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何以最重視“中”
——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中庸章句》
作者:祝安順(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九月十二日甲辰
??????????耶穌2020年10月28日
《中庸章句》是怎么來的?
《中庸》是古人寫的一篇文章,正文3568個字,加標題不過3570字,當下高中生1500字常規(guī)作文兩篇多一點,本是《禮記》第31篇,從漢到唐,雖略有人加以注解,但絕大多數(shù)注解本已散軼。跟《大學》一樣,從唐到宋,《中庸》逐漸大顯而成“明星”經(jīng)典,經(jīng)過北宋司馬光、程顥、程頤等人,特別是南宋大儒朱熹整理而成的《中庸章句》,在1313年成為元朝廷指定的科舉必修教材,在1515年的科舉考場上成為考試題目的出處之一,解答試題的指南。這一霸主地位一直延續(xù)到1905年晚清政府廢除科舉為止。朱熹對《中庸章句》文本沒有大的改動,但有了明確的章節(jié)劃分。在《四書》中,《中庸》涉及到形而上學的體認,直接關涉天人之際的命、性、道、教,其文字最繁雜,意思最隱晦,可以說最難讀。朱熹也是建議先讀《大學》,次讀《論語》《孟子》,最后讀《中庸》。朱熹的《中庸章句》雖不遵從漢代學者鄭玄的注解,但經(jīng)他本人的反復思考、修訂,解讀自成一體。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jīng)部·四書類一》所言:“《中庸(章句)》雖不從鄭《注》,而實較鄭《注》為精密。蓋考證之學,宋儒不及漢儒;義理之學,漢儒亦不及宋儒。”(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94頁)
當然,具體到朱熹是如何撰成《中庸章句》的,其實有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和長期的過程。所謂系統(tǒng)復雜、過程漫長,就是朱熹是從搜集前賢注解到刪減之、改定之,就有《中庸詳說》《中庸集說》《中庸輯略》等,在《中庸章句》撰寫的同時,還編撰了《中庸或問》《中庸章句序》,時間跨度從朱熹36歲直至他去世,都一直在準備、撰寫、修訂。
什么是“中庸”?
“中庸”最早見于《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作為美德,好到極致了,人們長久以來很少能做到?!盾髯印ゅ蹲酚幸欢挝淖郑蛟S可以作為孔子對中庸之道領悟的見證?!翱鬃佑^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鬃訂栍谑貜R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欹就是個禮器,現(xiàn)在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里還有它。在這里孔子悟出了中庸之道的苗頭——謙受益,滿則損,中則是最佳狀態(tài)。所以,《中庸》里引用孔子的話:“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者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薄吨杏埂防锍霈F(xiàn)“中庸”多達十次,可以說是集中論述何為中庸的專業(yè)論文了。但《中庸》與“中庸”還是有差別的?!啊吨杏埂放c‘中庸’不同,前者是一個文本,后者則不能為此一文本所窮盡,它是中庸之道、中庸之教、中庸之德等等?!保愙S,《中庸的思想》,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出版自序”第3頁腳注1)
中華文化最重視“中”,中國、中原、中華、中正、中和、中醫(yī)、中藥、中餐……據(jù)《字源》,該字甲骨文是個象形字,像旗旈的形狀,也就是帶著彩帶的旗子,古人用旗旈測試風向。又有內(nèi)、里的意思。引申為中央、一半、中介等,做動詞又有正、均、適合、適中的意思;庸,據(jù)《字源》,甲骨文是個會意兼形聲字。從庚,用亦聲。形旁“庚”像某種樂器,可以演奏,可以使用。聲旁兼形旁的“用”,像木桶狀,也是可以使用的,上古,“庸”和“用”可以通用,后來分化為兩個字。本義是為他人做事,引申為使用。從兩個字的字義來說,“中庸”就是“用中”。
然而“中庸”的涵義實在很復雜,古今說法甚多,下列說法較有代表性:1、運用中和之道。東漢鄭玄《禮記正義·三禮目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2、沒有偏差、不可改變的道理。宋程頤:“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保ㄒ娭祆洹吨杏拐戮洹芬?、無所偏倚的平常日用之道。朱熹《中庸章句》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本C合三人的詮釋,可以初步簡單地認為:中庸就是在事物動態(tài)發(fā)展中,堅守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tài)度、立場和方法,盡力維護事物平衡尤其是身心內(nèi)外平衡、人與人之間合作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狀態(tài)。
今天為什么還要讀《中庸章句》
第一,“中庸”是動態(tài)發(fā)展思維,倡導共存共享、合作共生,維護天生態(tài)多樣性,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智慧之一。
儒家尤其孔子認為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是變化而又生生不息的??鬃佑^水而領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觀天而領悟“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水流日夜不停,四時運行不已,百物生生不窮,宇宙的狀態(tài)和本質(zhì)是運動發(fā)展的,是充滿生機的。在對立統(tǒng)一的動態(tài)發(fā)展狀態(tài)中,為有效解決不平衡發(fā)展問題,應該發(fā)揮人的主體能力,小心謹慎地維持事物正常全面發(fā)展而避免發(fā)展“過”或“不及”。所以《中庸》竭力防范“過”與“不及”,而大力贊揚舜能“執(zhí)兩用中”,“隱惡揚善”;顏回能執(zhí)守中道,非眾人所能比,并將這種中庸之道推及到個人的修身、國家的治理、天下的安寧上。《中庸》中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就是極好的生態(tài)多樣性發(fā)展的健康發(fā)展觀的注解,這是中華民族在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健康發(fā)展觀,一種超越知識和理智之上的直覺智慧。
第二,“中庸”反對靜態(tài)固守,反對死板教條,反對死的權威,提倡“當為”,必要時大膽進取,銳意革新。
中庸之道倡導“叩其兩端”以取“中”,用“中”,力戒“過”,勉勵“不及”,但堅決反對靜態(tài)固守,反對因循守舊,反對堅守固有的理論成果或已有的經(jīng)驗。在事物發(fā)展的內(nèi)在對立兩極之間進行調(diào)節(jié),不隨意亂為,要認真調(diào)研后,抓住主要矛盾問題的主要方面,敢于擔當,敢于出手,順勢而為,解決問題,維持事物發(fā)展的整體平衡,所以荀子提倡“不茍”,但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該作為時一定及時出手,所謂“唯貴當”而已。所以,《中庸》中贊嘆君子的“時中”,孟子稱孔子為“圣之時者”。因時制宜、與時俱進,執(zhí)中達權。所以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保ā墩撜Z·子罕》)杜絕“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保ā墩撜Z·子罕》)中庸一方面要求維護平衡,將矛盾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一方面又要看時空、人力條件變化,不死守固有范圍、制度、規(guī)則,處理事物要有靈活性,在必要的時候,大膽改革,勇于創(chuàng)新。
第三,“中庸”以平等而普遍的自然人性為基礎,倡導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自律、自修,盡其在我地發(fā)揮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踐行中庸之道,養(yǎng)成君子人格,提升人格境界。
《中庸章句》包括朱熹寫的《序》,當中的話語要進行轉(zhuǎn)化,可以用當下的常用語言去對接,那么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發(fā)。比如,朱熹在《序》中說:“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肯定了人的先天自然之性是人人具有的,智愚不分,沒有人天生就是高貴的,也沒有人天生就是低賤的,能否得“道”,關鍵都要看后天的學習和實踐。在《章句》注解中又說:“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于天而備于我?!敝祆浞磸蛷娬{(diào)“體備于己”,在承認先天命定之性的同時,又把后天的努力主動權交給每一個人。強調(diào)中庸之道的普遍平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每個人只要自覺、自律、自修,就可以投身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推崇“反求諸身而自得之”,同時又不過分神圣化,過分理想化,追求不可實現(xiàn)的烏托邦,“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實體的天已經(jīng)把所有的可能性賦予了每一個人,關鍵就看每個人能不能覺悟,能不能抵抗外在誘惑,“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做到“無入而不自得”“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忠恕之道,從身邊的親人做起,一言一行,盡其在我,成就君子?!坝沟轮校寡灾?,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第四,《中庸章句》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最具勵志功效的寶典之一。
其實,儒家學說最大的特點或者說持久生命力就是一部分民族的脊梁,終其一生,執(zhí)著抗勢,敢于違逆,勇于處逆,善于奮斗,力求取得成功,其言說沒有比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的那段有名的文字更能說明問題:“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最不濟的,也是要求一個儒者不同流合污,不合作,赍志而隱,即“窮則獨善其身”。中庸之道同樣是這樣要求人,鼓勵人,成就人的。古往今來,不是每個人都出類拔萃的,尤其在當今的社會大分工合作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無所不能,只有“擇善而固執(zhí)之”(專題化)這一條路了,只有“致曲”(專業(yè)化)才可以解決問題。所以《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比辗e月累,專注專心,必能有所成就,漸進式地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如何深度理解《中庸章句》
如何換一種角度來理解“中庸”與“誠”?
《中庸章句》的第一章,通過天人關系、君子慎獨、中和理想來闡述中庸的思想,從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九章則重點闡述“誠”,非常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來理解。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其實它反復闡述的道理,就是在說,天地人之間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推天道以明人事,行人事以復天道。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所謂抬頭三尺有神明,都是這個道理,都是這個要求。因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沒有類似西方的宗教。國家要安定,社會要穩(wěn)定,各行各業(yè)要合作,就需要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共識和互助,而用天人同氣(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天地之氣化合而生人,人具有天地的清濁之氣)、天人同構(陰陽二氣聚散升降)、天人同律(陰陽二氣的對立統(tǒng)一、消長轉(zhuǎn)化等)來統(tǒng)一天人,為人間的政治找到自然根基,為人間的倫理安排找到合理性。按照現(xiàn)代哲學語言來說,就是要求人的世界觀、社會觀與人生觀高度一致,把自然與應然實現(xiàn)高度一致,為人生的必然提供合法合理性。所以“累累若喪家之狗”的孔子,一生經(jīng)過“志于學”道、“立”于天地之間、“不惑”于陰陽變易、“知”天命之自然、“順”人道之應然,到七十歲才終于實現(xiàn)對必然的了解,終于獲得自由,獲得解脫,“從心所欲不逾矩”。
如何理解所謂的儒家心法十六字箴言?
《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闭f這是堯禪讓天下給舜時的重要政治囑托,特別是“允執(zhí)厥中”四個字。到了后來舜把天下禪讓給禹的時候,則加了三句,成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敝祆湓凇吨杏拐戮湫颉分姓f,這十六個字,就是儒家道統(tǒng)的心法,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擔憂道統(tǒng)不傳,特地拎出來的。如何來理解這一說法呢?
一,朱熹為了重振儒家學說,用“道統(tǒng)”來與佛教、道教相看抗衡,是有當時的不得已的。二,人既具有動物性,也具有社會性,如果我們把動物性對應于人心,把社會性對應于道心,大體能理解朱熹的思想:如果放縱人心的私欲私利,過度競爭,確實會危害社會,乃至個體自身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不樹立人的社會性,確保人能合作共生共享,也會影響人類的自身生存。如何在人的社會性與動物性之間找到平衡點,一直是智者的憂慮所在。三,朱熹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君子要效天法祖,靠自修來解決,而古希臘哲人是靠教育來解決。在《理想國》中,古希臘蘇格拉底也遇到過這個難題。他說在一個城邦林立的國家,必須要有合適的戰(zhàn)士,就應該具有對自己人溫和和對敵人兇猛這兩種性格,但按照形式邏輯來說,一個人擁有兩種相反的品性是無法理解的。對話到這里差一點進行不下去,還是蘇格拉底用類比的方法化解了這一形式邏輯的矛盾,他說狗天生具有這種對主人和熟人溫和,對待陌生人兇猛的性格,所以人也可以有,但需要用音樂和體育去培養(yǎng)他??梢?,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思考的問題,并不是那么脫離實際,也不神秘,也是針對實際難題的。
總之,中庸之道,本于天道自然而落實于人道參贊,特別是人的自我覺醒,自我體悟,自我節(jié)制,自我奮斗。它,既是個人修養(yǎng)的境界追求,也是為人處世的指導方法;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人類社會合作共生的指導原則之一。
這也是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中庸章句》的緣由。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