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天命觀兩重認識之爭
作者:劉嚴(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初三日己巳
耶穌2019年11月28日
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指出,周公之所以為圣、周朝之所以能王天下,是因為周公通過立子立嫡制等,把尊尊、親親等觀念落實到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以安國家、定人民。與制度變革相伴隨的是世界觀的變化,因而學者對周公天命觀多有探討,并有不同認識。一種觀點從變革角度言,認為周公天命觀中重德保民、吉兇由人的思想是從自然宗教向倫理宗教轉(zhuǎn)進的重大突破。另一種觀點認為,周公天命觀雖加入了重視人的成分,但仍然崇信天的神力,這為君權神授與五德終始的保守思想張目。
以德配天思想具有進取性
一些學者在殷周之變的視角下,從革故鼎新角度肯定周公天命觀的突出貢獻。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相較于之前的天命觀,周公天命觀中加入了敬德保民的思想,這種理性萌芽的天命觀使中國文化完成了自然宗教向倫理宗教的轉(zhuǎn)變。
陳來在《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中,將周公天命觀視作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在周初,周公秉持的天命觀認為,上帝是具有最高主宰能力的人格神,人通過占卜了解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并敬畏服從。后來,周公天命觀發(fā)展為具有理性主義的天命觀,在《康誥》中提出“惟命不于?!保瓷咸觳粫讶耸篱g的權命無條件地恒久賦予一姓王朝,進而提出君王應通過“敬德”和“保民”以維系天命。如此周公為原來具有單純主宰性人格神“天”與“天命”,加入了道德內(nèi)涵,使中國文化完成自然宗教向倫理宗教的轉(zhuǎn)變。辜堪生、李學林在《周公評傳》(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中亦認為,周公天命觀在夏商以來的蒙昧主義天命觀基礎上,加入了人神相分、神具有道德性的因素,進而發(fā)展成一種理性主義的天命觀。郝明朝在《“周誥”所見周公之天命觀》(《東岳論叢》1997年第5期)認為,周公天命觀的內(nèi)涵為敬德,目的在于保民,只有保民才能受天之命而讓王位延續(xù),亦是一種理性主義天命觀。
周公“惟命不于?!薄爱斢诿癖O(jiān)”的認識,彰顯著吉兇由人、育德保民的思想。這一方面源自對歷代圣王賢臣行跡的學習,如《尚書·多士》言“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另一方面吸取夏桀、商紂亡國的教訓,如《多方》言“有夏誕厥逸,不肯慼言于民,乃大淫昏”、《無逸》言“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用以警戒貴族和君王。同時,周公又在《詩經(jīng)》的《雅》《頌》、《尚書》的《大誥》《無逸》中,追述先祖及先王的佑民育德、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以激勵和告誡后繼者勤勉精進、厚德養(yǎng)民。此外,周公在文王重卦的基礎上,把吉兇由人、察幾知為、順時而動的思想,落實到《周易》的卦爻辭之中,并通過制禮作樂將其制度化,且推行到社會生活中?!对姟贰稌贰抖Y》《易》在記錄周公在以德配天思想的同時,通過理論或以事言理的形式,把在其思想基礎上產(chǎn)生的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憂患意識傳承下來。
君權神授思想具有保守性
在上述學者看到周公以德配天思想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有學者從殷周延續(xù)性角度談周公天命觀的保守性。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周公天命觀相較于之前,雖然有重視敬德保民的成分、彰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其核心仍是重視天的神力。
這一派觀點又細化為兩種,一種觀點認為周公真誠地信奉天命神力,以孟祥才為代表。他在《周公天命思想初探》(《中國哲學史研究集刊》第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認為,雖然周公發(fā)現(xiàn)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并提出了“以德配天”的理論,但他仍是一個對天的威靈篤信不移的真誠天命論者。在他眼里,天依然是有意志、有感情、賞善罰惡的人格神。自然與人事,都被天主宰著。
另一種觀點認為,雖然周公天命觀中加入的敬德保民思想有進步意義,但其實質(zhì)仍然是宣揚命定論,以神道設教。梁韋弦《簡論周公“敬德”“保民”“永命”的統(tǒng)治思想體系》(《東北師大學報》1986年第3期)認為,以周公為代表的奴隸主統(tǒng)治階級由于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利用“天”的威懾力制造其主宰力,鞏固統(tǒng)治,即“天”已經(jīng)成了一種統(tǒng)治工具。李玉潔《先秦諸子思想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認為,西周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王權,把周王神化成天的兒子。周公是制造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把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美化為天命所歸,宣稱西周天子是代天治理國家,實質(zhì)上還是神道設教。
整體而言,這些學者均認為,周公天命觀的實質(zhì)是應用君權神授,把自己的統(tǒng)治美化為天命所歸,以確保其神圣性和必然性?!对娊?jīng)·生民》言周先祖后稷因姜嫄履帝腳印而生,這一記載呈現(xiàn)感生的觀念,正是周公天命觀中有君權神授思想的明證。此外,周公講天命靡常一方面警戒子孫修德佑民,一方面說明周朝從商朝獲得王權的合法性。這在后世演化成天運的五德終始,從理論上解釋朝代更迭的合理性。
《緯書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將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王等君王,描述為感生或感生者的子孫。正史中除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之外,也多以感生描述君王的產(chǎn)生。《史記》載秦以周為火德而其以水德自居,之后的朝代均用五德終始論證其政權的合法性??梢?,周公君權神授、天命靡常的天命觀對后世影響深遠。
辯證看待周公天命觀
周公天命觀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其保守思想也需要注意和探討。如君王乃神人交感的子孫,他們在本質(zhì)上分享了神的特征,即他們的德性和能力均是生而神異且可以發(fā)展周備?!对娊?jīng)·閟宮》載周始祖后稷因其母與神交感而生且生而神異。這與《尚書》言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易大傳》言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相類,即感生的人生而靈異,能與天為一。
周公天命觀一方面提高了對君王的要求,同時也起到神化君王的作用。這種觀念的理論問題在于,從天人角度講,人缺乏自主性。不單民需要天為之做主、君亦須天為之做主。作為感生的君王,也要以天為準繩,即王除了擁有突出德行還需要感生,才能獲得天的準許而即位;新舊王朝的更迭是天命的五德終始。從根本上言,整個人類社會的運行是由天命決定的,人缺乏自主性。從君民角度言,感生與否在本體論的層面劃定君民的差異,即感生而為君者與庶民有本質(zhì)區(qū)別。天下的運行雖由天命而運轉(zhuǎn),但君是天命運行的載體,所以民要對君先天服從,而君王作君作師,負治理、教化之責任。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是,古人對人神的差異未做根本區(qū)分。雖然顓頊通過絕地天通把溝通天人的權力集中到少數(shù)人手中,但一直沒有徹底厘清二者的界限。君王需要感生和君權神授來神化其統(tǒng)治,因而強調(diào)其德性充斥天地、無所不能,對人生命的有限性、理性不圓滿性未有深入探討,更難以從現(xiàn)實中切實解決本體論上人神混雜所帶來的知識問題和權力問題。
就知識而言,感生何以可能、感生者能合道、所合之道是什么、如何合道,均無明確說明。此類認識是在感生和整全性的宇宙論的預設基礎上,延伸出感生者天生具有合道的能力并且通過修德就能合道。且在之后的討論和應用中,該預設便不再以預設的姿態(tài)出現(xiàn),而是用作確信的知識。正是此類預設的前提被知識化,導致對人認知的邊界無清晰認識。就權力而言,神如何與人交感,為何人神交感之子就能擁有特異功能并享受特殊權利,與普通人的差異是什么、有多大等問題未充分討論,導致對人的權力邊界不明確。正是這兩個問題的模糊,為君權神授和五德終始提供了客觀輔助,才會長期有以家族統(tǒng)治民眾的現(xiàn)象存在。
綜上所述,周公天命觀有以德配天、吉兇由人的一面,以之為基礎開創(chuàng)的進取精神和擔當意識值得肯定;亦有君權神授、天命周轉(zhuǎn)的保守一面,導致君民存在先天差異、王朝更迭的問題,則須客觀對待和深入批判。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度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育資助計劃成果)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儒家郵報】第3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