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財千萬 無過讀書
作者:梁林軍
來源:《學(xué)習(xí)時報》
時間: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四月二十日己卯
耶穌2021年5月31日
1921年8月,張謇集劉向、諸葛亮、王修、顏之推、柳玭、胡安國、朱熹等7位古賢圣哲的教子警言,書刻于石質(zhì)屏風(fēng),集為《家誡》,初立于東奧山莊倚錦樓前庭院,后移至濠南別業(yè)廳堂。
張謇的《家誡》雖然字數(shù)少,節(jié)自先賢古訓(xùn),但是張謇在篩選上頗費功夫,可謂深入淺出,并且他對部分原文作了改動、優(yōu)化和概括,用心很深?!都艺]》字數(shù)雖少,但內(nèi)容涵蓋了修身、治學(xué)、做事、為人、交友等諸多方面,且耳熟能詳,便于熟記。張謇認為《家誡》引古訓(xùn)更有說服力,將其刻在屏風(fēng)上,置放于廳堂,進出門都可以看到,便于家人及時對照?!都艺]》中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幾方面。
處憂患之態(tài),抱敬畏之心的家道精進論。世事難料,禍福無門,因此家道無常。張謇節(jié)錄于漢劉向《戒子歆書》中語:“董生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杂袘n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允芨t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边@段話講述禍福相互依存的辯證關(guān)系,以此告誡家人用敬畏之心來處世,提防驕奢心的產(chǎn)生。
劉向引董仲舒言,說明禍福是互相轉(zhuǎn)化的。人處憂患之態(tài),常抱敬畏之心,謹慎、恭敬地處事,就會積累善緣善功,福澤也會緊隨而至;反之,人處享福之態(tài),容易驕狂,易生事端,引禍上身。吊者在門、賀者在閭,是民間的白事、紅事中的一種狀態(tài),通常是主家遇到大事,親朋好友來吊唁或者賀喜。
劉向之子劉歆,少年得志,初生牛犢不怕虎,敢作敢為,劉向因此作《戒子歆書》,教其在官場處世時要“恐懼敬事”,不要目中無人、處處參奏、處處樹敵。對外界、對他人要有敬畏之心,在自己得意的時候,言談行事更要小心謹慎,不可不知天高地厚,過于驕狂,任意妄為,容易給自己和家庭招來橫禍,引火燒身。此段話雖然本意講人世無常、禍福無門,人需要謹慎、恭敬處世。但是,恰恰其語境的重點是如何與人相處,家庭與家庭之間如何相處。人需要常處憂患之態(tài),常抱敬畏之心,謹慎、恭敬地與人相處,廣結(jié)善緣、多積善功;在志得意滿、風(fēng)頭十足之時,切忌驕狂無度。禍福無門,互相轉(zhuǎn)化;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待不確定的家道變化,惟有小心行事,凡事保持敬畏之心,戒除驕狂無度,家道自然精進。
張謇又節(jié)錄唐朝柳玭的《誡子弟書》,更具體地說明出身名門、豪門、望族更要有敬畏之心,不能恃“門第”傲人、傲物?!胺查T第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則得罪重于他人。門高則驕心易生,族盛則為人所妒。懿行實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擯之?!弊詮堝篱_始,張家成為地方第一望族,張謇在《家誡》中更在意教自己的子孫后代如何居名門望族而與人處,如何廣結(jié)善緣、多積善功,精進家道。
修身要淡泊清靜,遇事要明敏果斷的修養(yǎng)功夫論?!熬又校o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此段節(jié)錄于諸葛亮的《誡子書》,這段話大多數(shù)人耳熟能詳,卻又容易流于世俗化的、簡單化的理解。儉,不只是節(jié)衣縮食,尤其是在物質(zhì)不算寬裕的階段,大多數(shù)人都能做得到通俗意義上的節(jié)儉;儉的重點是淡泊名利,能夠不為名利、權(quán)力所誘惑、役使;如果無法超越名利誘惑,志趣志向就不能明了、清晰,因為其志趣會始終停留在名利場。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蜀魏之爭中成為各自所在政權(quán)首屈一指的人物,權(quán)傾朝野。兩人才學(xué)或不相上下,斗法多年,在權(quán)力和地位上都做到人臣之極致,但是“淡泊權(quán)力,寧靜自處”終使諸葛亮與司馬懿相區(qū)別,其德行為人們所稱道,為萬世所銘記。
張謇節(jié)錄宋胡安國《與子寅書》:“立心以忠信不欺為主本,行己以端莊清靜見操執(zhí),臨事以明敏果斷辨是非?!贝巳浣讨刂v“修己安事”。立心、行己重在修身,遇事處斷的方法屬于安事范疇。其中,端莊清靜是內(nèi)在修養(yǎng)、自我修養(yǎng)的一種外界形象、社會人設(shè),遇到突發(fā)狀況時又需要明敏果斷。修身部分與諸葛亮所講淡泊、寧靜有相通之處,因此合而論之。立心要用忠厚、信用、不欺作為根本,行為要用端莊、清正、冷靜來表現(xiàn)操守,處理事情要用明晰、機敏、果斷來辨別是非。
堅持謹言慎行、實事求是的事功方法論。張謇節(jié)錄三國時期魏國王修所作《誡子書》:“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違斯敗矣?!睆堝乐畡?wù)實,世之罕見。據(jù)張孝若回憶,張謇對于詩文,認定“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即要有真實的人和事,才有真實的文字,才有動筆寫作的價值;“父親平常著作,竟沒有一篇文、一首詩是空論,不是實事,近而言之是記事論理,大而言之是治國為民。”
讀書立家、讀書傳家的家道傳承論。如何跳出家道興衰的周期?在張謇看來,惟有讀書。張謇節(jié)錄顏之推的《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jīng)》,尚為人師;若能保書,終不為小人。諺曰:‘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在傳統(tǒng)的精英社會,以讀書區(qū)分人,讀書是諸種技藝中最容易學(xué)習(xí)又最高貴的技藝。讀書也可以提升家庭的旨趣,凝練家庭的志向,因此用讀書立身、以讀書立家,不管世道如何變化,家道和精神大概可以傳承;相比之下,財物往往是負擔(dān),甚至容易為后人招致災(zāi)禍。
審慎交友,勤儉持家的家道交往論。張謇節(jié)錄朱熹《與長子受之書》中:“勿妄與人接。只是勤儉,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竊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雖不欲言,而未免為汝憂之?!彼v二事:一是交友要有選擇;二是講勤儉的重要。交友必須要審慎,即使是同學(xué),也要保持適當(dāng)距離。交一些忠厚老實,其長處對自己有助益的良師益友;遠離為人傲慢、志趣下流的損友。
今天存放《家誡》屏風(fēng)的張謇故居——濠南別業(yè),還存有張謇所作楹聯(lián):“將為名乎,將為賓乎,自有實在;瞻望父兮,瞻望母兮,如聞戒詞?!鄙下?lián)取意《莊子·逍遙游》中許由所講“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堯擬禪讓天下給許由,許由認為堯已經(jīng)將天下治理得很好,這時如果來替代堯,許由覺得自己是貪慕虛名。“名”和“實”是對立面,“賓”原意是賓客,與主人相對;“名”和“賓”都是“實”的外在客體。下聯(lián)取自《詩經(jīng)·陟岵》,原文抒發(fā)和表達了遠在他鄉(xiāng)服役的征人對父母兄弟的思念之情。上下聯(lián)合起來即是:為了種種虛名,不如自己活得實實在在;思念父母先人的時候,不如多看看《家誡》。
張謇的《家誡》看似簡單,其實是大道至簡。那些對家族傳承憂心忡忡的企業(yè)家們,應(yīng)該回到先賢和楷模的言行中去尋找智慧。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潘志宏】儒家文化:清代海峽兩岸之橋
【下一篇】全國首屆書院文化論壇征文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