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沈海波 瞿蒙蜜】《論語》“學而時習之”詳解

        欄目:經(jīng)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22-05-20 17:36:10
        標簽:《論語》、學而時習之

        《論語》“學而時習之”詳解

        作者:沈海波 瞿蒙蜜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二十日癸卯

                  耶穌2022年4月20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論語·學而》首段首句,為世人所熟知。對此句的解釋,以三國時期學者王肅的觀點最為通行,他認為“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yè),所以為說懌”。自古及今,學者們的觀點都與王肅大同小異。如邢昺《論語注疏》曰:“言學者以此時誦習所學篇簡之文,及禮樂之容,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所以為說懌也?!庇秩缰祆洹墩撜Z集注》曰:“既學而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悅,其進自不能已矣。”他們的釋讀具有權(quán)威性,所以為歷代學者所因襲。又如錢穆《論語新解》對此句也無新解,仍沿用古人舊說。但古人之說頗有疑問,茲略陳管見如次。

         

        理解此句最為關鍵之處,在于“習”字的語義。古今多以誦習或溫習為訓,但誦習不過是童蒙教育所采用的手段,對于成人而言,如果仍以背誦熟讀為學習手段,那么必然是為了應試的書生。學者治學,焉用時時誦習?孔子曾經(jīng)言及自己的學習特點,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倦。”(《論語·述而》)意即將所見所聞銘刻在心而不知厭倦。很顯然,誦習與孔子所謂“默而識之”并不吻合,也不可能做到“多學而識之”(《論語·衛(wèi)靈公》)。

         

        孔子有所謂“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之說,溫故不同于誦習,強調(diào)的是由既有的知識推導新知的能力。溫故未必知新,誦習當然更不可能,所以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孔子曾經(jīng)分別稱贊子貢和子夏“始可與言《詩》已矣”,因為他們不但能夠“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而且對孔子也有所啟發(fā)(《論語·八佾》:“起予者,商也。”)這種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推理能力并非普通人所能具備,需要通過不斷的思維訓練才能獲得,所以孔子認為達到溫故知新境界者,就“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習”字除了溫習之義,還有練習之義,如古人所謂“習禮樂”“習射”?,F(xiàn)代學者也有論及之者,如楊伯峻《論語譯注》曰:“一般人把習解為‘溫習’,但在古書中,它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如《禮記·射義》的‘習禮樂’、‘習射’?!穸Y(包括各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這些,尤其非演習、實習不可。所以這‘習’字以講為實習為好?!彼麑Α傲暋弊值慕忉屳^之古人更為正確,但他對語義的把握尚有欠缺,因為他將“習”理解為對各種技藝的熟練操作和運用了。楊伯峻的觀點對當代學者的影響較大,目前的各種《論語》讀本從其說者甚多,不贅舉。其實,六藝對于孔子而言只是“游”。《論語·述而》曰:“游于藝?!卑凑罩祆涞慕忉?,“游”是“玩物適情之謂”。可見六藝對孔子而言不屬于“學”的層次,所以楊伯峻的解讀與文義似乎仍有距離。要正確理解“習”字的語義,還必須厘清“學”的含義。

         

        關于“學”的含義,古今注疏都理解為普通意義上的學習,有失精確。孔子在成童之歲時即立志于學問,他自述曰:“十五而志于學?!保ā墩撜Z·為政》)朱熹集注曰:“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彼^大學之道,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朱熹的解釋清晰明了,孔子曾說:“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這可以證明孔子所謂“學”,其含義就是指學道,所以孔子又自稱“志于道”(《論語·述而》)。據(jù)《論語·學而》記載,子夏曾經(jīng)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這些為人處世之道正是大學之道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子夏所謂“學”,其意即指學道。

         

        傳說孔子曾向老子學道,但似乎并不可信。根據(jù)《論語·子張》記載,衛(wèi)國的公孫朝曾向子貢詢問孔子的師承關系,子貢回答道:“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所謂“亦何常師之有”,說明孔子并沒有一定的師承關系,主要是通過自學的方式學道。根據(jù)文獻記載,孔子學道的途經(jīng)主要有兩種。首先是博覽群書,孔子曾說:“君子博學于文”(《論語·雍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孔子勸導學生學習《詩經(jīng)》時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很顯然,孔子自身也是通過《詩經(jīng)》得到了興、觀、群、怨的啟蒙,并體認到事父事君的原則。其次是多識多聞,不恥下問,孔子自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保ā墩撜Z·述而》)《論語·八佾》曰:“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勇勚?,曰:‘是禮也?!笨鬃釉谔珡R里凡事都要詢問,于是引起別人的質(zhì)疑,孔子對此則很坦然,因為太廟的禮儀制度正是他所需要了解的禮的內(nèi)容。

         

        按照朱熹的解釋,道的內(nèi)容就是“人倫日常之間所當行者”(《論語集注》)。學道的主要目的,當然就是為了修身,所以孔子認為要成為君子就必須“修己”(《論語·憲問》)。修身的方法就是通過學道,不斷反省自己,改變自身??鬃佑小澳芙∑保ā墩撜Z·雍也》)的能力,他自述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又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因為不斷修身,所以孔子能夠“三十而立”(指立身,故朱熹集注曰:“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因為“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所以孔子能夠“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根據(jù)孔子學道的方法和特點,“習”其實就是“思齊”與“內(nèi)自省”或“從之”與“改之”?!墩撜Z·公冶長》曰:“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甭劦乐笮枰靶小保梢姟傲暋敝x即指“行”,意即踐行或身體力行。因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應理解為:“學道后時時身體力行,不也很快樂嗎?”“時”字舊時多解為“以時”,今從朱熹釋為“時時”。

         

        以上解釋如無誤,則“不亦說乎”也就容易理解了,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能在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時,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快樂,而機械式的誦習顯然不會有什么快感可言??鬃釉f:“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ā墩撜Z·述而》)憂與樂是相對應的,既然孔子之憂是“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那么孔子之樂也就必然是聞義而徙、不善而改。這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指學道后身體力行,并感受到快樂的最佳證明。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