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由中出 禮自外作
——儒家文化與傳統(tǒng)音樂的關系
作者:張莉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一月廿六日辛亥
耶穌2021年12月29日
中國古代文化非常重視音樂,所謂“詩、書、禮、樂、藝”,樂是其中之一,并且古人常常將“禮樂”并舉,禮樂并重,樂在祭祀儀式中不可或缺?!吨芏Y·春宮·宗伯》中有“以樂德教國子”“以樂語教國子”“以樂舞教國子”的內(nèi)容,表明古人非常注重音樂的教化作用,音樂在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儒家文化與音樂教育
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對音樂非常重視,他承襲古代樂教傳統(tǒng),同時賦予音樂以新的精神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論語》中記載了不少孔子有關音樂的言論,可管窺他的音樂觀點、修養(yǎng)及趣味。根據(jù)史書記載,孔子曾跟隨魯國著名樂師師襄子學習鼓琴,他不滿足于僅學會技巧技法,“得其數(shù)”,還要“得其志”“得其人”(《史記·孔子世家》)?!墩撜Z·述而》中載:“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孔子如果在這一天哭過,就不再唱歌。此處“哭”指“吊哭”,古時有“吊于人,是日不樂”“哭日不歌”的禮制規(guī)定。這句話也可以從反面理解,就是說,如果不是“哭日”,孔子幾乎天天喜歡唱歌的?!白釉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保ā墩撜Z·述而》)這表達出一種藝術心情,一種融道德和藝術于一體的人生境界??鬃优c當時的樂人多有交往。他很重視音樂教育,認為樂教和詩教、禮教密不可分。
孔子不僅音樂修養(yǎng)高,還在音樂整理方面作過重要貢獻。他說:“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保ā墩撜Z·子罕》)“樂正”即整理音樂,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正樂章,確定不同音樂的適用場合,二是正樂音,對音調(diào)、節(jié)奏都給予符合其功能的定位。不僅如此,《詩經(jīng)》“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史記·孔子世家》)??鬃诱硪魳纷龅氖窃姟?、禮合一相輔相成的工作??鬃又苡瘟袊鴷r,被困于陳蔡之野,“講誦弦歌不衰”(《史記·孔子世家》)。他在危難困厄之際,以音樂表達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矢志不渝的意志。
正因為孔子如此重視音樂,音樂教育成了儒家的一大傳統(tǒng)。另一位儒家思想家荀子專門寫出了一篇自成一體的宏文《樂論》,西漢河間獻王組織人員編寫了《樂記》,它們成為儒家重要的音樂典籍。
美與善、仁與樂的統(tǒng)一
美與善的統(tǒng)一是孔子經(jīng)由他本人對音樂的體驗而對音樂藝術的基本看法。“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保ā墩撜Z·八佾》)韶即舜樂,孔子對韶樂評價極高,認為它盡善盡美,達到藝術和道德完美統(tǒng)一的至高境界。那么,音樂美的標準是什么呢?從《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關雎》的評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以看出來,不淫不傷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也就是合乎“中”,“故樂者,中和之紀也”(《樂論》)。從中和之美能達到至善的境界??鬃硬幌矚g鄭樂,就是因為“鄭聲淫”。
孔子所謂的“盡善”是就仁的精神而言的,孔子所認為的理想的音樂是美與仁的統(tǒng)一,即樂中有仁,仁中有樂,樂是仁的表現(xiàn)、流露,仁是樂的內(nèi)涵、根底。孔子認為韶樂(舜樂)“盡善”是因為它表現(xiàn)了堯舜仁的精神思想,二者完美融合統(tǒng)一在一起?!案铇氛呷手鸵病保ā抖Y記·儒行篇》),樂和仁的和諧、會通、統(tǒng)一是儒家所認為的音樂的最高境界。
音樂對人格修養(yǎng)的重要性
儒家重視音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能夠有力促成高尚人格修養(yǎng)的形成,是達到仁的人格完成的重要途徑或工具。“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這是孔子所認為的君子人格達成的三個階段,起于詩教,中間是禮教,完成于樂教,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比如禮樂,禮側(cè)重儀容舉止,行為規(guī)范,要合乎君子風度,但禮離不開樂,古代宮廷很多儀式都有音樂伴奏,用來烘托氣氛,莊嚴肅穆之音令人改容易色,舉止愈發(fā)規(guī)矩。“樂由中出,禮自外作?!保ā稑酚洝罚┒Y是外在的規(guī)矩規(guī)范約束的結果,相對比較容易做到,樂是發(fā)自內(nèi)心產(chǎn)生的,難度更大,所以放在最后。“成于樂”,在樂教中完成、完善,而樂教實質(zhì)是經(jīng)由藝術的情感教育,訴諸人的心理、情感,去體味、體會、體驗,使人在愉悅中獲得情感的升華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成為君子。
在孔子看來,最能打動人心、最能改變?nèi)诵缘?,莫過于音樂,因此他以樂教為最高層次。他講課培養(yǎng)弟子,總是置樂器于旁,誦詠歌舞,“弦歌之聲”不絕??鬃拥慕逃且环N基于樂教的美的教育,事實證明他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弟子。《論語》里那篇著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和弟子們問答人生志向,曾晳“鼓瑟”伴奏,孔子問到他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他回答人生志向是“莫春者……詠而歸”,得到孔子贊許??梢钥闯?,孔門無論是“侍坐”時還是春游時都離不開音樂。宋代儒學家朱熹在《集注》中將曾晳的人生志向發(fā)揮、描述為如下境界:“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而此種境界的達成離不開音樂的助力。
儒家思想文化對音樂的重視影響深遠,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和儒者都推崇古樂、雅樂,使它成為一種肅穆莊嚴的廟堂音樂。上古時重在社會教化的樂教無法追尋,古樂的中和之美難以把握,導致它的式微,而民間的追求感官快感為主的俗樂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取而代之,成為大勢所趨、歷史潮流。但是,儒家所倡導的音樂是美與善的統(tǒng)一,音樂在人格修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等思想,時至今日,依然煥發(fā)著思想的光芒,富有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