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第三分會場)
來源:“中華孔子學會”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廿三日乙亥
??????????耶穌2022年7月21日
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第三分會場的學術討論,于18日下午、19日上午在線上騰訊會議順利召開。
18日下午舉行的兩組討論中,分別由魏彥紅教授、何靜教授擔任主持人,徐公喜教授、陳曉杰講師擔任評議人,共有彭傳華、張宏敏、鄧國坤、劉芝慶、吳卿、翟奎鳳、魏彥紅、陳曉杰、葉云、楊永濤等十位學者進行這一階段的主題發(fā)言。
彭傳華以《陸象山語言哲學發(fā)微》為題,以唐君毅對語言哲學的相關思想作為衡量象山的參照,把象山的語言哲學內(nèi)容分成作語言之批判、定語言之外限、辨語默之意義、架言道之橋梁四個部分,指出象山語言哲學的內(nèi)容,對陽明心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張宏敏以《<朱子晚年定論>編纂的一個緣起》為題,根據(jù)正德九年發(fā)生在南京的朱陸之爭,來討論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編纂成書之“緣起”,意欲改變當時朱子學人“是朱非陸”的傳統(tǒng)看法,認為王陽明編輯《朱子晚年定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自己主張的“朱陸異同論”服務。
鄧國坤以《易學為象山學之根本論——暨陸象山思想邏輯新探》為題,認為象山之學的根基在易學,而不是其所自稱的孟子學。指出易學在宇宙論、心性論工夫論等方面都孕育和推動了象山之學的發(fā)展,以易學為根基更能本真和系統(tǒng)闡釋象山之學。
劉芝慶以《規(guī)矩與易簡──陸象山心學釋義》為題,指出象山之學牽扯到了具體的外在事功,而不僅是對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所以僅從發(fā)明本心來看易簡工夫是不充分的,而需另從“規(guī)矩”的面相,連接“易簡”的關系,進而去重探象山的心學全貌。
吳卿以《致良知而不廢為學:方以智的“學”論》為題,認為方以智從心學內(nèi)部出發(fā),回到王陽明“體用一源”的框架之下,擴充了“學”的含義使之可以貫徹“體”、“用”,由此彌補王畿、羅洪先二人“體”、“用”分裂的傾向,從而將“持良知而廢學”轉(zhuǎn)化為“持良知而不廢學”。
翟奎鳳以《楊簡思想與中晚明儒學》為題,指出王陽明晚年對楊簡頗為贊賞,也委婉批評了其思想著于“無”,認為大體上看陽明學派集中關注其“不起意”之說,反對將楊簡視為禪學,羅欽順、湛若水等人則批評其為禪??偠灾瑮詈喼畬W是儒禪融合,有禪的因素但并非是禪。
魏彥紅以《泰州學派近三年學術史》為題,梳理了近幾年專家學者對泰州學派的研究領域,主要分為泰州學派思想主旨及其相關研究、對泰州學派代表人物研究、泰州學派對平民儒學的影響研究、泰州學派的影響研究、泰州學派淵源與考辨研究、泰州學派學術史評價研究等六大領域。
陳曉杰以《“己”與“禮”——鄒守益與羅汝芳的“克己復禮”論及其問題》為題,指出雖然鄒守益和羅汝芳認為相對于“為己”、“能己”的“第一義工夫”,在具體意念乃至行動上檢點反省為“第二義”的方面沒有實質(zhì)上的分歧,而修正派的鄒守益、現(xiàn)成派的羅汝芳強調(diào)“復禮”的意義并沒有徹底消解在“克己”等同“能己”、“為己”之中。
葉云以《宋學的傳承與開新——論王陽明對陸象山心學和朱子理學的繼承和發(fā)展》為題,指出了陽明對朱陸之學的繼承發(fā)展,核心還是在于心學和理學的關系問題,認為這還是宋學演變?yōu)槊鲗W的內(nèi)在脈絡所在。
楊永濤以《從朱熹到王陽明:儒學視域下的“頭腦”喻》為題,指出“頭腦”是常見于宋明理學文獻的比喻話頭,其思想淵源反映在先秦諸子文獻的比喻中,并認為朱熹其闡發(fā)的意涵是經(jīng)典學習修養(yǎng)指南和太極的道德本體意義,陸九淵雖然沒有大量談論,但有承上啟下之功。王陽明“頭腦”論喻的微妙轉(zhuǎn)變,凸顯主體性思想的具象化,反映儒學道德本體意義的流變。
在19日上午舉行了兩場小組討論,分別由鄧國坤副教授、彭傳華教授擔任主持人,陳曉杰講師、焦堃副教授擔任評議人,共有徐公喜、焦堃、李璐楠、陳春芳、趙博、姚錚、彭樹欣、葉航、焦緒霞、孫德仁、黃芳等十一位學者進行這一階段的主題發(fā)言。
徐公喜以《清中晚期程朱陸王之爭》為題,指出清中晚期是學術多元化時期,在宋明理學中展現(xiàn)為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論辯,而不同的學術派別由于外在的政治與社會環(huán)境、內(nèi)在的學術特質(zhì)的不同,發(fā)展并不平衡,學派相互之間有均衡、融合及沖突,使得清代學術顯得異常豐富多彩,各種學術流派之間的論爭貫穿整個清代。
焦堃以《陽明學派中的講學山人》為題,認為在明代中后期,“山人”這一群體的活躍成為顯著的社會現(xiàn)象,中晚明活躍在社會上的山人,借詩文等手段來交結(jié)高官、謀取利益,甚至卷入幕后的政治運作。在陽明學派中,從王陽明在世時起便出現(xiàn)了具有山人背景的人物,而尤以泰州一派中多見此類講學山人,其中顏山農(nóng)、何心隱、李贄等人可謂是代表人物。
李璐楠以《明宗與辨異:李材對何為儒學的思考》為題,指出面對晚明三教混雜的現(xiàn)象,正學與異端問題成為晚明的儒者共同關注的問題。而李材立足于《大學》的“知止”和“修身”觀念,重建儒家心性、經(jīng)世合一之學,并以此作為區(qū)分三教的標準。因此,李材提出的“止修之學”,具有回應心學流弊、嚴明儒釋之辨以及重思心性與秩序關系三重意義。
陳春芳以《論季本的誠意思想——以理學到心學的轉(zhuǎn)向為視角》為題,認為季本對于“誠意”的闡發(fā)蘊涵豐富的思想史信息,指出了朱子的“誠意”思想體現(xiàn)出天道與人道分殊統(tǒng)一的理學架構,季本的“誠意”思想體現(xiàn)出了天道與人道縱貫為一的心學架構,這背后所揭示出的義理脈絡,使得“誠意”構成了理學轉(zhuǎn)向心學的重要敘事線索。
趙博以《“情”“理”“禮”關系重審——晚明主情思潮與清代禮學復興的邏輯演進》為題,指出主情思潮是明代文學、思想研究的重要命題,但人情并不能等同于天理,人情有著“世情”與“至情”之別,因而以情求理存在局限。由于“情”因人而異的復雜性以及較弱的可控性,一味任情顯然有失允當,因此禮學回歸成為必然,但是禮學回歸并不意味著重歸禮教,而是在人情覺醒的前提下,對禮教的批判反思、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禮學的重新建構。
姚錚以《王畿心學探微——以心、意、念之關系為中》為題,認為王畿的心學思想并末偏離陽明的宗旨,具體體現(xiàn)為對心之體用的理解和功夫修養(yǎng)方法的細化。以無善無惡的“心”為體,以有善有惡的“意”“念”為用,“心”與“意”“會”體用一源,三者在作為一念初發(fā)的“幾”處得到了統(tǒng)一,具有本質(zhì)意義上的同一性。將“心”與“意”“念”等概念聯(lián)結(jié)一體,貫穿于本體與發(fā)用、本體與功夫等各個方面。
彭樹欣以《陽明弟子王釗論》為題,指出王釗是江西安福的布衣學者,也是江右王門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本體論上,他以靈根來指稱良知;在工夫論上,他主張良知自然流行,接近泰州學派,但與后者仍有不同,即需用后天之功來作保證良知自然流行;主學悟一體,他認為學是悟的基礎,真悟積于學而本質(zhì)上二者是一事。
葉航以《陸九淵文集歷代刊刻及新近點校說明》為題,指出陸九淵文集的宋、元刊本早己失傳,現(xiàn)有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本、萬歷本及清四庫全書收錄本、道光本等傳世,而在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的《陸九淵集》中,刊刻本以訛傳訛的諸多錯誤未能得到及時的發(fā)現(xiàn)和糾正。
焦緒霞以《陽明心學的民間傳承——以青島道林書院為考察》為題,簡略的介紹了青島道林書院,講述了書院弟子學習陽明心學的具體情況,以及對書院弟子的采訪經(jīng)過。青島道林書院的發(fā)展,有助于陽明心學在民間的傳播,也體現(xiàn)出陽明之學在當代仍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孫德仁以《陽明后學的復卦詮釋進路及其走向》為題,認為陽明后學對《周易?復卦》的詮釋主要集中于宇宙圖景和工夫次序的表達,在宋明諸儒中特色鮮明。王畿、顏鈞、羅汝芳等人主導王門后學的復卦詮釋方向,不僅形成以“天地之心”、“不遠復”與“七日來復”為中心的詮釋主題,并且在各自的詮釋進路中顯現(xiàn)出王門后學的易學話語特征與走向。
黃芳以《焦竑對陽明后學思想的修正》為題,指出焦竑面對晚明王學空談性命、玄虛而蕩的現(xiàn)狀,在承接陽明及其后學基本觀念的同時,對良知內(nèi)涵和性善惡問題進行重新思考,以應對晚明情欲恣肆之弊,焦竑對陽明后學思想從本體、工夫至于學風作出的內(nèi)部修正,反映出晚明理學內(nèi)部演變的復雜形態(tài),亦反映了晚明儒學思想之新動向。
第三分會場總組長、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翟奎鳳教授指出,第三分會場主要圍繞著陸九淵、王陽明以及陽明后學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分會場學者對陸九淵的討論不僅涉及其思想,還涵括關于陸九淵的家風家教、實行踐履、文獻研究與重新整理等內(nèi)容。翟教授認為,在王陽明本人思想的研究方面,與會學者就朱陸異同、朱王關系等問題展開了細致分析。接著,翟教授介紹了與會學者在陽明后學與對陽明學的反思方面所做的匯報情況,對泰州學派的關注研究情況,以及對晚明與清代以來陽明學的影響的研究成果。翟教授表明與會學者就以上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深化了對相關問題的認識。總之,“隆重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暨‘從朱熹到王陽明’學術研討會”是一次成功的學術會議。在第三分會場的兩天主旨發(fā)言中,學者們對自己研究領域娓娓道來,并且在互相評議交流中,得到了充實的收獲。此次對陸王心學領域相關思想,進行多視角、多方法、多層次的分析,體現(xiàn)出了心學思想在當代深受專家學者的關注和重視。
整理:呂經(jīng)緯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碩士生
編輯:孔維瑤
審核:歐陽禎人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