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蔡家和:朱子學的二種當代詮釋》
來源:“朱子學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丑臘月十七日壬申
耶穌2022年1月19日
2022年1月18日晚上19點,廈門大學人文大講壇第106講、朱子學與中國文化系列講座第53講在線上準時開講。本次講座主題為《朱子學的二種詮釋》,主講人是東海大學哲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鵝湖月刊》社長、常務編委蔡家和教授,主持人為廈門大學哲學系朱人求教授。線上騰訊會議室中有近二百名師生聆聽了本次講座。
首先,朱人求教授對蔡家和教授作了簡單的介紹,他提到,新年伊始,很榮幸可以邀請到蔡老師來給我們做2022年的第一場講座。蔡老師是近年來活躍于海峽兩岸的中青年學者,并且有著非常豐富的著述和科研成果。
隨后,便交由蔡家和老師開始了本次講座。蔡家和老師以當代新儒家的兩位巨擘牟宗三和唐君毅對于朱子學的詮釋為主題,在闡述了朱子以前北宋五子的思想脈絡之后,構(gòu)會甄釋兩位大家對于朱子學問觀點的異同,開展了本次講座。他主要從十個方面進行了對比。
一是用知識合會心學、理學。牟將朱子視作泛認知主義,是用知識的方式講道德。而唐則認為朱王兩人都有知識的分工,只是‘異學而同道’同樣重視知識和道德,有可以會合的地方。
二是心之義涵。牟認為朱子的心是氣,而唐則認為朱子之心若是依于宇宙論角度,則心為氣。若是依于心性論角度,心有其未發(fā)的自體意,心與性合一而為本心,心以性為依據(jù)、本體。
三是‘格物’內(nèi)外問題。唐認為朱子所格者,是求外以明內(nèi),借格物來追求形上太極的理,不僅只是知識的積累。而按牟認為的朱子學只是橫攝以取知識,則人生有限而知識無窮,無法達到全體的通達。
四是心得知覺問題。唐認為朱子所言心之理,不僅是作為所覺,尚是能覺。而牟則如陽明,認為朱子之心與理必定是二分的。
五是道德形上學。唐從‘理先氣后’且理是道德之理而可以說是天道,因此認朱子屬于道德形上學。而牟對于道德形上學的定義比較狹窄,認為只有‘心即理’屬于此范疇。
六是理先氣后問題。唐認為‘理先氣后’的‘理先’是形上學的先在,并包涵邏輯上先在。
七是心性之分說與合說。唐從朱子所說的仁乃天地生物之心,此心若只虛靈而無性理作內(nèi)容便是一懸空之覺,亦無由成己成物,主張心性合說。牟則看重心性如碗和水的比喻,心為碗性為水的心性分說。
八是心通理氣。牟認為朱子之心只是氣,而唐則強調(diào)朱子不同于心學偏重仁義內(nèi)在之心,而是重理之超越心,其心若不自覺則不內(nèi)在。
九是體系的建構(gòu)問題。唐認為朱子雜糅各方、融會貫通,包括了北宋五子,甚至于漢儒的學說。而牟大致是以為朱子學承襲伊川,是知識的橫攝系統(tǒng)。
十是生生之道。唐推崇朱子是為中國哲學家中最重視生生之道哲學的人。而牟則謂朱子的生生之道,只是這個理,即只存有而不活動,且生氣雖活動而理不活動。故謂朱子只能承伊川,未能承周張明道、孔孟易庸等。
因為時間關系,蔡老師尚有更多的內(nèi)容不能與聽眾分享。最后的講座提問環(huán)節(jié),蔡家和教授對線上熱烈的提問予以了詳細的解答。在朱人求教授對蔡家和教授以及各位師生由衷地致謝之后,宣告了本次講座的圓滿結(jié)束。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