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喪禮儀的爭議與現(xiàn)世意義
——落筆書院讀書會《禮記·喪服小記》研讀簡報
來源:“海南落筆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四月二十日癸酉
耶穌2022年5月20日
2022年5月15日,落筆書院讀書會如期召開。本周的讀書內容為《禮記》“喪服小記”的前半部分,或許是要不可避免地談及“死亡”“告別”“殯禮”等問題,現(xiàn)場氣氛有了些微的沉重。本次讀書會有三個討論重心,分別是:守喪時間問題、守喪的存在價值以及現(xiàn)代社會心理對喪禮儀的需求。
古代規(guī)定的守喪時間為三年,可以讓孝子將自己失去至親的感傷緩慢地釋放出來,而如果三年守喪不勞作,也會荒廢很多事情。關于守喪時間的規(guī)則,儒墨兩家爭執(zhí)不斷,吵吵鬧鬧幾千年,才在近現(xiàn)代的喪禮簡化制度下平息,那么守喪時間太長,殯葬禮儀太過繁雜,這是否是在折磨活人?不是的,古之葬禮的每一條規(guī)律都是在為活著的人著想,三年的守喪是為了讓人們緩解悲傷,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將棺柩在家中停放三個月,是死者在等待遠在外地的親人回家見上最后一面;喪服根據(jù)與死者關系的親疏而做出繁簡改動,則是讓一個家族的人記住他們的宗祖本源……如此看來,現(xiàn)代與古代的聯(lián)系并非僅表現(xiàn)在喪禮的存在,更多的是隱藏于相關禮制度下的人文關懷,而這種關懷,便是跨越了生死,連接了陰陽兩岸的紐帶,死去之人與尚存之人得以寄托對彼此的祝福,而這紐帶看似游絲,飄忽不定,靠著人們的心痛與眼淚存在著,但正是那些心痛與眼淚不斷地加固著紐帶,讓以生死為界的此岸與彼岸多了一絲暖色。
從古至今,喪禮所表現(xiàn)出的是我們對生命的一種敬重態(tài)度,然而放眼現(xiàn)代社會,已備加簡化的喪葬禮儀卻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在大數(shù)據(jù)信息化的時代之下,我們的視覺聽覺都被電子媒體左右,每天世界上都有不計其數(shù)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死去,而在那些電子屏幕上,人命只是被統(tǒng)計好的數(shù)字,我們對于生命的消逝越來越冷漠,只會在得知某人死亡的消息的第一時間感到些許的震驚與惋惜,而在幾分鐘之后,便又恢復了麻木與淡漠,這就說明了現(xiàn)代社會的“無情感”非常需要喪禮儀,因為喪禮并非在讓我們一味地沉湎于對已逝去之人的哀傷,它更多地是在教會我們做一個有血有肉的鮮活之人,尊重生命,懂得珍惜,不再空虛度日。這是喪禮儀的現(xiàn)世意義,也是我們的先賢寄懷于歷史長河中的希望。
本周所讀內容及譯文
斬衰,括發(fā)以麻;為母,括發(fā)以麻,免而以布。齊衰,惡笄以終喪。男子冠而婦人笄,男子免而婦人髽。其義:為男子則免,為婦人則髽。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祖父卒,而后為祖母后者三年。為父母,長子稽顙。大夫吊之,雖緦必稽顙。婦人為夫與長子稽顙,其余則否。男主必使同姓,婦主必使異姓。為父后者為出母無服。
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庶子王,亦如之。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是故,祖遷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禰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庶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故也。庶子不祭殤與無后者,殤與無后者從祖祔食。庶子不祭禰者,明其宗也。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
從服者,所從亡則已。屬從者,所從雖沒也服。妾從女君而出,則不為女君之子服。禮不王不禘。世子不降妻之父母;其為妻也,與大夫之適子同。父為士,子為天子諸侯,則祭以天子諸侯,其尸服以士服。父為天子諸侯,子為士,祭以士,其尸服以士服。婦當喪而出,則除之。為父母喪,未練而出,則三年。既練而出,則已。未練而反,則期;既練而反,則遂之。
再期之喪,三年也;期之喪,二年也。九月七月之喪,三時也;五月之喪,二時也;三月之喪,一時也。故期而祭,禮也;期而除喪,道也。祭不為除喪也。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間不同時而除喪。大功者主人之喪,有三年者,則必為之再祭。朋友,虞祔而已。士妾有子,而為之緦,無子則已
譯文:孝子為父親服喪穿斬衰喪服,未成服前,用麻括發(fā)。母親死,先用麻括發(fā),然后改用麻布免。媳婦為公婆服喪穿齊衰喪服,用榛木的枝條作發(fā)笄,并系上麻帶,一直到服喪結束才除掉。成年人平時的裝束,男人有冠,婦女有笄。到服喪的時候,男子用“免”,女子用“髽”。它們的具體含義是:作為男子就用“免”,作為婦女就用“髽”,以示區(qū)別。為父親服喪用的哭喪棒叫苴杖,是竹子做的;為母親服喪用的哭喪棒叫削杖,是桐木削成的。祖父先死,而后祖母又死,在這種情況下,承重的嫡孫要為祖母服喪三年。父母喪失長子,或長子失去父母,在賓客來吊孝時,喪主都要行稽顆之禮。如果喪主是士,而大夫來吊,為了表示尊重,盡管是服紹麻之喪也要行稽顆之禮。婦人只在為丈夫和長子服喪時;對來吊的賓客行稽顆之禮,此外就再沒有這種情況了。如果喪家絕后無嗣,要尋一個接待男賓的主人,就一定要找同姓的男子,要找一個接待女賓的主人,就一定要找異姓的女子。如果自己是父親的嫡長子,為出母就不需穿任何孝服。凡人之親其所親,首先是上親父,下親子,形成三輩相親。然后由父而親祖,由子而親孫,擴展為五輩相親。在五輩相親的基礎上,再往上推,親及曾祖、高祖;再往下推,親及曾孫、玄孫,這樣就擴展為九輩相親。由父親往上,血緣關系愈遠,親情愈薄,喪服愈輕;由兒子往下,血緣關系愈遠,親情愈薄,喪服愈輕;在旁系親屬中,和自己血緣關系愈遠,親情愈薄,喪服愈輕。這樣向上逐代減損,向下逐代減損,向旁逐代減損,親情關系就完結了。按照禮的規(guī)定,不是天子就不能舉行諦祭。天子舉行諦祭,是祭誕生其始祖的天帝,并且以其始祖配享,立四親廟。即令是庶子繼承王位,其祭天、立廟之禮也是如此。別子為其后裔之始祖,繼承別子的嫡長子是大宗,繼承別子之庶子的是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即小宗,因為小宗四世親盡,不可能繼續(xù)祭祀高祖之父。因此,高祖的廟遷動于上,而繼你的宗同時變易于下。因為尊祖,所以才尊敬嫡長子,而尊敬嫡長子正是尊重祖稱的具體表現(xiàn)。庶子之所以不祭祖,就是要表明這件事該由嫡長子來做。作父親的是庶子,就不能為其長子服喪三年,道理就在于庶子不是祖稱的正體。庶子不祭祀未成年而死者與沒有后嗣者,因為這兩種人都是附屬在祖廟中受食,而庶子沒有資格祭祀祖廟。庶子不祭父廟,因為父廟由嫡長子主祭。在親屬之中,為父母的喪服最重,為祖、曾祖、高祖的喪服就逐代減輕,為旁系親屬的喪服也依親疏遞減,為男性與為女性的喪服也有區(qū)別,這就是制定喪服輕重的基本道理。
凡從服的,如果所跟從的人已經(jīng)死了,就不需要從服了。但如果是有間接親屬關系的從服,即使所跟從的人已死,仍然要服喪。如果媵妾隨著主婦被遺棄而離開夫家,就不再為主婦的兒子服喪。依照禮的規(guī)定,不是天子就不能舉行禘禮。諸侯的嫡長子不因地位高貴而減輕為岳父母的喪服;如果是為自己的妻子服喪,所用喪服與大夫的嫡子為妻所服喪服相同。父親生前的爵位是士,而兒子卻當了天子或諸侯,那就可以用天子或諸侯的祭禮祭祀父親,但尸還是穿士的服飾。父親是天子或諸侯,而兒子只是個士,就只能用士禮祭祀,尸的服飾也是士服。反過來,父親生前貴為天子或諸侯,而兒子今天卻淪落為士,那就應該以士禮來祭祀其父,而代替亡父受祭的尸也只能穿士服。作為媳婦,在為公婆服喪期間被丈夫休棄,因為恩斷義絕,所以也就不再繼續(xù)為公婆服喪。如果是為娘家的父母服喪,有下列幾種情況:如果是在練祭之前被丈夫休棄,那就應該和自己的娘家兄弟一樣服喪三年;如果是在練祭之后被丈夫休棄,因為本應服的期喪已經(jīng)服滿,就不須要再為父母服喪;如果是在練祭之前又被丈夫召回,那就按常規(guī)為父母服期、;如果是在練祭之后才被丈夫召回,那就要像未出嫁的閨女那樣,為父母服滿三年。
喪滿兩年,就算三年。服喪滿一年,就算兩年。服喪九個月或七個月,都算三個季節(jié)。服喪五個月,就算兩個季節(jié)。服喪三個月,算一個季節(jié)。這是說服喪的長短與歲時之氣是相應的。所以服滿一年或者兩年的時候,都要祭祀死者,這是依禮行事;祭祀后可以逐漸出去喪服,婦人可以除去腰紐,這是合乎道義的事情,不能認為是因為要除喪服才祭祀的。如果孝子未能及時葬親,是在停樞三年以后才舉行埋葬,那也要按規(guī)矩舉行小祥、大祥之祭,而且小祥、大祥之祭要隔開,不可放在同一個月,然后才除去喪服。如果自己與死者是大功之親而為之主持喪事,而死者尚留有遺婿及幼子這些服三年喪的親屬,那就要在為死者舉行了二祥之祭以后才除去喪服。如果為朋友主持喪事,因為朋友不是親屬,只有同道的情誼,所以可以在虞祭、襯祭之后就除去喪服。對于士來說,如果妾為其生有兒子,就為她服細麻之喪,不然的話就不為她服喪。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