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方浩范】李炳憲的儒教宗教化改革思想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24 17:17:15
        標簽:儒教、李炳憲

        李炳憲的儒教宗教化改革思想

        作者:方浩范(山東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

        來源:《世界哲學》2020年05期

        ?

        ????要:儒學曾經(jīng)是東亞漢文化圈的精神支柱,也是韓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但是在近代化過程中,面對主導現(xiàn)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儒學在近代東亞遇到了衰退的局面。創(chuàng)造儒家文明的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經(jīng)過幾次革命的洗禮,儒學幾乎讓出了主導地位。儒學影響相對薄弱的日本,則早早地把儒學淹沒在近代化浪潮中。但是把儒學(性理學)作為治國理念的韓國,為了對抗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而提出了守護傳統(tǒng)文化(儒學)的主張,儒林中出現(xiàn)了衛(wèi)正斥邪派”“開化派等各種學派,而且各學派之間的矛盾也相當激烈。面對這樣的局面,以李炳憲為首的儒教改革派,積極主張對儒教進行宗教化改革,且要在韓國進行孔教運動。

        ?

        關鍵詞:李炳憲; 儒教; 宗教; 孔教;

        ?

        ?

        李炳憲(1870—1940,字子明,號真庵或白云山人)是朝鮮朝末期和日帝侵略下生活和活動的儒學代表人物。他跟當時的大部分儒學家一樣,面對生活在水深火熱狀態(tài)下的人們,更多的是想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學問來克服困難,也為儒學的發(fā)展尋找出路。他給后人留下了五十余卷著述,尤其是通過《儒教復原論》《歷史教理錯綜談》《儒教為宗教哲學集中論》等著作,為儒教的改革和再建做了大量的努力。李炳憲的儒教改革導入了康有為的儒教改革觀點,并在徹底的儒教立場上追求現(xiàn)代化。但是他并沒有徹底地排斥西方近代化和宗教文化,而是接受了中體西用和東道西器的觀點。李炳憲儒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把儒教規(guī)定為宗教,并為此開展了儒教的孔教化運動。

        ?

        一、儒教改革的不得已不容已

        ?

        李炳憲生活在朝鮮朝末期性理學面臨危機之時,這個時期的儒教正面臨著重大的選擇問題:要么守舊、要么放棄、要么改革。守舊派主張衛(wèi)正斥邪,放棄派主張開化,而改革派主張東道西器。李炳憲屬于后者,這一派認為改革才是儒教生存和發(fā)展的唯一出路。他認為凡言改革者,破壞之謂也。而不善破壞,則真粹亡矣。故善改革者,出乎不得已之意,而行乎不容已之地。”【1】認為韓國的儒學(性理學)必須要進行改革,這種改革是不得已不容已的選擇。不得已說明了儒教改革的緊迫性,而不容已則說明了儒教改革的必要性。

        ?

        以儒教傳統(tǒng)思想為基礎的朝鮮朝末期,隨著西方宗教的傳入和滲透,人們開始把西方宗教等同于近代西方文明。宗教為主的西學以思潮的形式,在韓國漸漸打下了社會基礎。相反,以性理學為統(tǒng)治理念的朝鮮朝,經(jīng)歷了兩亂以后,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諸方面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人們開始懷疑儒學的作用,也開始大膽地批判儒學之弊端。甚至想用西學代替儒學的呼聲也非常高,西學東漸下的儒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危機。在這樣的形勢下,韓國儒學界出現(xiàn)了反對西方宗教在內(nèi)的西方思想的衛(wèi)正斥邪。還出現(xiàn)了排斥西方宗教,但接受西方科學技術,并對儒教進行改革的改新儒學”——“實學。然而實學思想并沒有能夠反映在具體的政策上,因此他們的儒教改革受到了挫折。隨著開化派的甲申政變和為了實現(xiàn)近代化的東學農(nóng)民革命的相繼失敗,如何擊退外部的侵略成為韓國近代化與民族生存面臨的重要課題。

        ?

        儒教面臨何去何從之機,一些儒教人士提出了通過對傳統(tǒng)儒教的反省,把它改造成為適合近代社會發(fā)展的新儒教,其代表人物就是李炳憲。他看到了傳統(tǒng)儒學已經(jīng)無法應對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也親身感受到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威力,于是提出要大膽地直面西方文化和思想的觀點。他意識到認識和應對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并認為這是直接關系到儒教改革與發(fā)展的重大問題。李炳憲在接觸和學習西方思想文化的過程中,也認識到了西方宗教的傳播性和生命力之所在,所以想把儒教改造成宗教。但他又同時看到了西方的宗教與科學、哲學之間的矛盾,于是想把儒教建構成區(qū)別于西方宗教,并能夠有效地融合科學與哲學的宗教。其目的在于讓人們意識到儒教是符合未來進步方向的宗教,從而主張儒教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宗教。李炳憲儒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想通過儒教的宗教性,要激發(fā)人們對儒教信仰的熱情,以此恢復儒教組織的活力。換言之,通過對儒教的宗教化,追求達到保護國家和民族的目的。他著述了孔教運動理論為背景的《儒教復原論》,想以此為救國指導理念。他希望把儒教重新復原到孔子原來的精神,并把它擴大和發(fā)展為現(xiàn)代宗教。他希望改造后的新儒教,不僅能夠包容東西方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而且成為適應時代發(fā)展和民族希望的宗教。

        ?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和民主主義政治體制的提倡,中國開始拒絕儒教傳統(tǒng)的思想。加之,五四運動時期起對孔子的猛烈批判,儒家思想在中國漸漸讓出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受中國批孔運動的影響,以及性理學在朝鮮朝末期面臨的困境,韓國興起了如前所述的各種思潮。但是由于當時的韓國處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之下,因此無法根據(jù)自己的意愿獨立地促進儒教改革。保守的儒林和近代儒教改革思想家們,在共同的外來敵人面前也無法繼續(xù)分裂和矛盾。也就是說,雖然在韓國也有人主張批孔,但其勢力相當微弱。批判批孔的立場雖然強勢登場,但其爭論也沒有持續(xù)”【2】。針對批孔運動,韓國出現(xiàn)了反對批孔運動的兩個派別。一是保守的道學派,二是儒教改革派。李炳憲等人的儒教改革派雖然反對批孔運動,但也反思和批判了儒家傳統(tǒng)中存在的弊端。李炳憲想通過系統(tǒng)地批判批孔,使他所主導的孔教運動得以合理化和正當化。批孔運動是全面否定儒教,而儒教改革派則是克服儒教傳統(tǒng)中的弊端,把真實的儒教重新確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保守派欲以義理論來對抗西方勢力,而儒教改革派則高舉民族主義的旗幟,試圖為其儒教改革的實踐確保社會民眾基礎。而且,儒教改革派把儒教改革與民族的發(fā)展結合在一起,把孔子和儒教作為民族的精神思想文化的淵源,并解讀為民族的主體思想。

        ?

        李炳憲把二十世紀初近代變革過程中,韓國出現(xiàn)反對儒教的理由歸納整理為四個方面?!?span lang="EN-US">3】第一,蹂躪人權。反對儒教派認為,傳統(tǒng)的儒教陷于事大主義,把自己的祖先繼續(xù)留于夷狄,把外國人當作禽獸,認為這是蹂躪上天賦予的人權。第二,逆抗大勢。反對儒教派認為,傳統(tǒng)的儒教只固守《春秋》的尊周義理,其余都規(guī)定為邪說,認為這是違背了信仰自由。第三,誤解真理。反對儒教派認為,傳統(tǒng)儒教堅持的天圓地方說違背了科學的基礎常識。第四,孔子非宗教家。反對儒教派認為,傳統(tǒng)儒教只限于社會的政治或者哲學,根本沒有超越和神秘的色彩。圍繞著反儒教派的這些觀點,李炳憲通過儒家的經(jīng)典來一一駁斥。他認為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提出的大同,既不是排斥夷狄,也不是蹂躪人權。孔子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己”(論語·為政),更不是逆大勢的行為和觀點。而且,也不能因為孔子回答曾子之時的地圓之說與西方的科學知識一致,而認定為誤解真理。《周易》中的神道設教,也足以反駁孔子不是宗教家的觀點?!?span lang="EN-US">4】如此可以看出,李炳憲并不是盲目地批判儒教派,也不是絕對地否定對儒教的批判,而是通過在儒教經(jīng)典中尋找相反的根據(jù),試圖在儒教內(nèi)部的邏輯中尋找其解決問題的理論根據(jù)。

        ?

        李炳憲反對批孔和反儒教的運動,但是朝鮮朝末期的反儒教運動并非全無道理,而且李炳憲本人也強烈反對性理學。性理學在朝鮮朝五百多年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歷程中,曾起到了指導理念的作用。然而,性理學在韓國本土化過程和發(fā)展中也積蓄了矛盾,開始暴露出無法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一面。他批判性理學的理氣紛爭,認為朝鮮朝儒學過于陷入理氣之爭和觀念的紛爭之中。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李炳憲首先從今文經(jīng)學的立場上,批判宋代道學對儒教傳統(tǒng)的歪曲。李炳憲認為宋代性理學的世界觀和華夷論,以及義理論與真正的儒教是對立的。而且,他還認為宋元明清之際,儒學可謂盛矣,然流于口耳。自漢以下,謂之漢學時代。自宋以下,謂之宋學時代。天下稍知尊孔子,然孔子之真面,從此隱矣。”【5】由于韓國儒學是以宋學為根本,以朱熹為主體,而且通過李退溪和李栗谷程子與朱熹孟子、顏子孔子的方式接近孔子,他認為這是舍近求遠的方法。而且還認為韓國儒學實際上也沒有真正學到朱子的根本,只是學習了朱子的末端而已。他說:“吾邦近世之儒,蹈襲其末端,悻悻然。與現(xiàn)世進化之公理,互相逕庭,必經(jīng)一大革新,而后儒教之原狀可挽回也。”5認為宋代傳統(tǒng)不僅不符合現(xiàn)代文明,而且也不符合孔子精神。他強烈要求希望能夠通過自己性靈直接面對孔子。他說,茍以吾人固有之性靈,直隸于上天,感觸于圣師,則左右逢原,行其所無事,但患不能真心學孔子耳。”【5】其意是性理學既不符合孔子的精神,也不符合現(xiàn)代文明,因此要對性理學進行必要的改革,力求復原儒教的原來面目。

        ?

        二、通過孔教運動的儒教復原

        ?

        李炳憲一生的前半期為道學家郭鐘錫(1864—1919)的門人,后半期則為康有為的門人,所以他的學問是從道學(宋學)自然轉向了孔教。而且,近代韓國歷史中雖然向康有為求教過的人不在少數(shù),然而只有李炳憲才能稱得上康有為的唯一弟子?!?span lang="EN-US">6】這從另一個層面證明了李炳憲在韓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

        李炳憲的初期思想處在思慕程朱學階段,因為他出身于傳統(tǒng)的儒教世家,熟讀四書三經(jīng)和諸史書。1898(27),他師從于朝鮮朝末期的名儒郭鐘錫門下,而郭鐘錫又是巨儒李震相(1818—1885)的門人。因為李震相主張心即理說,所以李炳憲也對心說、主理論等非常關注,把心看成是理氣結合之物。然而,經(jīng)歷了東學農(nóng)民革命和乙巳條約等一系列事件之后,他開始立志于教育立國,為救國獨立運動修身立業(yè)。隨著西方文明向東方的傳入,他也開始關注西方的思想和科學技術。1903年他有機會拜讀上海發(fā)行的《萬國公報》,并通過它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也了解到中國發(fā)生的戊戌政變以及康有為的變法思想。此時的韓國衛(wèi)正斥邪占主導地位,然而衛(wèi)正斥邪無法阻擋西歐宗教勢力的浸透和影響。具有深厚儒學背景的李炳憲,為了既保留和發(fā)揚儒學精神,又要讓儒學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決定親自向康有為求教。

        ?

        李炳憲為了尋求儒教的改革方案曾先后5次來到中國,專程求教于主張儒教改革與孔教運動的康有為。1914年李炳憲第一次在香港拜訪了康有為,康有為通過李炳憲了解韓國面臨的問題以后,對李炳憲說,國家之命脈,在于民族之精神。團結民族,維持精神之方,則有惟一無二之宗教也。中麗兩國之宗教,則儒教是也。以儒教為自國之生命,救教為救國之前提,則已亡之國,庶乎其有望也。”【7】通過這次見面和求教,李炳憲確立了自己對儒教復原的決定和信念。1916年李炳憲第二次拜見康有為,向康有為求教韓國儒教的改良方法。此時的康有為也表示出同樣的無奈,他說,新學少年,不知尊孔教,專事歐法,真可驚也。政府不以為意,致孔子教不振。”【7】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實際情況不利于儒教的改革與發(fā)展。此次中國之行,李炳憲從康有為處得到了他的《中庸注》和《禮運注》,并通過對曲阜的考察和學習,以及親自參與孔子教儀禮和集會,對于他將來組織孔教會和孔教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0他又在上海第三次拜見康有為,并從康有為處得到了《新學偽經(jīng)考》??涤袨閷畋椪f,不明今古文,則公羊口說不明,則孔子三世太平大同之義不出,而無以應今之變,而容納之。是推孔子納于絕流斷港,無以通今世也。古本原之學,必通今文乃可,吾甚愿東方諸君通此本源。”【7】以此為契機,李炳憲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今文經(jīng)學。1923年在青島李炳憲第四次拜見了康有為,康有為稱贊李炳憲為孔道遂東,并對李炳憲寄予了厚望。1925年第五次拜見康有為時,李炳憲帶著祖國前途和宗教問題向康有為再次求教。康有為告誡李炳憲說,歲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內(nèi)志既堅,則外境之拂逆,皆視為磨礪之具而已。”【7】雖然這是康有為對李炳憲的告誡,然而也同樣表現(xiàn)出了康有為當時的現(xiàn)狀和心情。經(jīng)過多次向康有為求教,李炳憲從康有為那里學到了大同說和孔子教的根本理念。根據(jù)康有為的要求,李炳憲認真學習了《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等今文經(jīng)典。李炳憲也認識到了古文經(jīng)典是西漢以后的經(jīng)書,其根源不確實。而今文經(jīng)典是來自于孔門,因此認為今文經(jīng)典才是諸經(jīng)的真?zhèn)?。他頂著當時國內(nèi)儒林的壓力和逼迫,全面接受了今文經(jīng)書中的齊、魯、韓三家之說,以及毛氏傳與鄭玄等歷史詩經(jīng)研究家的各種學說。

        ?

        李炳憲的儒教改革論是從他對宗教的認識開始的,而且他把儒教規(guī)定為孔子教。他說,孔子之所以為孔子,則以其為教主,而其所以為教主者,則以其配天之量,救萬世之民也。”【8】并認為蓋能救天下后世之大眾,故曰教,且孔子儒者也,特以儒名其教焉。”【8】他的理由是因為堯舜文王等諸圣王的治理范圍限制在中國,而且其影響力也只是限定在那個年代。相反,教主孔子的教導充滿天地四方,其范圍和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他之前的所有圣人們。他特別推舉孔子為教主的另一個理由,則是孔子的濟世之希望最為遠大,而又能開入神之路也。”【8】以此強調(diào)孔教的濟世之希望和入神之信仰。李炳憲認為,近世之儒,醉于宋元群賢之糟柏,不知天地間真有儒教。”【8】也就說,他認為朝鮮朝末期的很多所謂的儒學家們,只是熱衷于朱子學的理氣關系中,卻不知儒學的真理在何處。

        ?

        為了將他所希望的孔教運動變?yōu)楝F(xiàn)實,1918年在韓國的培山(現(xiàn)韓國山清郡丹城里培養(yǎng)村)李炳憲與他的親族們一起計劃成立孔教教堂,這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孔教教堂。為了在教堂上設立孔子的圣像,他求助于中國曲阜的衍圣公府,希望能夠模仿曲阜孔廟中的孔子圣像。他親自帶著朝鮮朝大儒李退溪之曾孫李忠鎬的一封介紹信來到了曲阜,李忠鎬在信中說,彼耶佛之徒,立教堂,必尊教祖,與其專享域內(nèi)之先賢。蓋若崇奉我大圣祖,使吾輩慕圣衛(wèi)道之心,遠勝于二氏之徒乎。”【9】李炳憲的這一舉動,也招來部分韓國儒學界的批判,認為先圣不當擅奉。對此,李炳憲回答說:“奉先圣之真像,求先圣之真經(jīng),以致真尊先圣之心。特設文廟,而復古儀,以寓獨尊教祖之意,則實今日當行之急務。”【9】他受到質疑的另一個理由,是因為他所建筑的孔廟,既不同于當時流行的鄉(xiāng)校,也不同于正規(guī)的書院。他結合了鄉(xiāng)校和書院的特點,以獨特的形式建筑了孔廟,其特點在于分別建設了文廟和祠宇。但在韓國傳統(tǒng)儒教的慣例來看,文廟只能設在成均館和鄉(xiāng)校等國家指定的地方。文廟在培山書堂上的建設,意味著儒教可以在國家體系外,通過民間也能發(fā)揮其作用。這是韓國歷史上所謂民立文廟的初創(chuàng),于是肯定會受到保守儒林的批判。而且,按慣例韓國的文廟是以孔子為中心,供奉四圣(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和孔門十哲,以及宋朝六賢和韓國的十八圣賢,更為重要的是文廟內(nèi)不設圣像。但是,李炳憲在培山書堂上供奉了孔子的圣像,而且是唯一的圣象,其意就是為了強化孔子的教主地位。圍繞著這樣的一系列問題,孔教運動母體的培山書堂受到地方保守儒林的排斥。培山書堂最終宣告終止,然而它在韓國儒教運動史上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李炳憲對儒教進行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對儒教的顛覆,而是對儒教的復原。李炳憲認為儒教已經(jīng)偏離了原來的宗旨和初心,還面臨著衰退和崩潰的局面。他認為孔子之道,博大無外,明于應世,切于進化。”【8】然而有四個原因,阻礙了儒教的發(fā)展。即一,崇拜教祖之觀念不及西人;一,社會共公之思想不及西人;一,舟車之交通不及西人;一,鎖國主義又為東亞遺傳之劣性。”【8】其意就是儒學衰退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儒教本身,更不在于原創(chuàng)儒學的孔子,而在于當下人的思想觀念和科學技術的落后。更為重要的是,李炳憲認為孔子的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的公理是吻合的。他說,地園之義,孔子對曾子而證之。再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親之說,已包含中外。民重君輕之論,實春秋之義而非孟子明訓乎?西法之暗合公理者,已不能外孔子之大道也。推此以求,則西歐之憲法、北來之共和,骎骎然為禮運大同之訓話,春秋三世之注腳矣。吾所謂改革者,復先圣之道,而破俗儒之貫習,以適于今日而已。”【10】在這里所謂的俗儒是指迷戀于宋學的理氣之爭的腐朽儒者,而先圣之道則為孔子的思想。

        ?

        雖然儒教在朝鮮朝時期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宗教,然而其活動形式和內(nèi)容而言,具有完整的宗教性質和功能。但1917年朝鮮總督府發(fā)表的《宗教令》中,沒有把儒教列為宗教行列。并根據(jù)《鄉(xiāng)校財產(chǎn)管理規(guī)則》條例,把鄉(xiāng)校的財產(chǎn)歸于地方官廳。又根據(jù)《共同墓地管理規(guī)則》,把墓地制度從親族單位改為以村為單位的共同墓地方式。這些措施的實施,從制度上瓦解了儒教所固有的活動場所和活動所需要的財政,以家庭和親族為中心的儒教式傳統(tǒng)的基礎也受到了破壞。為此,李炳憲向總督府提出了十余次建議,要求重新修改相關規(guī)定,這是李炳憲為儒教的保存而展開的活動。李炳憲在《對鮮根本政策專在儒教論》一文中,向朝鮮總督府和日本政府提出了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儒教的建議。他甚至主張日本統(tǒng)治朝鮮的根本政策應該在于儒教問題,即解決儒教為宗教問題以后,其他問題才可能解決。他認為吾邦之儒教,必經(jīng)一大革命而后,可以振興也。不爾則與現(xiàn)世進化之理,動輒齷齪,……所謂改革者,當隨時之變遷,參諸至公之真理,求復孔氏之原狀,掃除二千年榛無蔽錮之習。”【11】同時,他對日本的儒教政策,提出了三個意見和觀點。他認為,日本之對現(xiàn)時儒教有三策,得其上策則為世界之盟主,得其中策則可致東來之平和,得其下策猶可?,F(xiàn)時之狀態(tài)。”【12】上策是政府要重視儒教,趕走宋學之學風,并根據(jù)孔子所倡導的時中的義理來行事的話,可能成為世界的盟主。中策則是認真研究儒教的本質與孔子的大義理,以及日本與朝鮮的歷史,實施對朝鮮儒教的改革,收拾民心,從而能夠實現(xiàn)東亞的和平。下策是認可儒教為宗教,返還鄉(xiāng)校的財產(chǎn),包容穿舊式衣服的儒林人士。相反,如果不認可儒教為宗教,剝奪鄉(xiāng)校的財產(chǎn),從而可能引起朝鮮人的反感,這才是無策。他雖然知道日本想通過殖民政策來改變韓國的傳統(tǒng)風俗,但也意識到日本是想通過儒教的忠孝文化來感化朝鮮民族,因此想借助和依靠這個殖民政策來促進韓國的儒教改革。李炳憲的這一舉動,一方面表現(xiàn)出了他對儒教復原運動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充分證明了儒教的宗教化改革運動在韓國面臨的困境。他的這種觀點遭到了獨立人士們的批判和指責,他本人也接受了這種批判。

        ?

        三、宗教的理解與儒教的優(yōu)越性

        ?

        李炳憲并沒有明確界定宗教概念,他認為宗教之稱謂來自英文religion,而且在日本維新之初譯為宗教或法教。然儒教之教字,不加毫末而其意自足,則不必添宗字也。但挽近以來,極東名詞,以世界現(xiàn)行之教,通謂之宗 教。”【13】李炳憲雖然沒有提出宗教概念,然而對于儒教為何教之時,卻明確回答說,儒教者,孔子之教也。”【14】并認為東西方對于宗教理解的不同,導致了儒教是不是宗教的問題,而問題的焦點在于東西方對于宗教與哲學關系的認識。從李炳憲的立場上看,儒教不僅是宗教,而且優(yōu)越于世上其他所有的宗教。

        ?

        1.宗教與哲學的關系

        ?

        李炳憲對東西方宗教與哲學的關系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認為西歐之言宗教者與哲學而為二,東方之言宗教者與哲學而合一。究其所以分,則以其有真知、迷信之別耳。”12他認為東西方宗教概念的根本分歧,在于宗教與哲學的合一與分離。并認為西方分宗教和哲學的原因,又在于真知的哲學和迷信的宗教。認為西方宗教所謂的天堂地獄說,就是因為他們相信迷信的結果。而且東方人接受西方宗教的時候,誤把宗教只當作是迷信。但他認為東方的宗教(儒教)不同于西方的宗教,它超脫了迷信,把哲學與宗教合二為一。因此,雖然從西方的宗教概念來看,孔子也許只是政治家和思想家而已,但從東方的觀點來看,孔子既是哲學家,也是宗教家。他說,彼耶佛之偏于出世,迷于神權者,方可以享宗教之名。而我孔之誠無內(nèi)外,道合天人者,反不能為宗教家。試問教之一字,專業(yè)為泰西人所獨有,而國于東方者,蕓蕓數(shù)千年,永為無教之國耶。”【15】針對西方的宗教概念,李炳憲提出了兩個質疑。一是,西方宗教家們,只重視神權而忽視入世事務。由于孔子明事物重人倫,所以把孔子只認定為哲學家或者政治家,而看不到儒教超越世界的一面。他認為這是西方側重于迷信的宗教概念所導致的結果。二是,西方的宗教家們,把西方的政治、法律,以及科學發(fā)達的原因,都歸結于救世主神秘的力量,而把東方的腐敗則歸咎儒教。因此主張儒教不能作為宗教,目的在于強調(diào)基督教的優(yōu)越性和不可代替性。也就是說,在他看來當時流行的宗教概念是以要么側重于超越性信仰,要么陷于基督教優(yōu)越主義,認為這是站在西方中心主義立場上被歪曲了的宗教概念。他認為,宗教中內(nèi)在的迷信要素是人類知性沒有充分達到之時起作用,然而合理的知性達到充分的現(xiàn)代社會來說,宗教的迷信要素所占的位置是越來衰退。也就是說,傳統(tǒng)社會與現(xiàn)代社會對宗教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是不一樣的,需要重新定義宗教概念或者重新認識宗教概念。

        ?

        他認為,基督教之行,普及于全球,而馬丁·路德出,則已改頭換面矣。康德、達爾文出,則又生一敵國矣。故曰二十世紀以后,則哲理日明而迷信日薄,各國宗教家漸失中堅之壁壘,而宗教哲學必合于 一矣。”【15】也 就是說,即使宗教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那也是過去的事情??茖W技術日益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具有深厚迷信色彩的宗教將被宗教與哲學合于一的儒教所代替。而且,他認為宗教屬形而上之道,科學屬形而下之器。哲學或因上因下,而分為唯心唯物二 派。”【16】李炳憲把宗教與科學分屬于形而上和形而下,把哲學看成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二者共同的根據(jù)。值得留意的是,他把形而上之宗教與形而下之科學,并非認為是對立的關系,而是道器關系。而且從哲學角度來看,宗教與科學并非是矛盾和對立的。因此,李炳憲的宗教概念雖然屬于形而上的領域,但宗教與哲學、科學是能夠整合和調(diào) 和。

        ?

        也就是說,他之所以提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的宗教概念,而且極力主張儒教是宗教,或者應該是宗教的觀點,其目的是為了針對當時的學界把儒教只當作是哲學、道德、教育、政治的偏見。他想通過對儒教的宗教性分析和定位,最終確立儒教的宗教地位。同時想通過宗教的儒教,區(qū)別和對立正在盛興中的基督教,并確保儒教的獨特性。因此,基于儒教為宗教的認識出發(fā),李炳憲認為宗字又帶神秘的色彩,則烏得以孔子為非宗教家哉。”【14】如此而言,他所主張的孔子為宗教家,儒教為宗教的認識中,并沒有排除神秘性。也就是說,他積極地解釋儒教的宗教性時,不僅把儒教看成是以人道為中心,而且看成了包含神道的宗教。他通過對儒家經(jīng)典的再解釋,認為儒學皆所以重性靈而輕肉體,明天人之極致,較諸西教天堂地獄之論,不亦圓活而真切乎,……儒教之宗教觀念,孔子之教祖地位,于此可見。”【14】李炳憲認為,雖然孔子精神中相對西方宗教具有實現(xiàn)入世的方法,然而同樣具有重視神秘世界的鬼神與性靈的出世超越方法。在這里,進一步看出李炳憲對儒教的宗教性的立場和觀點。

        ?

        2.儒教優(yōu)越于其他宗教

        ?

        李炳憲認為東西方對于宗教,以及宗教與哲學、科學的關系理解上存在著差異。同是,他從東方的視角出發(fā),主張宗教化的儒教優(yōu)越于西方的宗教。他認為吾夫子既集群圣之大成為億代教化之主,則可以參天地贊化育而為,地球上獨一無二之教也。其與各國所宗之教,不害同為宗教,不但不似各宗教之偏而不全,迷而不真耳。”【13】強調(diào)孔子是儒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儒教是世界上最為穩(wěn)定的宗教。他對儒教的期望非常高,希望儒教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大同教孔子方為地球上獨一無二之宗教家,而孔教乃為全世界大同教矣,何以故,孔子者哲學合一之宗教家也。”【14】認為只有儒教(孔子教)才能夠把哲學與宗教合為一,所以孔子教能成為統(tǒng)治世界的宗教。目的在于強調(diào)孔子教的作用,以及身為教主孔子至高無上的地位。

        ?

        圍繞著儒教與佛教、基督教關系,他認為其所以立教之方則異,而救世之意則同?!?span lang="EN-US">14】主張世界上所有宗教的目的相同,但是其出發(fā)點則不同。但其立教方法上,佛教和基督教是采用的是自上而下達的方法,儒教則是自下而上達方法。而且,孔教之特色,務在令人各循其理,各養(yǎng)其心。不似佛耶之自占獨尊,使之崇奉則比諸他教。”【14】他認為佛教重在傳法,基督教信其復活,但孔子之道則精粗本末、內(nèi)外大小,無所不備。因此,孔教的地位比諸支那之前圣,則多出世間法,而較諸西方之教祖,則多入世間法。”【14】李炳憲在這里給我們表明,儒家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達到了平衡,認為這就是儒教的特性。相反,他認為西方宗教則不像儒學那樣,在這兩個方面沒有達成均衡。他說西人之博愛而重公德,誠美矣。然語其教,則語上而遺下。語其行,則重社會而忽切身之倫也。”【14】西方的宗教不僅側重于出世,而且忽視人倫,他認為這是對宗教的偏面認識。他說:“徒見出世者之為宗教,而反不知入世而能出世者之為真宗教,則不幾于執(zhí)一而廢二乎?”【14】從而提出,各教之偏于出世者,必歸乎先圣之天人一貫,入世而兼出世之道矣。西哲亦言,五百年后孔子之教,必大行于全球,愚則曰不必待百年也。”【15】他結合韓國儒教面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出了孔教的意義。他說,吾邦之儒,則有東西南北之論,人各異見,黨各異尊,互相丑底,罔有紀極。此風必一掃,而后孔教之真理可尋,而吾儒之原狀可復也。”【15】面對世界上存在的各種宗教,認為最后惟孔子之儒教,可以能一之。”【15】并認為孔子教的偉大性在于,孔子之道,大矣備矣。是以彌六合而不匱,閱萬期而革新。惟其無私,故能大。不偏,故能備?!?span lang="EN-US">15】他確信孔教具有神道之宗教性的同時,包含著世界的進化原理與大同的理想社會。在這里,他不僅強調(diào)儒教的重要性,而且對后世儒教的發(fā)展提出了要求,認為如果不能保教”(孔教)的話,無法發(fā)揚光大儒教的精神。

        ?

        四、總結

        ?

        第一,面對上世紀初大韓帝國的滅亡,反對儒教派把責任歸咎于支撐朝鮮朝五百多年理念的儒教。他們認為儒教已經(jīng)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更是阻礙社會變革和反文明的思想。他們在反儒教運動的過程中,雖然從批判儒教的弊端開始,但是漸漸演變成批判儒教根本精神的批孔運動。針對反儒教派的攻勢,韓國同時出現(xiàn)了反駁這場反儒教、批孔運動的兩個派別。一派是堅持以性理學為儒家傳統(tǒng)的道學派,另一派則是以批判儒教弊端為前提的儒教改革派,李炳憲就是儒教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他深受康有為的影響,并以儒教為宗教的理念出發(fā),通過儒教的宗教化改革運動,試圖強化儒教的社會引領地位。

        ?

        第二,李炳憲通過與康有為的多次接觸,以及受其孔教運動的影響,想把中國孔教運動的做法系統(tǒng)地搬到韓國。但由于中國和韓國面臨的實際情況不同,李炳憲無法徹底地模仿康有為的孔教運動。李炳憲提出的儒教改革并不限于思想上,而是體現(xiàn)在實際行動的具體方案。他深知儒教在當時韓國面臨的危機,也意識到了宗教容易被人接受的事實。因此想通過儒教的宗教化,讓更多的人容易接受儒教,使儒教在這個世界上得以繼續(xù)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他認為西方人不認可或者不想承認儒教為宗教的原因,是因為想保住他們神權的唯一性和權威性。但李炳憲斷言,20世紀以后隨著哲理的日益明朗與迷信的日益淡化,孔教將成為全世界的大同教,孔子將成為把宗教與哲學合為一的宗教家。

        ?

        第三,為了使儒教宗教化改革合理化,李炳憲借助基督教神概念來樹立儒教的神道。并通過對神概念的重新解讀,恢復西方宗教式的儒教神概念來完善他的儒教宗教化理論。李炳憲在他的理論體系中,反復強調(diào)儒教之所以為宗教的原因在于儒教是具有神明、神理、性靈的超越性。然而,李炳憲雖然強調(diào)神道在儒教中的地位,但并不積極地追求儒教的神秘性和超越性。因為他認為西方宗教是以迷信為主,所以不符合趨于文明的現(xiàn)代社會。在他看來基督教和佛教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所以在他的遺言中也反復告誡學生們,除了儒教之外的其他宗教都是迷信的神秘宗教,只有儒教才是不迷信的真正的神妙宗教。正是因為他把西方的宗教規(guī)定為迷信,把儒教規(guī)定為以人道為中心,使得儒教的宗教化范圍受到了限制。而且以人道為中心的儒教,自然又回到以人為中心的傳統(tǒng)的倫理范疇中。所以,儒教的宗教化改革中成為理論前提神道,無法完成其體系化的過程,最終只是成為儒教宗教化改革的理論前提而已。

        ?

        第四,李炳憲基于對儒教的信念,批判性理學的同時提出了儒教改革的方案。他認為儒教的產(chǎn)生,自上而窮其源則未見其有始,由下而追其委則未見其終也。……儒教自是天理之真體,惟孔子定之以教也。”【17】但是由于李炳憲在孔教運動中,只強調(diào)孔子獨一無二的教主地位,而否定或消弱了儒教的其他思想和功能,從而陷入了儒教的唯孔子論。因此,他的孔教運動勢必受到當時保守儒林的排斥,也沒有后人繼承他的孔教思想和孔教運動,但不能因此否定他在韓國近代儒教史上的位置和作用。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tǒng)治下處于低潮的韓國儒學界,李炳憲提出了一種振興儒教的辦法,這不僅對近代韓國儒學的發(fā)展有意義,而且對近代化與東亞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的思考也頗有助益。

        ?

        注釋

        ?
        7?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真菴略歷》,《李炳憲全集》下,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599頁;第601頁;第605頁;第616.
        ?
        8?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儒教復原論》,《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179頁;第177頁;第191頁;第194頁;第181頁;第187.
        ?
        9?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九思齋及培山書堂事實錄》,《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284頁;第286.
        ?
        10?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儒教復原論》,《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186頁;第179頁;第177.
        ?
        11?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北遊日記》,《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650頁;第650.
        ?
        12?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中華遊記》,《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545頁;第546頁;第547.
        ?
        13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儒教為宗教哲學集中論》,《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年,第212.
        ?
        14?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儒教復原論》,《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179頁;第179頁;第179頁;第188頁;第179頁;第181頁;第193.
        ?
        15?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中華遊記》,《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547頁;第547.
        ?
        16?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儒教復原論》,《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194頁;第191頁;第193頁;第177.
        ?
        17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儒教復原論》,《李炳憲全集》上,亞細亞出版社,1989,第184.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