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皋比”考
作者:王超(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廿五日丁未
耶穌2022年8月22日
“皋比”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公子偃)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晉杜預注:“皋比,虎皮。”唐孔穎達疏:“僖二十八年《傳》稱‘胥臣蒙馬以虎皮’,此云‘蒙皋比而先犯之’,事與彼同。知皋比是虎皮也。”杜注、孔疏皆以“皋比”為“虎皮”,此訓久成定論,然何以訓作“虎皮”,“虎皮”是否取其本義?至今似仍未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最早對“皋比”進行解釋的是東漢服虔。《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名之曰建櫜”,服虔引鄭玄注“建讀為鞬……兵甲之衣曰櫜……鞬櫜,言閉藏兵甲也”,且以“櫜”與“皋”音通,遂認為“皋比”(“虎皮”),指《樂記》之“櫜”,也就是“兵甲之衣”(裝載兵器的袋囊)。然“皋”與“皋比”非同,即便“皋”能通為“櫜”,似也不能證明“皋比”即指“兵甲之衣”。
當代學者有從漢語語音學角度,來對“皋比”讀為“虎皮”進行論證的。如鄧春琴對文獻中“虎”的發(fā)音進行總結,認為“澤”為楚語“虎”的記音字,而古書中“皋”“澤”音通,所以“皋”可讀作“虎”;“皋比”的“比”,湖南方言中讀“b”音,而古代楚語流行于今兩湖及周邊區(qū)域,“比”讀“b”音當為“皮”的古楚音,認為“皋比”當為楚語“虎皮”的漢語記音字。此意見中,“皋”通為“澤”并無不妥,然“澤”記“虎”音主要據(jù)《廣雅·釋草》“虎蘭,澤蘭也”,但《廣雅》成書偏晚,說服力恐有所欠缺。況且,某一地區(qū)之語音歷經兩千年的演變,能一直保持古讀亦非易事。
此外,也有學者從“皋比”訓詁義上建構其與“虎皮”之間的聯(lián)系。如楊本祥根據(jù)《廣韻》的音韻系統(tǒng),認為“虎”“皋”音通,“比”通“貔”,“皋比”即“虎貔”,“蒙皋比”就是“蒙虎貔之皮”。這種看法雖與“皋比”即為“虎皮”的傳統(tǒng)觀點略有差異,但實際上仍受其影響,只是試圖從文字通假上尋找更為合理的解釋。但是,蒙“虎貔”,似不能徑解為“蒙虎、貔之皮”;且《廣韻》語音系統(tǒng)主要依據(jù)中古音,其與上古音韻亦多有差別。
“皋”,《說文》“從(夲)從白”,夲其聲也。西周小盂鼎銘文有“王令賞盂……弓一、矢百、畫
一、貝胄一”,近人孫詒讓謂銘中“
”字從夲從虎,小盂鼎以“畫
一”與“貝胄一”并舉,則“
”“甲”必屬同物;“
”聲旁從“夲”,為“皋”之初文,義即服虔所謂之“兵甲之衣”。郭沫若受孫說啟發(fā),但也提出了不同看法:“畫
”不是甲衣,而指甲胄之“甲”。學者多從之。后來,李零又對金文中隸為“皋”的幾個字進行辨析,認為小盂鼎“
”、伯晨鼎“
(筆者案:應隸為
)”左邊所從聲旁為“
”而非“夲”,“
”與“甲”同屬古葉部字,乃“關押”的“押”的本字;
、
則為“柙”之初文,在銘文中讀為“甲”。李說對于“
”的解釋極富創(chuàng)見,但古文字中“
”“夲”二字,未必完全毫無關系。
目前見到的可釋為甲胄之“甲”的金文,除西周時期鼎因該字形磨損難以辨清,其余幾處寫作
(小盂鼎)、
(伯晨鼎)、
(中山王壺)。可見所從的
,或寫作夲(伯晨鼎)。筆者以為,
、夲最初蓋為一字之不同寫法,
省筆即寫作“夲”,這種現(xiàn)象在古文字傳寫過程中不難見到。如,睪,秦簡寫作
,前一字形下部為幸(
),后一字形下部亦省筆寫作“夲”,因此,《左傳》中“皋比”的“皋”,下半部分的“夲”,或亦為
之省寫,該字并非《說文》中從白從夲的“皋”字,而與中山王壺之“
”相同,讀為“甲”。
“皋比”的“比”,當通作“裨”。古書中“比”為幫母脂部,“卑”屬幫母支部,兩字雙聲旁轉,從“比”與從“卑”的字多有通假現(xiàn)象。如,《詩·大雅·皇矣》“克順克比,比于文王”,《禮記·樂記》《史記·樂書》引“比”作“俾”?!盾髯印げ黄垺罚骸疤斓乇取?,《莊子·天下》則為“天與地卑”。因此,“比”通為“裨”當沒有問題?!榜浴薄墩f文》“從衣,卑聲”。清朱駿聲謂“裨,衣別也”?!抖Y記·樂記》“裨冕搢笏”,鄭玄注“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榜浴奔础耙隆??!榜浴边€見于西周銘文。簋云“俘戎兵:盾、矛、戈、弓、箙、矢、裨、冑”,可知“裨”屬戰(zhàn)爭用具,與弓、矢、戈、盾、胄并列,裨、冑連稱。小盂鼎曰“賞盂……弓一、矢百、畫甲一、貝冑一、金毌(盾)一、肉戈”,
簋說“侯厘
(甲)胄、毌、戈、弓、矢束”,豦簋也曰“賜甲、胄、干、戈”,甲、胄亦連稱,“裨”當與甲相似。伯晨鼎“彤弓、彤矢、旅弓、旅矢、
戈、
(甲)冑”,這里“甲胄”與弓、戈、矢均指戰(zhàn)備用具。中山王壺載“是以身蒙
(甲)冑,以誅不順”,《左傳》成公十六年有“以君之靈,間蒙甲冑”,襄公十年《傳》說“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幾處皆謂“蒙甲(胄)”,由此,“皋比”當讀為“甲裨”,即是鎧甲之義。“蒙皋比而先犯之”,就指披掛鎧甲而充當先鋒以擊之。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城濮之戰(zhàn),“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世謂胥臣用虎皮蒙于馬背之上,是借猛虎之威勢鼓舞己方士氣,并威懾敵人。“虎”在古書中確可用來形容威猛之勢,如《尚書·牧誓》“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于商郊”,孔安國傳“四獸皆猛健,欲使士眾法之”,這是說周人效法虎貔猛獸的氣勢,來對付商人,并未說其假扮虎狀來壯大軍容。
顧頡剛認為“蒙馬以虎皮”乃是“驅獸作戰(zhàn)”,與《呂氏春秋·古樂篇》“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左傳》定公四年“(楚)王使執(zhí)燧象以奔吳師”等計謀相類。但服象之說,亦如《五帝德》所記黃帝“教熊、羆、貔、虎、豹,以與赤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皆實驅獸攻敵,而不是假其狀貌。所以,“蒙馬以虎皮”,無論解釋成晉軍扮成野獸以鼓舞士氣先聲奪人,還是效驅獸之法而制勝于敵,恐都難以說通。那么,“蒙馬以虎皮”,究竟作何解呢?
“皋比”的“皋”,由上可知,當讀為甲,甲在西周時其字形從“虎”,作、
等,清人方浚益謂“蓋繪為虎形示服猛之義”,十五年趞曹鼎“史趞曹賜弓、矢、虎盧”中的“虎盧”為甲名,“虎”為修飾語,蓋取其甲面如虎形之義??梢?,西周時鎧甲常繪以虎形以示勇猛,小盂鼎稱“畫
”,“畫”即“圖繪”之義。殷墟侯家莊M1004號大墓發(fā)現(xiàn)的古甲,殘存有黑、白、紅、黃四色的紋飾,說明古人很早就對鎧甲進行了精美的裝飾,而西周時就以虎紋修飾甲胄。
商周時的甲胄主要有皮甲和青銅甲胄。皮甲在先秦被廣泛使用,有人甲和馬甲的區(qū)分。早期的皮甲,例如殷墟侯家莊所出之甲,由整片皮革制成?!蹲髠鳌沸暝啤芭t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是說牛革、犀革、兕革是制甲之材料;《荀子·議兵》“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亦謂以犀、兕之皮做成的甲非常堅固。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野獸之皮制為護具用于戰(zhàn)爭,十分普遍。
因此,周代已經有了繪紋的皮甲,“虎皮”抑或即指繪有虎紋的皮甲?!蹲髠鳌烦晒贻d齊晉鞌之戰(zhàn),齊侯為盡快消滅晉軍,“不介馬而馳之”,“介”甲也,即不給馬披甲就戰(zhàn),也成為導致齊軍敗績的原因之一。可見,春秋時給馬披甲是戰(zhàn)前的必要準備,“蒙馬以虎皮”,就是為馬披掛皮甲作護具的意思。
綜上,“皋比”“虎皮”在讀音上似無證據(jù)表明二者為同一語詞,訓詁義上則似均可理解為鎧甲或護甲。與其將之理解為“老虎之皮”,恐怕不若訓作鎧甲、護甲更加符合古書和金文的記載。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張海波】諫官與先秦諫議制度
【下一篇】【劉巍】無盡的恩遇——紀錢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