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余莉】從《樂記》看音樂與素質(zhì)教育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0-05-07 01:08:35
        標簽:《樂記》

        從《樂記》看音樂與素質(zhì)教育

        作者:劉余莉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初九日甲辰

                  耶穌2020年5月1日

         

        中國古代關于樂理最重要的文章,當屬《禮記·樂記》?!稑酚洝吩敿氈v述了音樂的起源、作樂的方法以及音樂的功效,認為禮樂對平衡人內(nèi)在情感和外在行為,以達到心性和諧至關重要。

         

        音樂的產(chǎn)生

         

        關于音樂的產(chǎn)生,《禮記·樂記》中講:“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彼械囊舳际钱a(chǎn)生于人心的,而至于如何產(chǎn)生的呢?下面接著講道:“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所謂“情”,即感情。《荀子·正名》篇曰:“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表n愈在《原性》中也講道:“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币簿褪钦f,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時,在心上起心動念,進而產(chǎn)生分別,因而有了喜、怒、哀、懼、愛、惡、欲等感受。宋朝的秦觀在其《心說》中講道:“即心無物謂之性,即心有物謂之情?!碑斝呐c塵接觸,心如不動,沒有被外物污染,這時的心也被稱作“性”,即“本來無一物”的狀態(tài)。但是當心與外境接觸時被外物所感動,而產(chǎn)生了喜怒哀樂等妄情。“情動于中,故形于聲”。感情萌動于內(nèi)心,所以流露于宮、商、角、徵、羽五聲?!奥暢晌模^之音”。所謂“文”,是指曲調(diào),即五聲按照高低長短強弱的樂音組成一定的旋律,這才稱為音。

         

        人性原本平和安靜,但由于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起了種種貪欲之心。如果這些欲望沒有被很好的控制,以及人們的自覺心被物質(zhì)世界所擾亂時,人們就會喪失自我,而為欲望所淹沒,進而滋生出叛亂、違抗、狡黠和欺騙。而音樂是源于心靈的內(nèi)在運動,因此也能滲透到心靈的深處。好的音樂能夠引人進行心靈的內(nèi)在反省,因此,圣人治禮作樂,旨在幫助人回到本性的清靜平和。

         

        禮的制定,規(guī)定了明確的秩序和規(guī)則,而樂的普遍流行,則在人們當中建立了一種平和的氣氛。古代圣人制禮作樂,不是為了滿足口腹耳目之欲,而是為了使人們具有正確的鑒賞力并平和好惡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之上,并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稑酚洝分兄v:“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因此,樂教是改變和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質(zhì)、維持社會秩序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莊重典雅的樂能使人心平和,社會和諧,對政治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音與樂的區(qū)別

         

        《樂記》中記載了魏文侯與子夏的對話,解釋了音與樂的不同。魏文侯向子夏請教說:“我整整齊齊地穿戴著祭祀用的禮服禮帽,聆聽古代的正樂,就昏昏欲睡。可是聽到鄭國與衛(wèi)國的民間淫靡之樂,卻不知疲倦。請問古代正樂為什么會使人昏昏欲睡,而新近淫靡之樂卻這么吸引人呢?”子夏回答說:“現(xiàn)在您所詢問的是樂,而您所喜愛的是音。樂和音雖然很接近,實質(zhì)卻不相同?!蔽暮顔枺骸澳敲匆襞c樂有什么不同呢?”

         

        子夏說:“古時風調(diào)雨順,四季應時,人民有德而五谷豐登,沒有疾疫災禍發(fā)生,也沒有妖異怪象出現(xiàn),這才叫做太平盛世。社會安定之后,便稽考校正音律的度數(shù),調(diào)和五音,用琴瑟等樂器伴奏,歌唱《風》《雅》《頌》等詩篇,這才叫做德音。德音才被稱為樂。真正的樂不失去其天地和諧、政治清明、人民安樂的實質(zhì)。而今您所喜愛的,恐怕是那些使人沉迷放逸的靡靡之音吧?譬如鄭國的音樂,音調(diào)濫無節(jié)制,使人心志放蕩;宋國的音樂過于安逸,使人心志沉溺;衛(wèi)國的音樂急促快速,使人心志煩亂;齊國的音樂狂傲邪僻,使人心志驕逸。這四種音樂是‘淫于色而害于德’,所以不能稱之為樂。所以,祭祀的時候也不能使用?!币驗檫@些樂敗壞了中正之氣。

         

        最后,子夏還提醒魏文侯:作為國君,一定要謹慎選擇自己的好惡。因為國君喜好什么,臣下就會做什么;上層干什么,百姓就會跟著干什么?!对娊?jīng)》說“誘民孔易”。意思是說,誘導老百姓很容易,因為上行下效,自己喜歡什么,就會帶動整個社會來興起這種風氣。

         

        以道為主導的音樂,有益于人心性的提升?!稑酚洝分姓f:“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笨梢姡艉蜆酚兴煌?。低層次的音,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則,會引導人走向頹廢或者暴戾的極端。而高層次的樂則是天道中和的體現(xiàn),使人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受到道德的熏陶,涵養(yǎng)心性,是入德之門。換言之,只有符合于道的德音才稱為樂。

         

        《樂記》中講,“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惫艜r圣王治理天下,禮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好的音樂是從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能使人內(nèi)心平和,而禮節(jié)是表現(xiàn)在外的恭敬行為,這種恭敬行為又進而能夠影響內(nèi)心。禮樂對人的內(nèi)心和外在行為都會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遠惡遷善,而變得文質(zhì)彬彬。因此,古人講禮樂文化能夠起到“絕惡于未萌,起敬于微渺”的作用。

         

        音樂與素質(zhì)教育

         

        《樂記》中闡述了音樂教育對人心性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人們不可片刻離開禮樂。致力于樂,是為了陶冶心性;致力于禮,是為了調(diào)整身體與言行。一個人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順不喜樂,卑劣而虛妄的念頭就會趁機而入,利養(yǎng)貪欲就會產(chǎn)生;外貌如果有片刻不莊重不恭敬,輕忽怠慢的念頭也會乘虛而入。音樂至美能使人和暢,禮儀至善能使人謙和。內(nèi)心和暢而外貌謙和,則人們望見他的外貌神情,就不會起與他抗爭之心;看見他的儀容風度,便不會有輕視侮慢的念頭。因此,好的音樂目的就是為了調(diào)養(yǎng)人的心性,而達到中和狀態(tài)。

         

        中國古代在對國家繼承人進行教育時,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就是音樂教育?!抖Y記·文王世子》記載,在對世子的教育中,就特別重視禮樂的教育:“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nèi)也,禮所以修外也?!碧铀邮艿慕逃龖摷词乾F(xiàn)代所謂的素質(zhì)教育,也就是《大學》中所講的“明明德”的教育,使人回歸清凈和諧的本性。這種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們對真善美的自然之愛,對美好的和諧的人和事物的自然親近感。通過素質(zhì)教育可以達到心地清凈、以身觀身的境界,產(chǎn)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音樂教育是為了達到對美的和諧的有秩序的事物的愛,這也是古今中外素質(zhì)教育的最終目的,包括琴棋書畫等在內(nèi)的一切藝術形式和道德教育都是為了培養(yǎng)人對于美的、和諧的、有秩序的事物的自然而然的愛。

         

        因此,包括音樂在內(nèi)的素質(zhì)教育不只是教孩子唱唱歌、跳跳舞、彈彈鋼琴,掌握幾門技能或藝術特長,而是要通過這些藝術的學習鑒賞,培養(yǎng)起人對真善美的自然親近、對假惡丑的自然遠離,就如“惡惡臭,好好色”一樣。孔子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正是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所應該重視的。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