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經典中探尋“人文”之美
作者:楊曉靄(蘭州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二月廿七日辛巳
耶穌2022年3月29日
從文學經典切入,以文學的內容、文學的手段、文學的姿態(tài),通過閱讀鑒賞,提高感覺美、鑒賞美、享受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和能力,無疑是開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貴的是,文學經典以其語言藝術的獨特屬性,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包蘊其間,為鑒賞者提供了領略音樂、舞蹈、戲劇、繪畫、書法、建筑、民間工藝等各類藝術之美的間接途徑,使人們在閱讀文學經典、感受語言藝術的同時,能夠借助作家的視角,獲得多重藝術的審美愉悅。
中華民族向來重視文學經典中的藝術美育價值。“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正是對“藝”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為簡約的表達?!坝斡谒嚒敝八嚒保蚶斫鉃椤岸Y”“樂”“射”“御”“書”“數”,或理解為“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對“游于藝”之“游”,朱熹以為“游者,玩物適情之謂”,錢穆以為“游,游泳。藝,人生所需”,均在強調于從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如何處于“從容之境”?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認為:“文學是一種與人生最密切相關的藝術?!遍喿x文學經典,沉浸其間,從容品讀,自然有潛移默化的心靈滋潤。而通過文學經典再度領悟、感受多種藝術形式之美,也早已為古今中外文學家、美學家所關注。
談論美育,人們時常會直接對應于“藝術教育”。論及藝術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一門技巧,并將其理解為學一門“技術”,比如彈琴、繪畫、跳舞、寫字。然而,正如藝術大家們所認為的,藝術教育不是讓每個人都成為鋼琴家、畫家、舞蹈家、書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我們可以擷取文學經典中的“藝術”內容,在藝術的感受、體悟中領會各類藝術的美好境界,得到審美教育,而且這樣的優(yōu)質資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學經典中有大量的題畫詩、樂舞詩、體育詩,畫、詩、書、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輝映,欣賞者在閱讀一首小詩時,也能有如臨其境之美感。又如,文學經典中與體育藝術緊密聯(lián)系的,風箏、棋、蹴鞠、秋千、競渡、垂釣、投壺、擊壤、斗草等,競技的、娛樂的,動的、靜的,形形色色,讓人在“觀戰(zhàn)”的氛圍中,能夠收獲藝術美之教育。因此,無論歌詠某類藝術的文學作品,還是作品中借了某類藝術表達自身的情志,文學經典通過對“藝術”的書寫,將語言藝術與某一類具體“藝術形式”交織融合,使其具備了多重審美功能。由此所生發(fā)的美育,適應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接班人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將“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具體的事物和抽象的觀念中,我們都可以發(fā)現美的存在,比如在自然景觀、藝術作品中,在植物、動物、人類中,在物體、品德、行為中。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為一種以審美活動為主要方式與手段的教育活動,能夠直接作用于發(fā)展人的感性,成為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可缺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如何實現“五育并舉”呢?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文學經典閱讀開始,將蘊藏于文學經典中的“藝術”教育元素加以發(fā)掘、闡釋,引導廣大讀者通過對文學經典的品讀,汲取多重藝術素養(yǎng),提高審美能力,從心靈滋潤的角度真正實現藝術教育的價值,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
文學經典所包含的多重藝術美育功能,是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有屬性,值得大力發(fā)掘。我們要善于從文學經典中,尤其是古典文學中發(fā)掘藝術教育素材,在真善美統(tǒng)一的境界中,在多重教育維度中潛移默化,從而推進審美教育,建構詩意人生。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李林杰】 “八孩事件”的鏡觀
【下一篇】【趙永君】“方便”與“權變”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