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與生活》——學習
作者:張紅娟
來源:“書院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三月十八日丁未
耶穌2021年4月29日
編者按:2021年春季學期開設的《倫理學與生活》通識選修課上,蘭州交通大學杜華偉老師以儒家經(jīng)典《論語》作為重要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一起誦讀《論語》相關篇章,一起探討《論語》中的孝道、好學、仁義等思想,一起立志在學習經(jīng)典中修身養(yǎng)性。結課論文是學習《倫理學與生活》的心得體會,孩子們在這份手寫作業(yè)中記錄著自己的上課經(jīng)歷,表達著對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評價,透露著對任課教師的認可與感謝......
《倫理學與生活》——學習
張紅娟
我們常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車輪掠出道道溝壑,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就是溝壑里閃現(xiàn)的黃金。
《論語》告訴我們生活處處皆是哲學,也是比較簡單基礎的哲學?!墩撜Z》對我們每個人的性格、行為、道德等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它講述了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內(nèi)容、目的。
學習《論語》,讓我們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端正了學習的態(tài)度,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所以,《倫理學與生活》這門課給我的啟示,就是關于學習倫理。
正態(tài)度
“子曰:‘由,誨女(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智)也’?!保ā墩撜Z·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一種智慧。后人用來警示學習要有謙虛坦誠的態(tài)度,以及實事求是的作風。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意思是看見賢能的人要想著向?qū)Ψ綄W習,看見你認為行為惡劣、道德敗壞的人,你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樣的錯誤。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若渾濁鞭策自身而改之。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不斷糾正自身缺點,向完整的人格邁進一大步。
此外,“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默而知之,學而不厭”等也闡述了學習的態(tài)度。毫無疑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正是我們學習并且投入實踐的最佳表現(xiàn)。
講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都是告訴我們復習的重要性。在反復溫習中,我們對知識的印象會愈加深刻。現(xiàn)在的我們對高中的知識也許漸漸忘記了,但是一定有那么幾首小學學習過、背誦過的詩歌是倒背如流的,為什么呢?一定是簡單熟悉的詩歌印在了腦海,自己又反復溫習了無數(shù)次。這也就說明了溫習的重要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說明學習與思考有著同等作用的位置,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無法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這就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收效甚微。
曉內(nèi)容
孔子主張博學,要廣泛全面地學習,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學習綱要,“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素質(zhì)教育就是把學生們培養(yǎng)成多方面的人才,文化學識、道德品行不可偏廢其一。
活到老學到老,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過程。閱歷也意味著一個人在世間磨煉而體會人情世故、完善自己人格、補充知識的的象征。
年輕的我們應當多向長輩們學習他們的長處,咨詢處事方法,為自己在投入到社會中能夠不莽莽撞撞、遇事措手不及打預防針。
明目的
“學以致用”,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在實踐中升華?!笆硕鴥?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意思是為官時有余力就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為官。這就體現(xiàn)了學與用的聯(lián)系,想要做好官就要進一步學習,學習的目的應該是更好地為官。
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作為教師培育良材。輕理論重實踐或輕實踐重理論都是不對的,在讀書時我們更多的是學習理論,我們需要為進入工作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我們也應當溫習或補充理論知識,才能靈活應對各種問題。
《論語》的意義無法用三言兩語表達說清,但是這套《論語》背后的學習哲理,何嘗不是一套學習倫理呢,你學到了嗎?
作者簡介:張紅娟,蘭州交通大學2019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愛好讀書、聽音樂、打乒乓球等。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耿春紅 劉玉敏】《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篇智慧觀解讀
【下一篇】樓宇烈 著《中華文化的感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