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邵顯俠】儒家倫理學是一種情感主義的美德倫理學

        欄目:思想評論
        發(fā)布時間:2020-08-13 01:23:19
        標簽:儒家倫理學、美德倫理學

        儒家倫理學是一種情感主義的美德倫理學

        作者:邵顯俠(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六月初一日乙丑

                  耶穌2020年7月21日

         

        倫理學是研究應然之理的學問,任何倫理學歸根結(jié)底是要通過評價性的概念去說明一個行為、一條規(guī)則、一種制度為何應當如此或不應當如此,從而為怎樣做人、怎樣行為提供指導。這種直接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指導的倫理學被稱為規(guī)范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依據(jù)其所采用的不同基本概念,可以分為后果主義、義務論和美德倫理學。所謂基本概念是指一個理論體系中用以解釋其他概念而本身無須其他概念加以解釋的概念,如后果主義主要是以“好的”或“好的后果”作為基本概念去解釋“正當性”“錯誤性”等概念,義務論則是以“正當”“義務”作為基本概念去解釋“好”“美德”等概念,美德倫理學則是以具體的美德概念為基本概念去解釋“正當”“好”等概念。儒家倫理學究竟屬于哪種研究進路的規(guī)范倫理學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說明:第一,儒家倫理學不是后果主義的倫理學;第二,儒家倫理學不是康德主義意義上的義務論;第三,儒家倫理學是一種美德倫理學;第四,儒家倫理學是一種不同于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情感主義美德倫理學。

         

        儒家倫理學的非后果主義特征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義以為上”。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正凸顯了儒家倫理學不以后果作為主要考量的理論性質(zhì)。此外,孟子還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董仲舒說:“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頤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比寮宜枷爰业倪@些說法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倫理學是一種非后果主義倫理學。

         

        正是由于儒家倫理學的非后果主義特征,人們往往將其視為一種義務論。然而,由于任何倫理規(guī)范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視為一種義務,因此,任何規(guī)范倫理學都可以看作某種意義上的義務論。規(guī)范倫理學三大進路之間的區(qū)別不在于它們是否提出了一種義務論,而在于它們以何種評價性概念作為其義務論的基本概念。義務論既可以是以絕對命令或義務為基本概念的康德式義務論,也可以是以好的行為后果為基本概念的后果主義義務論,還可以是以具體美德為基本概念的美德倫理學的義務論。所以,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儒家倫理學是何種意義上的義務論?前面已經(jīng)說明,儒家倫理學是非后果主義的,因此,它不可能是一種后果主義的義務論。那么,它是康德主義意義上的義務論嗎?這取決于它是否是以義務、絕對命令作為其倫理學的基本概念?!拔┝x所在”并不等于將“義務”作為其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儒家的“五倫”確實規(guī)定了不同人們之間的不同義務,但它們首先是對行動者內(nèi)心狀態(tài)的美德規(guī)范?!洞髮W》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边@里的三種倫理關(guān)系即君臣、父子、朋友,它們所涉及的倫理規(guī)范如仁、敬、孝、慈、信等,顯然都是關(guān)乎品質(zhì)的美德規(guī)范。《禮運》列舉了人的十種義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從慈、孝、良、悌、義、聽、順、仁、忠這些關(guān)鍵詞來看,雖然這十種義務同時也是行為規(guī)范,即要求行為者在行動中體現(xiàn)出相應的品質(zhì),但是它們首先是關(guān)于行為者內(nèi)心狀態(tài)的美德規(guī)范。

         

        正是由于儒家倫理學的倫理規(guī)范根源于美德規(guī)范,因此,儒家倫理學是一種美德倫理學。儒家主張“經(jīng)世致用”“修身齊家”,目的是要“治國平天下”,構(gòu)建一個理想社會。這一理想社會主要通過儒家思想體系中的評價性概念去實現(xiàn),而儒家的評價性概念主要是美德概念。儒家的美德概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規(guī)定理想人格的品性概念,如仁、義、禮、智、信等,一類是代表理想人格的有德之人的概念,如君子、堯、舜、禹、先王等。此外,儒家也采用其他乍一看來不具有美德特征的規(guī)范性概念,如理、心、道、天、王、霸等,這些蘊含應當或不應當之義的規(guī)范性概念都可以通過前面提到的美德概念,并最終根據(jù)最根本的美德概念即“四端之心”得以解釋。例如,孟子的“王”“霸”等概念就是通過“不忍之心”“仁”等概念得以解釋。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边@段話預設(shè)了“不忍之心”的應然性與合理性,然后用其來解釋“不忍之政”的應然性與合理性。孟子還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堯、舜都是古代的賢君,代表的是有德之人,孟子正是用這些美德概念來解釋倫理規(guī)范之“道”,從而使“道”具有了某種應然性、合理性。由此可見,儒家倫理學主要是一種以美德概念為基本概念的美德倫理學。

         

        儒家倫理學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倫理學,而且還是一種有別于西方亞里士多德主義的美德倫理學。西方的美德倫理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幸福主義的美德倫理學,如亞里士多德主義、斯多亞學派、尼采主義美德倫理學等,一類是情感主義美德倫理學,如18世紀英國道德情感主義等。前者將肯定性的美德理解為可以促進美德?lián)碛姓邆€人幸福的心理習性,其中涉及關(guān)于幸福、利益的理性衡量與計算,因而屬于理性主義的美德倫理學;后者則主張任何美德或倫理規(guī)范歸根結(jié)底依賴于我們的良心或道德感,而不是認識外部世界真假的理性,因而屬于非理性主義的美德倫理學。儒家的美德倫理學顯然屬于后者。按照孟子的觀點,其他的倫理美德規(guī)范,如仁、義、讓、禮、智等,都是源于四端之心。朱熹認為四端之心可以歸結(jié)為惻隱之心,“是非、辭遜、羞惡,雖是與惻隱并說,但此三者皆自惻隱中發(fā)出來。因有惻隱后,方有此三者”?!皭烹[之心”也稱“不忍之心”或“怵惕之心”,實質(zhì)上是指道德主體見到別人遭遇不幸或處于危難之際所產(chǎn)生的本能心理反應,仿佛自己感受到與受難者一樣的痛苦或?qū)κ茈y者產(chǎn)生一種不由自主的憐憫之情,前者相當于西方道德情感主義所說的“移情”(empathy),后者類似于休謨等人所說的“同情”。因此,四端之心實乃四端之情,惻隱之心實乃惻隱之情。儒學往往被稱為“仁學”。“仁”是儒家美德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孔子曾將“仁”的本質(zhì)解釋為“愛人”,孟子將這種仁愛之心進一步解釋為惻隱、不忍之心,這清楚地表明了儒家美德倫理學實乃一種以惻隱之情為其最終根據(jù)的道德情感主義的美德倫理學。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對人之常情的概括與總結(jié),其中包含了對人類道德心理情感的觀察與體驗。儒家先賢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在于:不僅找出和發(fā)現(xiàn)人類倫理道德觀念的心理基礎(chǔ),而且由此出發(fā)將人類的道德倫理秩序理解為一種從最初的、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逐漸發(fā)展和擴充到整個社會秩序的自然發(fā)展過程,從而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道德情感主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儒家情感理性思想研究”(18BZX084)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