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家庭教育的重要滋養(yǎng)
作者:吳國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市基地特約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九月十五日丙申
耶穌2022年10月10日
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02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審議通過并于2022年1月1日起實施。這部法律的出臺,是繼“雙減”政策之后,國家在教育改革領域的又一重要舉措,將進一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在以“養(yǎng)正”之學為核心,以家庭教育為載體的教育傳統(tǒng)下,我們要更加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滋養(yǎng)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應強調“涵養(yǎng)正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就是說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薄懊梢责B(yǎng)正”出自《周易·蒙》卦,“養(yǎng)正”是中國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罢?,是一種價值取向、精神追求,它指向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昂揚的進取精神?!梆B(yǎng)正”,就是養(yǎng)正道、養(yǎng)正氣。孟子講“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無論是從個人層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還是從國家層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養(yǎng)正之學”構筑了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升華了中華兒女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梆B(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培養(yǎng)一個正直、有德行的人仍然是我們當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間課堂,都有責任和義務在他們青春懵懂時,帶他們走好人生第一步。也只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養(yǎng)正氣,走正道,青少年才能在不斷成長中堅定信念、勇挑重擔、展現(xiàn)擔當。
家庭教育應注重“人格教育優(yōu)先”。在傳統(tǒng)家國同構的社會模式下,家庭、家族教育是實現(xiàn)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家庭教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原則,如重視孝、仁、誠、勤等教育原則?!靶ⅰ笔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鞍偕菩橄取?,《孝經》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薄叭省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核心概念?!墩撜Z》記載,“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孟子提出“性善論”,主張“仁者愛人”,認為每個人的本性善良,要與人友善。宋代呂祖謙在《少儀外傳》中講:“向善背惡,去彼取此,此幼學所當先也?!痹谒磥?,保有自己的仁愛之心,追求善而背棄惡,是青少年成人的基礎。“誠”是立身處世的根本。人無信不立?!吨杏埂分v“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都冋汕蟆分杏涊d司馬光五歲的時候,剝不開一個青皮核桃,家人用熱水幫他泡開,后面司馬光的姐姐從外面進來,問是誰剝開的,司馬光便說是自己剝開的。父親聽到后,斥責其說謊話。這件事情對司馬光影響很大,“終身不敢妄語,待人惟以誠信為尚”?!扒凇笔翘幧砭訕I(yè)的前提?!吨芤住で坟灾v:“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眰鹘y(tǒng)家庭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子弟的勤勞作風。呂本中《童蒙訓》認為“勤”是立身為善之本,是處身居業(yè)之先?!扒趧谡撸⑸頌樯浦?,不勤不勞,萬事不舉?!?/span>
“重在躬行,寓教于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言傳身教,重在躬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jié)撘颇赜绊懖⑺茉熳优娜烁?。父母為人正直則子孫多慈孝。沒有原則的愛是教育不出人才的,嚴慈相濟是家庭教育中最難把握的一點,其弊者常在于溺愛有余而威嚴不足。在中國古代教育家、《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看來,人們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子女,在于當其犯錯誤時,出于疼愛之心,不能及時訓誡。顏之推自述幼年喪父,由其兄長辛苦撫養(yǎng)長大,但兄長疼愛有余而管教不足,因此沾染了一些不好的習慣,等到自己年長,習慣成自然,便很難改正。教育子女僅有嚴或光有愛都是不夠的,一定要嚴慈相濟,寓愛于教。當一個家庭中有多個子女時,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公平,對子女的性格養(yǎng)成便會造成傷害。顏之推講:“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贝呵飼r期,共叔段為鄭國國君鄭莊公的同母弟,因其母武姜偏愛共叔段,共叔段便在母親的幫助下謀劃叛亂,最終被鄭莊公擊敗而客死他國。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其天賦和特長,“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作為父母應當善于發(fā)現(xiàn)子女的特長,因材施教,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而有所偏愛。寓教于樂,人文化成。青少年對社會和事物的認知尚處于懵懂的成長過程中,古人在教育孩童時,注重通過寓教于故事這種形象生動的形式來達到教育目的。宋代楊億所著《楊文公家訓》將孝悌忠信和禮義廉恥的思想通過故事的方式表達,使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當這些活潑生動的故事烙在孩童心中時,正直、善良的德行便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露了。今天,我們的家庭教育也應該根據(jù)少年兒童的特點,遵循他們成長的規(guī)律,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讓孩子們在家庭成長中既有健康的身心,又有良好的品格,不斷朝著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成長前進。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世界最小的印刷版《論語》面世
【下一篇】【陳延斌】吳越錢氏世家文化及其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