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漆永祥】點染丹黃十數(shù)載校成曲禮三千篇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21-02-10 18:24:21
        標簽:《五禮通考》

        點染丹黃十數(shù)載校成曲禮三千篇

        作者:漆永祥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庚子臘月十五日乙亥

                  耶穌2021年1月27日

         

        清代秦蕙田所主纂的《五禮通考》268卷,分吉、嘉、賓、軍、兇禮五大類,上自先秦,下訖當時,以《三禮》為核心,廣泛徵引歷代經(jīng)史四部之說為佐證,縱橫梳理,類例詳明,糾謬補闕,時出己見,成為當時禮學研究方面集大成式的重要著述。但近三百年來,迄無點校整理之本,誠為憾事!然在去年年底,我們終于捧到了由南京師范大學方向東、王鍔兩位教授主持???、中華書局出版的皇皇二十巨冊整理本《五禮通考》,不僅彌補了我們的缺憾,也給令人焦慮煎熬的庚子大災之年之歲尾,增添了一份難得的喜氣與吉瑞。

         

        要董理《五禮通考》這樣卷帙龐大的禮學文獻,危乎難哉!綜括而論,實有四難:禮文繁雜,晦澀難通,其難一;禮學文獻關涉過廣,無所不包,其難二;精研《三禮》,疏通考核的專家,如鳳毛麟角,其難三;而即便有一二通禮之家,也不愿意耗日費時,花十數(shù)年時間來整理一部著述,其難四也。這就是《五禮通考》雖然為學術界所亟需,但卻遲遲沒有整理本槧行的主要原因。

         

        研治禮學,所謂“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其節(jié)文威儀,委曲繁重。即如《五禮通考》中“嘉禮”類中,如尊親、飲食、冠、昏、饗燕、射、鄉(xiāng)飲酒諸禮,凡豆俎簠簋、匏竹鐘鼓、奠祭盥洗、揖讓升降、拜跪坐興、緩徐趨疾等儀節(jié),既少圖例可參,又無錄像可憑,可謂紛如亂絲,迷如密霧。而禮文之中,往往是一字一套動作,一字一個位置,一字一種儀節(jié),一字一件禮器,點校此類禮文,須有大量的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才能分得清楚,辨得明白,這是禮學文獻獨有的特殊句型。整理者在處理這些文句時,稍有不慎,即或粘連不分,或破句錯點,導致儀節(jié)紊亂,懵懂難解,其慎懼兢兢、瞻前顧后之狼狽可知。

         

        禮學文獻還有一大特征,就是瀚海無涘,無所不包。錢玄先生曾感慨地說“三禮之學,實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段宥Y通考》的內容,實際幾乎囊括了天地鬼神、人生百態(tài)與世間萬物之一切,而且遠自往古,下止當代,上自王朝,下逮民俗,兼容并蓄,無所不備。不僅如此,《四庫全書總目》還說《通考》“以‘樂律’附于《吉禮》‘宗廟制度’之后,以‘天文推步勾股割圓’,立‘觀象授時’一題統(tǒng)之,以古今州國、都邑、山川、地名立‘體國經(jīng)野’一題統(tǒng)之,并載入《嘉禮》,非‘五禮’所應該,不免有炫博之意”。因此,《五禮通考》做為一部禮學史與資料集兼具的著述,其“五禮”之所含,顯然更為廣博龐雜,無所不蓄,儼然百科全書,這對整理者水平的要求,可以說近乎酷苛矣。

         

        我們如果推測秦蕙田之原意,也不一定非要“炫博”,當時戴震參加了《五禮通考》的編纂,戴氏遂將其師江永《推步法解》與自家所著《勾股割圜記》一并纂入其中,秦氏設“觀象授時”一類,很可能是受戴震影響所致,這一方面說明秦蕙田善于吸收當時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無疑給后人整理《五禮通考》平添了難度。因為《推步法解》與《勾股割圜記》是專門研究天文算學的專著,如戴書上篇介紹三角八線與平三角形解法,中篇為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下篇為球面斜三角形解法。戴震與錢大昕當時都力主“西學中源”,而且“中優(yōu)于西”,即所謂“以勾股御三角”。為了給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爭天下,戴氏還自創(chuàng)了一套術語,有意與西學立異,如他的題目“知一觚兩距,兩距在觚之左右,求對觚之距”,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在球面上已知一角與兩邊,求對邊之值;或已知兩角夾一邊,求對角之值”。此類文句,猶如天書,令人昏昏,何況戴氏書中,本身就有不少的錯訛與缺漏,要標點整理這樣的書籍,其難度又可想而知。

         

        那么,為什么是方向東、王鍔二位教授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這當然是有原因的。江蘇向來是人文淵藪之地,即以清代而論,南京、揚州、常州等地的鐘山、紫陽、婁東諸書院,在盧文弨、錢大昕等大師的引領下,培植了大量的經(jīng)學人才。綿延至近現(xiàn)代,南京師范大學前輩學者如段熙仲、錢玄等先生,皆為禮學名家。方向東教授師承徐復先生與錢玄先生,傾心向古,禮學為長,所著如《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大戴禮記〉譯注》等,為學界所重。王鍔教授早歲在西北師范大學從業(yè)師李教授慶善先生游,又隨趙逵夫先生攻讀博士學位,鉆彌禮學,曾與陜西師范大學諸賢合作纂《十三經(jīng)辭典》,成《三禮研究論著提要》。調至南師大工作后,更是承繼先風,發(fā)揮所長,近年先后成《〈禮記〉成書考》《〈禮記〉版本研究》《〈禮記〉鄭注匯?!贰肚Y注疏長編》等,可謂是風生水起而著述滿家矣。

         

        南師大既有禮學研究傳統(tǒng),王鍔兄與方向東教授同味同好,遂相約點勘《五禮通考》。方、王二氏,皆不追時髦,不喜聲華。方兄所嗜,唯在校勘禮經(jīng),若左手握杯,右手執(zhí)筆,薄酒和墨,丹黃涂乙,則不啻為羲皇上人。王鍔兄在隨園開“學禮堂”,與門下生執(zhí)禮演儀,涵詠其中?!段宥Y通考》歷經(jīng)十余年才槧行面世,正是方、王二兄矻矻孜孜、持續(xù)發(fā)力的結果,也是他們與高弟子研討匯校的集體結晶。而年輕一代如瞿林江、井超、侯婕、楊杰等,也在??睂嵺`中學有所成,逐漸成為能挑起大梁的學術中堅力量,稱南師大為今日禮學研究之重鎮(zhèn),其誰云不然哉!

         

        關于《五禮通考》的具體整理工作,讓我既驚奇又贊賞的是方向東、王鍔二兄竟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究其因由,是在比較諸本優(yōu)劣后,他們認為《四庫》本雖有諱改,但對其他諸本之誤,或改正,或補缺,整體質量,遠勝于他本,遂果斷地用《四庫》本為底本,這確實是需要一點勇氣與膽量的。

         

        當然,《四庫》本多諱改,這是鐵的事實,《五禮通考》亦然。對《四庫》本因避帝王諱或違礙字而改者,整理者皆據(jù)他本,一一改回;而《四庫》本其他訛脫衍倒之誤,則或據(jù)他本改正,或據(jù)他書糾謬。對《五禮通考》中大量徵引的其他經(jīng)史諸書,則逐一核查,以校異同,并出校記,以為依據(jù)。凡涉經(jīng)史四部書名者,皆加書名線;而針對國別、民族、朝代、姓氏、人名、字號、地名等,則標以專名線,這無疑又給整理者平添了無數(shù)的工作量,而對讀者閱讀與理解,卻是提供了諸多的便利。

         

        整理古籍,以不變亂底本為原則,《五禮通考》的點校,對底本的行款版式,也是慎之又慎,不輕加變更。如對于秦蕙田原文的頂格、出格、低格等行款版式,因其或寓有深意,或暗示褒貶,故亦做了標識處理,眉目清晰,以便區(qū)分,做到最大限度的忠實原書。但底本及他本,原版皆無細目標題,以古人習慣在文后加“右某某某”以統(tǒng)括前文,整理者在文前增加了細目標題,以適應今人閱讀習慣。凡標題在目錄中與正文中出現(xiàn)不相統(tǒng)一的情況時,整理本皆依正文為定。古籍中目錄與正文標題不統(tǒng)一,所在多有,而據(jù)我的感觀所得,也是正文題目,相對更為準確,所以我也非常贊同《五禮通考》的這一做法。正是由于底本判別準確,凡例制定精當,點校者雖非一人,然皆能貫徹執(zhí)行,故全書前后一貫,質量上乘,是一部可以信賴的整理本。

         

        如果說《五禮通考》整理本有缺憾,那么我感覺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底本中所涉遼、金、元時期帝王后妃等名、部族名、屬國名、人名、地名、職官名、名物名等,仍依存不改,似屬處置失當。乾隆朝編纂《四庫全書》時,對宋、遼、金、元諸史及其他書籍中,凡涉上述諸專用名者,或為改易漢文舊譯不雅之字,或據(jù)舊譯漢字改其諧音,這些改字給閱讀《四庫》本的讀者帶來巨大的困惑與干擾,即如《五禮通考》卷247“兇禮二·荒禮”中,《四庫》本中如“阿濟格”“伊嚕勒”“齊哩克昆”“阿南達”“默圖”等名,秦蕙田味經(jīng)窩刻本與今中華書局點校本《元史·食貨志》,均作“阿只吉”“月兒魯”“怯憐口”“阿難達”“滅禿”等,如果不拿諸書對讀,則讀者很難判斷“齊哩克昆”即“怯憐口”,“默圖”即“滅禿”。我揣測整理者是因為此類太多,改不勝改,出校則繁冗蕪累,故索性“不一一出?!薄D敲?,如果做特殊處理,用諸如“《四庫》本改易遼金元諸專用名稱對照表”做為《附錄》,置于書后,以便讀者參考稽核,既不改字,又便讀者,是不是一舉兩得而兩全其美的做法呢。

         

        為方便讀者利用,《五禮通考》將錢大昕所撰秦蕙田《墓志銘》作為《附錄二》,并置正文之后,極是得當。但如果能將有關秦氏傳記中,比較重要的如《滿漢名臣傳》《清史列傳》《清史稿》諸書相關傳記一并附上,則會對讀者起到更好的參考作用。

         

        《五禮通考》中所涉禮學文獻,雖橫貫四部,縱穿百代,但所引用之書,多有近今人整理本可參。盡管如此,全書中仍有點校中的破句漏略,如卷246《兇禮一·荒禮》“故有一半散息、一半減糶之,詔以調停之”句,當為“故有一半散息、一半減糶之詔以調停之”(或在詔字下斷句)。又如“仍禁奸豪,不許隱情,捏名多買罔利,事發(fā)重治”句,當為“仍禁奸豪,不許隱情捏名,多買罔利,事發(fā)重治”等。另如專名線如“祝融”、書名線如“二十二史”等,或標或不標,并不統(tǒng)一。凡此之類,誠冀《五禮通考》再版之時,能糾誤正訛,拾闕補遺,俾全書更趨完善,則是所愿焉。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