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儒家雅樂的“中和之美”
作者:孫甜甜 張建平(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儒學是教化之學。為達成道德教化之目的,儒家特別推重“禮樂”,故其有“禮樂教化”之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雖合用“禮樂”以行教成化,然“樂合同,禮別異”,“禮”和“樂”發(fā)揮教化作用的形式卻是有區(qū)別的。大體而言,禮使人有差有別,樂使人有合有同。從藝術(shù)審美的角度來審視儒家的“禮樂之道”,如果說,其“禮”論思想中蘊含著一種“差等之美”的話,那么,其“樂”論思想中則潛藏著一種“中和之美”。
當然,儒家所推重的“樂”,并非泛指一切音樂,而是能陶冶人之性情、涵養(yǎng)人之德性的“雅樂正聲”。荀子曰:“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背B勅寮已艠氛?,不僅能“感動人之善心”,使我們摒除邪情惡欲,不斷涵養(yǎng)德性、向上向善;還能節(jié)情養(yǎng)情、得美成善,使我們在聲音高低起伏的變化中,在情與理、美與善的統(tǒng)一中體認其“中和之美”。
具體來說,我們認為,儒家雅樂的“中和之美”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是聲出于和,和出于適。儒家雅樂追求一種“和合”的審美境界,以“和”為美。如何才是“和”,才是“美”?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通過“和同之辨”,深刻闡明了“和”與“同”的辯證關(guān)系。所謂“和而不同”者,以“不同”為“和”,認為只有包容差異才能達成和諧。而這種和諧的狀態(tài)才是“美”。儒家認為,“音”有高低、大小、輕重、清濁等變化,才能“合”(和)而成“樂”。我們很難想象,單一枯燥、缺乏變化的音調(diào)音符能夠成其為“樂”。當然,盡管音有高低、大小、輕重、清濁等變化才有樂,但在高低、大小、輕重、清濁等之間又要持“中”,無過而無不及,如此,才又有樂的中正平和之美。儒家這種“持中貴和”的雅樂觀,在《呂氏春秋》中有十分精彩的論述,其言曰:“聲出于和,和出于適?!庇郑骸昂螢檫m?衷音之適也。何謂衷?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小大、輕重之衷也。黃鐘之宮,音之本也,清濁之衷也。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按我們的理解,這里所謂“適”正是儒家雅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適”的理想境界是“中”與“和”的完美統(tǒng)一,所彰顯的正是儒家雅樂中正平和的中和之美。
二是情理統(tǒng)一,發(fā)而中節(jié)。如果說在樂之形式上,儒家雅樂的中和之美主要表現(xiàn)為中與和的統(tǒng)一,那么,在樂之內(nèi)容上則主要表現(xiàn)為情與理的統(tǒng)一?!抖Y記·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闭\然,雖有外物所擾而不發(fā)喜怒哀樂之“情”的“中”的狀態(tài)固然美好,然恐“持論過高”,一般人實難企及?!胺驑氛撸瑯芬?,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shù)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平實而論,儒家更相信,樂是人之“情”(喜怒哀樂)的自然宣泄和表現(xiàn),這是人所不能免的,只是“情”之所“發(fā)”應合乎理性規(guī)范(禮、理)之要求,否則“情”勢必流于奸邪而致“惡”致“亂”。“樂”的作用正在于,一方面使人可以將“不能免”的“情”自然表現(xiàn)出來(發(fā)),此可謂“以樂養(yǎng)情”;另一方面又使人“情”之表現(xiàn)(發(fā))能夠合乎“理”、中其節(jié)(受到一定節(jié)制,符合理性規(guī)范),此可謂“以樂節(jié)情”。喜怒哀樂之情之所發(fā),發(fā)而皆能中其節(jié),儒家對雅樂的這種養(yǎng)情節(jié)情的教化作用的重視,彰顯了其所追求的那種合“情”合“理”、情理統(tǒng)一的中和之美。
三是盡美盡善,美善相樂。在音樂形式上,注重“中”與“和”的統(tǒng)一,主張“和衷共適”;在音樂內(nèi)容上,注重“情”與“理”的統(tǒng)一,主張情理交融,這構(gòu)成了儒家雅樂所追求的中正平和的藝術(shù)審美境界。不過,儒家雅樂雖有“中和之美”,然儒家并不認為,樂只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藝術(shù)的熏陶。相對于對樂的美學化理解,儒家還特別重視其德性滋養(yǎng)作用,賦予樂以“善”的道德性評價標準。《論語·八佾》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痹谌寮覄?chuàng)始人孔子看來,只有《韶》這樣“盡美”又“盡善”的音樂,才是真正的“雅樂正聲”??鬃訉Α渡亍窐?、《武》樂的不同評斷,很大程度上厘定了儒家的音樂審美標準,即美好的音樂不僅要有藝術(shù)形式的“美”,還要有藝術(shù)內(nèi)容的“善”。在孔子“美善統(tǒng)一”的音樂美學觀上,荀子進一步提出了“美善相樂”的思想。他說:“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孔荀之后,“盡美盡善”“美善相樂”成為了儒家最高的音樂美學理想。儒家雅樂所追求的美善統(tǒng)一的音樂美學理想,亦頗能顯現(xiàn)其中正平和的精神智慧。在儒家這里,如果說“盡美”又“盡善”的音樂才是美樂、好樂,才是真正的雅樂正聲的話,那么我們也可以說,儒家雅樂還追求一種盡美盡善、美善統(tǒng)一的中和之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時下,各種搖滾、重金屬甚至歇斯底里的所謂“流行音樂”充斥著我們的世界,在快的生活節(jié)奏下,人們有時也會沉溺于這種音樂所帶來的情感宣泄。殊不知,在這種音樂的“熏陶”下,我們只會更加狂躁不安、難于平靜。在音樂的世界哪里有凈土?不妨多聽聽中國古典雅樂,多感受一下儒家雅樂的中和之美吧。這種“尋根之旅”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美”的享受,還有“善”的滋養(yǎng)。在這喧囂的世界,讓我們多聆聽儒家古典雅樂,收獲屬于自己的那份恬靜淡泊。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