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儒門精神與政治品格 ——慢廬經(jīng)典讀書會《論語·泰伯》通講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1-09-16 18:30:05
        標簽:《論語·泰伯》通講

        儒門精神與政治品格

        ——慢廬經(jīng)典讀書會《論語·泰伯》通講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八月初十日丁卯

                  耶穌2021年9月14日

         

         

         

        2021年9月12日下午,第八期“洙泗書院·慢廬經(jīng)典讀書會”——《論語·泰伯》通講如期進行。本次讀書會由泰山學者青年專家、曲阜師范大學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心副主任、洙泗書院院長助理宋立林教授擔任主講,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魏衍華老師擔任與談人。共計七十余位專家學者、書院同道及儒學愛好者們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與活動。活動由曲阜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陳岳主持。

         

        通講伊始,宋老師先對本篇進行了概述?!短┎菲环矫婕杏涊d了孔子對古代堯、舜、禹、泰伯等圣賢政治品德的頌揚;另一方面,《泰伯》從第三章開始,連續(xù)五章出現(xiàn)曾子的言論,是《論語》中曾子言論集中出現(xiàn)的一篇。宋老師強調(diào),《泰伯》篇對我們理解儒家對堯、舜、禹的認識,理解曾子、理解儒家政治品格與精神非常重要。

         

         

         

        宋立林教授

         

        “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北菊轮糜谄祝阌衅溆靡?。宋老師指出,它代表儒家的一種政治品格,即“讓”德??鬃颖碚锰┎?,實際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批判,“泰伯讓天下”的德性與堯舜禹“禪讓”一樣,非常了不起,而這種“讓”對于周族建立周朝取代商朝具有決定性意義,有助于周王朝后來實現(xiàn)天下歸心。

         

        與首章論“泰伯”相呼應的是第十八到二十一章,四章接連都是對堯、舜、禹的評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是對舜和禹的表彰,宋老師援引郭店楚簡中《唐虞之道》,指出“禪讓”所反映的儒家的政治理想。儒家認為禪讓是順取,天下朝代的更迭在三代圣王那里以禪讓為正,至于湯武革命實際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禪讓恰是儒家“讓”德的體現(xiàn)。“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逼渲袃删渲貜停脕肀磉_對禹的贊美。在儒家看來,圣王最高德行的體現(xiàn),一定是體現(xiàn)在自己嚴以修身,對自己要求很嚴。宋老師談到在《論語》中孔子曾稱許過兩次“至德”,都在《泰伯》篇中,一次是稱贊泰伯,一次是贊美周之德,于此可見孔子心目中的最高政治境界。

         

        《泰伯》篇第三至第七章集中了曾子的言論,宋老師認為從中可以看到曾子曾子之學既有據(jù)有守,又弘大剛毅,反映了曾子在儒家學脈中的地位?!短┎返谖逭拢骸耙阅軉栍诓荒?,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粽呶嵊褔L從事于斯矣”,宋老師認為這章是曾子對人格精神的描述?!坝腥魺o,實若虛”是一種謙虛的精神,“犯而不?!眲t是一種寬容、包容的精神。宋老師強調(diào),“謙”在儒家和道家都是盛德,“謙”并不是道家的專利。儒道的謙德意識其實都來自先民共同的智慧。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有一種結構叫“儒道互補”(李澤厚語),儒家的“積極進取”“有為”的思想,和道家“消極無為”“隱退”的思想,形成互補關系。這種互補非常關鍵,增強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韌性和生命的韌度。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章是孔子論教化之道。宋老師指出,本章雖簡短,但對于儒學可以說是至關重要。儒家要培養(yǎng)理想人格,所以儒學是成人之教、成德之教,是生命的學問與生命的教育。教化與政治相關,所以把這章視為教化政治也成立。人格完善不在于知識的教育。詩代表情感的興發(fā),禮則是理性的規(guī)范,樂是融理于情繼而超越情感理性的“靈性”。其中,“興”,起也,始也,是為第一步;“立”,初成也,是為第二步;“成”,是完成,是第三步。其所表達的是孔子之學,即生命的學問;孔子之教,即生命的教育。

         

         

         

        陳岳博士

         

        “民可使由之”章在整部《論語》中可謂是爭議頗多,有許多句讀差異。宋老師結合郭店楚簡《尊德義》中“民可使,道(導)之;而不可使,知(折)之”,為正確理解此句提供了有力佐證。宋老師指出,此處不改變句讀,也可以看出這里并非是講愚民思想??鬃优d辦教育,主張“有教無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皆是孔子所講并非愚民的力證。

         

        “篤信好學”章,是孔子對于出處進退之道的論述。宋老師由此展開對于儒、道二者異同論述。他引李澤厚的話來說,無論天下有道還是天下無道,在道家看來都應該逃避,而儒家講“隱”講“藏”則是為了韜晦保身,以便將來能夠“達則兼善天下”,其基調(diào)仍是積極進取。同時,儒、道兩家都很重視保全自己的生命,不主張毫無原則的去獻身,這便是它的共同點。

         

        隨后,在主持人陳岳博士的主持下,線上、線下聽眾積極發(fā)言,交流感想。對于聽眾提問的有關“縲紲非罪”、儒家的入仕思想、“周公之才之美”中“美與才”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宋老師也細致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他指出,“學”與“仕”二者并不矛盾,是所處的兩個不同階段,當以“道”為引來綜合考量。宋老師也肯定了“美”是來修飾“才”的這種理解。

         

         

         

        聽眾分享發(fā)言

         

         

         

        現(xiàn)場聽眾

         

        講讀結束后,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nèi)容進行點評補充。魏老師指出《述而》篇所談論的主要是孔子的形象,而《泰伯》這一篇展現(xiàn)的是孔子儒家心目當中圣王的形象?!短┎菲嬖V我們通過修養(yǎng)、教化、學習,通過圣賢這樣一種楷模的形象,可以最終達到儒家心目當中圣王境界。

         

         

         

        魏衍華研究員

         

        “慢廬經(jīng)典讀書會”是洙泗書院新推出的公益經(jīng)典閱讀活動,書院秉“君子以朋友講習”的讀書理念,圍繞儒家經(jīng)典為中心“以文會友”,力爭將學習繼承儒家文化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相結合,挖掘儒家經(jīng)典的當代價值。接下來,書院也會繼續(xù)敞開大門,保持每周一篇的進度,繼續(xù)邀請?zhí)┥綄W者青年專家共讀《論語》。

         

         

         

        讀書會現(xiàn)場

         

        歡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約慢廬,共品經(jīng)典。今后,我們將陸續(xù)推出“悅·讀”經(jīng)典書會、“思·享”雅集等活動,在學術研討、文化交流和國學傳承等方面搭建平臺,為國學愛好者提供更多優(yōu)質(zhì)文化資源和服務。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