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華:求索中的現(xiàn)代儒者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wǎng)
時間:西元2007年3月28日
楊立華,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lǐng)域是中國哲學史、儒學、宋明理學。出版著作《思誠與見獨之間:中國哲學論集》《莊子哲學研究》《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宋明理學十五講》《中國哲學十五講》《郭象〈莊子注〉研究》等。
從工學到儒學 只因揮之不去的儒者氣質(zhì)
“工科和我的自我預期相差太多?!北究齐A段在浙江大學能源系攻讀熱能工程專業(yè)的楊老師談到棄理轉(zhuǎn)文的決定時,笑著回憶起自己在寧波北侖電廠的實習經(jīng)歷:每天要站在80多米高的未完成鍋爐上看它的每個部分——“于是我就想,這個和我自己到底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一想到一輩子就在這樣的生活里過,我就非常絕望?!?o:p>
其實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迷茫,然而真正促使楊老師做出選擇的還是他骨子里的那種社會承擔意識或者說難得的前儒者氣質(zhì)——
“那個年代商業(yè)化已經(jīng)開始了,選擇中哲,就意味著‘沒有前途’,物質(zhì)生活注定極度貧寒。如果沒有一點社會承擔意識,根本不會走到那上面去?!倍w現(xiàn)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莫過于儒學思想。
當楊老師自身的前儒者氣質(zhì)遇到了儒家精神的優(yōu)秀的文字表達時,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契合?!爱敃r讀了陳寅恪先生的《王觀堂先生挽詞》,他有典型的儒家精神,也帶給我以儒學精神為主的審美趣味?!?o:p>
在思想層面向儒學的自然轉(zhuǎn)變過程中,楊老師也從一位工科本科生變成一名研究中國哲學的碩士生——他如愿師從陳來先生和許抗生先生進行深入的儒家哲學研讀,從此正式開始了以儒學為主的哲學求索生涯。
漸漸地,在中國哲學和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研究,同他身上那種儒者的氣質(zh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他在“儒者”之路上不斷前進——
“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zhì)”
追溯起來,楊老師的哲學起點并不復雜——一本蔡志忠的漫畫《莊子》和兩本介紹尼采和叔本華的小冊子給了他一點偶然的哲學啟發(fā)。他說,讀到叔本華的“胃只是饑餓狀態(tài)的現(xiàn)實化”時,他的心靈一下子受到了觸動,感覺一下子進入了哲學的狀態(tài)。
為什么選擇中國哲學作為精神成長的核心滋養(yǎng),而不是西方哲學?楊老師說:“中國的東西更能貼近人生。讀書最主要的還是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中哲能真正直指人心,給出答案。雖然開始讀中國的東西半懂不懂,但是你讀過了就不一樣?!逼鋵嵾@關(guān)乎中哲的根本氣質(zhì):一句話便能點明基本的方向,指點多于論證?!半m然不是很清楚,但是有方向感,讀中哲的時候就會感到模模糊糊的貼近和溫暖。”這種“貼近和溫暖”也使得中國哲學化為一種鮮活的直接力量融進了楊老師的生命之中。
讀研期間,陳來先生給了楊老師重要的指導。正是陳來先生開設的《儒家哲學原著選讀》課程讓他真正地開始入門:那個學期陳來先生帶著學生讀《傳習錄》下,雖只讀了100多條材料,但卻教會了他們“怎么閱讀”。從那以后,在整個研究生階段,伴隨著對經(jīng)典中哲文本的反復咀嚼,楊老師不斷深入貼近儒學的基本精神并改變著他自己的氣質(zhì)?!爱敃r就是反復讀熟幾本書,翻到爛,然后再買新的,這是最重要的成長。精深的閱讀受用最大?!?o:p>
畢業(yè)留校之后,楊老師繼續(xù)著這一過程。他并不把從事哲學看作一種外在于生命的職業(yè),而是把為人和為學緊密的結(jié)合起來。“哲學首先是一種生活,以哲學為業(yè),首先是選擇一種生活道路。這種生活方式,可以是非常飽滿的。”所以,他并不簡單的把中哲研究看作知識性的積累,而是“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它們,同時作為一種道德性的進益。
回顧起自己的成長道路時,楊老師覺得自己的學術(shù)生涯充滿了幸運——在走上學術(shù)道路之初就遇上了最好的老師,受到了最好的引導;然后又與一群志向高遠、志趣不凡的朋友在共同進步中磨礪;現(xiàn)在又能夠在自己敬畏的師長身邊工作……一路走來,與對中國哲學精髓的不斷深入探求相伴隨的,是其個人在精神與氣質(zhì)上的成長。
“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zhì)”,張載這句話對楊老師影響深刻?,F(xiàn)在,他在課堂上仍不忘提示學生,“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o:p>
海德格爾與“本本分分”
“海德格爾是我理解世界重要的思想地基和資源”。也許你不會相信,這句話出自一位儒學研究者之口。
楊老師清楚地看到了現(xiàn)代中國學者對于西學所應有的姿態(tài):相較而言,中國哲學缺乏分析性,而西方哲學正好補足了分析性要素和哲學思想的論證部分?!澳憧梢曰乇苷f著西文的西方,但你不能回避漢語中的西方。活生生的西哲式的概念、語言在每天的生活中出現(xiàn)。所以你要么盲目的接受片段引導,要么認真清理自己的西哲資源理念,讓自己被一種更為清晰的思想所引導……這是現(xiàn)代所有學者的基本命運,不可改變?!?o:p>
不過讀西方哲學尤其是海德格爾過多之后,楊老師也曾經(jīng)“誤入歧途”:身上的海德格爾色彩特別濃厚。但在師長的提點下,他又重新轉(zhuǎn)回了原來的立足點,自覺校正寫作中過分西方哲學化、過分海德格爾化的部分,不再用西哲式的趣味解釋中國傳統(tǒng)哲學?!拔以絹碓桨l(fā)現(xiàn)中國哲學的偉大之處,海德格爾論證了半天也不給答案,而中國哲學不僅告訴你該怎么做,還給出這么做在人心上的理由,還有比這更高明的哲學嗎?”
雖然引入了西哲有力的分析性資源,但在中哲研究中,楊老師卻始終推崇“本本分分”的文本解讀?!昂脤W深思、心知其意”是他的導師陳來先生一直強調(diào)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看到中國哲學豐富深刻的一面。楊老師自己也明確地說;“今后的哲學研究必然是回到中哲文本更深入的體貼和解釋中去?!币驗檫@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關(guān)乎一種真正的貼切文本的態(tài)度。只有尊重文本才能深入它,只有深入才能看到精彩,才是真正開放性的閱讀。否則“再強的解釋力解釋的也只是你自己,這是封閉的解讀?!?o:p>
“本本分分”體現(xiàn)了楊老師對于傳統(tǒng)文本的仰望姿態(tài),而這種敬畏之心也體現(xiàn)在他對于前輩學者的尊重上。雖然楊老師坦言他對中哲講授中的內(nèi)容、基本姿態(tài)、目標和前輩有所不同,但近幾年他已經(jīng)有所轉(zhuǎn)變,即淡化個性色彩,漸漸摸索出新見解和傳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之間合理的對話關(guān)系——在對話中形成自我約束,而這種自律或許比靈感更為重要。
“知識智慧是一代代傳承的,有些人因為一點點不滿意,就把老先生的整本書都丟棄,這是既不負責也不能帶來成長的態(tài)度。僅憑自己,是不能繼承傳統(tǒng)中深刻而豐富的洞見與面相的。偉大的人物都會把自己內(nèi)化到某種傳統(tǒng)文化脈絡中去……”
“游于藝”與人生確定不移的地基
提到儒者,我們可能會更多的聯(lián)想起端嚴肅穆的姿態(tài)。但是除了這些,楊老師也會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詩意與幽默。
楊老師說自己愛胡思亂想,有點文學青年的氣質(zhì)。他從小就一直有文學愛好,受過古詩詞的熏陶,并且一度很想寫小說。雖然后來放棄了,但文字功夫卻得以磨礪。難怪有同學說,楊老師講課很像詩意的詠嘆。
偶然的際遇也會帶給楊老師一些新的滋養(yǎng),因為他是一個“隨事格物”的人,在所有生活的點上都會有所領(lǐng)悟,時時處處去體貼。
他特別強調(diào)要有獨特的生活趣味,“比如詩詞、古典音樂,都是安頓自己心靈的方式,‘游于藝’不一定只是學術(shù)上的啟迪,更可能是人生上的啟迪。……藝術(shù)是感性的直接力量,它帶來的震撼和打動,不能全用思想來取代。缺少了藝術(shù),人很難有飽滿的生活。所以感性的直接力量也是我在課堂上不肯去除的部分?!?o:p>
這不正是他的課深受學生歡迎的原因嗎?
“課堂上我分析性的力量更強,感性則只是個人風格。我要啟示學生的是,哲學作為一種生活的味道,能讓生活方式變得飽滿——這是哲學家最能打動我的地方,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薄岸行缘淖甜B(yǎng)則是有限的,因為其實它很單調(diào)。最豐富的領(lǐng)域還是哲學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是無限的,投入畢生的精力也無法窮盡……我現(xiàn)在已不太依賴激情,而是愈發(fā)倚賴于深刻的反省和成熟的思想,只有這些才能引導我們……‘理’和‘禮’這兩個字是人生確定不移的指針,能真正給人生帶來穩(wěn)定性和確定性?!?o:p>
期待真正的國學復興
“將古代思想文化作為批判當下世界的資源和力量,這是我的基本態(tài)度。我拒絕站在今天的立場去批評一個已經(jīng)消逝的世界,這沒有任何意義。”
當今的文化,楊老師有很多的觸痛感:“當今的文化已經(jīng)糟糕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沒有靈魂、精神。滿世界看到的只有對欲望的誘導、順服和安頓。太多的人把自己活成了一堆肉。時代沒有高貴,甚至連想象高貴的能力和愿望都沒有?!钡锌衅鋵嵏鼭B透著希望與期待:物質(zhì)肉身的感官世界需要精神生活的引導。單純?nèi)馍硎澜缰羞^度的空洞和無聊,已使得一些人回過頭來尋找國學。
“您是不是對將來的國學熱充滿信心?”我把心底的疑問拋給了他。
“我所寄望的不是媒體炒出的所謂‘國學熱’,而是真正的國學復興,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復興。那是人心底涌出來的力量。”文明只有經(jīng)歷了徹底的自我否定,才能實現(xiàn)自我更新。他相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極強的生命力,在20世紀劇烈的震蕩之下,它能重新回來,而且絕不只是暫時的回歸。隨著否定的完成,接下來就將是灰燼中的重生。即使這次沒有成功,傳統(tǒng)文化熱度的逐漸上升也是可以期待的。”
就像宋代儒學的復興,今天,以儒學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有了回升的跡象。楊老師重點研究宋明理學,原因也正在于此:“須有一部分學人,有志趣不凡之氣。我正在努力用這種氣質(zhì)感染學生,這也是我不肯放棄感性直接力量的原因……我不敢否認自己有極高的學術(shù)理想,所以走到任何地步都不會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