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等】《孟子通釋》的理論意義
作者:張志強 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八月十七日戊辰
耶穌2022年9月12日
眾學者在“通過孟子而思——孟子學新探暨《孟子通釋》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志強:
李景林老師《孟子通釋》這本書的意義非常重要。
首先,這本書雖然是用一種叫做隨文解義的方式來完成的,但是這種隨文解義卻是克服了過去的注疏體的局限性,它是有一種通義在里面的,就是說書中每一段解釋之間具有一種貫通性。這本書的寫作對于今天的古典學研究來講是有一定意義的。過去我們要讀《孟子》的話只能是通過注疏,然后自己去看文本?,F(xiàn)在有了李老師這本《孟子通釋》之后,就給我們呈現(xiàn)了孟子思想各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孟子》一書的體系性、貫通性有更好的把握。所以我覺得《孟子通釋》也可以叫做《孟子通義》,這樣的一種寫作有點像是皇侃《義疏》的味道,包含皇侃《義疏》的這個體例特征在里面。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于古典學的寫作來說是有一種突破性的意義在里面。在一定意義上講,這本書用現(xiàn)代的方式復活了皇侃義疏,包括《校讎通義》、《文史通義》的精神,所以是特別重要的一本著作。另外,在讀李老師這本書的時候,特別是作為序言的“孟子通論”以后,我感覺書中有很多獨到的見解,特別是對于孟子的思想中關于情和理的論述,“能知一體”、“知情一體”、“感應之幾”的描述特別能夠刻畫出孟子的思想特征。在孟子的思想當中,其實已經(jīng)具有了非常成熟的或者說在一定意義上講是對之前的思想的一個總結性的意義,就是把中國哲學或中國文明的義理性特質,通過這種“能知一體”、“知情一體”、“感應之幾”的意義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揭示,也可以看到孟子在整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李振綱:
《孟子通釋》一書在序言中對孟子學派的源流、內涵、特質、貢獻等等進行了詳盡的介紹,極有分量。其書采用篇章體,從字里行間發(fā)力,兼顧《孟子》文本的字面義、涵義和引申義。這種結合是研讀經(jīng)典的典范。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韓星:
李老師這本書立足于經(jīng)典詮釋來闡發(fā)孟子哲學,超越了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注釋。同時,他又避免了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空泛之弊?!睹献油ㄡ尅愤@部著作不僅推動了中國哲學研究的深化和中國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而且對于當代儒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有非常巨大的貢獻。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丁四新:
李景林老師《孟子通釋》這部著作的寫法是前人都沒有做過的,通讀此書讓我受到了很深的教益。李景林老師長期從事于孟子研究,具有很深的孟子情結。他研究孟子30年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這是很不容易的??梢钥闯隼罾蠋熓呛芡瞥缑献拥模麑γ献拥耐瞥缰饕袔c:第一個是孟子的性善論,他寫了好幾篇文章進行闡發(fā)。第二點是孟子的道統(tǒng)論,他特別關注《孟子》最后一章。第三點是思孟學派之間的關系,這是他特別關心的地方。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興國:
李景林先生集三十年之功,精心撰結《孟子通釋》一書,旨在對《孟子》全書作一通貫性的義理詮釋,其《導言:通論孟子》從孟子與《孟子》、道祖三圣,學宗曾思、道性善、尊王道、一天人六個方面系統(tǒng)深入地概論《孟子》一書的義理精神,不僅將孟子的思想淵源敘述清楚,而且特別突出了孟子作為儒學道統(tǒng)的闡發(fā)者、繼承弘揚者與開來者的重要地位,我以為這一點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今天許多講儒學的人、甚至自稱“儒家”或“新儒家”的人,已經(jīng)不講“道統(tǒng)”,而是以講“道統(tǒng)”為羞恥,僅僅是把儒學作為學問來對待,儒家的“道統(tǒng)”不是被遺忘了,就是被拋棄了!如果講儒學不講“道統(tǒng)”,那么所講的儒學絕不是真儒學;如果儒家不能繼承和弘揚“道統(tǒng)”,那么所謂的“儒家”或“新儒家”就絕不是真儒家。必須看到,如果沒有儒家“道統(tǒng)”的傳續(xù)與光揚,就絕不可能有宋明道學的產(chǎn)生。所謂的真儒家,借用荀子的話說,就是“從道不從君”的儒家,而不是小人儒、賤儒、陋儒,或孟子所鄙視的“妾婦”之人。如果儒家不能“從道”而只“從君”,那就只能是“妾婦”之類的賤儒或小人儒,怎么可以為真儒家呢!儒家要“從道”就必須講“道統(tǒng)”,只有講“道統(tǒng)”弘揚“道統(tǒng)”,才能發(fā)展儒學,才能做真儒家。所以,李景林先生突出強調孟子“道祖三圣”(堯舜孔子),可謂“先立乎其大者”,不僅是把握了孟子義理精神的根本,而且是抓住了儒學義理精神的根本,對于今天的儒學發(fā)展來說,意義是重大而非凡的!
對于孟子的思想,《導言》從“道性善”、“尊王道”、“一天人”三個方面來總結和概括,可謂是深契孟子義理精神的主脈,準確而精辟,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不僅是儒家“道統(tǒng)”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而且是儒家“道統(tǒng)”精神的通貫、落實和必要保證。
《孟子通釋》既汲取了經(jīng)學注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精神,又注重參證有關出土的簡帛文獻,將二者糅合統(tǒng)一起來,這成為該書的一大亮點。
我以為該書從上述六個方面理解和詮釋孟子和《孟子》一書的義理精神,對人是有啟發(fā)的?!睹献油ㄡ尅返拇_是通往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學經(jīng)籍的津梁和紺珠。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楊海文:
2022年上學期因為課多,我一直沒有寫出《孟子通釋》的讀后感。但是,大一新生請我做孟子的講座,我看到組織者購買了一批《孟子通釋》,拿來獎給聽眾。說這表明《孟子通釋》廣受孟學、國學愛好者的喜歡?!睹献油ㄡ尅返陌媸降溲?、體量適中,所以本科生喜歡它。
這部關于孟子的作品很有特點,根源在于李景林老師是有堅定信念的學者。他將教化、教養(yǎng)作為自身人生的信念,同時作為教導學生的信念,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地落實到了《孟子通釋》的書里。翻開《孟子通釋》的每一頁,我們就會深感他給《孟子》260章做的通釋,無一不將這種人文關懷揉進了字里行間。高海波教授說《孟子通釋》是一本新孟學的作品,我十分同意這個觀點?!睹献油ㄡ尅繁貙⒊蔀?1世紀孟學發(fā)展史上的代表性作品。
我讀過李景林老師的許多著作,比如《教養(yǎng)的本原》《教化的哲學》,引用過他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發(fā)表的孟子研究論文。李老師既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又具有極強的分析能力,亦即《孟子》所說的“仁且智”。既有仁民愛物的情懷,又有知人論事的理智,這種學者氣質其實是跟孟子本身密切相關的。
我也認識李景林老師的一些學生,比如許家星、董衛(wèi)國、云龍、程旺。在李老師的培養(yǎng)、教育下,我們多了一支研究孟子的隊伍。這支研究隊伍不一定都將孟子當作學位論文來做,但在他們的知識結構當中,對于孟子都有很深的了解。李老師的言傳身教,作為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必然會對孟子學研究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
今后,我在教學與科研當中,會將《孟子通釋》放在案頭,一有問題就到里面來找答案。特別感謝李老師為孟子研究領域貢獻了這么好的一部作品!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赟:
李老師的《孟子通釋》是當代孟子學的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新的一個研究成果。這本書把李老師對孟子哲學的探討跟《孟子》文本的脈絡結合起來,可以講是做到了語境化與哲學性的結合。他提出了很多問題,也表達了很多獨特的觀點,比如說關于超越性的問題。李老師用了一個“一天人”的概念講出了中國思想當中的超越性的、獨特性的“我”。
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宋立林:
李老師關于早期儒學的研究尤其是教化儒學和心性論的研究對我個人有非常大的幫助,尤其是《孟子通釋》這本著作出版以后,正趕上我和研究生們一起讀《孟子》,所以成為我們非常重要的參考書。我在孟子的人性論上沒有太多研究,但是大家知道,在孟子的性善論上的研究有很多分歧,比如,是性本善還是性向善問題,引起了很多爭議。我和李老師的觀點是一樣的,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就是性本善論。所以在我讀李老師的這個著作的時候,我得到的不僅是一個共鳴,而且更多的是在李老師的層層分析推進中,在義理的解釋上,都給我很深的啟發(fā)。
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樹業(yè):
《孟子通釋》是李景林先生長期孟子研究的集成之作,以傳統(tǒng)經(jīng)注模式將其多年哲思融會貫通,冶于一爐,其中最著精彩者,仍是對孟子書中心性微旨的詮解。
李老師思想的一大關鍵,即是高揚儒家性善論傳統(tǒng)。因為只有性善論,才從存在實現(xiàn)的動態(tài)過程意義上把握到了人之生存的整體性。性善論在當代所受到的種種質疑,皆源于當前學界以西方人性論的現(xiàn)成性思維和要素分析方式詮解中國古傳經(jīng)典而形成的各類誤讀。孟子既是性善論的創(chuàng)立者,真切把握其內涵方能切實理解儒家性善論。
孟子性善論包含兩大要旨:一是通過性、命之分,在理論上揭示性善的邏輯必然性,一是圍繞“才”的概念說明仁義禮智諸道德規(guī)定先天內在于人的情感實存,揭示出善在人性中的先天內容與存在的根據(jù)。李景林老師特別強調后一點的重要意義,指出儒家人性論的特點,即是落實到心性的論域來揭示人性的具體內涵,性善具有先天的內容和存在根據(jù),而非一種單純邏輯上的空洞、抽象的可能性。李老師這一論斷,準確點出了儒家人性論不同于西方人性論的獨特理論性格,即是基于一種生存論視域而呈顯出來的整體性、動態(tài)性特征及其內涵的具體性。
基于此洞見,李老師將孟子人性論的要義概括為:即心而言性,即情而言心。亦作:性即心而顯諸情。這一理解,特別凸顯出“情”在儒家哲學尤其是先秦儒學中的重要意義,是李老師在儒家哲學研究中獨樹一幟之處。
李老師以“情”為核心概念來理解性與心,其關鍵即在于對中國哲學言性之真義的準確把握,李老師特別使用“整體存在”一詞來表達其內涵。指出人之所以為人,在其實存性上即表現(xiàn)出異于動物的獨特性,而人之實存即其情態(tài)性的存在。李老師通過對四端、對“論才三章”的深入討論和詳細解說,證明在孟子那里,作為性之呈顯的心,是一個活動的整體,而在心之主宰與定向作用皆通過一個意志情感表現(xiàn)出來,并在其中,當下涵有“知”之自覺義。李老師由此提出其知、情合一說。近年來,中哲學界也對心性論中的“情”頗有關注,然李老師之高屋建瓴,秉要執(zhí)本,罕可倫匹。
李老師以情說性善,既深得孟子之意,又暗含對康德道德哲學的回應。當代儒家哲學建構頗依賴于會通康德,而中心即在其道德形而上學。然康德道德哲學亦具有突出的西方哲學特性,其整個理論體系基于亞里士多德所創(chuàng)形式與質料二分思想傳統(tǒng),將人之情感,皆判歸自然、經(jīng)驗領域,以為情唯表達人之肉身性與偶然性,其所關聯(lián)者為幸福而非道德,進而將道德完全建立于理性的形式法則之上,這使“善”在內容上變得空洞的同時,也使之喪失了現(xiàn)實的動力機制。而且,如李老師所指出,將人分析為理性和動物性兩種抽象要素,其結果是將人降低到動物這一現(xiàn)成性上來規(guī)定其內容與本質。因此,在康德的道德哲學那里,情與理是割裂而對立的。這也成為整個西方思想在人性問題上矛盾、焦慮的根源。而儒家的知情一體思想,既呈顯了人類生存整體性之真,又從本原上避免了這一理論困局。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章偉文總結發(fā)言:
李景林老師一直致力于教化哲學的研究,同時他對孟子思想也有著非常持久興趣。近來李老師出版了《孟子通釋》這本新書,我認為該書體現(xiàn)了李老師教化哲學的最新思考。
《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開辟了“由人到天”的路徑,《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開辟了“由天到人”的路徑,“由人到天”與“由天到人”的雙向路徑構成了李老師教化儒學的特點。李老師通過對《孟子》的研究進一步提出了教化的根基是“天道”,教化的可能是人物所稟的“性命之正”。
李老師教化儒學的提出是北京師范大學中哲所對學術思考的進一步展開。北師大中哲所的前輩中,周桂鈿教授重視秦漢哲學的研究,鄭萬耕先生重視易學哲學的研究,李景林老師則提出教化的哲學。教化的哲學的提出是對于哲學思考的推進。我們對于哲學的思考,我們可以有一種知識化的路徑,比如分析哲學。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有一種生命化生活化的路徑,即把這樣的一種哲學智慧落實到我們的生命和生活當中去。李景林老師的教化哲學兼顧到了這兩個路徑,一方面是開知識化的路徑,一方面是開生命化和生活化的路徑。
李景林老師從2001年來到北京師范大學,那時候我們中國哲學學科還比較弱,還沒有自己的博士點。在這樣艱難的環(huán)境下,李景林老師對我們北師大中國哲學學科傾注了心血,努力建構起了學科隊伍,目前已有了九到十人的隊伍,這與李老師的傾心奉獻是脫不開關系的。如今,李老師在四川大學任教,可以使得更多學子受益于教化儒學,我們表示衷心的祝賀!
最后感謝各位參會的前輩與同仁,這是對李老師教化儒學的肯定,也是對北師大中國哲學學科的支持。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jù)各位作者在“通過孟子而思——孟子學新探暨《孟子通釋》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言整理。)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舒大剛】《孟子通釋》出版感言
【下一篇】【姚中秋】當中秋遇上教師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