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石厲】《詩經(jīng)》論衡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0-02-25 23:05:11
        標簽:《詩經(jīng)》

        《詩經(jīng)》論衡

        作者:石厲(《中華辭賦》雜志總編輯)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二月初一日丙申

                       耶穌2020年2月23日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由孔子在前代流傳的大量詩文中,精選刪編而成。關(guān)于孔子刪編詩歌,《史記》記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儀,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古人言簡意賅,這一段話中包含的信息很多,如采詩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孔子刪詩的方式及詩歌內(nèi)容的走向等。先就孔子所編輯這部詩歌的內(nèi)容走向來看,孔子編詩“始于衽席”。何為“衽席”?衽是床褥,席是簟席,衽席本指人們的床褥、睡臥之處,孔子此處以床褥代指正常而符合禮儀的男女婚嫁色欲之事,以區(qū)別男女野合。這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尤其重要。男女和合,既是人類繁衍的開始,而合乎禮儀的和合,又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一大跨步,這大概也是孔子編輯《詩經(jīng)》的思想起點,同時讓我們理解《詩經(jīng)》中許多男女情愛詩歌時,據(jù)此能夠體會到古代圣人及當時的社會輿情對這些詩歌的基本態(tài)度。

         

        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詩歌起源很早,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將流傳的三千余篇詩歌,刪編至《詩經(jīng)》的規(guī)模,孔子習慣稱“詩三百”或簡稱“詩”(散見《論語》等)。其實,“詩三百”也只是三百多篇詩的個簡稱,司馬遷所說“三百五篇”可能也并非準確。經(jīng)過秦焚之后,漢代傳詩者共有四家,漢初有三家,以《魯詩》名義傳詩者有魯申公,《齊詩》傳自齊轅固生,《韓詩》傳自燕太傅韓嬰,他們所傳詩文都用漢代流行的隸書寫成,所以稱“今文”,而西漢晚年又有魯人毛亨所傳《毛詩》是以先秦古文寫就,后又傳之于趙人毛萇(今人考證是毛亨侄子),盛行于東漢,經(jīng)鄭玄箋釋,發(fā)揚光大,而最初三家今文詩,從此衰微滅絕,至今只有《毛詩》古文流行于世。無論今文還是古文,古之學者慎審有加,《詩經(jīng)》文本估計不會有多少出入,關(guān)鍵是對于經(jīng)文的解釋則各有側(cè)重。而《毛詩》所傳詩中,除三百零五篇外,還有六篇詩只有標題,沒有內(nèi)容。這樣,孔子所刪編后的“詩三百”即漢代以后所說的《詩經(jīng)》確切地說并非三百零五篇,應(yīng)是三百一十一篇詩歌。六篇只有標題而無文辭的詩是《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什》中的《南陔》與《詩經(jīng)·小雅·白華之什》中的《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共六篇?!睹妭鳌吩谶@六篇名下都有解說,譬如《毛詩傳》曰:“《南陔》孝子相戒以養(yǎng)也;《白華》孝子之潔白也;《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有其義而亡其辭?!编嵭{曰:“此三篇者,《鄉(xiāng)飲酒》《燕禮》用焉,曰:‘笙人,立于縣中,奏《南陔》《白華》《華黍》’,是也?!薄睹妭鳌酚衷唬骸啊队筛啡f物得其道也;《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義而亡其辭?!编嵐{關(guān)于《毛傳》中這一段的箋釋基本與上雷同,認為這六篇有名無辭的詩是《燕禮》中的笙歌?!督?jīng)典釋文》曰:“蓋武王之時,周公制禮,用為樂章,吹笙以播其曲?!钡剿未鷷r,大儒朱熹在《詩集傳》中稱這六篇詩:“此笙詩也,有聲無辭?!比绻苏f成立,那么中國古人將那些有一定意義的樂章也叫詩,詩不僅指文辭,也可能是樂章。

         

         

         

        在現(xiàn)當代,《詩經(jīng)》無疑是古代文學,其實自漢以后,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基本將其當作儒家經(jīng)書來讀,并非當作文學,再溯及先秦,其意義就更為繁復(fù)。要徹底搞清《詩經(jīng)》所涉的含義,就需要正本清源?!墩撜Z·子罕》中孔子自述:“吾自衛(wèi)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由此可知孔子編詩,使詩樂歸正。同時也可知,自古代,詩樂不分,或許就是之所以稱“詩”為“詩歌”的原因?!稌?jīng)·堯典》中舜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樂、詩、歌被舜帝相提并論,從遠古開始詩與樂、詩與歌的確不分。

         

        比孔子晚七八十年的墨子,估計只能見到經(jīng)孔子之手刪編的“詩三百“了,《墨子·公孟篇》曰:“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笨磥怼霸娙佟痹谙惹?,不僅可朗誦,又可弦歌之,還可隨之起舞。而“詩經(jīng)“一語,是西漢時,將孔子所編刪”詩”尊為經(jīng)典,是對傳自先秦周代詩歌“詩三百”的稱呼,其“詩經(jīng)”的名稱后來者居上,大概形成于漢文帝至漢武帝時期。王應(yīng)麟在《困學紀聞》中說:“考之漢史,文帝時,申公、韓嬰以《詩》為博士,五經(jīng)列于學官者,唯《詩》而已。景帝以轅固生為博士,而余經(jīng)未立。武帝建元五年春,初置五經(jīng)博士?!睗h以前所說的“詩”即孔子刪編后的“詩三百”,從西漢文帝開始,以“詩”為經(jīng),故后世稱其為“詩經(jīng)”。

         

        至于《詩經(jīng)》中哪些詩篇源自周代以前,屬于司馬遷所說“上采契后稷”,已無從可考。但據(jù)《國語》《左傳》所傳,就內(nèi)容看,早期有周武王克商后周文公作詩,譬如《周頌》中《時邁》《武》《桓》《賚》諸篇,在《商頌》中所涉事例就有宋襄公,《陳風》中也有涉陳靈公。至于有人說《商頌》是殷商人的詩,而非周代時商裔封地宋人的詩,可能還需再考。近人王國維《說商頌》曰:“又自其文辭觀之,則殷墟卜辭所紀祭禮與制度文物于《商頌》中無一可尋。其所見之人、地名,與殷時之稱無類,而反與周時之稱相類;所用之成語,并不與周初類,而與宗周中葉之后相類。此尤不可不察也?!睆募坠茄芯康母叨?,王國維的說法難以反駁。也就是說《詩經(jīng)》中的詩歌文本,應(yīng)產(chǎn)生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后期大致五百年的時間里,幾乎成為定論。

         

        孔子刪詩之前大量的“詩”又是如何在宗周時代產(chǎn)生與流傳的?它的產(chǎn)生機制與其他時代有何不同?漢人多有論述。西漢戴圣所編《禮記·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薄稘h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薄稘h書·食貨志》又曰:“春秋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東漢何休注《公羊傳》在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頌聲作矣”條下言,將從民間采詩的過程描述得更為具體:“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xiāng)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除“采詩”的方式而外,相傳春秋時由左丘明所著《國語·周語》中,最早是這樣描述有別于“采詩”之“獻詩”過程的:“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庇纱擞^之,周代詩歌產(chǎn)生的過程應(yīng)該有這樣兩種方式,一種是由百姓創(chuàng)作的歌謠,由政府派采詩官從民間采回,然后通過層層上報,由樂官或“大師”配以音樂后,呈聞于天子朝堂,此乃采詩;一種是如《國語》所說,天子聽政時,讓公卿及列士將自己的諫言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樣由樂官或“大師”配以音樂后歌誦于天子,天子在配樂的詩歌唱誦中了然政事,此種朝堂議政不可謂不雅,不可謂不賞心悅耳。如果說前一種“采詩”是一種自然原生態(tài)的民間文學,那么后一種“獻詩”就應(yīng)該是一種自覺創(chuàng)作的公卿士人文學。由這兩種方式所產(chǎn)生的《詩經(jīng)》中的詩歌,當然風格會有差異,我們可以透過歷史的層層積淀,感知《詩經(jīng)》帶給我們的豐富內(nèi)容。

         

        被孔子刪編后的“詩三百”,在漢以后位列群經(jīng)之首,以《詩經(jīng)》之名流傳后世,從體例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按《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封國來劃分,又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基本都是采自民間的歌謠。在對十五國風的解釋中,最有爭議的問題就是有關(guān)《周南》《召南》。從宋代以后,就不斷有人標新立異,以為二南之南,不是方位詞,而是樂曲的名稱,從而認為二南應(yīng)是與“風”不同的一種詩樂。由此,將二南的解釋帶入混亂。主要證據(jù)是關(guān)于《小雅·鼓鐘》第四章中兩句詩“以雅以南,以籥不僭”的解釋。有人認為“南”與雅、風、頌一樣,皆屬于一種獨立的詩樂。因此認為二南不應(yīng)屬于國之“風”,應(yīng)獨立成一種體例。這種解釋牽強附會。南之本義是方位詞,南音之南,仍然是方位詞,是指南方的樂曲,當然有時候有可能省略,以南指代南音之類,但并不能改變該詞的本義。原本古圣將《周南》《召南》按享國并列諸國,且將其位列其他十三國之前,并非錯亂,應(yīng)有道理。朱熹《詩集傳》曰:“周,國名。南,南方諸侯之國也。周國本在《禹貢》雍州境內(nèi)岐山之陽,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始居其地。傳子王季歷至孫文昌,辟國寖廣,于是徙都于豐,而分歧周故地以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于是德化大成于內(nèi),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至子武王發(fā),又遷于鎬,遂克商而有天下。武王崩,子成王誦立,周公相之,制作禮樂。乃采文王之世風化所及民俗之詩,被之箢弦,……雜以南國之詩,而謂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國而被于諸侯?!敝芤?、召邑原本皆在岐山之陽,屬周祖發(fā)祥地。武王得天下后,周公旦、周公奭得封祖地。周成王時,周公旦與周公奭分陜而治,陜之東,周公主之,陜之西,召公主之。朱熹的意思是說,“周南”“召南”都是指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各自以歧周故土封地大行道德,教化自己所統(tǒng)之地及以南諸侯國?!爸苣稀本褪侵芄獾匾阅鲜芷浣袒闹T侯國,“召南”就是召公封地以南受其教化的諸侯國。周公、召公作為武王的兄弟,又協(xié)助武王克商立過大功,其所封國爵位高于諸侯,位列公。周族所封的國家,按等級分為公、侯、伯、子、男。在諸公、侯等國中,周公與召公起德行教化的表率,且在名義上位列前茅,應(yīng)理所當然。二南不可能不屬于國風之中,孔子刪詩正樂之后傳承不亂?!蹲筠D(zhuǎn)·隱公三年》載:“風有《采蘩》《采蘋》”,此二篇都屬于《召南》,《召南》必屬于國風?!吨芏Y·大師》《禮記·樂記》《荀子·儒效》論詩,只言風雅頌,從不另言二南,看來二南自古就屬于國風。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绷硗膺€有封前朝“三統(tǒng)之國”,比如封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封殷人后裔于商宋,封功臣呂尚于齊,等等,而《詩經(jīng)》中的十五國風之國,遍布列國之中,其風詩,基本都是采自民間的歌謠,因源自宗周諸分封國,列國文化習俗相近,詩歌風格相近。這些歌謠中寫男女情愛的詩歌占有極大的比例。其中最為純正的為十五國風二南中的詩,引領(lǐng)道德風氣之先?!墩撜Z·陽貨》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孔子大意是說,你領(lǐng)會《周南》《召南》了嗎?一個人如果不能領(lǐng)會《周南》《召南》的內(nèi)容,他就像一堵正面而立的墻,不會行走。最典雅的如《周南》中的《關(guān)雎》篇,《論語·為政》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薄睹娦颉罚骸啊蛾P(guān)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痹撛娒鑼懙鸟厚皇缗拖裢鹾笈c王妃一般端莊美麗,而欣賞和思念她的人,也是那樣莊重文雅,沒有任何失禮之處,這樣的詩歌,當然是文明之始,可教化天下所有求偶的男女。這也是司馬遷所說孔子編詩“始于衽席”。如果說《周南》中《關(guān)雎》是從禮儀或文明的一面描寫男女求偶的狀態(tài),那么《召南》中《野有死麕》則是從反面譏諷男女相誘、野合之事。有感歌者之所以是譏諷和反感,從“死麕“一語就可透出好惡。從其詩的語氣來讀,大義無非是,看看這兩個男女,一個家伙在野地里拿了一只死鹿,就可讓一個發(fā)情的女子上鉤。言下之意多么廉價啊。《毛詩傳》曰:“《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泵膫髟u是準確的,符合孔子編詩的初心。由此看來,風,應(yīng)含有諷喻之義也。風乃諷的本字。這可能也是從刪編者的角度領(lǐng)會十五國風詩歌大義的一個關(guān)鍵。

         

        雅有《小雅》《大雅》,也可合稱“二雅”,若不包含有名無辭的六笙詩,共一百零五篇詩,大概都是西周王朝京畿之地的詩歌,許多都是由公卿士大夫創(chuàng)作的詩歌。高亨說:“因為西周王畿,周人也稱為夏,所以《詩經(jīng)》的編輯者用夏字來標西周王畿的詩。這個說法是有根據(jù)的:第一,雅夏二字古通用,《墨子·天志下》引《詩經(jīng)》《大雅》作《大夏》,足證古本《詩經(jīng)》,《小雅》《大雅》也作《小夏》《大夏》。第二,二雅都是西周王畿的詩,這從詩篇的整個內(nèi)容來看,是可以肯定的。”這種說法比較靠譜。如《小雅·皇皇者華》一詩,是寫王畿之地天子使臣來來往往、熱鬧非凡的景象。第一章:“皇皇者華,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懷靡及?!贝罅x是說:那些光彩鮮艷的花朵,盛開在高原的一片片濕地上。而那些匆匆往來的欽差們,卻在懷想著自己還未辦完的公事。全詩共五章,每章都反復(fù)吟頌自己的四駕六轡馬車,心中一直想著自己的差事。

         

        頌包含《周頌》《魯頌》《商頌》,又稱三頌,共四十篇,基本是西周、魯國和宋國的王與國君有關(guān)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頌就是贊美,頌這部分的詩樂大都是對周王、魯侯、宋公極其祖先的歌功頌德,也有國王自誡自勉的詩,其實也是變相來宣揚自己的德政。譬如《周頌·敬之.》:“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jiān)在茲。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薄睹妭鳌吩唬骸啊毒粗?,群臣進戒嗣王也?!贝_切地說,這首詩如果是事關(guān)嗣王時的周成王,那應(yīng)該是周成王自問自答。大意是說,要謹慎再謹慎,天道一直在彰顯,天命是永恒不變的。不要說天高高在上(對我們視而不見),它上下巡查事物,每天都在那里監(jiān)視著我們。我一個未成年人,能自以為聰明而不謹慎嗎?日日月月努力精進,不斷學習積累走向光明。這是有人擔責輔佐我,讓我有良好的德行表現(xiàn)。周成王年幼時,由其叔周公旦攝政輔佐,這首詩應(yīng)該是周公攝政時成王自箴的詩歌。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曰:“《敬之》,成王自箴也?!?o:p>

         

        《毛詩傳》曰:“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痹S多解《詩經(jīng)》者關(guān)于此六義一混而談,疑惑甚多。其實孔穎達《毛詩正義》的這種說法應(yīng)是可取的:“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睋Q言之是說,風、雅、頌是《詩經(jīng)》中詩歌的來源,指詩歌產(chǎn)生的地域或群體,以及詩歌發(fā)生的目的;而賦、比、興則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方法。關(guān)于風,《毛詩傳》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也就是說,風詩的風化有兩個方向,一是自上而下,以圣賢之道教化大眾;二是以下刺上,民眾對于上層社會的反諷?!睹妭鳌酚衷唬骸把耪撸?,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篇章之所以要分為風、雅、頌,傳詩者已經(jīng)說得很明晰了。至于賦、比、興,確實應(yīng)該是中國古代詩歌慣用的手法。賦,古字同“敷”,指鋪陳、分布。關(guān)于賦的意義,孔穎達疏引鄭玄注《周禮·春官宗伯·大師》:“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睂①x解釋為鋪陳,即當今所說的敘事。比是比喻,這與后世的理解沒有出入。興,是《詩經(jīng)》常用的方法,如鄭玄所說,就是贊美一件事時,不直接說,而借言說其他事而興起?!睹妭鳌吩诮忉屧姇r,有一百多次都標注“興也”?!蛾P(guān)雎》第一章:“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痹诘诙浜蟆睹珎鳌肪蜆擞小芭d也”。如何興?贊美可作為君子好逑的美麗淑女,非直接贊美,而是以兩只小鳥作興,并且是兩只在河中洲島上互相應(yīng)和鳴叫的小鳥,如此比興,就讓那位可作為君子配偶的窈窕淑女,似乎有了聲音,也似乎產(chǎn)生了一時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感,距離又讓美感倍增也。此詩接下來的三章,手法一致,既有重疊詠嘆,又有遞進。古典詩歌,有其獨具的魅力。不管是鋪陳、諷刺,贊美,優(yōu)秀的詩歌都是人們有思的杰作。有思想,就有了尊嚴。正如孔子《為政》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彼枷?,就是正道,就沒有邪惡。古圣于兩千多年前為一切優(yōu)秀詩歌的辯言,如鐘磬之聲,猶在耳邊回響。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