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在,有廉恥
作者:安樂哲(孔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山東省儒學大家、北京大學教授)
來源:《儒家角色倫理學》
如要看到儒家“角色倫理”與較之更為“形式的”、還原論(簡化主義)原則(或曰“基于(西方)德行”的理論)之間有很大差別,還有一種方法,是要對整體觀的儒家道德做出解釋,說明它對人經驗的特別性、“非形式”“域境化”方面,為什么遠遠不是忽視、邊緣化,而在事實上是作為至關重要性對待的。首先,它有一種審美視角,對人行為采取整體觀認識。這樣,一切因素都或多或少與判斷一種舉動是否道德有關。因為儒家“角色倫理”關心的是,要讓爭取最恰當“中和”效果的經驗的各個方面作用,都達到協(xié)同;它所啟用的話語在根本上是一種審美語言。作為審美觀例子,我們可以觀察到優(yōu)雅與道德性,或反之,庸俗與非道德之間不可分的關系。有人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說,“孝”不是什么可預先開方子開出來的如何行為的一套東西。其實,他給出的是“舉止和態(tài)度為本”,有了這個本,行動就被帶出,而不是具體形式的行動本身: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相反地,因為道德本身不過是那些有利于恰當關系的行為做法而已,所以,對家庭和人群關系任何有渙散影響的行為,都被視為性質上是不道德的。因為有些人生活方式散漫不羈,人們認為對整個社會都會有腐蝕影響。所以生活方式極為重要;漫不經心不考慮他人利益的人會變?yōu)樗藫牡膶ο?。彬彬有禮會很重要,因為人們很關注,令人親切與風度儀態(tài)帶有的那種適宜性與恰當性。道德在很大程度上與在別人接觸時候的穩(wěn)重與舉止是分不開的,其本質的正確性與否還在其次:
曾子言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保ā墩撜Z·泰伯》)
這樣的道德表現(xiàn)出的正直品格,表達著一種社會責心的“恥感”,是作為儒家文化高尚價值的。正如我們看到的,“恥”是如此強烈的一種道德意識表述,在一個人的教養(yǎng)之中,它可變?yōu)橐环N普遍流行價值,使整個社會都充滿親和感和自律性。上面已論述過,適度地運用羞恥感作為道德規(guī)勸的手段,能夠有力地發(fā)展社會的包容性與自我調整性(“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否則“無恥”就是“井下之毒”(poison in the well),讓不循規(guī)蹈矩的人不受約束、胡作非為,無視他們本來應有的在家庭、在社會的“角色與關系”。對于道德人生所依賴的社會休戚與共,這種自私之人的破壞性是巨大的。
孔子的“恥感”是很強的?!墩撜Z》的《子罕》《鄉(xiāng)黨》《先進》這幾篇,人們一般不是很留意;這幾篇貫穿一系列較為人性化細節(jié),勾畫出作為歷史人物的孔子。即使對孔子這些個人情況有所注意,一般也不被認為有多大哲學意義,會覺得與孔子道德人生觀沒太大關系。而事實上,我們忽略了這些細節(jié),就忽略了其中蘊含著的孔子心懷志向的確鑿性??梢哉f,恰是在這幾篇,記錄的是孔子本人人生的某些具體時刻;這些時刻才是最具寫實性的,才最生動地呈現(xiàn)一個士大夫的儒雅風度的;他的每日入朝覲見的舉止,一下子既是形象化、也是深刻個性化的:衣服的剪裁、步履的節(jié)奏、域境與儀態(tài)適中的敏銳感、身姿與面部表情、“踧踖如也怡怡如也”、說話的語氣聲調、恭敬的舉手投足,甚至氣息節(jié)律等等。
我們不能看不到,儒家“角色倫理”根本地、一貫地講的是具體情況下具體人的行為。如果是這樣,孔子本人的恭敬謙和與君子風范,以及世世代代對這一風范繼承貫徹,對于達到理解“角色倫理”如何真正起作用——作為直觀教學,很有直接關系: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論語·鄉(xiāng)黨》)
從這段話以及不少類似的文字,我們應當明白,履行“角色”和關系的禮數(shù),不是簡約化到通行的、形式地先決規(guī)定的“禮拜”或(宗教)“儀式”,其舉行也不是“已定的”時間,而是為宣告一個人的地位及其不同人生節(jié)點;而“禮”是通過“角色”和關系、人的言行舉止恰當性的表述,所以蘊含意義要豐富得多。
出現(xiàn)在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
]的“禮”字,比漢唐以來通行的“禮”字形稍微簡單一些:一個禮器含放著兩塊玉,用以乞求福祿?!岸Y”明顯有形式與宗教含義,但是它的突出含義,以其作為社會生活的特點而言,是在于它指的是具體人的、非形式的和特殊性方面的。這些含義其中有一種軀體性,而人身體經常會比語言更有效,傳達那種必要的恭敬情義,以加強人群各種生活形式參與者們的紐帶關系。讀者應已注意到上面引述那段話中,孔子入朝覲見時的、身體舉止表達“禮”的方式。“禮”含有一種深刻功效作用,“禮”之中人的情感充滿聯(lián)系性,且對關系性的活動起到加強作用,提供給社會組織機制一種拒斷裂的拉力。通過實踐“禮”達到自身修養(yǎng),必須要理解為,是基于參加到具有深刻審美感的道德修養(yǎng)中來的人,是基于這樣的每一參與者的獨特性?!岸Y”是具體的人對自己進行敘述的一個過程——是優(yōu)雅氣質的修養(yǎng)與表達,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威儀、一種氣派、一種內在。“禮”是決然性的個人實踐,是展示作為對自己、對他人實現(xiàn)的價值;通過這種公共話語,人構成著和開放著自己——從一個獨特個人的意義,作為一個完全的人,朝著對所有人有益的方向。
重要的是,沒有片刻喘息;“禮”所要求的,是時時刻刻對人所做事情的每一個細節(jié)最大傾注與毫不松懈的用心,從入朝覲見的大場面,到入睡時應該用什么姿勢;從接待高貴的客人,到一人獨處的正當方式;從正式宴會場景如何舉止,到隨意場合的恰當舉手投足;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鬃佑幸淮瘟粝铝钊藝@服印象的是,他在生病狀況下,還依然表現(xiàn)著對政事公職的敬業(yè)精神: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論語·鄉(xiāng)黨》)
其實,對《論語》中間部分章節(jié)刻畫的孔子形象進行研究,那是個在日常生活例行事項的行為中,表現(xiàn)出的充滿大志向的人,發(fā)揮出履行“角色”與關系的至善至德;這足以構成一種強大能量,轉變人與人共同生活的經驗,讓平凡展現(xiàn)魅力。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