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關(guān)于德財關(guān)系的思考
作者:王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來源:中國領(lǐng)導科學
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晉語八》記載了“叔向賀貧”的故事。叔向去拜訪韓宣子,韓宣子抱怨說:自己雖有正卿之名,卻沒有足夠的官場交際費與貴族大夫交往,為此感到發(fā)愁。韓宣子本以為叔向會同情他,沒想到,叔向卻向他道喜祝賀。叔向列舉了晉國歷史上欒氏、卻氏兩大家族的興衰存亡故事來開導他。欒武子雖清貧,但能把德行放在首位,樂善好施,貧而有德好禮,所以每每遇到困難,都能逢兇化吉、化險為夷,保住家族平安。而卻氏家族的財產(chǎn)抵得上晉國公室的一半,家族成員占據(jù)三軍中差不多一半的官職,依仗自己的財產(chǎn)和權(quán)勢,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富而無道、刻薄寡恩,百姓敢怒不敢言,結(jié)果是身死族滅,無人同情。你現(xiàn)在雖然沒有太多財富,但還有德行,所以我才向你表示祝賀。你如果不注重自己的德行,整天為自己的財產(chǎn)不足而憂愁,我哀憐你都恐怕來不及,哪里還有心思向你表示祝賀?聽了叔向的這番話,韓宣子一下子恍然大悟,立即給叔向叩頭致謝:是啊,看重德行,才是身存族興之道啊!我整天都在憂慮自己的財富多少,這是一條身亡族滅之道啊!是先生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要感激你,就連我的先祖和后代子孫,都要感激你!正所謂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財富傳家,不過三代。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叔向賀貧”的故事探討了一個人生大問題:德行與財富孰輕孰重?不注重修德,財富能夠守得住嗎?對這個問題,中國先哲們有三個鮮明的觀點,可供我們參考。
觀點一:厚德載物
官員除了自己的生命外,身上背負的地位、權(quán)力、財富、名譽等,都是外在表象、身外之物。若要守住這一切身外之物,使之與自己的自然生命相始終,唯有有容乃大、積善成德、慎獨慎微,靠德行來支撐,即《周易》上講的“厚德載物”。換言之,官員應厚培美德,雅量容人,像大地一樣厚實和順、滋養(yǎng)萬物、廣納百川,才能擔得重任、守住財富、不負眾望。
官員首先要厚德,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夠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只有增加了自身內(nèi)涵,具備了崇高的道德和博大精深的學識,踐行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guī)范,才能成為君子,才能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夠兼容并蓄、關(guān)心人、愛護人,以正直和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厚德載物”要求官員有廣博的愛心,樂善好施;有道義感,見義勇為;有道德操守,講誠守信;有承擔責任與苦難的勇氣;正確處理義利關(guān)系,見利思義等。否則只怕是德不配位,早晚遭殃?!秶Z·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若無德行支撐,有權(quán)有財者就會濫權(quán)任性、自我膨脹、忘乎所以。這些身外之物就會把擁有者壓垮壓死。一個內(nèi)心缺乏道德精神或道德意志不堅定的人,很容易在物欲橫流中隨波逐流、腐化墮落。人往往在身陷囹圄、負債破產(chǎn)之后,才能感悟到權(quán)傾一時、財氣熏天的可怕,才能懂得沒有德行縱有再大的權(quán)力也保不住自身性命,再多的財富也不過是過眼云煙!
歷史上擺闊玩譜、失德喪身的官員,最典型的要數(shù)西晉的散騎常侍石崇了。石崇在荊州靠搶掠客商和劫奪外國貢使發(fā)家,成豪富后縱情聲色,揮霍無度,因與后將軍王愷斗富而名噪一時。晉武帝司馬炎是王愷的外甥,經(jīng)常賞給舅舅一些東西,有一次送給王愷一棵珊瑚樹,高約二尺,“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愷向石崇炫耀時,石崇拿起鐵如意用力一敲,將它打碎。王愷大怒,認為石崇嫉妒他的寶物。石崇說:“不必懊惱,我還你?!庇谑敲笥覍⒓依锏纳汉鞫及崃顺鰜?,高三四尺的有六七棵,“條干超俗,光彩耀目”,跟王愷那棵一樣的就更多了。王愷自覺慚愧,悵然若失。石崇財大自然氣粗,甚至驕橫無道,草菅人命。他常常要美人向客人勸酒。一天,丞相王導和大將軍王敦在石家喝酒。王敦故意不喝,石崇于是連殺了三個美人。喝酒惹出了人命,就不僅是擺闊了,那是主人用他人的屈辱和生命炫耀自己的地位、金錢和自尊,其殘暴和怪戾可見一斑。石崇的不義之財最終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石崇蓋了一座十分豪華的別館,經(jīng)常和愛妾綠珠在此游樂。當時權(quán)臣司馬倫的親信孫秀覬覦石崇的財產(chǎn)和綠珠的美貌,便與司馬倫合謀,假借皇帝命令逮捕石崇。石崇臨死之前感嘆因財富過多而喪命,旁邊的官吏問他:“你既然知道過多的財富會招來禍患,為什么不早些散掉它?”石崇無言以對,全家老小皆被誅殺。
觀點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說,如果以不正當、不合法手段獲取的財富和顯貴,對我來說就像是天邊的浮云一樣?!敖鹩駶M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睙o論你有多少財富,沒有德行,你守不住它;無論你多有多大權(quán)勢,如果驕橫無禮,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因此,孔子關(guān)注憂慮的是自己的德行如何,而不是財富的多少。有德行的人不會感到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團結(jié)在身邊??鬃又苡瘟袊瑐鞑プ约旱恼沃鲝?,那么多學生自覺自愿跟隨他,靠的是道德的感召力,而不是權(quán)力的感召力。權(quán)力的影響力是暫時的,而道德操守等非權(quán)力的影響力則是長久的。
古代有道德操守的廉吏不乏其人。南北朝時期南梁文學家、中書令徐勉,因“居敬行簡稱為簡,執(zhí)心決斷為肅”,死后謚“簡肅公”。史書上說他“雖居顯位,不營產(chǎn)業(yè),家無蓄積,俸祿分贍親族之窮乏者”??吹剿胰绱饲遑?,一些好心人便勸他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為子孫后代著想。徐勉回答說:“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子孫才也,則自致輜(輜和軿都是古代的車名,此處連用意為家產(chǎn));如其不才,終為他有?!惫磐駚?,多數(shù)父母遺留給子女的,往往是物質(zhì)財富。這種父母看似愛子,實則害之,最終只能使子女滋長依賴心理,從而喪失獨立創(chuàng)業(yè)的勇氣和能力,坐吃山空,因而是不明智的。徐勉清醒地意識到這點,他以光輝的人格風范傳給子女,這對不知教子、只知斂財?shù)母改笐兴桃妗?o:p>
對不良官員的懲處,商初就有“三風十愆”罪,警戒公卿百官不忘夏朝滅亡的教訓?!叭L”即巫風、淫風、亂風。“十愆”是三風的具體表現(xiàn),包括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殉于貨、色,恒于游、畋,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等。亦即經(jīng)常在宮中舞蹈,隨便在官府等處狂歌,貪得財富、美色,迷戀游樂、狩獵,蔑視圣人教導,拒絕忠直之言,疏遠德高望重的長者,親近奸佞小人等。這些不良風氣,“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所以處罰很重,“臣下不匡,其刑墨”,就是說官員若不匡正國君,就要在臉上刺刻印記并涂墨?!叭L十愆”罪深深影響后世法律,如各朝代選官吏時往往要考察被選拔者是否有戀財、好色、嗜賭、貪杯、玩物喪志等不良嗜好,有則不能入仕。李悝的《法經(jīng)》規(guī)定,太子賭博經(jīng)兩次笞勸無效則更立(改立他人)。對太子尚如此嚴厲,對一般官吏自然不會寬松。
隋文帝楊堅“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是一位以身作則、鼓勵皇親貴族要節(jié)儉的模范。他惟恐因朝廷不廉而被百姓推翻,所以時時提醒自己,處處注意節(jié)儉,把國家治理好,贏得百姓擁戴。有一回他查訪民情,車壞了。有個叫周巡的州官得到消息,一來想討好文帝,二來想趁機也給自己做一輛車,便用全梨木先為皇上做了一輛,然后給自己做了一輛。車做得極好,周身布滿手工雕刻的龍鳳圖畫,十分精美。當隋文帝聽說做這樣一輛車需用上等梨木五十圍(一圍相當于一立方)、人工五百個后,把周巡狠狠訓斥了一頓,說:我那輛車雖舊,但通過維修還可用。這車雖好,可用了多少人力財力?我們大隋還不富裕,當皇帝的,不可帶頭浪費啊!之后,他將周巡貶職,還把那兩輛車拿來展出,警示眾官吏不能做有害國家利益的事。據(jù)史載,隋文帝當政期間發(fā)起18次反貪污運動。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曾將劉青炎、荀通運、蘇遲等重臣為首的貪污團伙共30余人賜死,包括三皇子楊俊在內(nèi)的10多名皇親國戚,也因貪贓腐敗丟了性命。
觀點三: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儒家推崇“孔顏樂處”,督促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進個人幸福,使人在道德實踐中體會真正的充實和富足?!墩撜Z·述而》記載,“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薄捌?孔子)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卑l(fā)憤學習和教學,是最大快樂,自覺年輕多了,忘了自己已經(jīng)漸漸地老了?!墩撜Z·雍也》記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孔子對學生顏回的贊揚。對孔子、顏回這樣品德高尚的人來說,快樂不在于物質(zhì)享受,而在于精神追求。因此,漢、宋以來的儒學大師都把“孔顏樂處”奉為最高的人格理想與道德境界,也是儒家知識分子推崇的安貧樂道、達觀自信的處世態(tài)度與人生境界。
儒家強調(diào)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向內(nèi)尋求生命的根據(jù)和快樂的源泉。只有精神的充實和道德的追求,才能體驗由內(nèi)而外的快樂與幸福。儒家提倡許多富有生命力的傳統(tǒng)道德,已構(gòu)成人們恒久的道德情懷,使人有尊嚴地生活,使中國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F(xiàn)實社會中,人們領(lǐng)悟到生活不只是為滿足物質(zhì)享樂而忙碌,還應有一種精神追求的樂趣。道德能夠讓人有尊嚴地生活,感受到人際和諧和受人尊重的欣慰。“孔顏樂處”、思想能夠培養(yǎng)人們的仁愛之心,使人克制人欲、減輕自私自利之心,愛他人、愛社會、愛人類、愛萬物。有“孔顏樂處”修養(yǎng)的人,才會在家庭、工作和社會生活中助人為樂、勇?lián)熑巍?o:p>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钡率歉?,財是末節(jié);厚于財貨者,必薄于德。推崇“孔顏樂處”,真正有德廉明的官員,私人財產(chǎn)并不多。
“官之富重也,亂功之所生也。”如果一個官員家私巨萬,那么必是貪官無疑;官吏的腐敗必然導致人民群眾離心離德,從而引發(fā)社會的混亂、國家的敗亡。西漢董仲舒揭露大官僚們“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于下”?!氨娖渑荆嗥渑Q?,廣其田宅,博其產(chǎn)業(yè),畜其積委,務此而無已?!彼^“蓄其積委”,即財富的積累日益增加;所謂“務此而無已”,即貪欲無止境。這是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他提出穩(wěn)定政局的對策:“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yè),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笔车撜呒闯怨绎埖墓毴藛T,不應該兼營私人工商業(yè)發(fā)橫財,同老百姓爭利。廉明的清官是政權(quán)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腐敗的貪官是政權(quán)崩潰的原因之一。漢武帝可能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雖有聽言的雅量,卻沒有推行食祿者不與民爭利、作官即不許發(fā)財?shù)恼?。盡管如此,董仲舒“食祿者不與民爭利”的主張,卻是很有生命力的思想。
另外,“十壇海產(chǎn)”的故事提醒高級官員應守慎獨慎微之誡。北宋開國宰相趙普深受宋太祖趙匡胤信任,權(quán)力很大,很多人都想走他的后門。有一次,吳越王錢椒派人給趙普送信,并捎10壇“海產(chǎn)”。正巧,趙匡胤來到他家,在廳堂坐下后,看到10只壇子,就問趙普是什么東西。趙普回答說:“是吳越送來的海產(chǎn)。”趙匡胤笑著說:“既然是吳越送來的海產(chǎn)一定不錯,把它打開來看看吧!”趙普不得不吩咐仆人打開壇蓋,在場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來不是海產(chǎn)而是金子。趙匡胤向來就擔憂官吏接受賄賂,濫用權(quán)力,看到這種情形,心里大為窩火,臉色就陰沉下來。這時,趙普滿頭大汗,立即惶恐請罪,說“我沒有拆封看信,實在不知壇中是何物,請陛下恕罪!”趙匡胤冷冷地說:“你就收下吧!他們以為國家大事都由你來決定呢!”不久,趙普被罷免宰相職位。
地位越高的人,對老百姓的影響力越大?!笆枪氏赂咂湫卸鴱钠浣?,民化其廉而不貪鄙。”“爾好誼則民向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奔垂賳T愛好仁義,官風正,民風也正;做官的總想發(fā)橫財,官風壞,民風也壞。反過來講,有大德,必能得其位,得其祿,得其名,得其壽。那些有德行的人,守住了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夯實了為官為政的根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才能夠保住自己的地位、俸祿、名譽乃至生命。那么,為什么還說仁者壽呢?仁者就是有德者,心里坦蕩,無憂無懼,故自壽。荀子曰:“有德則樂”“樂則能久”。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對生命大有益處。莊子高壽與他崇尚自由、蔑視物欲和權(quán)貴不無關(guān)系。孟子高壽也與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氣”不無關(guān)系。
因此,人生是否幸??鞓?,不在名車豪宅財富多少,不在鐘鼓饌玉富貴如何。如果沒有德行支撐,沒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財產(chǎn)再多、權(quán)力再大,都保不住,最終都會付諸東流。唯有德行,才能保住人生的平安、幸福和財富。這就是在“德財”關(guān)系問題上,中國文化給我們提供的答案。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