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武星】梅花書院:“與時俱進”一詞出自山長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系列
        發(fā)布時間:2022-06-08 00:31:56
        標簽:梅花書院

        梅花書院:“與時俱進”一詞出自山長

        作者:武星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初五日丁亥

                  耶穌2022年6月3日

         

        明清時“揚州繁華以鹽盛”,鹽官、鹽商借其財富資助教育,促進了揚州書院的迅速發(fā)展,曾出現(xiàn)“東南書院之盛,揚州得其三”的盛況,在中國書院史上有著光輝燦爛的一頁。梅花書院是“揚州得其三”中現(xiàn)今唯一尚存遺址的書院,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因是國內(nèi)唯一專課舉人的書院而聞名。

         

        入禮門、樹仁心、走義路

         

        梅花書院的起源與明代心學家湛若水有直接的關聯(lián)。明嘉靖六年(1527年),時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一職的湛若水在赴京考績時路過揚州講學,揚州貢生葛澗、葛洞兄弟為求學受教,在甘泉山下為其建起行窩,作休憩、講道之所。因湛若水號甘泉,行窩恰巧又建在了甘泉山下,于是將此居所命名為甘泉行窩。此后不久,巡鹽御史朱廷立將行窩改名為甘泉山書館。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揚州知府吳秀開浚城壕,用掘出的淤泥在空地上堆成了一座土嶺,在嶺上遍植梅樹而成梅嶺,并在嶺上建樓臺池榭,稱為“平山別墅”,以作在揚州停留的州縣官吏休憩之所。后來,巡按御史牛應元來到揚州時,將這里改為崇雅書院。

         

        清康熙南巡時曾賜“經(jīng)術造士”御匾給揚州安定書院,此舉極大激發(fā)了揚州鹽官、鹽商辦書院的積極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揚州府同知劉重選與大鹽商馬曰琯于崇雅書院舊址——梅花嶺建起了梅花書院。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馬曰琯的兒子馬振伯主動提出將梅花書院的房產(chǎn)與地產(chǎn)全部捐獻出來,當時的鹽運使朱孝純接受了呈請。梅花書院因此“由民轉(zhuǎn)公”。朱孝純隨后重新修繕了書院樓宇,并聘請桐城派領袖姚鼐出任梅花書院山長(掌院),梅花書院由此進入了“鹽官興學、鹽商助學”的鼎盛時期。

         

        朱孝純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辭官北上歸京,姚鼐也辭去梅花書院山長一職,離開揚州。此后,鹽運使曾燠、鹽政額勒布、阿克當阿先后接管梅花書院。清咸豐年間,梅花書院毀于戰(zhàn)火。同治五年(1866年),鹽運使丁日昌在東關街重建書院,由書畫名家吳讓之書寫“梅花書院”雕成石額。兩年后,該處讓位于安定書院,梅花書院遷至左衛(wèi)街(即今天的廣陵路)官房,即今址。

         

        光緒末年(1908年),梅花書院開始了向現(xiàn)代教育的轉(zhuǎn)變。歷經(jīng)滄桑的梅花書院,唯其不變的是“入禮門、樹仁心、走義路”九字教育理念。

         

        “與時俱進”的來歷

         

        姚鼐是梅花書院發(fā)展步入正軌后首任山長,同時梅花書院也是姚鼐從事書院教育事業(yè)的起步之所。姚鼐任梅花書院山長雖然只有三年時間,但這段時間對梅花書院的發(fā)展影響巨大,在姚鼐學術思想發(fā)展史上也具有獨特地位。

         

        主持梅花書院的第二年,姚鼐在為老師賀壽的《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一文中提出:“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維盛清治邁逾前古千百,獨士能為古文者未廣。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正是在此期間,姚鼐系統(tǒng)思考了“桐城派”這一范疇,也明確了自己在文章之學方面和方苞、劉大櫆的傳承關系。由此開始,“桐城三祖”的名號呼之欲出。

         

        姚鼐任梅花書院山長期間,大力提倡古文,為窮盡古今文體發(fā)展變化之法則,編纂了《古文辭類纂》一書。該書《序目》記載:“余來揚州,少年或從問古文法”,說明促使姚鼐編纂此書的直接起因就是回答梅花書院弟子學文過程中的疑問。姚鼐在隨后40余年的教學生涯中,“無一日不教此書,無一日不修此書”,此書也成為姚門數(shù)百弟子為文的范本,而這一范本的編纂正是起源于梅花書院。

         

        據(jù)考證,“與時俱進”一詞最早也出自梅花書院山長姚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揚州知府謝啟昆久慕姚鼐的才學,將自己所寫的詩文編成詩集,請姚鼐為其寫序。姚鼐在《謝蘊山詩集序》中寫道:“十余年來先生之所造,與時俱進”,意指謝啟昆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摒棄的文風。而回顧梅花書院的辦學歷史,也可謂是“與時俱進”,秉持創(chuàng)新精神,形成了諸多辦學特色。

         

        制定不同等級獎學金

         

        堅持“官課”和“院課”相結(jié)合。“官課”由地方官吏到書院授課、考評,如朱孝純管理書院時每月都會抽出一天的時間到書院給學生們上課。揚州府同知劉重遠,兩淮鹽運使朱續(xù)晫,揚州知府蔣嘉年、高士鑰,江都縣令朱輝,甘泉縣令龔鑒等都曾來書院授課?!霸赫n”則由書院山長講授。梅花書院的山長從姚鼐始自蔣宗海止共五任,皆是進士出身、知名學者,時有“海內(nèi)文士,豐集維揚”之說。

         

        設置“等級獎學金”。朱孝純管理梅花書院時,為了鼓勵學生們刻苦上進,制定了不同等級的獎學金。“一歲中取三次優(yōu)等者升,取三次劣等者降”“第一等第一名給優(yōu)獎銀一兩,二、三名給優(yōu)獎銀八錢,以下六錢”。后獎學金額度又不斷提高。

         

        “師資交流”機制。由于揚州書院統(tǒng)一由鹽衙管理,在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梅花書院與安定書院互聘學師,使人才得以交流,思想得到碰撞,是書院管理制度的一大創(chuàng)新。

         

        附設“孝廉堂”,專課舉人。所謂“專課舉人”,是指舉人們進京趕考前,在梅花書院的“孝廉堂”集中培訓,邀請名師指點,學子相互切磋感悟。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鹽運使阿克當阿把舉人集中到梅花書院,組織名師為他們進行考前輔導點撥,其他郡縣的應試者聽聞消息,也紛紛前來旁聽,100多人濟濟一堂。阿克當阿為這些學子的勤學精神所感動,還資助他們赴京趕考??荚嚱Y(jié)果令阿克當阿喜出望外:梅花書院學子洪瑩喜中狀元。

         

        梅花書院在明清時期先后出過4名狀元,包括興化人李春芳、寶應人王式丹、儀征人陳儼等。在辦學興盛時期,吸引了眾多優(yōu)秀學子從各地前來求學。

         

        歷經(jīng)近500年的風雨滄桑,今天的梅花書院被修繕為揚州書院博物館,成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平臺。創(chuàng)辦于1906年的廣陵小學,承襲梅花書院辦學傳統(tǒng),將梅花書院流傳下來的“入禮門、樹仁心”思想作為校訓。“孔孟道,民族魂;樹仁心,入禮門;古書院,傳統(tǒng)承;立校訓,育新人?!泵坊〞旱霓k學精神在學生們的聲聲吟誦中得到傳承。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