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宋艷萍】從漢代畫像看時人的倫理觀念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2-05-30 13:46:08
        標簽:倫理觀念、漢代畫像

        從漢代畫像看時人的倫理觀念

        作者:宋艷萍(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xué)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初一日癸未

                  耶穌2022年5月30日

         

        漢代畫像包括畫像石、畫像磚、壁畫、漆畫、帛畫等,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史料,著名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稱之為“繡像的漢代史”。通過漢代畫像,可以洞悉漢代人的倫理觀念。三綱六紀是人倫關(guān)系的重要內(nèi)容,在漢代畫像中皆有充分體現(xiàn)。

         

        漢代畫像中的君臣觀念

         

        在漢代畫像中,君君臣臣嚴格的等級制度,主要通過“周公輔成王”圖表現(xiàn)出來。周武王去世前,將年幼的成王托付于其弟周公。周公不負重托,竭盡全力輔助成王,使西周初期呈現(xiàn)出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山東、河南等地都有“周公輔成王”畫像出現(xiàn)。如山東嘉祥武氏祠文物保管所藏畫像,刻畫了三個人物:中間為一小孩,左右皆有一老者。左邊之人持一把華蓋傘,躬身而立,侍奉著中間的孩子;右邊之人拄曲杖,亦躬身而立。三者皆有榜題:中間孩子的榜題為“成王”,左邊之人為“周公”,右邊之人為“召公”。從榜題可知,這幅圖刻畫的是“周公輔成王”的故事?!爸芄o成王”畫像透露出來的信息為:天子雖小,但代表著皇權(quán),為尊為陽;臣下雖老,但為卑為陰,必須恪守君臣之道。

         

        除了“周公輔成王”圖以外,漢代畫像中的刺客及復(fù)仇畫像也反映了君臣倫理觀念。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描繪了六位刺客的故事:曹子劫桓、專諸刺吳王、荊軻刺秦王、要離刺慶忌、豫讓刺趙襄子、聶政刺韓王。六位刺客中,曹子、專諸、荊軻、要離都表現(xiàn)出忠臣之道。要離行刺慶忌的目的,是為國君消除隱患;曹子為了國家利益,不惜以身涉險,劫持齊桓公,要回了被侵占的魯國土地;荊軻刺秦王,一是為燕國消除禍患,二是為太子丹復(fù)仇;專諸是奉未來國君之命,為其清除障礙。曹子、專諸、荊軻和要離,都是以臣的身份,受托于君,是對“臣事君以忠”的最好詮釋。

         

        無論是“周公輔成王”畫像,還是曹子、荊軻等刺客畫像,皆體現(xiàn)了臣下對君主的“忠”,是漢代人君臣倫常觀念的重要表達方式。

         

        漢代畫像中的父子觀念

         

        體現(xiàn)父子觀念的畫像,主要是“孝子圖”。漢代畫像中,“孝子圖”大量出現(xiàn)。山東嘉祥武梁祠中,刻畫了丁蘭刻木、老萊子娛親、閔子騫御車失棰、曾母投杼、孝孫原轂、趙口屠、孝子魏湯、義漿楊伯雍、三州孝人、“騎都尉”金日磾、李善撫孤、孝義朱明、董永侍父、邢渠哺父、柏榆傷親等孝子圖。每一位孝子,皆有著感人的孝道故事,是漢代重孝的直接體現(xiàn)。山東、四川等地出現(xiàn)了很多“董永侍父圖”,說明董永侍父應(yīng)該是漢代人耳熟能詳?shù)男⒆庸适?,故被刻成畫像,以垂范世人?o:p>

         

        “七女為父報仇”畫像,亦反映了漢代人的孝道觀念。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出土的漢代壁畫中,有“七女為父報仇”的畫像,上面刻有“七女為父報仇”的榜題。山東莒縣東莞鎮(zhèn)、山東嘉祥武梁祠,亦出現(xiàn)了相同母題的畫像?!捌吲疄楦笀蟪稹保哺跐h代復(fù)仇風(fēng)氣熾盛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成為“孝”的典范。

         

        漢代非常重視“孝”,“孝”一直被統(tǒng)治者所注重和宣揚,成為指導(dǎo)政治生活的準則,甚至滲透到法治領(lǐng)域?!缎⒔?jīng)》成為學(xué)校的必學(xué)之書,尤其是作為未來之君的太子,更是將《孝經(jīng)》作為學(xué)習(xí)的重要內(nèi)容。隨著《孝經(jīng)》被日漸重視與推廣,“孝”成為漢代被廣泛接受的觀念。最高統(tǒng)治者以身作則,在其稱號中冠以“孝”字,并通過學(xué)校教育、三老教化等方式,使“孝”逐漸向下層百姓滲透。在向百姓講解“孝”時,有策書、明白大扁書、扁書、壁書、口諭等不同方式。此外,圖像也是重要的表達途徑。很多百姓不識字,圖像以最直觀的表達方式,讓他們能一目了然地看懂其中內(nèi)容。所以,對于普通百姓而言,這種教化方式效果應(yīng)該最好。

         

        董永侍父、邢渠哺父、丁蘭刻木、老萊子娛親、七女為父報仇等孝子故事,是漢代人最喜歡刻畫的內(nèi)容之一,充分體現(xiàn)了漢代人的孝道觀念。

         

        漢代畫像中的夫婦觀念

         

        夫婦之道是三綱之一。董仲舒認為妻受命于夫,夫為天,妻為地,夫尊妻卑,妻要絕對服從于夫。在漢代畫像中,這種倫理觀念有充分體現(xiàn)。如山東微山縣兩城鎮(zhèn)出土的畫像,一對夫婦坐于廳堂之上,男主人坐于右邊,而女主人坐于左邊。漢代尚右,以右為尊,男主人所坐位置顯然為尊位。在漢代人觀念中,夫為尊,所以坐于尊位;妻從夫,所以坐于卑位。安徽靈璧縣出土的畫像,亦體現(xiàn)了這一觀念。從漢代畫像中夫婦的座次,即可洞悉漢代夫婦的地位和倫常觀念。

         

        在漢代畫像中,不僅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夫婦遵循倫理觀念,神仙世界亦是如此。山東嘉祥武梁祠西壁古帝王畫像中,最早的帝王為伏羲、女媧,兩者被刻畫于一個格中,皆人首蛇身,尾部緊緊纏繞,為夫妻形象。伏羲被刻畫在右邊,女媧被刻畫在左邊,遵循了夫尊妻卑的倫理觀念。

         

        不僅伏羲、女媧如此,而且日神、月神亦是如此。河南唐河畫像石,有兩個人首蛇身的神靈形象,皆手托圓球,里面分別為三足烏和蟾蜍,說明他們是日神、月神形象。日神、月神尾部相交,看來漢代人將兩者視為夫妻。四川簡陽三號石棺畫像,有兩個人首蛇身的神靈形象,從榜題“日月”可知,男性形象為日神,女性形象為月神。兩者所處位置為:日神在右邊,月神在左邊,充分體現(xiàn)了夫為妻綱的倫常觀念。

         

        牽牛、織女是起于先秦的神話傳說人物,兩者為夫妻關(guān)系。陜西西安咸寧路西漢晚期墓彩色星圖中,有牽牛、織女畫像。牽牛在右,織女在左,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夫妻以及神仙世界中伏羲女媧、日神月神的所處位置相一致,皆反映了漢代夫為妻綱的倫常觀念。

         

        在漢代人的觀念中,西王母和東王公的關(guān)系為夫妻。在河南南陽熊營畫像、陜西米脂黨家溝墓門框畫像中,西王母和東王公并排而坐,東王公在右,西王母在左。在漢代,盡管西王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要比東王公高,但畫工在刻畫兩者時,深受夫為妻綱的倫常觀念影響,不自覺地將兩者按照現(xiàn)實世界中普通夫妻的座次進行安排:東王公在右邊,而西王母則屈居左邊。可見,在漢代畫像中,無論現(xiàn)實世界還是神仙世界,夫妻關(guān)系都遵循著夫為妻綱、男尊女卑的倫常觀念。

         

        漢代畫像中的列女圖,亦折射出漢代人的倫常觀念。列女畫像在西漢后期到東漢時期深受人們推崇,人們將其畫于墻壁、屏風(fēng)、墓室、簡帛中,一是起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二是具有欣賞價值。在出土的漢代畫像中,有不少列女圖像。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刻畫了八位列女的故事:京師節(jié)女、齊義繼母、梁節(jié)姑姊、楚昭貞姜、無鹽丑女、魯義姑姊、秋胡妻、梁高行。八幅列女圖中,有四幅畫像反映出夫婦倫常觀念:第一幅是京師節(jié)女。京師節(jié)女替夫受死,體現(xiàn)了妻對夫的忠與義。第二幅是梁高行。梁高行在丈夫去世后,堅決拒絕梁王求婚,不惜割鼻毀容,體現(xiàn)了妻對夫的忠貞。第三幅是齊義繼母。齊義繼母所體現(xiàn)的,一是對亡夫遺愿的堅守,是婦對夫的忠和義;二是大義滅親的偉大人格。第四幅是秋胡妻。秋胡妻在丈夫外出時恪守婦道,面對男子調(diào)戲引誘時堅決拒絕,表現(xiàn)出婦對夫的忠貞和守身如玉的貞潔。

         

        漢代畫像中所刻畫的夫妻,以及梁高行、齊義繼母等列女圖,皆反映出漢代夫為妻綱的倫常觀念。《白虎通義》給“夫婦”下的定義為:“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狈蚴欠觯瑡D是屈服,夫婦便是夫去扶屈服的婦。這種倫理觀念在漢代畫像中被充分體現(xiàn)出來。

         

        漢代畫像中的六紀觀念

         

        所謂六紀,就是除去君臣、父子、夫婦之外的社會關(guān)系,即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最理想的六紀關(guān)系為:“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本S系六紀關(guān)系的基礎(chǔ)是“義”,對諸父、諸舅、族人、昆弟等直系親屬或姻親要遵循“義”,對師長、朋友亦要以“義”相待。

         

        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中,豫讓刺趙襄子、聶政刺韓王,表現(xiàn)了為知己復(fù)仇的精神。豫讓刺趙襄子,是為報智伯的知遇之恩,表現(xiàn)了“士為知己者死”的“義”。聶政為感謝嚴仲子的知遇之恩,只身前去刺殺韓王。豫讓和聶政,皆為報知遇之恩而替知己復(fù)仇,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這種俠義精神為漢代人所景慕。

         

        山東嘉祥武梁祠八幅列女圖中,有兩幅與六紀相關(guān)。第一幅是東壁的梁節(jié)姑姊。為了捍衛(wèi)兄弟之“義”,梁節(jié)姑姊不惜投火自焚,以明己志。第二幅畫像是后壁的魯義姑姊。在齊軍壓境,面臨生死抉擇時,魯義姑姊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己子,保全兄子?!耙粙D為義,齊兵遂止”,成為歷史佳話。梁節(jié)姑姊和魯義姑姊,盡管故事情節(jié)不同,但兩位女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在精神卻是一致的,皆是在生死關(guān)頭捍衛(wèi)了對兄弟的“義”。

         

        漢代畫像中所刻畫的忠臣、孝子、夫婦、列女以及復(fù)仇圖,構(gòu)成漢代畫像的重要內(nèi)容。臣對君的忠、子對父的孝、婦對夫的從以及六紀的“義”,皆在漢代畫像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通過這些畫像,我們可以洞悉儒家文化對漢代社會風(fēng)氣的影響,窺知倫常在漢代人觀念中的地位與作用。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