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彬著《帛書〈衷〉篇新校新釋》出版暨劉大鈞、林忠軍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0-08-31 09:33:15
        標簽:《帛書〈衷〉篇新校新釋》、帛書


        書名:《帛書〈衷〉篇新校新釋》

        作者:劉彬

        ISBN:9787301309063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11

         

        【內容簡介】

         

        馬王堆漢墓簡帛自20世紀70年代出土以來,一直是學界的研究熱點,其中包含非常重要的《周易》類文獻。除了可與傳世文獻對勘的《易經(jīng)》及《系辭》外,尚有久已亡逸的《衷》篇等重要的戰(zhàn)國作品?!恫瘯?lt;衷>篇新校新釋》采用裘錫圭《集成》版最新釋文,在全面吸收現(xiàn)有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細致的校勘和訓釋,提出諸多新見解,材料豐富,考證詳實,創(chuàng)見迭出,是目前《衷》篇專題研究的集成性著作。此外,對《衷》篇的篇名、字數(shù)、章次、成書、作者及其象數(shù)思想等,本書也進行深入考察,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觀點。

         

        【作者簡介】

         


        劉彬,字于易,1965年生,山東滕州人,哲學博士,曲阜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周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周易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易學和儒家哲學,在簡帛易學文獻、孔子易學思想、易圖學等研究領域有較深造詣。為曲阜師范大學中國哲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帛書《衷》篇新校新釋”和冷門絕學與國別史等研究專項“易圖集成與研究暨數(shù)據(jù)庫建設”,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帛書《易傳》新釋暨孔子易學思想研究”。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帛書〈易傳〉新釋暨孔子易學思想研究》(2018年)《帛書〈要〉篇校釋》(2009年)《馬王堆帛書<周易>經(jīng)傳研究》(2015年)《<易緯>占術研究》(2014年)《<易經(jīng)>校釋譯論》(2019年)《帛書〈衷〉篇新校新釋》(2019年)等專著,主編“易圖學叢書”《易圖文獻選輯(第一輯)》(2020年4月)《易圖文獻選輯(第二輯)》(2020年8月)等。專著《帛書〈易傳〉新釋暨孔子易學思想研究》獲山東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劉大鈞序】

         

        20世紀以來,隨著大批簡帛文獻出土,使簡帛學研究成為當代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熱點,至今仍然勢頭不衰,新材料新研究不斷涌現(xiàn)。這些簡帛文獻的可貴之處在于;它們或者是未經(jīng)傳世的新材料,或者雖有傳世但又與傳世本大不相同,其中包含了大量新的學術信息。于是,一旦發(fā)現(xiàn)新的簡帛文獻,學界往往蜂擁而上,急切地進行文字釋讀、學術定位和意義詮釋,但多數(shù)只是淺嘗輒止。風潮過后,留下了很多問題,一時之間難以解決,也產生了一些錯誤認識,需要進一步辨析訂正。馬王堆簡帛文獻研究及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是如此,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研究也是如此。


        過去學人治學,要求人們能沉下心來,要耐得住寂寞,“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對一些前人從未見過的新學術資料的研究更應如此。《易》學本是寂寞之學,對《易》的研究更應耐得住寂寞。搶占先機之研究固然重要,但能沉潛其中,一直深入堅持其研究更為難得。曲阜師大劉彬教授便是馬王堆帛書《易傳》研究的沉潛深入者。十余年來,他專心于帛書《易傳》文本校釋研究,對于帛書《易傳》文本研究之難點疑點,在參合諸家之解的基礎上,多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已經(jīng)出版了數(shù)部著作,成績斐然。


        最近,他又完成了《帛書<衷>篇新校新釋》一書,按照“釋文”“匯?!薄靶滦!薄凹尅薄靶箩尅薄敖褡g”之體例,對帛書《衷》篇之文本及其內涵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對帛書《衷》之篇名、字數(shù)、章次、作者及其象數(shù)思想進行了專門辨析,材料豐富,考證詳實。


        我特別注意到, 書中對《衷》篇蘊含的象數(shù)思想進行了考證,對我本人在此問題上的一些觀點也都重加思索,提出了新的看法,有些看法與我觀點一致,有些則有所不同,絶不盲從師說, 因而使我十分高興。


        關于《 衷》篇的作者,學界一般認為是孔門后學,劉彬教授則由該篇重視“中道”而大膽推論其作者可能是子思。這是非常有價值的觀點。我在拙作《周易概論》中,曾考論今本《易傳》為思孟學派所整理潤色。如果《衷》篇之作者為子思能成立的話,那么也就為我們研究早期易學的發(fā)展演變又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這也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帛書《衷》篇以及整個帛書《易傳》和今本《易傳》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不是簡單指明今本、帛本《易傳》孰先孰后的問題,因為自從我們見到帛書《易傳》六篇后,特別是通過帛書《系辭》與今本《系辭》的對比,我們已很清楚今本《易傳》應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后的中央政府官方本,從時間上看,顯然應晚于帛書《易傳》。我們今天下功夫研究帛書《易傳》要詳細地梳理二者之間的意蘊及關聯(lián),從而建構起孔門易學思想發(fā)展的理論脈絡。尤有進者,郭店楚簡《五行》《六德》《性自命出》等篇已被普遍認為是子思學派的作品,那么,帛書《衷》篇和郭店楚簡諸篇之間有沒有意義關聯(lián)?我們應當如何認識《衷》篇在子思學派中的意義和價值?如果進一步在這些問題上展開探索,我想可能會對早期易學與儒學產生更多新的認識。


        劉彬教授讀博期間,隨我讀《易》,從虞氏象數(shù)易學入手,不慕虛華,一心向學,對傳統(tǒng)象數(shù)易學下功夫苦研,因而學有根基。工作以后,更是矢志不移,勤于著述。今又喜見劉彬帛書《易傳》研究的新成果,我很欣慰。于是略贅數(shù)語如上,以應劉彬教授索序之囑。

         

         

        【林忠軍序】

         

        文字訓詁,通經(jīng)明道之門,此乃古今學問之基,清儒戴震曾說過;“經(jīng)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阮元也有同論;“圣人之道, 譬若宮墻,文字訓詁,其門徑也?!倍斀?,大量珍貴文獻出土,以文字學訓詁學所提供方法的識字釋義,成為海內外學界的顯學。遺憾的是,因專業(yè)與學識局限,許多學者不通文字學訓詁學,只能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劉彬教授,性靜而篤,學而好思,雖出身理科而志在人文。幸拜劉大鈞先生門下,得易學之真?zhèn)?,承乾嘉樸學之風,如沐春風;又受教于清華大學廖名春教授,點化開悟,如魚得水。故在以后十幾年,不為名利是非所累,專心治帛書《易傳》,反復研磨,則有所謂“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確乎其不可拔”之境界,正因如此,有新成果不斷問世。繼《帛書<要>篇校釋》之后,又一力作《帛書<衷>篇新校新釋》付梓。


        眾所周知,出土帛書《易傳》六篇保留了大量逸失的孔子論《易》言論,為孔子與易學關系研究和先秦易學史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其中《衷》篇即是一篇與今本《易傳》不盡相同的孔子釋《易》文獻。雖然學界已有釋文和訓讀方面成果,但是由于年代久遠、文字復雜性及其話語差異,仍然有許多問題見仁見智,懸而未決,至今未達成共識。有感于此,作者重做《衷》篇訓讀。


        觀其作,其“前言”,先運用樸學方法,就《衷》篇篇名、字數(shù)、分章、成書等爭議問題進行了詳備考辯。以切實證據(jù)證明,該篇名不是《易之義》,而是《衷》;其字數(shù)不是“二千”,而是“四千”。指出《衷》分為十二章,包括佚失孔子易說和“抄自于今本《說卦》和《系辭》的祖本”兩大類。認為《衷》篇是孔子后學從今本《易傳》和流傳孔子易說抄録編輯而成。作者還探討了《衷》篇象數(shù)思想,提出其“得中”說與篇名相關。這些見解很有價值。


        其著作主體部分,是《衷》篇“釋文”“匯?!薄靶滦!薄凹尅薄靶箩尅钡取W髡弑M收學界之研究成果爬梳整理之,貫通之。記之曰“匯?!薄凹尅薄!叭嫠鸭?背晒?,匯集列出是為匯校?!薄叭嫠鸭栣尦晒瑓R集列出,是為集釋?!弊髡卟灰粤_列前賢研究成果為能,而是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新見。故又記曰“新校”“新釋”。顧名思義,“新?!迸c“新釋”是以自己理解而形成的觀點與見解?!耙詧D版為依據(jù),并觀摩原件,在吸收校勘成果基礎上,對十種釋文進行??保瑢Ξ愇淖鞒鲂U?,是為新校?!薄霸谖战梃b訓釋成果基礎上,取長補短,對釋文作出新的訓解和考釋,是為新釋?!?o:p>


        最能反映作者樸實學風和扎實專業(yè)功夫是該書的“新?!迸c“新釋”?!靶滦!比纭啊队^》之卦,盈而平”之“平”當為“求”?!啊毒洹分畬佟碑斞a“適”,作“《句》之(適)屬”。“興也,故于中古乎”前補“《易》之”二字,當作“(《易》之)興也,故于中古乎”?!靶箩尅比纭耙婟堅谔煲舱叩乱病敝暗隆保枮椤吧??!熬酉让院蟮弥?,學人之胃也”之“學”,訓為“覺”?!胺羌病敝凹?,訓為“告”?!氨旧柿x”之“義”訓為“儀”?!啊兑住分疄闀搽y前”之“前”,訓為“剪”。又以象數(shù)解之,如“天地相率,氣味相取,陰陽流形,剛柔成禮”是言八卦與六十四卦形成?!百钻栒咄觯驶鸩患?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言乾陽亡而離火不吉,坤陰兇則坎水不吉?!笆ト送陀谖奈洹笔茄载匙兣c卦變,坤六二為柔文,動變?yōu)閯偽洹Ee此數(shù)則,以示其“新”。


        總之,雖然有的訓釋未必皆準確,或不被學界認可,但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做到旁征博引,細心辨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文意通達,故可視為一家之言。應該說,極大推進了帛書《易傳》的研究。


        【概要】

         

        一九七三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帛書《易傳》六篇,第三篇為《衷》,記載了大量已經(jīng)佚失的孔子論《易》言論,是重要的早期易學文獻。出土四十年來,學者發(fā)表十一種釋文,出版或發(fā)表校釋論著四十余種,取得豐碩成果,解決大量疑難問題。但毋庸諱言,也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有兩個問題較為突出:第一,《衷》篇釋文異文問題。從已經(jīng)發(fā)表的十一種釋文來看,文字互有出入,有不少異文。究其原因,有些是誤讀,有些是由于圖版不清晰,或綴補有誤。這些異文對《衷》篇研究產生很多不利影響和阻礙作用,如導致人們對文本涵義產生誤解,學者在引用釋文時往往無所適從,等等。因此,有必要對十一種釋文進行全面的???,對其異文進行校正。第二,由于《衷》篇屬于古代易學文獻,其研究難度較大。作為古代易學文獻,《衷》篇文本除很多為當時一般詞語外,還有一些屬于古代易學術語,往往含有特定的易學涵義。由于來源久遠,這些術語涵義往往失傳,其考證訓釋難度較大。現(xiàn)有訓釋成果中,對這些術語,還存在一些牽強附會、似是而非的解讀。一些術語還沒有得到考釋。因此,很有必要對這些術語進行深入的考證訓釋。

         

        針對這兩個問題,本書對帛書《衷》篇展開全面的校釋研究。在研究思路上,首先全面搜集帛書《衷》篇已經(jīng)發(fā)表或出版的釋文、以及??薄⒂栣屨撝?,對其進行深入分析,掌握研究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研究方向。然后,在全面吸收、借鑒現(xiàn)有成果的基礎上,以《衷》篇圖版照片為依據(jù),并觀摩原件,對《衷》篇釋文進行細致的???,對異文校正,對釋文作出詳細的訓釋。

         

        本書包括“前言”“正文”和“附錄”三大部分。

         

        在“前言”中,對有關《衷》篇的六個問題進行論述說明。

         

        (1)介紹《衷》篇原件和圖版,說明本研究所依據(jù)的第一手材料,也使讀者獲得直觀感性認識。

         

        (2)考釋《衷》篇篇名和字數(shù)?!吨浴菲瑢W者或名之為“易之義”,或稱之為“子曰”,或命名為“衷”。本成果通過深入考證,認為篇名當為“衷”?!爸浴惫磐ā爸小?,“《衷》”篇實即“《中》”篇?!吨浴菲钠爸裕ㄖ校迸c古易學“得中”說有密切關系,應該是來自于該篇“《易贊》”章“得中”說的象數(shù)學背景。《衷》篇字數(shù)標為“二千”,是書手誤書,當為“四千”。

         

        (3)考察《衷》篇章次和成書問題。本成果通過分析文本結構,認為《衷》篇可分為十二章、兩大類:一類為已經(jīng)佚失的孔子“《易》說”,如第一章孔子散論各卦及卦爻辭,第三章本為獨立篇章,篇名為“《易》贊”,有古代易學“得中”說的象數(shù)思想背景?!吨浴菲獙⑵涑耄⒕庉嫗楹诵钠?,而作為篇名“衷(中)”的主要依據(jù)。第四章為“《乾》《坤》三說”,為孔子從三個方面論述《乾》《坤》卦爻辭義理思想。第六章“《乾》之詳說”,為孔子詳細論說《乾》卦爻辭。第七章“《坤》之詳說”,為孔子詳細論說《坤》卦爻辭。其余為另一類,即第二、五、八、九、十、十一、十二章,抄自于今本《說卦》和《系辭》的祖本。因此,可以推測《衷》篇的成書,當為孔子后學從今本《易傳》的祖本,即早期易學文獻,以及古代流傳的孔子“《易》說”,選擇抄錄,編輯而成。也說明《衷》篇文本具有匯編性質。

         

        (4)考察《衷》篇作者。從《衷》篇大部分章節(jié)皆言“中”、“中和”、“中道”來看,《衷》篇主旨應該是講“中道”的,篇名“衷(中)”正點明“中道”的主旨。如此重視“中道”,以一篇易學文章來講“中道”,其作者很可能是子思。從孔子之后先秦儒家“中道”思想的傳承看,作為孔子的嫡孫,子思最能體會“中道”在孔子整個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故一方面在儒學義理深化上下功夫,從形而上層面闡發(fā)“中道”,而作《中庸》;另一方面在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經(jīng)學易學上,凸顯孔子所“觀”、所新詮的易學“中道”,專門輯錄孔子有關“中道”的論述,而作《衷》篇。(5)考察《衷》篇象數(shù)思想?!吨浴菲胸S富的易學思想,除了一般所知的義理思想外,還涵有古代象數(shù)思想,如“得中”說、“爻變”說,以及“乾離同居、坤坎一體”說等。其中“得中”說與《衷》篇的得名密切相關,“乾離同居、坤坎一體”說則不見于今本《易傳》,而獨見于《衷》篇。(6)通過檢討《衷》篇釋文校釋以及存在問題,確定本書寫作目的、研究思路以及方法,構成“前言”第五、六兩部分。

         

        “正文”由六部分構成,首先發(fā)凡起例,設計校釋體例,作以必要的說明,是為前三部分。

         

        第四部分為本書主體部分,即“帛書《衷》篇新校新釋”。本部分按照釋文十二章的順序,進行全面細致的校勘和訓釋。在每一章的校釋中,按照“釋文”、“匯?!?、“新?!?、“集釋”、“新釋”、“今譯”的體例,列出《衷》篇的釋文,是為“釋文”;全面搜集??背晒瑓R集列出,以作為新校的基礎,是為“匯?!?;以圖版為依據(jù),并觀摩原件,在吸收??背晒A上,對十種釋文進行???,對異文作出校正,是為“新?!保蝗嫠鸭栣尦晒?,匯集列出,以作為新釋的基礎,是為“集釋”;在吸收、借鑒訓釋成果基礎上,取長補短,對釋文作出新的訓解和考釋,是為“新釋”;最后疏通文意,白話翻譯,是為“今譯”。

         

        在此主體部分“新校新釋”中,本書提出很多新的觀點,如:

         

        (1)“天地相率,氣味相取,陰陽流形,剛柔成禮(體)”,皆認為是講抽象的陰陽剛柔之理,恐不確,當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疤斓叵嗦剩瑲馕断嗳 ?,言將天地間事物分為兩類,各歸其類?!瓣庩柫餍巍?,意為陰卦流化陽卦之形,陽卦流化陰卦之形,從而形成八卦?!皠側岢啥Y(體)”,言由剛爻、柔爻形成六畫的六十四卦。

         

        (2)“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柔而[生肴(爻)]”,“發(fā)”,學者皆釋為“動”;“揮”,釋為“變”。認為“發(fā)揮”為聯(lián)合詞組,此說疑非?!鞍l(fā)揮于剛柔而[生肴(爻)]”、“觀變于陰陽而立卦”乃對言,“發(fā)揮”與“觀變”為對文,“觀變”乃觀陰陽之變,“發(fā)揮”亦當言發(fā)剛柔之揮,“發(fā)”與“觀”當詞性相同而義近?!鞍l(fā)”當訓為見、視,猶今言發(fā)現(xiàn)、看到?!鞍l(fā)揮于剛柔而[生肴(爻)]”,言圣人發(fā)現(xiàn)剛柔的變動而創(chuàng)立爻。

         

        (3)“僮陽者亡,故火不吉也”、“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二句,具有古代象數(shù)學背景,釋讀難度較大。“僮(重)陽者亡,故火不吉也”,謂乾陽亡,則離火不吉。“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謂坤陰兇,則坎水不吉。此以古代“乾離一體、坤坎同居”的象數(shù)理論為言:由于乾與離、坤與坎一體同居,故乾陽亡則離火不吉,坤陰兇則坎水不吉。

         

        (4)“武之義保功而恒死,文之義保安而恒窮”,“恒”,皆訓為“久”,恐不確,當讀為“極”,極至之義。謂武之義在于保住功業(yè),但武力達到極至則暴虐,因而死亡。文之義在于保持安定,但安定極至則僵化,因而終結而盡。

         

        (5)“《易》曰:‘直方大,不[習],吉?!裕ㄊィ人]之屯於文武也”,孔子認為,《坤》卦六二爻辭,言圣人會聚文與武,即認為《坤》卦六二爻辭具有文武、也即剛柔之性。此以古代“爻變”即“變卦”說為背景。《坤》六二為柔爻,故為文;《坤》六二爻動而為剛爻,故為武;六二爻處中位,故剛柔、文武兼?zhèn)渲泻停势滢o言“吉”。

         

        (6)“‘見龍在田’也者,德也”,“德”,一般訓為“品德”之“德”,疑非,當訓為“升”,升聞之義?!啊疂擙埼鹩谩?,匿也”與“‘見龍在田’也者,德也”相對為文,初九言潛藏,九二言升聞。故孔子認為,《乾》卦九二“見龍在田”,是講升聞之義。

         

        (7)“‘群龍無首’,文而圣也”,“圣”為“通”,即《乾》“通九”之“通”。言《乾》用九“群龍無首”,文柔而通。此頗啟人疑竇:《乾》六爻皆剛,為何言文柔而通?此實從“爻變”立言,謂《乾》六剛爻皆變?yōu)槿嶝?,故曰“文而圣也”?o:p>

         

        (8)“《川(坤)》之至德,柔而反于方”,“柔”指柔爻,“方”為直,指剛爻。言《坤》之變卦,六柔爻皆變?yōu)榉街钡膭傌?。“《鍵(乾)》之至德,剛而能讓”,“剛”指剛爻,“讓”為文讓,指柔爻。言《乾》之變卦,六剛爻皆變?yōu)槲淖尩娜嶝场?o:p>

         

        (9)“君子齊明好道”,“齊”,或訓“中正”,或讀為“齋”,恐皆不確?!褒R”當釋為“疾”,謂知慮之敏?!褒R明”,謂知慮敏捷、聰明徹達。

         

        (10)“《易》曰:‘見群龍,無首。’子曰:‘讓善之胃也。君子群居,莫敢首,善而治?!睘榭鬃右浴岸U讓”思想釋《乾》用九?!白屔啤?,即“讓禪”,為同義復詞,禮讓之義?!吧贫巍保斪x為“禪而治”,即禪讓而治。

         

        (11)“《易》曰:‘先迷后得主?!ㄗ釉唬骸畬W人胃(謂)也,何無主之又?天氣作□,寒暑不(暴),亓寒不涷,亓暑不曷(暍)?!睘榭鬃右怨糯盀漠悺庇^念釋《坤》卦辭。

         

        (12)“《易》曰:‘履霜,堅冰至?!釉唬骸畬O從之胃也。歲之義始于東北,成于西南。君子見始弗逆,順而保。’”為孔子以“慎始”之旨和古代“保傅”制度釋《順》初六爻辭?!啊碑斢枮槿樽?,“順而?!?,即謹慎地保養(yǎng)乳子。

         

        (13)“《易》曰:‘東北喪崩(朋),西南得崩(朋),吉?!釉唬骸羌?,亓□□要誠與賢之胃也?!薄凹睘椤案妗敝握`,當訓為“告”。“石”,或訓為“是”,或釋為“碩”,恐皆不確,當讀為“所”?!凹碑斢枴案嫠薄?鬃诱J為《坤》卦辭所言的“東北喪朋、西南得朋”,并不是告訴人們方所的,而是講得賢的。

         

        (14)“知勿過數(shù),而務柔和”,“知”當訓交接,指文柔之人與君主交接,不會以疾迫的態(tài)度,而是以寬舒、和緩的方式應對。

         

        (15)“文人內亓光,外亓龍,不以亓白陽人之黑,故亓文茲章”,“白”、“黑”,指文人之賢與眾人之愚。言不以己賢而揚眾人之愚,自己的文采更加彰顯。

         

        (16)“《易》之事,章[往而察]來者也,顯贊絕”,“贊”,導引使通?!敖^”,斷?!百澖^”,斷者使通,言通過占筮,使隔絕的人與神再相溝通。

         

        (17)“本生仁義,所以義剛柔之制也”,“義”,或訓為衡量,或釋為規(guī)范,或訓為“宜”,恐皆不確,當讀為“儀”,作動詞,表現(xiàn)之義。言文王本性仁義,所以能夠表現(xiàn)剛柔之度。

         

        (18)“《易》之為書也難前”,“難”,皆讀如字,恐不確,當訓為說,論說之義?!扒啊?,或訓為遠,或讀為贊,或訓為先,恐皆不確,當讀為“剪”,義為淺?!半y前”,即論說淺顯。此言《周易》之為書,其卦爻辭論說淺近,并不難懂,與今本《系辭下》“《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義近。

         

        在“正文”最后,為使讀者更好了解帛書《衷》篇的出土文本原貌,特將其原始文本錄入,構成“正文”第五部分。帛書《衷》篇是從竹簡本《衷》篇抄寫而來,由于帛書抄寫者的錯誤,導致帛書錯簡嚴重,因此特錄入調整語序后的復原文本,以呈現(xiàn)竹簡本《衷》篇文本面貌,是為第六部分。

         

        在“附錄”中,首先將帛書《衷》篇十種釋文全文錄入,以增強“正文”中“新?!钡目尚哦?,便于讀者驗證。然后錄入迄今為止《衷》篇研究論著目錄,以便利后來研究者的文獻使用。

         

        【目錄】

         

        劉序 

        林序 

        前言 

        校釋説明 

        一、凡例 

        二、本書所引《衷》篇十一種釋文簡稱 

        三、本書所引《衷》篇校釋研究論著簡稱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帛書《衷》篇實録 

        帛書《衷》篇勘校復原 

        附録 

        一、《衷》篇已發(fā)表的十種釋文 

        二、帛書《衷》篇研究論著目録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