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與中國獨特的士大夫階層
作者:顧春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九月初六日壬辰
耶穌2021年10月11日
在西周,全社會按照親親尊尊的原則,實行世卿世祿制度,政治權力是世襲的,這就叫“大人世及以為禮”。在漢代,主要以察舉制度選拔官吏,之后就是九品中正制。統(tǒng)治階級在實行這些制度時,并非否定選賢舉能,但政治權力卻主要在貴族階層中分配,人所熟知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就是這一情況的具體表現。到了隋煬帝大業(yè)二年,科舉制度開始建立??婆e制度的精髓是,面向全體平民選拔官吏,考試面前人人平等。
科舉制度歷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止于清末的1905年,經歷了1300年??婆e制度的長期推行,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給中國傳統(tǒng)社會帶來重大變化。其中一個變化,就是科舉制度的施行,使得精英的標準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平民出身的士大夫階層迅速興起,替代了世家大族,成為維系社會運轉的主干力量,在政治運行中發(fā)揮專業(yè)才干,在社會建構中承擔引領地位,在文化傳承中接續(xù)文脈。
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逐漸形成精英治國傳統(tǒng)。據統(tǒng)計,在1300年間,由科舉而選拔的進士就有近10萬人。到了明清兩朝,在500多年間,共選拔(文)進士51435人,平均每科(每三年一科)250多人,科舉走向極盛。
在傳統(tǒng)社會中,哪怕統(tǒng)治階級想得再好,某種制度執(zhí)行日久就會逐漸失靈和變壞,古人“有治人無治法”的說法,其意正在于此。比如,朱元璋曾設計了一整套自認為極為完善的統(tǒng)治制度。在地方,各省三司并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官員各司其職,平時相互監(jiān)督,有事相互配合,其意甚美。但事實是,后來的官員們既不相互配合,也不相互監(jiān)督,而是各貪各的。于是吏治敗壞、民不堪命、動亂紛起。但是,在統(tǒng)治階級肌體走向腐敗之時,那些出身貧寒、懂得民間疾苦的新科進士們就像汩汩清泉,向這個腐敗的肌體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為統(tǒng)治階級輸送著一批又一批新的力量,延續(xù)著統(tǒng)治集團的政治生命。
在科舉制度實行之前,貴族長期把持和瓜分著選官任官等政治權力,深刻影響著政局和社會風尚。總的來說,整個社會是貴族社會。貴族并非一無是處,比如,東漢時期形成的士族,都是飽讀詩書的書香門第。在漢代獨尊儒術的大力推動下,熟讀經書的讀書人入朝做官,又和本宗族緊密結合為一體,成為當時的士族階層。這些士族把持政治權力,左右輿論方向,在經濟上也十分強大,是當地的名門大族。因此,士族就是伴隨獨尊儒術而產生的新貴族。士族為了不墜家聲,長期保持貴族地位,就要維持良好族風、團結凝聚族人,并不斷培養(yǎng)出讀書做官的后代。從東漢以后出現的誡子書和家誡、家訓等,都反映了士族對宗族成員的約束和要求。但是,士族長期把持政治權力,既不利于社會公平,也不利于選賢任能,更不利于最高統(tǒng)治者擴大統(tǒng)治基礎。因此,科舉制度應運而生,勢在必行。
科舉制度實行以后,對貴族階層的沖擊是多方面的。首先,平民階層特別是寒門子弟通過科舉為官,登上政治舞臺,產生政治影響,國家的政治權力被更多的社會階層所占有。其次,隨著科舉對社會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從中晚唐開始,人們的婚姻觀念從擇門第、重閥閱向重科名轉變,富貴之家爭相以科舉及第者為婿,這便壯大了寒族的勢力,此消彼長地動搖著士族的根基。再次,通過科舉為官的士族精英必然離開故土,其家庭也要向京都地區(qū)和其他城市遷徙,并與故鄉(xiāng)的宗族關系日見疏遠,士族的沒落就成了必然。
宗族組織最重要的標志是祠堂和族譜。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唐以前,平民只能“祭于寢”,也即在自己住的房子里祭祀自己的祖先,只有官員在經政府批準后可以設立祭祀祖先的家廟。平民也沒有族譜,唐以前的族譜是由政府主修并面向貴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區(qū)別門第、選拔官吏。從宋代開始,平民階層開始以宗族為單位建立祠堂,并以“尊祖、敬宗、收族”為目的編修各自的族譜。其間,北宋的歐陽修和南宋的朱熹等人為宗族制定了各種規(guī)制,對宗族的發(fā)展影響較大。比如,歐陽修創(chuàng)立的五世族譜體例為后世所遵循,直到今天,還有以是否出五服來區(qū)別親疏的習慣。朱熹提出,30年不修譜,是謂不孝,所以后世族譜30年一修成為慣例。伴隨著族譜、祠堂的興盛,宗族內部的管理制度也逐漸形成、完善,族長不僅具有管理宗族的族權,而且為政府所支持。另外,族訓、族田、義學等也陸續(xù)發(fā)展起來。到了明清時期,宗族組織發(fā)展到了巔峰。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吳鉤】古代中國沒有圖書館?
【下一篇】【尹傳政】《康熙字典》的文化傳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