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唐艷】董仲舒的君子養(yǎng)生觀與飲食思想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2-21 00:25:45
        標簽:養(yǎng)生、君子、董仲舒

        董仲舒的君子養(yǎng)生觀與飲食思想

        作者:唐艷

        來源:《衡水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初七日癸酉

                  耶穌2019年12月2日

         

        作者簡介:唐艷(1990-),女,陜西安康人,上海震旦職業(yè)學院教育學院,講師。

         

        摘要:董仲舒不僅把飲食指向仁義道德和禮樂制度的實踐層面,而且上升到了自然神論和精神信念層面。他在“天人感應論”“陰陽五行論”的前提下,以“天”為本源,以“食”為載體,從天道運行的法則和規(guī)律中探尋養(yǎng)生智慧。天不言不語,萬物看似自生自長,實則由天所主宰。董仲舒在養(yǎng)生和天意之間投射了一道隱蔽的認知防線,唯君子謹慎察物,有洞析事物的敏感性和判斷力,才能真正明白參天取食的智慧。董仲舒是天道的大翻譯家,將抽象晦澀的玄妙之理,轉化為直觀性、實踐性的生活內(nèi)容,實則是在構建人們飲食思維中的天道觀念?!案心睢迸c“中和”是董仲舒十分強調(diào)的飲食要求。天賜人以物,人必感念神的恩澤,循天擇食祭祀,以表對天的思念和敬畏?!爸泻汀笔翘斓仃庩柶胶獾淖罴褷顟B(tài),不僅是天道人道之根本,還是人自我修養(yǎng)、養(yǎng)生長壽之根本。故飲食有節(jié),勞逸有度,才能得天地之泰,延年益壽。董仲舒的飲食養(yǎng)生思想,是從天人感應論、陰陽五行論中催生出的理論產(chǎn)物,融合了中醫(yī)學、陰陽學、天道學、五行學說的理論精華,通過“食”與“天”的緊密聯(lián)結,彰顯漢代天人哲學的深刻內(nèi)涵。

         

        關鍵詞:董仲舒;君子;養(yǎng)生;飲食;天人感應;中和

         

        基金項目: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重點推薦項目(ZZzdz19003)

         

        “君子”堪稱儒家設計的經(jīng)典人格,《白虎通義·號》曰:“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1]48賢能尚德是君子的特質(zhì),修身養(yǎng)德是君子的“必修課”?!抖Y記·禮運》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盵2]607“食”乃人大欲之一,也最能用來考驗本能與德性之間的張力,“吃”關切人的倫理底線和品德貴賤?!俺浴笔潜灸?,而“如何吃”則是文化?!胺蚨Y之初,始諸飲食”[2]586。“食禮一體”是中國特有的飲食思維,先秦禮樂制度與飲食活動緊密相關,飲食與生命、個體成長、婚嫁、繁衍、族群和社會,生物鏈般牽系在一起,不斷催生出一系列的禮樂文明。儒家先賢把飲食之“養(yǎng)”與禮樂之“治”相融合,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在試圖把“吃”變成社會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的話題,這是中國性情哲學的應有之義。直到董仲舒,飲食不僅指向仁義道德和禮樂制度的實踐層面,而且上升到了自然神論和精神信念層面。他以“天”為本源,以“食”為載體,從天道運行的法則和規(guī)律中探尋君子的養(yǎng)生智慧。

         

        一、“吃”的傳統(tǒng)解讀

         

        一個民族對食色之欲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占據(jù)著文化的重要部分。《孟子·告子上》曰:“食、色,性也?!盵3]飲食男女,乃人之天性。古人對男女兩性問題保守內(nèi)斂,甚至停滯、堵塞,而對“飲食”的關注十分頻繁,甚至牽扯到各個文化領域。《尚書》《詩》《禮記》《周易》《呂氏春秋》中均有豐富的食器及飲食文化的相關記載?!渡袝ぞ普a》:“爾乃飲食醉飽。”[4]377《詩·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飲食?!编嵭{:“苾苾芬芬有馨香矣,女之以孝敬享祀也,神乃歆嗜嘗女之飲食?!盵5]即便是人們信仰中的神,都會因祭品馨香而有嗜欲,更何況人呢?《周易·頤卦》曰:“貞吉。觀頤。自求口實。”[6]口食物以自養(yǎng),食物是人的基本需求??梢姡诟怪诠诺湮墨I中普遍得到認可和重視。

         

        “吃”是個體的本能,而“怎樣吃”則會牽扯到經(jīng)濟、政治、歷史、文化、習俗等領域?!吨芤住ゎU卦·象》曰:“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盵7]“吃”與德行禮儀相掛勾,嗜欲無度,不講節(jié)制,就會道德敗壞,有違君子風范。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8]政治與飲食緊密相關,二者有共同的治理之道,故《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曰:“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盵9]龔鵬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五講》中寫道:“在中國,吃不只是吃,更是幾乎可以延伸到一切事物上去的活動?!盵10]足以看出,飲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輻射極其廣泛和深刻。

         

        古語講“病從口入”,飲食與健康的關系更為直接??鬃釉唬骸白又鳎糊R、戰(zhàn)、疾?!敝祆渥ⅲ骸凹灿治嵘碇运郎嫱稣?。”[11]疾病是人生死攸關之事,孔子將其與戰(zhàn)爭、齋戒相提并論,足以看出他對疾病的謹慎態(tài)度。《左傳》昭公九年載膳宰屠蒯言:“味以行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倍蓬A解曰:“氣和則志充,在心為志,發(fā)口為言。”[12]食物決定人之血氣,氣影響意志,意志作用于言行。《呂氏春秋·情欲》曰:“古人得道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早定也?!盵13]45古人的長壽之道,離不開聲色滋味,飲食是人長壽的重要因素。《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睆堉韭斀庠唬骸皻夂嫌谟行味鵀椴?,藉人氣之生長以慧安?!盵14]飲食、居所和喜怒哀樂的情緒均為百病起因。

         

        孔子對人如何吃、吃什么、怎么吃的問題進行過很多討論?!墩撜Z·鄉(xiāng)黨》提出君子“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鬃釉唬骸笆巢粎捑?,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盵15]408-414孔子在飲食上十分謹慎嚴格,對于腐爛、發(fā)霉、反時常、烹飪不當、無調(diào)味佐醬等食物杜絕食用,甚至對吃肉喝酒都不能隨便,君子要拒絕市面上的贗品,食酒肉要有辨別能力,以防對身體造成傷害[1]?!笆巢徽Z,寢不言”[15]408-414,吃飯睡覺時應保持安靜,專心致志;甚至對坐姿也有要求,“席不正,不坐”[16]237。飲食的環(huán)境必須有禮有序,否則不能進食??鬃訕O強的生命意識,關切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細致入微。孟子以“仁愛”為中心,主張“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yǎng)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17]只顧口腹之欲,而忽視仁義道德是“養(yǎng)小以失大”,為了仁義,寧可拋棄美食,甚至犧牲性命也不為過。荀子則更突出“禮治”,重視飲食禮節(jié)和寓教于食,“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jié);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tài)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18]?!岸Y”是人們衣食住行的根本,一切都要以“禮”為基本原則,相對于個體生命,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二、天人感應:“食”以“天”為根據(jù)

         

        董仲舒吸取上古方術、黃老道論、精氣學說,對儒家君子治身術進行彌補和修復。孟、荀之后,董仲舒的治身觀念是朝向孔子的一次回歸[19]。相比孟、荀,董仲舒更加重視養(yǎng)身問題。飲食上,他突破孔子對食材、習慣、禮儀等具體實踐層面的闡釋,以天人感應論、陰陽五行論為基礎,為“食”尋求“天”的依據(jù)。首先,董仲舒繼承先秦的天道論和人本主義思想,重構了天與人的關系。董仲舒曰:

         

        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天之數(shù)畢也。故數(shù)者至十而止,書者以十為終,皆取之此。人何其貴者?起于天至于人而畢。畢之外謂之物,物者投其所貴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20]1085

         

        “天人合一”是古人心性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凸顯人的地位,必定要涉及天。董仲舒將人與天首尾并列于“十端”,宇宙十大構成性元素的排列,從天開始,至人結束,這并非純粹的宇宙現(xiàn)象,而是要體現(xiàn)人的重要性。十大元素始終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之中,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關性,盤根錯節(jié),糾纏往復。任何一個元素本身都不可能是獨立的“單子”,只有當它們相互發(fā)生作用才能夠產(chǎn)生出萬物[21]。天地、陰陽、五行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人作為十端之一,下能培育萬物,上能參照天地變化,顯然超越于萬物之上。人與天在作用、功能和地位上似乎等量齊觀,足以看出人之尊貴。

         

        其次,董仲舒把天的至上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董仲舒曰:

         

        天氣上,地氣下,人氣在其間。春生夏長,百物以興;秋殺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氣,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20]800

         

        人與萬物始于天地之精氣,但人又比萬物尊貴,唯人之數(shù)能與天地之數(shù)偶合、匹配。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目的論,實際上是他對天人關系的回答[2]?!洞呵锓甭丁分校烊烁袘脑蚴恰疤斓栏饕云漕悇印盵22]。萬物同性同質(zhì)則可彼此溝通,相助相益,否則相互損耗。同類相動、以類度類是萬物生存的普遍法則。金春峰認為:“‘類比’‘無類類比’是董仲舒認識方法的本質(zhì)特點。”[23]董仲舒對人的理論自信在于人有偶合天地的條件和官能,這是天人感應的前提。從生物類存在上講,只有同類可以理解對方的言語、行為和性情,故董仲舒構造神靈之天的參照物一定程度上是人,而并非全是神。董仲舒曰:

         

        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shù)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號也。[24]310

         

        天人同類的人類學依據(jù)是繁衍關系,人由天所生,天是人的祖先,故人的一切特性均源于天。人的血氣、德行、稟賦、喜怒哀樂都來自天,這從邏輯上把天歸為上位,人歸為下位。董仲舒天人感應、人副天數(shù)的邏輯論證雖滿富聯(lián)想與神秘色彩,實則是他在“神權”庇護下,宣揚人的力量、作用和地位?!笆堋庇性馐?、接受、承受之意,天有先在性和決定性,沒有天不可能有人,人是天的受體,人的仁義性情、喜怒哀樂都與天同呼吸共命運。因此,人的飲食也必定源于“天”,受制于“天”。董仲舒曰:

         

        凡天地之物,乘于其泰而生,厭于其勝而死,四時之變是也。故冬之水氣,東加于春而木生,乘其泰也。春之生,西至金而死,厭于勝也。生于木者,至金而死;生于金者,至火而死。春之所生,而不得過秋,秋之所生不得過夏,天之數(shù)也。飲食臭味,每至一時,亦有所勝,有所不勝之理,不可不察也?!盵20]1057

         

        天地之氣運行規(guī)律決定萬物生死規(guī)律,四季變化是萬物生死往復的過程。春天木氣旺盛而生的萬物,到秋天金氣旺盛便會死亡;秋天金氣旺盛而生的萬物,到夏天火氣旺盛便會死亡;春天物種活不過秋天,秋天物種活不過第二年夏天,這是天地陰陽之氣運行的結果。《淮南子·地形訓》曰:“故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盵25]175禾、菽、麥的五行屬性不同,根據(jù)天時運作規(guī)律而生死。董仲舒曰:“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辟囇自庠唬骸疤斓氐臍?,相合而為一體,區(qū)分為陰氣陽氣,判別為四季,排列為五行?!盵26]335天地之氣的流動有章可循,陰陽、四時、五行[3]的范疇都是氣運動的結果和表現(xiàn)形式。因此萬物生命也遵循此規(guī)律,天地之氣運行到什么程度,萬物就生長到什么程度。飲食萬物各有其適宜之時,亦有不適宜之時,人要弄清楚陰陽五行與食物之間的存在關系。陰陽變化與萬物生長的關系,“兩和”與“二中”是關鍵,董仲舒曰:

         

        天有兩和,以成二中,歲立其中,用之無窮。是故北方之中用合陰,而物始動于下,南方之中用合陽,而養(yǎng)始美于上。其動于下者,不得東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養(yǎng)于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然則天地之美惡在?兩和之處,二中之所來歸,而遂其為也。是故東方生而西方成,東方和生,北方之所起,西方和成,南方之所長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20]1023

         

        兩和,指東方之和與西方之和,分別指春分和秋分;二中,指南方之中和北方之中,分別指夏至和冬至?!皟珊汀迸c“二中”每年周而復始、循環(huán)交替,北方之中(冬至),陽氣初生與陰氣合,萬物生長于地下;南方之中(夏至),陰氣初生與陽氣合,萬物生長得最茂盛。冬至開始生長于地下的萬物,若不經(jīng)過東方(春分)之和,就不可能再生長;夏至在地上生長茂盛的萬物,若不經(jīng)西方(秋分)之和,就不可能成熟。由此看來,冬至之目的是春分,夏至之目的是秋分,同時,沒有冬至和夏至,更談不上春分和秋分。這種嚴密的因果邏輯關系,似乎是由完美主義的“天”所設計好的,是萬物存在的定性法則和運作模式。萬物生長都是根據(jù)天道規(guī)律進行的。

         

        三、飲食規(guī)律:“君子察物之異,以求天意”

         

        董仲舒認為,萬物不能與人相比擬,因為人生來自帶“天”的基因,與“天”幾乎有相似的生理構造和精神意志,自然就有體達天、認識天、感應天的能力。董仲舒構建了一個善良的“人格神”“有情神”“感應神”,“天”與人有著同樣向善、向生意義上的生存法則。天有道,人有道,飲食亦有道,關鍵是人能不能洞察天意,能不能讀懂和執(zhí)行“天”的意旨,從而領略飲食的智慧所在。董仲舒曰:

         

        四時不同氣,氣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視代美而代養(yǎng)之,同時美者雜食之,是皆其所宜也。[20]1059

         

        “宜”當適合、也許、恰當、大概講,其本身就是中國模糊化、概括化思維的體現(xiàn),“氣”之所“宜”,無非指的是一種和諧、平衡、中庸的狀態(tài),而這種美好的狀態(tài)是通過具體事物體現(xiàn)出來的。四時更替,陰陽變化,在任意時間節(jié)點總會以合適的事物為代表來體達天意,把天地精華最豐盈、最飽滿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出來。故食物自帶此季節(jié)的品格、特性和功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夏天的食物,有降暑功能,冬天的食物,有滋陰作用。天人同類,如母親哺育嬰孩一樣,天賜于人的,也正是人所需要的。《呂氏春秋·盡數(shù)》曰:“食能以時,身必無災?!痹S維遹解曰:“不過差,故身無災疾也。”[13]68飲食符合時宜,身體就不會有疾病、災難?!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曰:“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jié),出入有時?!盵25]311秋收冬藏是萬物四時生長的規(guī)律,人獲取食物要有節(jié)律,掌握好合適的時間。

         

        其次,按照董仲舒的精氣論,人與物是“氣”所構成的不同生命表現(xiàn)形式,“凡養(yǎng)生者,莫精于氣”[24]447。氣是宇宙的根本,也是人養(yǎng)生的根本?!豆曛窈啞ぬ朴葜馈吩唬骸爸w血氣之青(情),?(養(yǎng))眚(性)命之正。”[27]正乃正直、正道之意,血氣順乃養(yǎng)生之大道。飲食目的即養(yǎng)人之血氣、精氣。合適季節(jié)長得茂盛又可食的食物,正是天地精氣的表征,故可以補人血氣、養(yǎng)人正氣。賴炎元解曰:“代養(yǎng),疑當作代食?!盵26]423天賜予的美好食物,人用它來養(yǎng)身,食物種類多,人便可以雜食,有益身心,這也符合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原理。但董仲舒的解釋路徑比科學原理微妙得多,董仲舒曰:

         

        故薺以冬美,而荼以夏成,此可以見冬夏之所宜服矣。冬,水氣也,薺,甘味也,乘于水氣而美者,甘勝寒也。薺之為言濟與!濟,大水也。夏,火氣也,荼,苦味也。乘于火氣而成者,苦勝暑也。天無所言,而意以物。物不與群物同時而生死者,必深察之,是天之所以告人也。故薺成告之甘,荼成告之苦也。君子察物成而告謹,是以至薺不可食之時,而盡遠甘物,至荼成就也。天所獨代之成者,君子獨代之,是冬夏之所宜也。春秋雜食其和,而冬夏服其宜,則常得天地之美,四時和矣。[20]1059

         

        以薺、荼兩種植物為例,分別證明了冬夏為其所宜的原因,冬天為水氣,薺菜味道甘甜,借著水氣會長得茂盛,甘甜戰(zhàn)勝寒冷,故而滋陰養(yǎng)人。《淮南子·地形訓》:“薺冬生而仲夏死?!眲⑽牡浣庠唬骸八j,水也,水王而生,土王而死也。”[25]175冬天水氣,夏天火氣,故薺菜冬天生,夏天死。夏天為火氣,荼菜味苦,借火氣而熟,苦味勝過炎熱,故而緩解酷暑?!栋谆⑼āの逍小吩唬骸盎鹞端钥嗪??南方主長養(yǎng),苦者,所以長養(yǎng)也,猶五味須苦可以養(yǎng)也?!盵1]171五味中苦具有養(yǎng)的特性,故夏季服苦味最適宜?!痘茨献印r則訓》曰:“其位南方,其日丙丁,盛德在火?!豕仙嗖诵??!盵25]200-201孟夏之月是火氣,荼,味苦,需借火氣以成熟。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乃復雜的有機統(tǒng)一體,五臟、五位、五行、五味、五官、五情、五色之間相互作用。《尚書·洪范》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盵4]296-297五行、五味、五位都是一一對應的。董仲舒認為,天人同類,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董仲舒曰:“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夏,樂氣也,故養(yǎng);冬,哀氣也,故藏。”[24]333春天喜氣則萬物生,秋天怒氣則萬物死,夏天樂氣則萬物養(yǎng),冬天哀氣則萬物藏。故每個季節(jié)都有其恒常性、同一性的特質(zhì),恰恰是這一點,才使得萬物生長有度、生死有方。《禮記·內(nèi)則》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diào)以滑甘。”鄭氏曰:“多其時味以養(yǎng)氣也。”[2]746春夏秋冬,分別對應酸、苦、辛、咸,不同的味道,對應不同的季節(jié),這樣才符合陰陽五行的規(guī)律?!栋谆⑼x·五行》中曰:“南方者,任養(yǎng)之方,萬物懷任也。西方者,遷方也,萬物遷落也。北方者,伏方也,萬物伏藏也。”[1]173南方陽氣盛,主長養(yǎng);北方陰氣盛,主收藏。

         

        從陰陽五行或中醫(yī)學中單單解釋“吃”的問題,未免過于敷衍,幾千年來,中國人構建的天人哲學是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智慧結晶,易學思維和意象風格已經(jīng)烙在血統(tǒng)里了,其中難以具體化、客觀化、精確化的部分,也因此能被原諒。故“夏”與“苦”,“冬”與“甜”的內(nèi)在邏輯問題也就被默認了。然而,天不言不語,萬物看似自生自長,實則由天所主宰。董仲舒在養(yǎng)生和天意之間投射了一道隱蔽的認知防線,唯君子謹慎察物,有洞析事物的敏感性和判斷力,才能真正明白參天取食的智慧。董仲舒是天道的大翻譯家,將抽象晦澀的玄妙之理,轉化為直觀性、實踐性的生活內(nèi)容,實則是在構建人們飲食思維中的天道觀念。為了更進一步地解釋萬物生死的具體內(nèi)在法則,董仲舒又曰:

         

        凡擇味之大體,察其時之所美,而違天不遠矣。是故當百物大生之時,群物皆生,而此物獨死??墒痴撸嫫湮吨阌谌艘?,其不可食者,告殺穢除害之不待秋也。當物之大枯之時,群物皆死,如此物獨生,其可食者,益食之,天為之利人,獨代生之,其不可食益畜之。天愍州華之間,故生宿麥,中歲而熟之。君子察物之異,以求天意,大可見矣。[20]1062

         

        董天工解曰:“此言查食之所美,夏食芬,冬食薺,可以見天意。”[28]萬物生死不同時,各季節(jié)都有長得茂盛的,也有死亡不生的,甚至同一季節(jié)生長的食物,生死也不同步。規(guī)律是:當萬物生長茂盛之時,唯獨一種生物在此時死亡,如果它能食用,此物便是美好之物;如果不能食用,說明有不好的事物必須去除。相反,當萬物死亡之時,唯獨一種生物長勢旺盛又可食,人多吃有益;如果此物不可食,便可用來飼養(yǎng)家禽。自然萬物的生長,似乎潛藏著某種規(guī)律,無論是巧合,抑或是人的主觀臆想,都是受“天人合一”思想觀念支配的。董仲舒揭示事物生長的普遍現(xiàn)象,也是在為天道尋求合法性。至于事物如何才算長得茂盛?如何區(qū)分可食與不可食?四季常青不敗的事物又怎么解釋?董仲舒并沒有給出答案。其實,董仲舒通過構建飲食與天道的邏輯,盡心盡責地為中國的天人哲學尋找出路,

         

        君子擇食是以對“天”的理解,對事物的洞察,以及自身敏銳的判斷力為前提的。董仲舒提出“可食”與“不可食”的觀念,實則也反映出飲食“辨識度”的問題。掌握飲食規(guī)律,還需理智選擇,否則同樣迫害生命?!饵S帝四經(jīng)·前道》曰:“是故君子卑身以從道,(知)智以辯之,強以行之,責道以并世,柔身以寺(待)之時。”[29]君子力行大道,一定要用智慧辨別好壞、是非?!墩撜Z·鄉(xiāng)黨》曰:“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盵16]239凡藥自有三分毒,孔子在不明藥性的情況下,如此警惕,是儒家嚴謹篤行的君子風范。飲食需要理智,人只有遵循自然,吃的才算是“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并非是龍肝鳳腦、金精玉液,而是最普通、最常見的應季食材,如俗語講的“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醫(yī)生開藥方”“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熱天一塊瓜,強如把藥抓”等。然而,當今人的味覺似乎已被科技化、商業(yè)化的內(nèi)容所麻痹,認為吃蘿卜白菜是平民,吃奇珍異食才是高人。于是,各種動物的腦髓、內(nèi)臟首當其害,甚至已經(jīng)惡化到吃人類自身的組織器官,如胎盤、死嬰等,簡直不可思議,天理不容。此外,太空養(yǎng)殖、轉基因、藥物催熟等食物觸目皆是,這些雖是人們生活品質(zhì)提高的標志,但是否意味著人們可以瘋長口欲、丟棄自然呢?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四、飲食要求:“感念”與“中和”

         

        天賜人以物,人必感念神的恩賜,心懷尊天敬祖之情,循天道擇食祭祀,以表對天的思念和敬畏。在中國古代,“禮”與“醴”本一字,奉“天”、敬“神”都是以酒、食物。《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2]586“禮”最初源于人的覓食求生活動,人們用黍米、豬肉、酒等食物通過簡陋的儀式來向鬼神表達敬意,祈禱得到神的庇護和賜福。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堅守祭祀的習慣和禮儀,董仲舒也不例外。董仲舒曰:

         

        五谷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為賜人也。宗廟上四時之所成。受賜而薦之宗廟,敬之至也,于祭之而宜矣。宗廟之祭,物之厚無上也。春上豆實,夏上篹實,秋上朹實,冬上敦實。豆實,韭也。春之所始生也。篹實,麰也,夏之所受初也。麰實,黍也,秋之所先成也。敦實,稻也,冬之所畢熟也?!示游磭L不食新,天賜新至,必先之,乃敢食之,尊天敬宗廟之心也。[20]1013

         

        春夏秋冬人們分別用應季的韭菜、大麥、黍稷、水稻祭祀天,故宗廟一年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相應有四次祭祀。《禮記·王制》曰:“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2]353鄭氏曰:“庶人無常牲,取興新物相宜而已?!逼矫駴]有牛、養(yǎng)、豬等家畜,只需按照萬物自然生長的規(guī)律,春夏秋冬分別用與當季相適宜的韭、麥、黍、稻來祭神即可??鬃右彩謴娬{(diào)祭祀的重要性,“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惫湃伺R食,每品各出少許,置籩豆之間,以祭先代始為飲食之人,所以報功,不忘本[16]236。飯前祭祀是古人重要的飲食習慣。王永祥說:“‘崇德報本’是中國人的一貫思維,天生萬物以養(yǎng)人,五谷之性可以食,乃天賜于人養(yǎng)其體者。”[30]人在服食之前,必須通過祭祀報答天、感恩天。

         

        董仲舒十分強調(diào)尊天敬祖之心,祭祀不忘天道,要求祭祀的季節(jié)和食物都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上天賜予的新食物,君子先祭祀后進食,以表對天的尊敬?!抖Y記·少儀》曰:“未嘗不食新?!盵2]937新食物必須先用來祭祀。《詩·小雅·天?!吩唬骸岸^祠烝嘗,于公先王?!编嵭⒃唬骸按涸混簦脑欢^,秋曰嘗,冬曰烝?!盵31]祠、禴、嘗、烝的祭祀活動以祭拜先王?!笆枪示雍现T天道,春褅、秋嘗”。孫希旦解曰:“天道每時一變,而孝子思親之心因之,故一歲四祭者,不疏不數(shù)之節(jié)也?!盵2]1207人祭祀天與祭祀祖先的心境相同,應滿懷感謝與恩情,以新食物來祭拜和懷念。

         

        同時,“中和”為飲食的原則。董仲舒曰:“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20]1040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是天地萬物對真、善、美的共同夙愿,也是天人和諧的關鍵?!昂汀辈粌H是天道人道的根本,還是人自我修養(yǎng)、心身和諧、養(yǎng)生長壽的根本[32]。董仲舒曰:“和者,天地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盵20]1034“中和”乃天地陰陽平衡的最佳狀態(tài),陰陽之氣保持中正平和,萬物才能擴充自性,發(fā)展本我。“順天之道,節(jié)者天之制也,陽者天之寬也,陰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yǎng)之”[20]1034“陽道舒,陰道促”[1]453。寬、急、舒、促是陰陽二氣的不同特性,相反相成,二者共存的唯一可能是“和”,以得天地之美?!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馬蒔解曰:“陰性精專,陽性彪悍,故曰陰在內(nèi)陽在外。”[33]49-50陰精陽彪,陰內(nèi)陽外,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無論在中國古人的人生實踐、精神信念、倫理道德,抑或藝術創(chuàng)造中,“中和”之道都是最高的追求。從生理貫穿到心理、精神層面,以中為節(jié),以和為美,是中國人幾千年來醞釀的特有的審美韻味。董仲舒在天人感應的理論境遇里,自然要保留這種傳統(tǒng)的審美邏輯和文化精髓。飲食雖小,原則事大,董仲舒還十分強調(diào)君子在小事上的謹慎作為,董仲舒曰:

         

        君子慎小物而無大敗也。是故春襲葛,夏居密陰,秋避殺風,冬避重漯,就其和也。衣欲常漂,食欲常饑。體欲常勞,而無長佚居多也。行中正,聲向榮,意氣和平,居處虞樂,可謂養(yǎng)生矣?!锰斓靥┱撸鋲垡L,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短長之質(zhì),人之所由受于天也。[20]1049

         

        衣物保持清潔,饑飽不過度,勞逸適中,冷暖不失度,居處曠而不散,高而不威,此乃天地之“泰”?!疤奔刺斓刂泻偷淖罴褷顟B(tài),得“泰”者長壽,不得“泰”者短壽?!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曰:“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盵33]4飲食起居有節(jié)律,勞作有度,是人長壽的秘訣。《呂氏春秋·盡數(shù)》曰:“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許維遹解曰:“葆,安也?!盵13]68飲食過饑、過飽都會傷身體的五臟六腑,不挨餓,也不吃得太飽,才能確保內(nèi)臟機能健全。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飲食也必須有節(jié)制?!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曰:“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盵13]398統(tǒng)治者飲食如果太過豐盛,窮奢極欲、放縱口腹,就會有傷身亡國的下場?!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曰:“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盵33]5人要控制自己的嗜欲,虛心恬靜,守住真氣,疾病從何而來呢?

         

        飲食與君子品格也是分不開的?!洞呵锓甭丁と柿x法》曰:“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蕊嬍扯蠼陶d,謂治人也。又曰:‘坎坎伐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先其事,后其食,謂治身也。”[24]248-249君子要修煉自身,必須要有所作為,而非滿足于口實之需??鬃釉唬骸熬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盵16]18君子的志向不在口腹之欲、貪圖享樂,德性才是最關鍵的。君子是儒家不變的理想人格目標,故飲食在修身面前顯得十分遜色,而道家自然主義天道論,卻比儒家更為密切地關注到人的生存問題。董仲舒雖吸收了黃老道家的養(yǎng)生精華,但他最終還是要回歸儒家德性倫理的道場。

         

        五、結語

         

        “生命”一旦被賦予“天”的能量,似乎顯得更有說服力。董仲舒在“神權”的庇護下,構建系統(tǒng)的天道論、人道論,在“天人感應”的心理場中,把“唯天為大”的飲食思維、文化沁入人心。“天”在人的飲食實踐中扮演著精神引領者的作用,人保持對天的忠誠和敬畏,便能掌握和控制生命。人離不開食,食來自天,故人離不開天,這種看似合理的意象邏輯,很容易在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里生根發(fā)芽。君子必須以“天意”節(jié)“口欲”,否則“天人合一”在最基本的問題上就沒有了出路,人也就沒有了方向。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的立場,為人們找到了生存的希望,人的嗜欲在天道的籠罩中價值飆升,甚至成為“天”的一部分。如果說萬物源于天的理論成立,那么“天”頂多在人的精神和意識世界中篤定了權威,而在人的現(xiàn)實需求上并沒有即視性、實質(zhì)性的功能,但信仰的力量遠遠超過現(xiàn)實的預想,這種精神動能正是當今所匱乏的。人們對食物的恩澤之心被欲望和利益所淡化,人類瘋長的口欲物欲正逐漸吞噬著美好的自然生態(tài)與資源,丟掉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謝忱,而這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立.白虎通疏證:上[M].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2]孫希旦.禮記集解:中[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3]孟子.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242.
         
        [4]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雒江生.詩經(jīng)通詁[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605.
         
        [6]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68.
         
        [7]朱熹.周易本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52.
         
        [8]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298.
         
        [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2357.
         
        [10]龔鵬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5.
         
        [1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93.
         
        [12]左丘明.春秋經(jīng)傳集解[M].杜預,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325-1326.
         
        [13]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7.
         
        [14]張志聰.黃帝內(nèi)經(jīng)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272.
         
        [15]劉寶楠.論語正義:上[M].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16]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17]徐洪興.孟子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73.
         
        [18]荀子.荀子[M].王朝明,注說.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78.
         
        [19]余治平.治身不敢違天——董仲舒的養(yǎng)身理念及性教育思想[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35-38.
         
        [20]鐘肇鵬.春秋繁露校釋[M].校補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1]余治平.“推陰陽”而動天地:董仲舒的宇宙圖式——如何實現(xiàn)對先秦儒家宇宙論的改造與超越[G]//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孔子學院.多維視野下的早期中國宇宙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香港理工大學,2019:213-243.
         
        [22]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4.
         
        [23]金春峰.漢代思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72.
         
        [24]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5]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7.
         
        [26]賴炎元.春秋繁露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27]劉釗.郭店楚簡校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49.
         
        [28]董天工.春秋繁露箋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21.
         
        [29]余明光.黃帝四經(jīng)今注今譯[M].長沙:岳麓書社,1993:157.
         
        [30]王永祥.董仲舒評傳[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35.
         
        [31]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330.
         
        [32]肖群忠,霍艷云.董仲舒“德莫大于和”思想探析[J].倫理學研究.2017(4):48-51.
         
        [33]馬蒔.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M].田代華,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
         
        注釋:
         
        [1]王充在《論衡·語增》中,曾駁斥過“文王飲酒千鐘,孔子百觚”的傳言,這話原本是想表明“圣人德盛,能以德將酒”,可惜卻成了對兩位圣人的一種“高級黑”。文王、孔子如果真的可以“一坐千鐘、百觚”,那么,他們也就一定是“酒徒,而非圣人”了,算個酒囊飯袋還差不多。見余治平、唐艷:《周公訓誡:“無彝酒”與“德將無醉”——經(jīng)學詮釋下〈酒誥〉對酒的使用控制與德性規(guī)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8年第5期。王充在《論衡·語增》中說:“世聞‘德將無醉’之言,見圣人有多德之效,則虛增文王以為千鐘,空益孔子以百觚矣?!币姟栋僮尤珪返谒膬?,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3286頁。酒為“節(jié)度”之物,過則傷身壞事,故以此凸現(xiàn)君子“治心”的重要性??鬃訉频馁|(zhì)量、品質(zhì)的要求,更是對君子“治身”的謹慎要求。
         
        [2]宋志明認為,董仲舒天人學說的第一個基本論點是“人上有天”,其不是一個關于自然哲學的論斷,而主要是一個關于政治哲學的論斷。見宋志明《中國古代哲學通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第234頁。
         
        [3]陰陽與五行,絕不是西方哲學意義上的范疇的抽象或概念的一般,也一定不是古希臘哲學中的萬物始基,也有別于印度古代哲學所提出的地、水、風、火“四大”宇宙元素,而是包涵實存的物、可感覺的象、被思想的意在內(nèi)的一種合體,是人人、物物、事事以及人與物、人與事之間的一種關系狀態(tài)。見余治平《中國的氣質(zhì)——發(fā)現(xiàn)活的哲學傳統(tǒ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頁?!拔逍小睂W說進一步完善了宇宙運作的圖式,為人生存在世做了聯(lián)系性、整體性的詮釋。這與幾千年來中國人的關系性思維不無關系,因為這種中國式思維特色,造就了中國與西方完全不同的養(yǎng)生哲學。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