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加瑞·考克斯】讀摩爾越多,你就越快樂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1-04-20 09:15:16
        標簽:吳萬偉

        讀摩爾越多,你就越快樂

        作者:加瑞·考克斯  吳萬偉 

        來源:譯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布

         


        本文探討喬治·愛德華·摩爾(G.E. Moore)的倫理學及其開放問題論證。

         

        從根本上說,標題聽起來有些幻想色彩的“玄倫理學”道德哲學分支關(guān)注的是倫理學中的意義和現(xiàn)實問題。長話短說,玄倫理學有兩大派別:一派相信存在客觀道德事實或者至少存在判定行為正確與否的客觀手段,一派則不相信這一點。后者相信,無論包裝得如何漂亮,道德其實不過是口味問題,表達的不外乎贊同或不贊同某事。第一組的哲學家通常被稱為道德現(xiàn)實主義者,后者則被稱為道德主觀主義者,這自然并不令人感到驚訝。

         

        休謨式道德

         

        最著名的道德主觀主義者是偉大的蘇格蘭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休謨認為,我們并沒有獲得個人、行為或事件的善或惡或是與非的可感知印象。換句話說,在我們觀察到的自然品質(zhì)旁邊并不會并排出現(xiàn)可觀察到的道德品質(zhì)。比如,當我見證有人持刀行兇傷人時,我并沒有看到行為的惡。相反,我是在闡釋該行為是惡。將善或惡錯誤地強加在個人、行為或事件的自然屬性上逐漸被視為自然主義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

         

        休謨在其著作《人性論》(1738)中闡述了很有名的自然主義謬誤,他將弒父罪惡與幼苗長大高過老樹并遮蔽其陽光令老樹枯死相比。他問,我們將弒父殺親視為令人憎恨的重罪,而樹木長得高過老樹頭頂則無關(guān)道德或者符合自然的結(jié)論,其基礎(chǔ)是什么呢?休謨還舉出我們針對人類亂倫和動物亂倫的不同道德態(tài)度作為例子。就其本質(zhì)內(nèi)容以及我們的認識來說,如果人類亂倫和動物亂倫這兩者之間沒有差別,那么我們宣稱前者在道德上令人厭惡,而后者不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這背后的基礎(chǔ)又是什么?(請參閱:例如一棵橡樹或榆樹;讓我們假設(shè),那棵樹落下一棵種子,在它下面生出一棵樹苗來,那棵樹苗逐漸成長,終于長過了母株,將它毀滅;那么我就問,在這個例子中是否缺乏殺害父母或忘恩負義行為中所發(fā)現(xiàn)的任何一種關(guān)系呢,老樹不是幼樹的存在的原因么,幼樹豈不是老樹的毀滅的原因、正如一個兒子殺死他的父母一樣嗎?《人性論》第三卷道德學 第一章 德與惡總論,第一節(jié) 道德的區(qū)別不是從理性得來的https://www.douban.com/note/312399274/---譯注)

         

        休謨的回答是,一方面,觀察和反思殺害父母和人類亂倫的行為激發(fā)我們內(nèi)心的情感反應(yīng)或情感波瀾,造成厭惡或反對的情感;而在另外一方面,觀察和反思人類中友好和誠實案例,激發(fā)起我們內(nèi)心的情感反應(yīng)以及快樂和贊同的情感。而觀察和反思動物身上同樣的東西,并不會產(chǎn)生同樣的情感反應(yīng)。

         

        換句話說,休謨反對道德的客觀性,他認為我們并不是基于理性和認知做出道德區(qū)分的,而是基于情感、感受和情緒。所以在休謨看來,道德不是扎根于人性的認知部分而是欲求意動部分。也就是說,道德不是理性問題而是欲望和意志力問題。正是因為道德是欲望和意志力問題才能夠促使我們行動。休謨認為,如果它只是認知問題---冷靜的理解事實或擁有某種觀念并不足以刺激我們采取行動。

         

        休謨進一步注意到,道德觀念的作者往往有一種習慣,從談?wù)撌鞘裁床皇鞘裁吹膯栴}缺乏合理性地滑向應(yīng)該是什么和不應(yīng)該是什么的問題,就好像單單討論思辨邏輯原則、形而上學概念或可觀察到的行動或事件的事實就足以為這些作家提供指導原則的道德基礎(chǔ),人們可以提出應(yīng)該應(yīng)用這個原則的場合,或者應(yīng)該采取某種行動或者做出某個事件不應(yīng)該發(fā)生的判斷。相反,休謨暗示從可觀察到的事實命題到道德價值觀命題之間并不存在合理的方法:簡而言之,不可能從“是”推導出“應(yīng)該”。這個觀點逐漸被稱為休謨法則,即“是”與“應(yīng)該”之分或者亦稱是-應(yīng)該鴻溝。

         

        休謨認為只有兩種命題是有意義的:觀念關(guān)系和事實問題(觀念關(guān)系和事實問題的區(qū)分在當今被認為是休謨之叉。)“觀念關(guān)系”/理性真理簡單地說,指如在數(shù)學或幾何中找到的觀念之間的所有純粹邏輯關(guān)系。人類心靈承認,心靈能立刻得出結(jié)論“2+2=4”的命題是絕對確定無誤的?!笆聦崋栴}”包括了所有那些基于感官的現(xiàn)有證據(jù)或記憶記錄下來的過去經(jīng)驗證據(jù)證明真實的命題如“香蕉是黃色的”,“巴黎是法國首都”等。

         

        我們不妨想一想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頭發(fā)。比如“特朗普的頭發(fā)是金黃色的”的命題講述特朗普的事實,這是嚴格建立在可感知證據(jù)基礎(chǔ)上的。他的頭發(fā)或許是天生金黃色的,但是,很難準確確定這神秘鬃毛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正沒辦法擺脫第45任美國總統(tǒng)是金黃色頭發(fā)的事實。不過,“特朗普是邪惡之徒”的道德命題表達的并非特朗普的事實問題---或經(jīng)驗性虛假,因為邪惡性不是物質(zhì)的、或可觀察的世界的組成部分。正如弗里德里?!つ岵桑‵riedrich Nietzsche)在其言簡意賅的格言警句著作《善惡的彼岸》(1886)中所說,“根本沒有道德現(xiàn)象這種東西,只有對現(xiàn)象的道德解釋?!薄疤乩势帐切皭褐健钡拿}沒有表達觀念關(guān)系,因為(無論希拉里·克林頓的酸葡萄心理導致她相信什么),特朗普的邪惡性都不是像2+2等于4那樣的同義詞?!疤乩势帐切皭褐健钡拿}就像看到他時產(chǎn)生的咒罵或抱怨一樣,最多不過表達了人們不認可特朗普的感受。

         

        所有這些休謨式觀念---他的道德情感論、“是”-“應(yīng)該”鴻溝論、休謨之叉---后來都對道德主觀主義者產(chǎn)生很大影響,對某些道德客觀主義者也有影響---他們承認,若要構(gòu)建可靠的客觀主義道德理論,就必須考慮休謨言論的實質(zhì)。

         

        摩爾問題

         

        在休謨充滿懷疑的攻擊面前,試圖在眾目睽睽之下全面論述道德客觀主義的哲學家是喬治·愛德華·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摩爾很清楚休謨在倫理學上的立場,“自然主義謬誤”這個詞就是他在1903年的《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用來描述休謨在攻擊道德客觀主義時揭露的核心錯誤之一,這個詞語并不是休謨創(chuàng)造的。

         

        喬治·愛德華·摩爾的哲學譜系非常了不起。作為劍橋大學哲學的教授,他是大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同事,其對這兩位的影響都很大。他的觀點不僅僅局限是在倫理學方面,在哲學很多領(lǐng)域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秱惱韺W原理》可能是摩爾最著名的著作,也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和妹妹英國后印象派畫家、室內(nèi)設(shè)計師凡妮莎·貝爾(Vanessa Bell)等布魯姆斯伯里團體成員的主要靈感來源,她們非常欣賞本書將倫理學與美學所做的詳細對比。

         

        拉丁語單詞(principia)是原理,尤其是第一個原則或首要原則的意思。使用這個詞就是求助于伊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87年震撼世界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該術(shù)語有某種難以避免的裝腔作勢,因此,如果你將這個詞用在書名標題中,你最好知道你在談什么。伯特蘭·羅素和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在其里程碑意義的著作《數(shù)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1910-13))中使用了這個詞,他們非常清楚他們在談?wù)撌裁?。在?年之后出版的《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是在像《數(shù)學原理》一樣的地位和思想環(huán)境中寫成的,旨在對倫理學做羅素和懷特海對邏輯和數(shù)學那樣做同樣之事,即建立起首要原則,消除長期以來存在的很多困惑。

         

        摩爾的《倫理學原理》的很多內(nèi)容以難以窮盡的細節(jié)用來探索休謨的深刻見解,即大部分道德體系都犯有自然主義謬誤。摩爾不僅僅是通過發(fā)起針對自然主義謬誤的指控擴展了休謨的見解,反對休謨之后出現(xiàn)的很多道德體系尤其是邊沁和密爾的功利主義,雖然這個理論在很多方面是休謨擁抱的同一個經(jīng)驗主義的產(chǎn)物。摩爾認為,邊沁和密爾的功利主義的根本性自然主義謬誤是將善等同于快樂。如果善和快樂被認為是一回事,那么說“善就是快樂”就等于是說“善就是善”,等于什么都沒說。這個等式并沒有定義“善”,我們當然也就沒有更進一步了解善究竟是什么了。

         

        有人可能反對說,我們都知道快樂是什么,快樂就是善的意思。很簡單。摩爾用人們都知道的開放性問題論證的方式闡述了這個看似常識的回應(yīng)。他認為,善是什么的問題從來不是封閉問題,總是開放性問題,其答案總是可辯論開放性問題。

         

        封閉問題是能夠用直接了當?shù)摹笆恰被颉胺瘛眮沓浞只卮鸹蛘咄ㄟ^提供一則具體信息來回答的問題。就拿封閉問題“糖在哪里?”為例,糖就在那里,所以答案就是“在櫥柜里”要么對要么錯。摩爾的同事羅素辨認出他所說的“空洞的同義反復(fù)”如“四足動物是四條腿的動物?!边@讓該命題很空洞,因為如果你知道“四足動物”的意思,你就已經(jīng)知道它指的是“四足動物”。這命題并沒有提供任何新信息。雖然不是所有封閉問題都源自空洞的同義反復(fù),但同義反復(fù)往往產(chǎn)生封閉問題。同義反復(fù)問題“四足動物是四條腿的動物嗎?”有一個確定無疑的答案。如果你知道四足動物是什么,你要合理地回答這個問題,你就只能說“是的”,沒有別的答案。

         

        另一方面,開放性問題是不能用直接了當?shù)摹笆恰被颉胺瘛被蛘咛峁┮粍t具體信息來回答的問題,里面存在可辯論的空間。開放性問題當然不僅僅根據(jù)對問題中詞匯的理解來回答。比如,在開放性問題“狗聰明嗎?”中,詞語“狗”和“聰明”不是同義詞,從定義上說,狗不聰明,所以這個問題的確定答案不能簡單地基于這個詞的意思來理解。其實,確定的答案根本沒有辦法來回答這個問題。愛狗者會認為狗很聰明,引用狗智慧的精彩例子;其他人則認為狗從來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o:p>

         

        按照摩爾的說法,“善是快樂嗎?”也是開放性問題。“快樂”和“善”不是同義詞:從定義上說,善不是快樂。理解這個詞的人能夠不贊同而且的確不贊同該問題的答案----顯示善不可能像四足動物被定義為四條腿的動物那樣被定義為快樂。對于“善是幸福嗎?”或者“善某某嗎?”也同樣能夠這樣說,任何涉及善的定義或本質(zhì)的問題總是開放性問題,揭示出沒有任何東西是善的同義詞?;蛘哂昧_素的方式,善不是任何謂詞的同義詞。謂詞是命題或主張的一部分,它等同于主語或命題的性質(zhì)。在命題“草綠”中,“草”是主語,“綠”是謂詞。但是,摩爾認為,因為謂詞表達某些特征,“善”不是任何謂詞X的同義詞(沒有一個謂詞能代表善),所以善不能成為任何東西的性質(zhì)。簡而言之,善不存在---至少不能作為任何東西的先天習性存在。摩爾得出結(jié)論說,善不能被定義---它是無法定義的。

         

        但是,他沒有得出善并不存在的結(jié)論。在摩爾看來,雖然善不是作為先天習性存在,但它的確可以作為非先天習性---作為形而上學的超驗性品質(zhì)而存在,即不能被感官認知但可以依靠智慧本能體驗的東西,甚至按照有人對摩爾的解讀,依靠特別的道德能力認識到。這觀點就是摩爾的直覺主義(intuitionism)。

         

        在這些方面,在摩爾看來,善的非天然道德性可對比--更類似---美的非天然美學性。也就是說,上文說的善的開放性問題論證也可以用在談?wù)撁郎?。美也不是任何能被認同的東西---均衡、純潔、優(yōu)雅、可愛等的同義詞。你可能認為,當你看到了一座美的雕塑,認識到它的美,同時還有它先天的品質(zhì)如均衡、比例協(xié)調(diào)、白色、冷峻、堅硬、光滑等。但是,它的美其實是另外一種秩序的性質(zhì)---一種超越物質(zhì)性的品質(zhì)。這個品質(zhì)可能被贊美,就像我現(xiàn)在就在稱贊一樣,但它不能被直接指出來或下定義。

         

        美的雕像、繪畫、女人、男人、房子、橋梁、山峰之美都需要自然屬性的結(jié)合,因為若沒有自然屬性,美的東西將不復(fù)存在。但是,一件物品之美不是其自然屬性而是超越自然屬性的非自然屬性。同樣道理,在摩爾看來,善的非自然屬性超越了自然物品、情感、行動、態(tài)度、習慣,這些被我們廣泛用來描述善的最重要東西。

         

        或許帶有反諷色彩的是,在提出了針對休謨有關(guān)自然主義謬誤的深刻見解之后,摩爾最終認可了一種特別具有異國情調(diào)的形而上學,這是一種只能靠直覺把握的非天然屬性,存在于超越感知維度之外的更高智慧潛能中。休謨在其《人類理解研究》(1748)中譴責所有形而上學作品都是“詭辯和幻覺,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應(yīng)該被“扔到火堆里燒掉”,是他根本不贊成的東西。

         

        在接近《倫理學原理》結(jié)尾時,摩爾提出了一種被稱為理想功利主義的功利主義變體。他說,內(nèi)在價值并不屬于古典功利主義所認定的快樂或幸福而是對美和友誼的認識。他認為,在人生的所有東西中,對美和友誼的認識最為寶貴,值得作為目標本身來追求而非僅僅作為追求其他目標的手段。這些東西不是善的同義詞,但它們是善的最高境界,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因而也是應(yīng)該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和推崇的東西。認識美和友誼是目標,其它一切都是手段。

         

        作者簡介:

         

        加瑞·考克斯(Gary Cox),伯明翰大學榮譽研究員,在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出版十多本書,包括最新著作《如何行善:如何在邪惡的世界作個有德之人》。

         

        譯自:The Moore the Merrier by Gary Cox

         

            https://philosophynow.org/issues/143/The_Moore_the_Merrier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