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孔子后裔世系考
來源:“孔子世家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一月初一日辛巳
耶穌2022年11月24日
1908年撰修的《湟北大通孔氏家譜》記載,清嘉慶年間,孔秉利三兄弟從甘肅鞏昌府來到大通,是為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孔氏后裔的始祖。但由于年代久遠,文獻闕失,大通孔子后裔對于孔秉利三兄弟之前的世襲傳承不得而知。
慶幸的是,在多方努力下,大通孔氏后裔尋根問祖取得重大進展。在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后裔儒學促進專業(yè)委員會(以下簡稱儒促會)會員、青海聯(lián)絡負責人、青海省門源縣孔氏后裔儒學研究會秘書長孔慶春的幫助下,聯(lián)系上甘肅永靖孔子世家譜續(xù)修辦公室。這個辦公室在儒促會常務理事、甘肅省孔子后裔聯(lián)誼會會長孔令珍的組織下,正在編修當?shù)乜鬃雍笠岬募易V。這為解決甘肅、青海等地區(qū)沒有接入2009年版《孔子世家譜》的孔子后裔,實現(xiàn)接入總譜提供了可能。
儒促會副秘書長、甘肅《孔子世家譜》續(xù)修聯(lián)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孔德雙的《篤行思辨集》中描述:“大通始祖孔秉利三兄弟很可能是甘肅永靖孔彥魁后裔第68代孔得訓之孫,在清道光年間流落青海大通”。
大通、門源、永靖宗親在永靖續(xù)修譜辦公室尋根問祖時合影
根據(jù)這條重要線索,大通孔氏后裔立即組織族人,再次深入開展尋根問祖工作。在晚清時修編的《家譜》基礎上,翻閱查找大量的相關文獻,與門源、湟中孔氏家譜進行了交流對比。在甘肅永靖續(xù)修譜辦公室孔玉貴、孔德雙等的鼎力幫助下,進行了詳細的資料對比和甄別,并經(jīng)甘肅永靖乃至山東曲阜《孔子世家譜》常態(tài)化續(xù)修辦公室稽考核實,最后由96歲的孔德墉老先生親自電話詢問考證后,確定大通孔氏族人確為孔子后裔。在全國孔子后裔派戶支中,屬于嶺南派甘肅永靖支。至此,大通現(xiàn)有470名孔子后裔的基本信息,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接入孔子世家譜數(shù)據(jù)庫的基礎。
據(jù)考證大通孔子后裔世系的主要依據(jù)是:
左圖摘自《永靖上巷道大三房世系源流支譜》
右圖摘自《湟北大通孔氏家譜》
一,大通孔子后裔來自甘肅鞏昌府。鞏昌府下轄十幾個縣,其中包括永靖縣。
二,永靖的孔氏族人系甘肅始祖孔嘉興的后裔,而孔嘉興是孔子第52代孫。大通始祖孔秉利也是孔嘉興后裔,是孔子第70代孫,《孔子世家譜》上有明確清楚記載。
三,大通譜記載的孔秉元、孔秉亨、孔秉利三兄弟排行和名字與永靖《上巷道大三房世系源流支譜》一字不錯,排列順序完全相同。
四,孔秉利三兄弟從永靖出走,在甘肅族譜中中斷記載的時間與來大通的時間可以接續(xù)。
五,大通第2代叫孔顯貴,與永靖孔氏當時起名取字完全一樣。
六,當時適值地方動亂,民不聊生,時代背景造成有很多當?shù)匕傩占娂娡獬霰軄y,另謀生計。
追本溯源,源遠流長。根據(jù)2009版《孔子世家譜》、甘肅《金城孔氏家譜》、《永靖孔氏珍藏家譜叢書》及《孔子世家上巷道大三房世系源流支譜》記載,自孔子第2代孔鯉至第20代孔乂,700多年間基本上都在山東曲阜故里居住。21代其中有一支孔郁,在西晉初年任暨州刺史,開始舉家遷居冀州下博孔賢莊(今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qū)前馬莊),至31代孔安,300余年均在河北衡水居住。
孔穎達公墓
第32代孔穎達是唐代大儒,經(jīng)學家。隋煬帝達業(yè)初年,奉昭赴唐都任朝廷命官,是當時著名的十八學士之一。曾助魏征撰寫《隋書》,參與修訂“五禮”,所著《五經(jīng)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之經(jīng)學大成。穎達公享年75歲,陪葬昭陵,現(xiàn)其墓在陜西省禮泉縣袁家村。至35代孔務本在長安居住四代約100余年。嶺南派、廣東南雄派、江西臨江派、江蘇丹陽派、河北獻縣派、河南洛陽派、湖南瀏陽派等都是孔穎達后裔。
第36代孔如珪任海州司戶參軍,遷居河南省河陰縣(今鄭州市惠濟區(qū)古滎鎮(zhèn))。第38代孔戣先后任廣州刺史,嶺南節(jié)度使??讘柚畬O第40代孔緯為揚州支使,翰林學士,官至正卿。自36至40代在開封河陰縣居住5代近200余年。
廣東南雄孔昌弼墓
第41代孔昌弼于唐光化三年(900年)隨宰相徐彥若出鎮(zhèn)嶺南而入粵,居于南雄府寶昌縣平林村(今廣東省南雄市油山鎮(zhèn)平林村),作為孔子世家在嶺南的第一位定居者而成了嶺南派始祖。卒后葬于“平林古塚”內??撞鲋畬O,第43代孔承休性敏學博,從南雄到廣州教書十余年后,于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攜子從南雄保昌珠璣巷石井頭搬遷到廣州彩虹橋(今廣州市荔灣區(qū)西華路)定居。作為孔子世家在廣州的第一位定居者而成廣州始祖。定居廣州后,子孫繁衍移居廣東各地以及甘肅、四川、青海等地。自41代至51代孔超、孔越在嶺南廣東居住11代,大約350余年。
甘肅永靖年家灣53代孔秦、54代孔思全、55代孔克澤墓
據(jù)甘肅《金城孔氏家譜》記載;“第52代孔嘉興于南宋末年淳佑中,不畏艱險,徒步澗關,從廣州彩虹橋服官西遷至隴右蘭泉驛”(今蘭州市),定居土門墩,成為孔子后裔嶺南派來甘始祖。第53代孔秦,從蘭州土門墩遷居永靖縣年家灣,是2009年版《孔子世家譜》記敘嶺南派甘肅永靖支始祖。自52代孔嘉興至57代孔訥崇,在蘭州土門墩、年家灣居住7代約200余年。
第58代孔公佑明初朱棣年間自年家灣拔舍西遷,移居半個川,遂奉為來川(永靖縣太極鎮(zhèn)大川村)始祖??坠佑兴淖?,即孔彥崢、孔彥魁、孔彥斌、孔彥嶸。按照長幼分稱為大、二、三、四房頭。大房頭孔彥崢的后裔多數(shù)在永靖;二房頭孔彥魁是永靖、大通、民和、貴德等地孔氏后裔的先祖;三房頭孔彥斌是永靖、湟中、門源等地孔氏后裔的先祖;四房頭孔彥嶸居住在永靖大溝莊,娶撫河馬家灣回族馬麥爾彥為妻,生有三子,前兩子隨父為漢族,第三子隨母皈依伊斯蘭教,是現(xiàn)在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伊斯蘭教孔氏后裔的先祖。自58代孔公佑至70代孔秉利出走青海大通之前,在永靖縣太極鎮(zhèn)居住12代近500余年。
青海大通縣斜溝鄉(xiāng)小業(yè)壩孔氏祖塋
大通孔氏族人是永靖孔公佑之二子孔彥魁后裔。來大通前在永靖的歷代宗親是孔彥魁-孔承輝-孔宏道-孔聞霽-孔貞嶼-孔尚五-孔衍學-孔興錫-孔毓安-孔傳彝(字得訓)-孔繼棟(字良廷),原居甘肅省永靖縣太極鎮(zhèn)大川村上巷道。據(jù)1908年的《湟北大通孔氏家譜》記載,清嘉慶年間(約1800年前后),孔繼弼之子第70代孫孔廣乾,字秉元;孔繼棟之長子孔廣豐,字秉亨;次子孔廣通,字秉利兄弟三人,因民變兵燹,社會動亂,適至荒旱,常饑饉薦臻,屢懸磬以待,爨壎篪迭奏,民不聊生,故偕伯仲寄身青海,托足北塔,樂其風俗之篤,民物之撲,遂在小業(yè)壩安定為家,傭工糊口,(摘自光緒三十四(1908)年編修的巜湟北大通孔氏世家譜》)貿易為業(yè),成為大通孔氏始祖。
同期由于各種原因,永靖支孔氏后裔有很多遷徙流落青海各地。如興錫之孫、毓憲之子,第68代傳亨、傳采、傳卯三兄弟遷徙至民和馬營。清初永靖孔家寺、孔彥斌之部分后裔遷居湟中;清雍正年間孔彥斌之第6代孫孔尚寶、孔尚才、孔尚隆先后遷居門源;乾隆年間孔克源之后66代孔興和、孔興全從蘭州杏胡臺遷居互助縣,道光二十八年孔興賢之后孔憲運父子出走貴德等等。
孔毓利(字秉利)夫婦墓
自清朝嘉慶年間來到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北川大通后,堂兄孔秉元定居青山鄉(xiāng)賀家莊村,單傳四代,后失考。二弟孔秉亨定居在朔北窎溝村,后失考。三弟孔秉利定居小業(yè)壩,卒后葬小業(yè)壩尕墳灘,是現(xiàn)在大通支孔氏后裔的始祖。截至目前,已經(jīng)在這里生產(chǎn)生活220多年,繁衍子孫近十代(孔子第70—79代,“廣”字輩到“垂”字輩),現(xiàn)有子孫470余人,以漢族為主,有漢、藏、土、回4個民族,主要分布在斜溝小業(yè)壩、窯洞莊、遜讓古谷家、城關李家磨、朔北李家堡、多林寬多洛等五個鄉(xiāng)鎮(zhèn)的6個村。還有部分遷往橋頭鎮(zhèn)、西寧市、德令哈、新疆等地。
大通孔氏族人移居西陲,于東魯乃千里迢迢。在此之前永靖族人起名也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上世紀30年代大通族人開始按孔氏行輩規(guī)范起名。但由于信息閉塞,無法準確對接,導致錯排高續(xù)了三代,如73代“慶”字輩,這次認祖歸宗后確定應該是“令”字輩,是76代。
支分大通信乎尼山流澤,定居北川依然闕里家聲。200多年來,大通孔氏后裔秉承孔子仁、義、禮、智、信圣訓;傳揚溫、良、恭、儉、讓儒風;賡續(xù)圣祖血脈,弘揚儒學精粹,詩禮傳家,篳路藍縷,枝繁葉茂。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喜逢盛世華章,幸福生活在北川大地。
作者簡介
孔慶斌,男,1954年生,漢族,中共黨員,大通人,曾任大通縣副縣長、西寧市供銷聯(lián)社主任、西寧市人大農(nóng)環(huán)委主任等職。自幼酷愛文學、書法、繪畫等,西寧市書協(xié)、省老干部書畫學會、藝友會、薪火書畫社會員。曾出版有《往事如煙》一書,主編了2022版《嶺南派甘肅永靖支大通孔氏家譜》。曾得到勞動人事部、中華全國供銷總社、國家林業(yè)局和青海省政府的表彰獎勵。
責任編輯:近復