǎng)和智慧,又能用平實有力、生動活潑的語言娓娓道來,充滿了濃郁的中國情懷,親大眾、接地氣,能滿足有志于了解中國智慧的管理者、執(zhí)政者、教育者等廣大國學愛好者的需求。

         

        第二是“特色”。郭先生在書中總結(jié)了中國哲學智慧的六大特點:一,存有的連續(xù)與生機的自然;二,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第三,自強不息與創(chuàng)造革新;第四,德性修養(yǎng)與內(nèi)在超越;第五,具體理性與象數(shù)思維;第六,經(jīng)世致用與知行合一。這些中國哲學的智慧,不是講堂教授的知識游戲,而是具體人的活生生的人格生命,既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智慧,也是在中國歷史和社會中歷練出來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智慧。這些智慧值得珍視,它們的價值和意義仍能為全世界的現(xiàn)代人提供借鑒。

         

        第三是“會通”。郭先生在闡釋每位思想家和學術(shù)流派絢爛多彩的哲學智慧時,在凸顯他們各自思想特點的同時,特別注重思想之間的異同、聯(lián)系、會通。這不僅揭示出中國人的智慧是在交流、碰撞中產(chǎn)生、激發(fā)的,也說明中國智慧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就是在共同交流中求同存異、顯示個性與突出自身特色的。

         

        第四是“力量”。中國智慧從何而來?圣賢好學不倦、薪火相傳、創(chuàng)發(fā)不已。因此今天我們閱讀此書,既能感受到往圣先哲們智慧的強烈感染力,同時也特別能感受到郭先生用自身的生命去體認、實踐中國哲學智慧所產(chǎn)生的振聾發(fā)聵的力量。簡單地說,中國智慧有力量,講授中國智慧的人有力量。意在筆先,力透紙背,我們在閱讀此書時不時能感受到。

         

        近些年來國學熱的興起,郭先生常常風塵仆仆、振臂疾呼,不斷傳播人生智慧、管理智慧、儒家智慧等等,做著正本清源、好學力行的學問,正是這種對“生命的學問”的追求,既注重高遠精深的思想追求,挖掘“極高明”的學問,又主張“平常心是道”的“道中庸”理念,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將其生命的智慧納入日用常行之中,從而使人喜聞樂見,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與影響力。

         

         

         

        唐文明(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我拜讀郭齊勇老師《中國人的智慧》后有如下幾點體會。

         

        首先,從該書的自序和后記可以清楚地看到郭老師寫作這本書的關(guān)切與志向。他一再提到他在書中講的不是作為處世之術(shù)的雕蟲小技,而是成己成人的大智大慧?,F(xiàn)在民間社會對于中國哲學有較大的需求,相應地也催生了大量面向民間、以普及和傳播為主要目的的著作。但正如郭老師所注意到的,很多這類書籍要不是在權(quán)術(shù)計謀的眼界下解讀中國古人的智慧,要不就是在心靈雞湯的層次上描述中國古人的智慧。郭老師以儒學研究界資深學者的身份寫作這樣一本《中國人的智慧》,就是有感于這種狀況,可以說,充分表現(xiàn)了儒家學者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不朽之追求的淑世情懷。

         

        其次,說實話,要用30萬字來寫一本《中國人的智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郭老師在他已經(jīng)寫過廣受歡迎的《中國哲學史》之后再寫這本書,可以說是基于他常年研究和教學中國哲學史所積累起來的深厚學養(yǎng)。從書中我們能夠看到,在敘述每一思想流派的哲理與智慧時,郭老師都有準確的描述和明確的分析,都做到了抓重點、抓要點、重體系、重聯(lián)系。

         

        第三,這本書的可讀性也很強,我想這是因為郭老師充分考慮了該書的寫作定位,即,主要是寫給想了解中國人智慧的大眾讀者看的。拜讀其中的一些章節(jié),我們很容易注意到,郭老師對于中國歷史上那些深邃的思想,在引用重要的原文后,一般都會有一個緊貼文本的解釋,讓讀者一目了然,馬上可以理解文本的意思,對于進一步思考更為抽象、玄妙的義理有直接的推助作用。

         

        關(guān)于這本書的特色,我簡單談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這本書的經(jīng)典意識。郭老師在書中明確指出,大智大慧,必然從經(jīng)典中來。所以我們看到,本書的章節(jié)安排其實也是以歷史上的經(jīng)典作為基本線索。而且,郭老師在談到某一經(jīng)典時,往往連帶介紹經(jīng)典的流傳情況以及好的注本,包括現(xiàn)代注本,這非常有助于讀者進一步的經(jīng)典探究。讀者循著郭老師他提示,就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經(jīng)典研習之路。

         

        其次,是這本書的歷史意識。歷史意識是現(xiàn)代人文科學的最基本的意識,這一點在郭老師的這本書中體現(xiàn)得也非常充分。雖然不同于更為學術(shù)版的《中國哲學史》,其中必然會對于思想的歷史變遷著更多的筆墨,但郭老師在看起來各自獨立的章節(jié)里還是呈現(xiàn)了明確的歷史意識,比如說,在談到孔子的智慧時,最后一節(jié)特別敘述了孔子思想對漢以后的中國歷史的巨大影響,其用意則在說明,“儒學落實在政治制度、社會風尚、教育宗旨以及私人修養(yǎng)之中,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情感方式和價值取向的結(jié)晶,是朝野多數(shù)人的信念信仰或所謂安身立命之道,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又比如,在談到朱子的智慧時專門辟一節(jié)論“朱熹在中國哲學與文化史上的地位”,在談到陽明的智慧時則專門辟一節(jié)論“陽明學的現(xiàn)代意義”。

         

        第三,是這本書的現(xiàn)代意識??梢钥吹?,郭老師將他的鮮明的現(xiàn)代意識貫徹到了這本書的寫作中,其中的一個表現(xiàn)即是引用了不少現(xiàn)代人的研究成果。我想,這是郭老師有意為之。對于郭老師繼承現(xiàn)代新儒家前輩企圖弘揚中國傳統(tǒng)智慧以成就現(xiàn)代、轉(zhuǎn)化現(xiàn)代的努力,我非常欽佩,盡管對于現(xiàn)代以來關(guān)于中國哲學的一些流行的研究結(jié)論,我并不能夠認同。

         

        第四,是這本書的價值意識。乍看之下,或許我們會以為郭老師這本書對于肇發(fā)于先秦的諸子百家以及后來的儒道釋三家,都是客觀的敘述,并沒有將自己的評判呈現(xiàn)出來。細看之下,其實不然。比如關(guān)于法家的智慧,郭老師在敘述完之后又提供了司馬遷、王充、諸葛亮、王安石等人的評價,實際上是提供了一種來自歷史的評價:“從以上歷史學家與思想家的批評可知,法家只講功利,鼓吹暴力專制,嚴刑峻法,刻薄少恩,以賞罰二柄驅(qū)使人民,不講道德價值與終極信念,雖可以行于一時,然不可以長久,非長治久安之正道?!边@其實也是郭老師自己的價值意識的呈現(xiàn),為了與敘述的客觀性不相妨礙而以這種方式得以表達。

         

        第五,是這本書的文化本位意識。郭老師講到中國人的智慧何以與西方人的智慧不同,并力圖展現(xiàn)中國人自己的問題意識和思考進路。在比較的張力中從原來以西釋中的主流進路到現(xiàn)在強調(diào)中國文化的本位意識,這無疑是極有意義的一個調(diào)整,盡管隨著國力的強大,一種文化盲信的情緒似乎也正在滋生。而同時破除文化自卑與文化盲信,仍需要同時發(fā)揮信仰的熱誠與理性的嚴謹。我認為這正是郭老師在這本書中所表現(xiàn)的。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