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朱松美】經(jīng)典詮釋與秩序重建——董仲舒如何借《春秋》詮釋重建政治秩序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1-22 17:46:43
        標簽:《春秋》、秩序、董仲舒、詮釋

        經(jīng)典詮釋與秩序重建

        ——董仲舒如何借《春秋》詮釋重建政治秩序

        作者:朱松美(濟南大學歷史與文化產(chǎn)業(yè)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儒學與中國哲學)

        來源:《孔子研究》,2017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廿七日癸亥

                  耶穌2020年1月21日

         

        摘要:

         

        在傳統(tǒng)社會,政治和思想體系的構(gòu)建常常要借助于經(jīng)典詮釋。經(jīng)典的精微奧義在不斷和不同的詮釋中延伸、變幻,彰顯出鮮活的生命力和不朽的魅力。對《春秋》的詮釋,更是因為構(gòu)建政治新秩序的功用和需要而被置于政治變革的理論前沿。秦漢君主政治體制及其與之相適應(yīng)的思想文化體系的構(gòu)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對儒家經(jīng)典特別是《春秋》的詮釋。公羊?qū)W大儒董仲舒在這一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首先以“《春秋》當新王”開啟了“為漢制法”的制度建設(shè)路徑,其后又借助對“大一統(tǒng)”“天人感應(yīng)”“通三統(tǒng)”“五行之義”和“大復(fù)仇”的創(chuàng)新性詮釋,呼應(yīng)當下社會,在貴族政治崩潰之后,參與創(chuàng)造性地重建新的君主政治秩序和思想體系。在需要創(chuàng)新的時代,很好地完成了政治和思想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

         

        關(guān)鍵詞:董仲舒;《春秋》;詮釋;秩序;

         

        西漢武帝時期,是中國社會由貴族政治向君主政治轉(zhuǎn)型的基本完成期,秦漢前仆后繼建立的君主政治還有待于完善,完善、健全之后才是可持續(xù)推行下去的。西漢前期七十余年崇尚黃老之學,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無為政治,漢承秦制,改變不大。漢武帝以“獨尊儒術(shù)”的方式更新了治國指導(dǎo)思想,這就自然要求以儒學為指導(dǎo)“更化”、“改制”,調(diào)整治國方略,更新政治秩序,改善政治制度,并且是打著孔子“為漢制法”的旗號進行的。于是孔子所作的《春秋》被派上了用場,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qū)W家借助《春秋》獨有的政治特性,開掘新義,為漢代政治的合法性和可持續(xù)進行論證,以此承擔起了漢代乃至以后兩千年君主政治及其思想體系重建的重大使命。

         

        一、“以《春秋》當新王”:“為漢制法”的真實意義

         

        孔子作《春秋》以“為漢制法”,是漢儒為運用公羊?qū)W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所做的理論張本?!盀闈h制法說”源于《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對孔子“西狩獲麟”《春秋》絕筆的解說:

         

        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1

         

        公羊家認為,“西狩獲麟”使孔子明白了生前已不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王道理想了,只好把這一理想托付于著書立說以示未來。于是,作《春秋》以為后圣立法。董仲舒是漢代公羊?qū)W大家,他率先注意到了《公羊傳》寓于“西狩獲麟”背后的意義,不失時機地把它進一步明朗化:“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2,“故《春秋》應(yīng)天作新王之事”3。司馬遷也認同董仲舒關(guān)于孔子作《春秋》是借二百四十二年的魯國史,寄托“補弊起廢”4的王道理想的說法?!盀楹笫チ⒎ā边M而被后來的讖緯學家具象化為“為漢制法”。

         

        胡樸安說:“西漢學者,求孔子之微言大義于垂絕之余,故其于六經(jīng)也,皆以通經(jīng)致用為治學之準繩?!?以解說經(jīng)典的方式總結(jié)前代統(tǒng)治經(jīng)驗,為后世解決當下現(xiàn)實問題作借鑒,在客觀上豈非就是為當世制法?這就是《春秋》“為漢制法”的真實意義。而“為漢制法”是漢人的說法,從歷代借助詮釋《春秋》為當世制法看,《春秋》又豈僅是為漢制法?所以在這一點上,董仲舒和司馬遷的說法更貼近于現(xiàn)實,《春秋》何嘗不是在屢屢被詮釋中,不斷地承擔著“為后世立法”的責任和使命呢?

         

        公羊家以“《春秋》當新王”的“微言”倡導(dǎo)設(shè)計后代新秩序。在公羊家看來,在周室衰微、王綱失墜的混亂年代,在人們呼喚新“王”拯救民生、安定秩序的渴望中,《春秋》以無冕之王行褒貶之責,擔當起重建社會秩序的歷史責任。因此,孔子就成了繼商、周之后出現(xiàn)的一個假想的新王,而《春秋》所依托的魯國就是這個假想的繼周而興的新朝代6。之所以說是“假想”,是因為它只不過是一種理想性的假托而不是事實,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以辭微而旨博”7的含義。按照公羊?qū)W的說法,孔子以魯國為依托作《春秋》,通過褒貶大義進行全新的政治設(shè)計,是為未來的社會著想,是為漢代搭建其所遵循和踐行的政治框架8;同樣,孔子以后的《春秋》家們,也像孔子一樣,不斷地借助對《春秋》的詮釋,實現(xiàn)著對當下或未來政治框架的新設(shè)計。而“以《春秋》當新王”,正是具體實施這一新設(shè)計絕佳的理論平臺。所以,董仲舒對“以《春秋》當新王”做了近乎極致性地發(fā)揮:“《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統(tǒng)。而殷周為王者之后,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后以小國,故曰:黜夏存周,以《春秋》當新王”9,其深層用意正在于此。

         

        二、“通三統(tǒng)”:制度更替及其持久性論證

         

        “通三統(tǒng)”是“以《春秋》當新王”的理論基礎(chǔ)。所謂“三統(tǒng)”是指夏商周三代的政治體系,包括正朔、服色、禮儀制度等內(nèi)容。一代有一代的政治體系,各不相同,稱其為統(tǒng);因為具有合法性,又稱其為正統(tǒng)。不具有合法性的,則稱閏統(tǒng),即偽統(tǒng)。公羊家認為,一個新朝代的建立,要因應(yīng)時代改革制度,但是這種改制要合理地解決好“新制度對舊傳統(tǒng)、舊制度的合理吸收與繼承問題”10。而一個新朝代的制度建設(shè)可資借鑒的應(yīng)該是前朝,如孔子所說的,“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在這里,孔子揭示了周代因循殷商的禮樂而有所損益,殷商因循夏代的禮樂而有所損益,由于孔子只是提及夏商周三代,所以公羊?qū)W家便相應(yīng)地稱其為三統(tǒng)。周代對商代禮樂的因循、損益,前提是熟知商代禮樂;同理,商代對夏代禮樂的因循、損益,前提是熟知夏代禮樂。對三代禮樂都有全面深入的熟悉、了解與把握,這就是所謂的“通三統(tǒng)”。新朝代在“通三統(tǒng)”的指引與要求下,合理吸納了前代有益的統(tǒng)治政策和經(jīng)驗,它的新制度、新政策才有可能是相對完善的??鬃铀Q贊的“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論語·衛(wèi)靈公》)就是從這個意義上立論的,這大概也是最早的“通三統(tǒng)”理論了。

         

        董仲舒曾對公羊?qū)W的“通三統(tǒng)”理論作了詳細說明:

         

        《春秋》上絀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洞呵铩樊斝峦跽吣魏?曰:王者之法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后以小國,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其朝。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tǒng)也。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農(nóng)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帝以小國。下存禹之后于杞,存湯之后于宋,以方百里,爵號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洞呵铩纷餍峦踔?,變周之制,當正黑統(tǒng),而殷周為王者之后,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后以小國,故曰:絀夏存周,以《春秋》當新王。11

         

        所謂“三統(tǒng)”,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朝代的更替而不斷變動的。一個新的朝代建立了,加入進來,便會將最早的那個朝代排除出去12?!耙浴洞呵铩樊斝峦酢保簿褪恰洞呵铩贰巴豸敗闭f,它是將《春秋》依托的魯國視為一個“新王”興起的朝代,這樣一來,原來的夏商周“三統(tǒng)”,就要排除前面的夏代,以合“三統(tǒng)”之數(shù),于是新的“三統(tǒng)”相應(yīng)地成了商、周、魯。按照鄒衍的五行說和五德終始說,以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商滅夏、周代商之后,代周而立的朝代自然是水德,水色為黑,于是“變周之制,當正黑統(tǒng)”。漢代的公羊?qū)W家為了論證當下政權(quán)的合法性,硬說秦代命短,不行仁義,不足以成一統(tǒng),而《春秋》依托的魯國早已被楚國滅亡;孔子作《春秋》“為漢制法”,新興的漢朝越過秦、魯,直接上承周朝,構(gòu)成了商、周、漢新“三統(tǒng)”,成為新“三統(tǒng)”之一。顯然,公羊?qū)W的“通三統(tǒng)”內(nèi)含了兩個意義:一是每一個新朝代都是建立在對舊朝代政治、社會制度的繼承之上的,沒有哪個新朝代可以憑空興起;二是每一個新朝代的建立,又恰恰是對舊朝代的否定。這兩個意義統(tǒng)一起來,展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辯證史觀:時代總是向前發(fā)展,舊的事物總是會被新的事物取代,任何一個朝代的統(tǒng)治都不是永恒的,天子受命于天,但天命可變,舊王的統(tǒng)治會被新王的統(tǒng)治所取代,取代的根由不是什么命運的僥幸而是因德受命而王,也就是董仲舒所說的“天子命無常,唯命是德慶”13。這早已是自周代哲學覺醒以來先覺者的共識。就如同《白虎通》分析的:“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tǒng)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睆倪@個角度上理解,“通三統(tǒng)”的關(guān)注點在于:通過論證“新統(tǒng)的必要性、合理性”與“舊統(tǒng)的可取性”14之間的關(guān)系,警告統(tǒng)治者“兢懼戒約”(3)。通過致力于并完成好改舊制、創(chuàng)新制的社會責任和神圣使命,實現(xiàn)“新統(tǒng)”的穩(wěn)定,盡量延長新制度的生命力,以免被很快被另一個新統(tǒng)取代。

         

        三、“天人感應(yīng)”“災(zāi)異譴告”:皇權(quán)的樹立及其制約

         

        夏商周三代貴族政治體制下,天神、貴族和個人道德構(gòu)成了對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三大約束。然而,東周以來人神關(guān)系的顛倒和秦代君主集權(quán)政治的建立,使得前兩項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力約束同時喪失。而在權(quán)力約束趨弱的情況下,過于集中的皇權(quán)又恰恰特別需要強化權(quán)力制約,以免于權(quán)力濫用而導(dǎo)致的政治腐敗和政權(quán)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以道自任的儒生們,面臨君主制政治的重建和完善,一方面要論證政權(quán)合法性以樹立帝王權(quán)威,另一方面又要建全皇權(quán)約束以防權(quán)力濫用。這種雙重使命和責任,最終都落實到了重建天人感應(yīng),重拾災(zāi)異譴告上。

         

        首先,政權(quán)的合法性論證,是每一個新政權(quán)建立后首先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漢代繼秦而立,初期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到武帝時期,特別是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更加迫切。在這樣的情勢下,以更加精致、深邃而系統(tǒng)的理論重新論證天意,論證政權(quán)合法性,就成為西漢君主政治創(chuàng)建與完善的首要任務(wù)。面對這一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公羊家必須不遺余力。董仲舒匯總、糅合了天地陰陽五行理論,并合理吸納了當時有關(guān)天文、地理及自然界的新成果,借助對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相生相勝,以及天副人數(shù)、同類相動、天人相感等理論闡述,通過諸如“天者,群物之祖也,……故圣人法天而立道”15,“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16,“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17,“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18的系列論證,重塑了人格神的“天”,建立了“天人感應(yīng)”的宇宙圖式,較好地完成了論證政權(quán)合法性、樹立帝王威權(quán)的歷史重任。

         

        然而,歷史往往陷入這樣的邏輯悖論:社會組織松散的農(nóng)耕社會需要君主政治的出現(xiàn),但是,高度集權(quán)體制下權(quán)力的極度膨脹,反過來又必然引發(fā)社會矛盾激化,導(dǎo)致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滋長,進而最終引發(fā)政權(quán)危機。中國兩千年君主政治以帝王賢能而興,以帝王昏庸而衰的朝代更替規(guī)律已經(jīng)充分驗證了這種危險。如何降低由皇權(quán)的隨意性帶來的危險性,是包括董仲舒在內(nèi)的儒者時刻縈懷的問題。董仲舒一方面樹立君主權(quán)威,另一方面又考慮權(quán)力制約,然而,在君主政治下,除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個人道德自覺外,一切來自人間的外在制約力量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只得重新找回神的約束。正如薩孟武所說,專制制度下“人主既不受人的牽制,又不受法的約束。于是董仲舒就于天子之上,置之以天?!?9使這個凌駕于“君威”之上的“天威”能夠以“天奪國祚”的威攝力達到“監(jiān)督政事”20的目的。董仲舒利用了武帝的神學取向,以《春秋》說災(zāi)異,以災(zāi)異譴告約束皇權(quán),所謂“《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zāi)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21,“人主以好惡喜怒變習俗,而天以暖清寒暑化草木。喜樂時而當則歲美,不時而妄則歲惡。天地人主一也”22,“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當義乃出,如寒暑之必當其時乃發(fā)也”23。通過重建《春秋》“天人感應(yīng)”神學體系,使傳統(tǒng)的天命神權(quán)思想以全新的形式復(fù)活,在“屈民而伸君”的同時又“屈君而伸天”,達到既培植皇權(quán)又約束皇權(quán)的雙重目的。這就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家們發(fā)揮《春秋》“天人感應(yīng)”“災(zāi)異譴告”的良苦用心。

         

        四、“大一統(tǒng)”:君主政治的鞏固和完善

         

        政治一統(tǒng)必須首先體現(xiàn)于地域一統(tǒng)。作為制度建設(shè),秦漢處于由分封制向郡縣制過渡的轉(zhuǎn)折期。劉邦錯以郡縣制作為秦代速亡的教訓(xùn)之一,推行了郡國并行制。但是,地方王國權(quán)力過于獨立,一些強大的諸侯王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勢力逐漸膨脹而尾大不掉。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公元前175年淮南王劉長叛亂和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無不顯示著地方勢力對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構(gòu)成的巨大威脅。董仲舒借助《公羊春秋》的“大一統(tǒng)”主張,進一步闡發(fā)、張揚:“《春秋》立義,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諸山川不在封內(nèi)不祭。有天子在,諸侯不得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zhí)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樂,不得致天子之賦,不得適天子之貴?!?4通過尊周王貶諸侯,強調(diào)地域的大一統(tǒng),通過維護疆域一統(tǒng)維護皇權(quán)一統(tǒng)。

         

        政治上的統(tǒng)一又為思想文化的統(tǒng)一提出了要求并創(chuàng)造了條件。董仲舒繼續(xù)闡發(fā)《春秋》的“大一統(tǒng)”主張:“《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學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5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從此,百家學說漸次罷除,儒家學說定于一尊。思想文化的一統(tǒng)反過來鞏固強化了政治的統(tǒng)一。在秦漢以后兩千年君主政治中,“統(tǒng)一”作為一種頑強的機制不斷延續(xù),這不能不說與董仲舒為代表的《春秋》公羊家尊儒興學,因應(yīng)時變,創(chuàng)新經(jīng)典,制度教化所做出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有關(guān)。

         

        五、五行之義:尊卑倫常秩序的重建

         

        周代貴族政治下嚴格的禮制秩序,隨著貴族等級政治的崩潰而崩潰。但是,自史前延續(xù)下來的牢固的血緣倫理關(guān)系卻頑強地留存了下來。與此同時,秦漢建立的君主政治體制也同樣需要倫理等級制的支撐。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系列人倫關(guān)系的相沿不衰,為君臣父子等級秩序的再建繼續(xù)提供著雄厚的人倫基礎(chǔ)。孟子首先從孔子對夫妻關(guān)系的單一強調(diào),擴展為對父子、君臣、長幼、朋友關(guān)系的全面闡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豆騻鳌防^承了周代以來特別是孔、孟的禮制觀,對上述人倫關(guān)系進一步闡述,提出和強調(diào)了諸如丈夫親迎、妻子忠貞、夫婦一體、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等一系列人倫禮制規(guī)則。

         

        秦始皇初步搭建起來的君主制政治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一任務(wù)在急需休養(yǎng)生息、復(fù)蘇經(jīng)濟的漢初難以完成,這就歷史地落到了漢武帝及其同時代的政治和知識精英的肩上。以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權(quán)變”之儒,敏銳地感受到并承擔起了這一重大的政治使命,在重新論證和樹立帝王之尊的同時,一并致力于社會倫理等級秩序的論證和重建。

         

        然而,舊的倫理等級秩序畢竟崩潰了,新秩序的論證必須饒有新意才能增進它的可信性,才能重新扎根于人們的頭腦。董仲舒的論證路徑是,將《公羊春秋》倫理體系的“舊酒”裝進陰陽五行的“新瓶”之中。因為自東周以來,生產(chǎn)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和政權(quán)的興亡交替,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產(chǎn)生的一個本質(zhì)性變化,就是舊有宗教神學的倒塌和陰陽五行哲學的興起。董仲舒對倫理秩序的論證必須將這兩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使孔、孟和前代公羊家們不斷努力搭建起來的倫理體系,以系統(tǒng)化和可信化得到人們的認同。所以,董仲舒的倫理理論表面上看似以往的重復(fù),實際上卻是巧妙地吸納陰陽五行以論證政治秩序的理論創(chuàng)建。

         

        首先,將三綱與陰陽相配。他在《春秋繁露》中不厭其煩地論證三綱合于陰陽,如說:“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凡物必有合……陰者,陽之合;夫者,妻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26;“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27。君臣、父子、夫婦的陰陽貴賤合于自然界普遍法則,其存在和普遍性和合理性也就昭然了。如此,陰只為了配合陽的存在而存在,作為陰的呈現(xiàn)方式的臣、子、妻失卻了自身的存在價值,而成為君、父、夫的附屬性存在。

         

        其次,將五常與五行結(jié)合。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發(fā)端于人心,以子思和孟子標識的思孟學派又將仁、義、禮、智、圣視為“五行”28,這個“五行”是思孟學派獨有的道德五行。董仲舒獨辟蹊徑,把仁、義、禮、智、信五常置根于五行,把人的問題奠立在宇宙自然的基礎(chǔ)上,為五常找到了可靠的自然根基。首先,他將仁、義、禮、智、信與木、金、水、火、土相配合,用五行相克關(guān)系比附父子君臣人倫;其次,他運用這一理論,論證父子君臣關(guān)系。如父子關(guān)系是:“父者,子之天也”29,“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而金受土,水受金也。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30;“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yǎng)之;父之所養(yǎng),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其子皆奉承而續(xù)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為人之道也?!试?夫孝者,天之經(jīng)也”31;家國相應(yīng),與父子關(guān)系相對應(yīng)的君臣關(guān)系便是:“臣不奉君命,雖善以叛,言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是也”32。君命面前除絕對服從外無是非可言。

         

        董仲舒將孔、孟和公羊家的人倫思想體系化,并使之奠立于樸素的五行之上,從而創(chuàng)新性地建構(gòu)起了具有更高理論性和更大可信度的倫常秩序,就像翁銀陶所說的,“較之前人,董氏的三綱五常說更系統(tǒng)、更完整,而且更重要的是,董氏在闡述這些思想時,總要與古老的陰陽五行說掛上鉤,總要用陰陽關(guān)系、五行規(guī)律去解釋、去規(guī)范各種人倫準則,因而有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這是以現(xiàn)實、理性為基本特征的孔孟及《公羊》先師等人的舊的人倫思想所沒有的”33。而與此同時,我們也明顯地看到,董仲舒的論證,也將之前孔、孟和公羊家諸如父慈子孝、夫妻一體、兄弟親親,以及“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孟子·離婁下》),“君有大過則諫,反復(fù)之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等帶有原始平等的人格獨立與反判精神的人倫關(guān)系選擇性地拋棄,這顯然是君主制強化的必然結(jié)果。

         

        六、“大復(fù)仇”與新“夷夏”觀:民族關(guān)系由緊張到趨緩

         

        為孔子和公羊家贊成的“大復(fù)仇”說,乃是在春秋戰(zhàn)國特殊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形成的思想產(chǎn)物。因為在這一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秩序遭到顛覆,周天子喪失了統(tǒng)轄一切的公權(quán)力,社會紛爭無法用正當、合法的力量解決。整個社會在上下失序、君臣相欺、諸侯殺伐中失去了基本的公平和道義。因此,只得由諸侯國或個人站出來,權(quán)且通過復(fù)活史前民族復(fù)仇的古老信條維系社會正義。如《公羊傳》所說“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乎?曰‘不得也?!敝挥挟敗吧蠠o天子、下無方伯”的亂世,“緣恩疾者”的“復(fù)仇”才“可也”34。

         

        秦漢君主制建立以后,天子一尊的局面重新確立,封削大權(quán)操于一人,諸侯復(fù)仇自然在這一至高無上權(quán)力下受到抑制。然而,西漢立國七十年,自高祖平城被圍到文景之治,期間的屈辱和親并沒有換來邊境安寧,北邊匈奴襲擾從未間斷。漢武帝繼位后,休養(yǎng)生息政策下經(jīng)濟實力的充分積淀,足以支撐消除北方邊患以化解民族緊張,實現(xiàn)地域一統(tǒng)。因此,武帝對匈奴宣戰(zhàn)時,又重提公羊“大復(fù)仇”說:“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fù)九世之仇,《春秋》大之。”35以《春秋》大復(fù)仇學說向強悍的匈奴吹響了進攻號角。對此,善于審時度勢的董仲舒當然識得個中要義,在《春秋繁露·竹林》中用了大段篇幅,對《公羊春秋》張大齊襄、魯莊復(fù)仇予以認同,稱這兩次戰(zhàn)役是“春秋無義戰(zhàn)”中的“義戰(zhàn)”:“凡《春秋》之記災(zāi)異也,雖畝有數(shù)莖,猶謂之無麥苗也。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戰(zhàn)攻侵伐不可勝數(shù),而復(fù)仇者有二焉。是何以異于無麥苗之有數(shù)莖哉?不足以難之,故謂之無義戰(zhàn)也。以無義戰(zhàn)為不可,則無麥苗亦不可矣;以無麥苗為可,則無義戰(zhàn)亦可矣。若《春秋》之于偏戰(zhàn)也,善其偏不善其戰(zhàn),有以效其然也?!洞呵铩窅廴?,而戰(zhàn)者殺人,君子奚說善殺其所愛哉?故《春秋》之于偏戰(zhàn)也,猶其于諸夏也。引之魯,則謂之外;引之夷狄,則謂之內(nèi)。比之詐戰(zhàn),則謂之義;比之不戰(zhàn),則謂之不義。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謂善盟。戰(zhàn)不如不戰(zhàn),然而有所謂善戰(zhàn)。不義之中有義,義之中有不義。辭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達思者,其孰能知之?!?6

         

        但是,在經(jīng)歷了武帝時期幾場艱苦卓絕的漢匈戰(zhàn)役之后,“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37,長達百年的漢匈關(guān)系緩慢而微妙地由戰(zhàn)爭走向和平。在夷夏緊張與分立悄然轉(zhuǎn)向夷夏統(tǒng)一與融合的情況下,董仲舒的“夷夏之辨”接續(xù)戰(zhàn)國以來的夷夏觀,繼而提出了適應(yīng)時變的新見解。他闡釋《春秋》宣公十二年“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zhàn)于邲”、《公羊傳》“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曰:“《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國為禮。至邲之戰(zhàn),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今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夫莊王之舍鄭,有可貴之美,晉人不知其善而欲擊之。所救已解,如挑與之戰(zhàn),此無善善之心,而輕救民之意也。是以賤之。而不使得與賢者為禮?!?8在這場晉楚交鋒中,晉本為夏,以無仁義而《春秋》貶為夷狄;楚本為夷,以重仁義而《春秋》進為夏。董氏用“權(quán)變”觀打量《春秋》“邲之戰(zhàn)”,賦予夷夏之辨以新意義,變《春秋》的“攘夷與敵對”為“教化與融合”,這意味著漢政權(quán)與少數(shù)民族關(guān)系由戰(zhàn)爭向和平,由對立向和諧的理論轉(zhuǎn)變,為武帝以后漢匈和睦揭開了新篇章。

         

        經(jīng)典的生命力就在于,在不斷而又不同的詮釋中彰顯著與時俱新的“意義”。而“意義”創(chuàng)新的源泉,即詮釋者究竟賦予經(jīng)典怎樣的新“意義”,其“參照系”則是詮釋者所處當下的社會“現(xiàn)在”以及所預(yù)設(shè)的社會“未來”39,所謂《春秋》“為萬世立法”也正是從這一角度立論。經(jīng)典詮釋總是立足于當下,因應(yīng)時代要求,呼應(yīng)時代步伐,而以實證為手段和前提,借助對經(jīng)典“原義”的理解和詮釋,將“意義”指向當下社會。董仲舒及其公羊家們就是這樣呼應(yīng)漢代政治需求,在對《春秋》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中,完成了重建和完善君主政治新秩序的歷史使命。

         

        注釋:
         
        1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54頁。
         
        2董仲舒:《春秋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31,739頁。
         
        3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297,3115頁。
         
        4胡樸安:《中國訓(xùn)詁學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版,第1頁。
         
        5蔣慶《公學學引論》又歸納有“孔子為王說”和“春秋王魯說”(見蔣慶:《公羊?qū)W引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102頁),這就是董仲舒“《春秋》緣魯以言王義”的意思??涤袨檫M一步解釋為:“緣魯以言王義,孔子之意,專明王朝之義,不過緣托于魯以立文字?!?康有為:《春秋董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頁)
         
        6這一政治框架體現(xiàn)在漢代政治對《春秋》義例的遵奉,對此,趙伯雄有詳述。見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27頁。
         
        7(3)董仲舒:《春秋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40,739頁。
         
        8蔣慶:《公羊?qū)W引論》,第295頁。
         
        9至于被排除到哪里了呢?顧頡剛解釋為:三統(tǒng)之前有一個“五帝”的時代,五帝之前又有一個“九皇”的時代。“夏”從“三統(tǒng)”退出后,進入到了“五帝”的行列里,以此類推,“五帝”中的最早的一帝“黃帝”便以次進入“九皇”的時代里了。這樣隨著新朝代不斷建立,一一向前推移,就“好像親屬之有高祖、曾祖和曾孫、玄孫一樣?!边@就是“絀夏,改號禹為之帝”(顧頡剛:《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42頁)的意思。
         
        10董仲舒:《春秋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39,766,760頁。
         
        11蔣慶:《公羊?qū)W引論》,第307頁。
         
        12歐陽修等:《新唐書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45頁。
         
        13(7)班固:《漢書》,《四庫全書》第2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341頁。
         
        14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頁。
         
        15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吉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頁。
         
        16班固:《漢書》,《四庫全書》第250冊,第340,351頁。
         
        17董仲舒:《春秋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70,774,721頁。
         
        18董仲舒:《春秋繁露·基義》,《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77,772頁。
         
        19龐樸:《思孟五行新考》,載《文史》第7輯(1979年12月)。
         
        20董仲舒:《春秋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90,767,764-765,791頁。
         
        21翁銀陶:《公羊傳開講》,張善文等編:《十三經(jīng)開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頁。
         
        22《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大去其國”條,《四庫書經(jīn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頁。
         
        23班固:《漢書》,《四庫全書》第251冊,第192頁。
         
        24董仲舒:《春秋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08-709,708頁。
         
        25班固:《漢書》,《四庫全書》第251冊,第189頁。
         
        26王學典主編:《史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頁。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